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维悉象
只有主观和客观的认知惯性,是存在漏洞的,因为全面的认知结构并非像我们基因构造那么简单。心理学中,用“偏差”来描述现象、事实、认知和描述的差距。人们为了克服这些漏洞,不断地寻找理念和方法,于是产生了从表象到真相,从主观到已知的认知思维模型。客观的真理来源于实践,而我们却又往往因为假设而自证预言。这就像我们的免疫缺陷性病毒,面临着从学习实践到证明实践的认知行为习惯性无解。这并不是说我们已经养成的习惯和认知结构不好,而是说有的时候在该跳出来却无法跳出来去感悟存在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自以为是的缺陷填补真实。
这并不是用道法术器这种玄之又玄的东西去解决真理,而是用我们普遍的疑问以及自以为是的坚强,去认可我们缺陷和偏差的存在,并正视其作用和影响。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无意识不自觉地遵守和填补真理的存在,明确和闲适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创造出适宜而有道的环境。但是在社会化影响的当下,在滚滚洪流中意识到自己的心的存在,便可以用良知与勇气指引自己,而真正理解社会与个人交互所描绘的闭环,需要格物致知的思想习惯。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即两极分化现象。但是在洛维法则里面,马太效应只是天道所引导的一个维度的方向,即因为行为认知的外化展现趋于同维,所以天道会填补有的空缺,抑或趋于零的守恒。人定胜天,描述的便是人心与天道的交互,胜于天便是居于定应有的态度。
于是,怎样去允许偏差的存在,却依旧可以维持认知的平衡呢?我尝试了一下,那就是锥维悉象,其实就是说建立一个正四棱锥,以其中心向四个顶点建立的四个方向,去建构角度的偏差,鄙弃平面象限给我们带来的非正即逆的认知影响。在平衡体系中建立不平衡的角度去体会缺失的平衡,是我想到并试着去运用的很新奇的思想。
认知的四象化,是我从四个成语故事中感悟出来的。它分为:主观认知,客观认知,观念认知,象限认知。主观与客观在存在中对立,而观念和象限在缺失中统一,个人的主观认知与社会的观念认知相互影响和互化,客观的现实和象限的描述相互转变和证明。在主观上,客观事实认知和观念+象限认知可以成为平衡;而在客观上,主观概念认知可以和观念+象限认知差分补充。简单地说,就是在对立与统一,区别与联系,存在与缺失三个线性空间向量里,可以实现平衡。下面就是对于这四个故事对于体系建构的叙述:
杞人忧天,讲的是天这个客观存在,对于杞人主观观念的影响,杞人与路人眼里的天是不同的。
指鹿为马,讲的是赵高的主观的把客观的鹿说成是马,对于人们的观念进行测试,象限化立场。
盲人摸象,讲的是人们的角度不同,所感知的客观存在也会有所不同,从而形成新的认知观念。
邯郸学步,讲的是那人主观上去学习邯郸人客观走路的表象,不知区别所在,因此失去了根本。
万事万物都存在区别和联系,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认知的局限和偏差。在我看来,认知的局限和偏差既是我们对世界的希冀和认可,也是自己成长的一种理解和证明。息以之间,认知的四象化也存在相互的转化和联系,并且我也为它们起了好听的名字:
主观认知向观念认知的转变,从而造成对客观事实的影响而又反馈给观念,称为观念化。
客观认知到象限认知的影响,从而区别了主观认为的偏差而又反馈给象限,称为象限化。
观念对客观事实的改变,从而检验真理抑或自证预言,叫做实践。
象限对主观意图的影响,从而切换角度抑或形成偏差,叫做衍化。
观念形成于主观而作用于客观,象限形成于客观而自证于主观,叫做理解与偏差。
主观和客观需要证明才会被我们认可,而观念和象限的转化需要对虚实有所认知才行。
假设我们一直活在偏差里,那么我们要明白越高深的东西,越需要基础的认知和环境来支持。就像科学的产生一样,依靠的是基础物理数学对世界的描述才得以传承。但是很明显,我们并没有活在一个万事万物都需要瞻前顾后的世界里,即使遇到了灾难也抱有希望而倔强的生存下去,其原因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相信,相信其存在所应必然的相信。
锥维悉象,这样的面对三维空间所做的缺失性对立统一建构,也许可以带领我们理解二元论的世界,让我们因为理解而彼此共肩,与万物一起追寻未来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