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走了

2022年10月23日,我亲爱的爷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88岁。
一 葬礼
这一天上午我刚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为了庆祝20大的胜利召开,下午5点我开始跑步20千米。由于长时间没有长跑了,膝盖的肌肉在15千米之后便开始隐隐作痛,我只能边走边跑。最终在7点半时跑完了。此时,手机响了,是爸爸的视频。爸爸极少给我播视频。爸爸告诉我爷爷下午4点多时没了。我告诉爸爸,我马上请假,争取回去参加爷爷的葬礼。爸爸一如既往地说,你要是忙就不要回来了,两三天内葬礼也就处理完了。我庆幸爸爸这次告诉我这个消息。家长支持我的工作,家里的大事小情从来都不告诉我,怕我分心。上次奶奶去世还是妹妹告诉我的,那次正好一项任务结束了,我得以从银川机场飞回石家庄,送了奶奶最后一程。这次正好单位没有重要的任务,随后我分别找领导请假,然后订了明天一早回石家庄的飞机票。
晚上我和另外两位朋友聊天至深夜,然后简单收拾一下东西。24日早上我坐车去了凤凰机场,乘坐8点50分的飞机,于12点半到达正定机场。徐飒开车把我送回大染庄村。我晚上守着爷爷到12点多,然后回家里睡了3个小时,然后又去守孝。25日中午出殡,晚上我回到衡水家中。这几日的折腾让我的免疫系统极其微弱,以致于得了一场病。看来是自己的年龄大了,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
到家的时候,爷爷的遗体已经装入冷柜,放在外屋靠北墙的中间位置,和当然奶奶走的时候的位置是一样的。我没有打开水晶棺材看爷爷最后一眼。我是过年的时候看的爷爷。那时候爷爷的模样还好,我想爷爷走的时候也应该是一样好的模样吧。冷柜的外面支了面祭奠的帐子,外面摆了一张祭桌,上面放了爷爷的黑白照片,应该是十几年前爷爷和其他亲戚的合影。桌子上还放了香、烧纸、水果和点心等,桌下放了一个瓷盆,盆里放了一把菜刀。最前面的地方用三块方砖摆了个烧纸钱的窠臼。我在窠臼前给爷爷磕了头,并点了一把烧纸。然后一位邻居奶奶给我盖了孝帽和孝带。我们便在房间里坐着守孝。亲戚朋友们都 来了,街坊邻居们都来帮忙。院子里全是人,大家都在忙着做饭。几位本家的爷爷负责管理葬礼事宜。
晚上我们轮流守孝。大人们年龄都大了,这两天一直都在极度悲伤的心理状态中忙碌,他们晚上需要适度休息,因此我们几个年轻的都留在房间里。我们几个兄弟:英明勇胜宗兵策磊,这次凑了个齐全,也是十分难得的。大家在爷爷的灵前聊着各自艰难的生活和工作,以一种年轻人特有的乐观和倔强陪着老人走过人间的最后一个夜晚。我相信爷爷能感受到后代的陪伴。都说人一生有三次死亡。按照这个理论,爷爷这是第一次死亡,生理上的死亡。第二次是葬礼,我们和爷爷做最后的告别。第三次是记得爷爷的最后一个人也死亡了,爷爷便永远地从世界上消失了。无论如何,每一个都会经历这三次死亡。在死亡面前我们会看开很多事情。人到中年,身边亲人的死亡便是自己需要不断面对的现实,不像小孩子不懂这些道理。我的上上辈都已经走了,爷爷是最后一位。去年是姥姥。2009年是奶奶。1994年是姥爷。前年和我关系很好的舅姥爷、姥姥也离开了我们。生老病死,我们都要面对。对于仍在生活的我们来说,要无比珍惜眼前的时光和身边的亲人朋友。
25日早上4点,大家都来了,要烧最后一把纸,然后把纸灰装在一个袋子里。后面的各项仪式按照农村的各项流程进行。一大早拖拉机到了选好的地点去挖掘坟墓,在上午10点前挖好。早上开亮以后要“背魂”。由长子,即我的爸爸背着象征爷爷的棉衣,从房间走到大门口,然后把一个瓦片摔碎在地上的一块石头上,然后大家磕头。这或许是代表着送爷爷的灵魂上天。吃完早饭,一口棺材放在院子中间,孩子们开始铺设棺材,我们把提前准备好的硬币分散地摆在里面,还要留最后一枚扔到房顶上。然后入殓。最后用钉子把棺材钉上。两位姑姑哭得死去活来。从此我们与爷爷便永远地通过其他物质隔开了。
棺材放在卡车上。队伍便向坟墓出发了。最前面是撒纸钱和放鞭炮的。之后是我们所有后辈男性披麻戴孝跟着走,走到路口拐角处便回头朝向后面的灵车磕头痛哭。从家中到坟墓约2千米的路程。到了墓地,吊车把棺材吊起来,放进坟墓中预先放置好的水泥柜里,再盖上水泥盖子,之后便开始填土。我们男性后辈绕着坟墓顺时针走了3圈,向老人做最后的告别。
爷爷的坟墓和奶奶的坟墓紧挨着。奶奶的坟头去掉以后,在两个坟墓中间用土堆起一座新的坟头。我们把花圈放在上面,然后在坟前烧了很多纸钱和纸糊的电视、汽车之类的物品。下葬仪式便结束了。所有人回到家里,大家与父老乡亲们一起吃了中午饭,向为葬礼帮忙的人致谢。
下葬这天,正好是农历的十月初一,是民间“送寒衣”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里下葬,想必爷爷是带着温暖去地下和奶奶团聚的。爷爷和奶奶坟墓北侧十来米的位置是老爷爷和老奶奶以及更老的祖先的墓地,虽然没有坟头,但大家都记得位置。这一天,也分别给他们烧了纸,也许是告诉他们家里的亲人来了。
二 回忆
送走了爷爷,爷爷留给我的印象便点点滴滴地在眼前你电影一样呈现出来。
我是爷爷奶奶的长孙,自然和爷爷奶奶的关系特别亲密,从小和他们长大。我家距离爷爷家不足百米,经常是两头跑。
记忆中关于爷爷最早的一件事是去动物园。大约在我5、6岁、弟弟小明3、4岁的时候,爷爷用自行车驮着我们哥俩去辛集的动物园看动物。那应该是我第一次去辛集,也是第一次去动物园。印象最深的是看到了猴山上的猴子,觉得它们像人一样可爱。从村里到辛集约20里地,爷爷来回驮着我哥俩是挺费劲的。但那里爷爷身体很好,完成这件事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爷爷年轻时的身体也给老了以后打下了基础。爷爷去世前10来年都是瘫痪的状态,行动不便,消化系统也有问题。最近3、4年靠插胃管输入一些糊状食物和营养液吸收营养,身体日渐消瘦,去世前已经是皮包骨了。但即使是这样,爷爷还是顽强地支撑了10来年的时间,这应该与爷爷年轻时身体基础好有关。
爷爷年轻时据说去过广西的北海。我后来没有亲自求证过,但印象里面有过这回事,而且好像就是爷爷亲口对我说的。我很后悔没有在爷爷能说话时多跟他聊聊往事和经历。后来爷爷不能说话了,而我由于工作原因回家的次数和时间都少得可怜,这便成了永远的遗憾。同样的遗憾也发生在姥姥身上。舅姥爷20年前就嘱托我了解一下姥姥生平,可以写一本小说,反应一个时代的变迁。我中间做了几次简单的录音和录像,但没有深聊,总觉得还有时间。去年正月十六,在疫情最猛烈的时候,姥姥却在睡梦中离世了,走得特别突然。我在单位有任务,没有能够回去参加姥姥的葬礼,成为永远的遗憾了。更为遗憾的是姥姥的故事我无法补全,留下一些只言片语,只能残存于我的记忆中了。
爷爷的爸爸也就是我的老爷爷在山西从事商业活动。后来接班的时候选中了我的叔叔。于是叔叔从年轻时到现在一直都从事商业和煤炭活动。爷爷和奶奶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村里,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而我这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从小在农村长大,习惯了农村生活的全部,也留下了无比美好的回忆:捉知了猴,烤蚂蚱,炭烧红薯,爬树,游野泳,漫山遍野地跑,躺在草地上看星星,发生了地震在大街上睡觉,“偷水果”,开拖拉机,夏收与秋收的忙碌,种植棉花的辛苦等等。儿时的农村生活也给我们养成了吃苦耐劳、性格倔强、与人为善的性格,成为影响我们一生的好的品质。我一直觉得现在的孩子没有我们这样的农村记忆是一种缺憾,我也一直想着有机会把丫头拉回农村多玩玩,但这一愿望至今未能实现。
我上小学的时候,村北的果树园分给了家家户户。我家也分得了几十棵鸭梨树。每年中秋前后便是收鸭梨的季节,我们全家上阵,整日忙碌,晚上都在睡在树地的窝棚里。印象里爷爷和我们一起忙得不亦乐乎,能把水果换成钱,改善全家人的生活最那个时候最开心的。我们村里的扒鸡做得很好,一到这个时候,卖扒鸡的便到果园去叫卖,大人们会大方地开一次荤,于是水果丰收的季节的标志性的味道便是:扒鸡、月饼和鸭梨的香味。
后来我到县城上中学,在村里的时间就少了。印象里在我高一那年,爷爷的老房子拆了,重新盖了新房子。盖好的那个暑假,正好是我上高一之前,我便在新房子里预习高中的课程。我从小爱学习,成绩也稳中有进,想必爷爷奶奶对我是比较满意的。新房子盖好时,小姑家的两个孩子都不大,我就教他们学习。至今房子的墙壁上还留有那时用粉笔写下的字迹。岁月变迁,转眼之间,近30年时光已经过去了。
新房子盖好不久,爷爷生病了。早上爷爷起床后突发脑溢血,自己只能坐在院子里的马车上。幸好奶奶发现得及时,赶紧送医,算是抢救过来了,但也留下一些轻微的后遗症。后来奶奶查出来食道癌,做了手术,坚持了近10年时间,于2009年去世。
爷爷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相互照顾。他们一共生育了6个孩子,两头是两个丫头,中间是4个儿子。这些孩子都算出息,有的经商赚钱,有的参军入伍,有的留在农村继续当农民。当农民的是我的爸爸,但对爷爷照顾最贴身的是爸爸。其他人走得远,该给钱的给钱,只是重要时刻回家来。这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农耕时代那种世代团圆的场面渐行渐远,大家都奔向美好生活。结果现在农村留下的全是老人和儿童,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样子。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却少了与家人尤其是与父母、祖父母辈在一起的温馨。
每次过年的时候就是全家最团圆、最幸福的时候。男女老少齐聚在爷爷家,在两个房间里摆上桌子,吃顿团圆饭。这是我对农村生活最美好的记忆。那时候留下的相片记录着我们兄弟姐妹们成长的点点滴滴。我7、8岁时拍过一张照片,就是在爷爷的老房子里拍的,长得很是英俊,不像现在已经满脸皱纹了。长辈们每年都给我们发压岁钱。有些叔叔挣钱多,那些婶子们便会发大红包。这令那个时候的孩子们非常开心,现在想来却有点怪异。那是一个向钱看的时代。现在我们不缺钱了,但缺少了很多感情上的满足与温存。这也许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时代过程。
后来奶奶去世后,大家还是回到老家过年。但吃过中午饭便都返回城里,春节便过得渐渐地没有了以前的感觉。再后来爷爷病重,便送到石家庄去过年,至此,在爷爷的老院子里过年便成了回忆,再也回不来了。
爷爷的身体是一点点变差的。开始时爷爷自己在农村坚持走路,保持行走的能力,以抵抗下肢的退化。爷爷是有着顽强的毅力的,每天绕着村子走很远的路。随着身体素质的弱化,走的路也越来越短了。到了城市里,虽然有了暖气,但走得路少了,身体便弱化得更快了。后来只能借着椅子活动,再后来就只能坐着轮椅外出了。最后的4、5年时间里,爷爷基本丧失了自主活动能力,上厕所、吃饭、洗澡、外出都要靠别人照顾。家里人给爷爷雇用了两个保姆常年伺候。这样的服务给了爷爷很好的生活质量,也很大程度上延长了爷爷的生命。很多人都说,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爷爷也许早就不行了。
我很幸运的是大部分春节能够回家过年,也因此能够经常探望爷爷,留下了许多和爷爷在一起的镜头。每次我带着孩子们去石家庄租的房子里看望爷爷,都叫着大家与爷爷合影留念。徐晨曦也留下了和爷爷的很多合影。爷爷去世后,我专门去学校看了徐晨曦,告诉她这个噩耗,她感觉很悲伤。她对爷爷是有印象的。而二丫头杭杭就对爷爷没有什么印象了。
2022年的春节,我刚到石家庄,爸爸就和我们一起把爷爷拉回了村里。那时候疫情严重,爷爷的身体极度虚弱,感觉随时都要离开。为了让爷爷万一走了能够昌在自己家里,又不至于因为疫情耽误了后事,我们紧急用汽车拉爷爷回到他生活了88年的大染庄的那个院子里。这次折腾不但没有让爷爷病情加重,反倒是出现了奇迹,爷爷的状态居然好了起来,眼睛也比以前有光了。也许是他回到了这个能闻到熟悉味道的环境,看到那些与他打交道一辈子的老乡亲、老哥们们让他无比开心。爷爷顺利于熬出了这个凶险的冬天。春天来了,爷爷也焕发了青春和能量。每次打电话,都能听到妈妈说爷爷状态很好,经常出来晒太阳,看到熟悉的人还会笑。我虽然不能尽孝在身前,但在远方执行任务的时候,都在给爷爷以祝福和支持。
爷爷熬过了2022年的夏天,又熬过了2022年的秋天。在2022年的冬天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都以为爷爷一定可以等到我们回去过年,爷爷却在2022年10月23日下午16时左右的睡梦中离开了。爸爸说,当天大家回来上坟烧纸给老人送寒衣时,爷爷虽然状态不太好,但应该没有危险。大家当天烧完纸回到城市的那一刻,爸爸发现爷爷的胳膊软了,没有劲了,感觉不对头。医生过来看后说老人走了。
爷爷在睡梦中走完了他近88年的生命历程,合上了双眼,再也无法睁开了,再也看不到他生命中这些鲜活的面容了。
他去见奶奶了。他去见他的爸爸妈妈了。
三 怀念
写到这里,我的双眼已经被泪水模糊了。我很想念爷爷,想念奶奶。
爷爷最后的生活过得很艰难、很受罪。爷爷的离世在我的眼里更像是一种解脱。爷爷遭受的病痛的折磨我们不能感同身受,更无法替代他老人家去受这份罪。他一定无比痛苦,却又无法诉说。爷爷生前那消瘦的面容,微张而无法闭合的嘴巴,鼻子中插的管子,随时随地都要清理的充满痰的嗓子,那想听清却又听不清我们高声呼喊的不再聪慧的耳朵,那依然炯炯有神却不再灵活的眼睛,那干枯却又紧紧蜷缩的胳膊,那布满了死皮有些浮肿的双腿。这是四肢健全的我们无法感受的,但我知道爷爷是无比痛苦的。因此,爷爷走了,这些痛苦再也无法折磨爷爷了。在爷爷的葬礼上,我没有过多的悲恸和哭泣,爷爷走了,去和地下的爱他的奶奶团聚了,痛苦结束了。
但让我悲痛的是这些回忆。回忆是抹不去的,那是我和爷爷之间永远的联系。爷爷曾经无数次微笑着喊着我的小名:英英,你要好好念书。后来我上大学了,爷爷也很高兴。再后来我取得了进步,也每次都与爷爷分享,告诉爷爷我现在怎么怎么样了。爷爷总是微笑地鼓励我。后来爷爷不能说话了,我也还是大声地和他分享我的进步。现在的我从事着爷爷和奶奶当年想都想不到的工作,但他不知道了。也许爷爷九泉之下有知,还在为我的成绩而高兴。那我也一定会沿着爷爷给我生命成长指出的向前的道路努力前行,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上进勤劳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出息的人。
爷爷,请放心吧,我会努力的,我们会努力的。您的孙辈们都在努力地成为好人,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们从那个小院子里像芽儿一样生长起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像您一样勤劳善良的人。
小院里的柿子树依然硕果累累,石榴树也结着越来越多的果实。他们就像我们一样,在您的呵护下长大,越长越高,直到长成参天大树,结下丰硕的果实,给鸟儿吃,给人们吃,或掉在地上,把种子再埋进土里,再次发芽。
爷爷请放心地走吧。愿天堂里没有疼痛的折磨,愿天堂里您和其他的亲人们健康开心。
我永远怀念您,我亲爱的爷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