太阴历vs太阳历
古巴比伦人 の 太阴历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古巴比伦人制定了太阴历
根据月亮盈亏的规律
一年354天,分12个月,6个月为30天,6个月为29天,
用闰月的方法补足少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差额。
犹太人和穆斯林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这种关于月亮运行周期的知识,并创造了犹太历和回历,证明了太阴历的可行性。
今天通行世界的“星期制度”最早可以溯源到古巴比伦人时期。
根据月相周期变化,古巴比伦人把一个月分为4周,每周7天
每周7天分别用日、月、水、火、木、金、土七个星神的名字来命名
今天历法中星期制度的来历。
今天通行世界的“公历”最早可以溯源到古埃及时期。
古埃及人发明了太阳历,1年为365天,
古埃及太阳历(solar calendar)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
规定一年为12个月
希腊时期开始完善,每隔4年增加1天,弥补每年1/4天的误差。
朱里亚•凯撤在公元前45年,在太阳历的基础上制定了“朱里亚历”(又“儒略历”),在罗马推行,由此在欧洲流行起朱里亚历。
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16世纪末再次修订,制定了“格里高利历”,即“公历”。
“公历”是国际通用的历法,即阳历
埃及尼罗河谷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尼罗河流经谷地,便于引河水灌溉;
谷地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尼罗河成为重要的天然航运通道,交通便利。
埃及位于北非东北部,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极有利于谷物生长,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古埃及人很早就发现尼罗河泛滥的规律,并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农业耕作方式,他们不断通过筑坝、修渠引尼罗河河水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埃及文明。
公元前1800年,古埃及人修建优素福运河,从艾斯尤特引尼罗河水进入法尤姆洼地,最后流入加隆湖。
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变化,将一年分为3个季节,每个季节4个月。指出古埃及人在尼罗河谷地播种粮食作物的季节
夏矛(3月6月),是“无水”的季节,是农作物收获的季节
阿赫特(7月 10月):意为“泛滥”,是尼罗河水泛滥的季节,尼罗河上游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7月-10月,降水多,尼罗河下游洪水泛滥,7月~10月无法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佩雷特(11月一次年2月):“出”的意思,意即河水退却,土地露出水面,幼芽出土,是农作物播种与生长的季节,洪水消退后,肥沃的土壤出露,利于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