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全B站最详细的「袈裟」小百科!

2023-04-07 21:01 作者:小笠木貞子_Official  | 我要投稿


开幕雷击

唐僧为啥要穿那么鲜艳的锦斓袈裟?

是不是所有的僧侣都有资格披红袈裟?

为什么我看到居士也穿袈裟?

日本僧侣的袈裟为什么那么五花八门?

汉传和藏传僧侣的袈裟、法衣为何不一样?

各位好久不见,我是小笠。距离上篇车万专栏已经过了整整四个月,很可惜我并不是在憋大招,可以说这篇专栏是我第一次沉下心来认真研究一个东西的详细考据。

本文作为东方project同人考据系列《命莲寺缘起》的番外,为各位东方爱好创作者以及研究佛教文化的同人们提供微薄的知识性考据补充。如有遗漏错误,敬请指出。

一、什么是袈裟?

袈裟(梵语:काषाय,罗马化:kāṣāya;巴利语:kasāva;僧伽罗语:කසාවත;标准藏语:ཆོས་གོས;英语:kasaya;日语:けさ)佛教僧侣的布制衣装,最显著的特点是“偏袒右肩”、“割截田相”、“染不正色”。直译过来是“坏色”“浑浊色”的意思,又称为“福田衣”“粪扫衣”“法衣”。

狭义上指安陀会(五条)、郁多罗僧(七条)、僧伽梨“三衣”,广义上指三衣以外的所有僧用衣物。

释迦牟尼佛曾说三世诸佛都穿着同样式的袈裟示现成佛的。在原始佛教中是佛教沙门日常衣装,且戒律要求“三衣不离身”;现今在处于热带地区的南传巴利语系佛教中仍为僧众的日常衣物,不同传承略有样式上的区别;而北传佛教地区冬季较寒冷,三衣不足以御寒,故袈裟多作为法会等特定场合下穿着的法器,表法象征意义多于实际穿着意义,而日常衣装被当地样式所取代,如汉地的汉服等。

二、袈裟是指披在身上的那块有砖头格子的大方布吗?

这个问题其实应该分成汉传、藏传和南传来讨论,因为今天的袈裟和僧衣样式都已经大不相同。

三、南传佛教的袈裟

南传佛教也称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佛教,主要是指流行在缅甸、泰国、斯里兰卡、老挝、柬埔寨和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佛教宗派。民间曾习惯性地成为小乘佛教,这种称呼是相对于大乘佛教而言的,具有歧视和贬低性,已被佛教界摒弃不用。简单来说,汉传、藏传佛教统一成为大乘佛教,也叫北传佛教。

南传佛教更偏向于原始佛教,从服饰上便可印证。南传僧侣的袈裟和僧衣较为保留佛陀时期的原貌和原始“三衣”。

缅甸僧侣

南传佛教(原始佛教)的袈裟基本偏向于原始形制,如上图所示,由安陀会(五条)、郁多罗僧(七条)、僧伽梨三块部分组成。泰国大部派和斯里兰卡暹罗派为较鲜艳的橘黄色或橙色,泰国法相应派为土黄色,缅甸多为土红色、红褐色或咖啡色。


泰国僧侣
三衣的形制示意图

可以看到,南传佛教的僧衣偏向简朴和原始,也没有之前我们所想到的唐僧的“锦斓袈裟”那种形制。18世纪时,南传佛教爆发过持续75年的覆肩争讼。最终,南传僧侣规定入众时必须覆肩,而在诵经、布萨时必须偏袒右肩。

斯里兰卡僧侣托钵乞食游行

四、汉传佛教的袈裟

汉传佛教比较复杂,主要分为中国(汉地)、日本和其他东亚地区。基本形制一致。

4.1 古代汉地的袈裟

中国文化将衣裳视为教化礼仪的一部分而极注重,僧侣穿原始三衣乞食的形象,在中国人看来是不雅观的。佛教刚传入不久,僧人做法事还偏袒右肩,但与南亚、东南亚地区不同,到了中原光膀子不耐冷,且在儒家礼教环境中,比丘尼袒露惹人围观讥笑。很快汉人僧侣便寻求汉服和袈裟的融合,分出了法服和常服两部分,法服是做法事时的三衣,常服则是三衣以外的日常穿着。

汉魏时,僧服的染色仍为赤色。东晋时期,僧人依汉服改制出“缁衣”,作为僧侣的常服。所谓“”,是一种黑色偏深棕色的颜色,以此和穿素衣的俗人分别。北周武帝时,因民间流传谶语将有黑衣人叛乱,成为建德毁佛的导火索。往后,缁衣就逐渐改为流行青、褐等色。

唐朝时,武则天首赐紫衣袈裟。紫色是当时宫廷的流行色,亦是三品以上大员官服的色彩,因此其寓意不言而喻,但也有不少僧侣认为此不如法,违反坏色原则,比如宋徽宗钦赐曹洞宗高僧芙蓉道楷(1043-1118年)紫色袈裟与法号,道楷不受,皇帝大怒,将其下狱后黥面发配边地。但紫衣袈裟本身演变为一种皇室供养佛教的象征,被后世继承,例如乾隆皇帝御赐南京栖霞寺一件金龙袈裟,被供奉为镇寺之宝。


乾隆御赐的金龙袈裟

常服中,逐渐演化诞生了偏衫(褊衫),即是僧祇支的变形。僧祇支若覆左肩,可谓僧祇支、覆腋衣,若覆右肩,又称覆肩衣。后魏朝始合并二者改为偏衫(褊衫),截领开裙,类于汉服。


佛像中原始的僧祇支,简单说就是一块斜挎覆盖一肩的布
广岛福王寺住持小谷剛璋示范偏衫的穿法

唐代时出现了一种叫直裰(或直缀)的僧装,流行于僧众。在宋代大为流行,不仅僧侣,道士、文人隐士也常穿。(常常被误以为等于“平民汉服”或海青)

在日本,也称为黑衣。


铃木法衣店展示的冬季直裰(黑衣)

南北朝时期,出现一种类似于汉服和直裰的“海青”,以黑色为主。海青是依照隋朝天子礼服改制而来,其名字源于其广袖的特征,且制式肥大,腰宽袖阔,袖口是缝合的。区别直裰和海青的重要方法就是看袖口是不是缝合的。另外,直裰的腋下是空的,且自带裙摆。

传说梁武帝的皇后郗氏不奉佛教,常以戏耍僧尼为乐。梁武帝在位期间诏令全国僧众都茹素,而郗后却专门做了一些猪肉包子,在请宝志禅师用斋时偷放在斋菜里,意图羞辱僧众,而僧众若不吃,则可降罪称违逆皇后懿旨。宝志禅师是得道高僧,事前就用神通预知了皇后的意思,于是命僧徒将海青的袖口缝合起来,改为口袋,里面装上馒头,在用斋时,取食馒头,将包子装进袖袋。

海青另有一个别于俗民汉服的特点,是交领制式的改变。衣领由三层布片重叠缝制而成,叫做“三宝领”,一是象征佛法僧三宝,二来为了符合僧衣必须割截的戒律要求。在前领的中段还有五十三条线缕,是为了增强衣服耐用而设,寓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身着海青的上海比丘

4.2 近现代汉地的袈裟

近现代汉地僧侣的衣着逐渐成固定简型。三衣的穿着蔽体的作用被汉服取而代之后,汉地将三衣的尺寸改小,并以纽环相系或打结系牢,内穿海青、直裰等各种褂袍,并且着汉式的鞋袜,这在唐代已经普遍流行。现代汉地的僧侣多着灰色、黄色及黑色海青,外披以环扣(哲那环)连接的袈裟(福田衣)。以金丝镶边的赤红色袈裟则称为“祖衣”。

还有一种类似于袈裟而没有福田的咖啡色衣物,称为缦衣,是沙弥和五戒、菩萨戒居士披的,外观与袈裟一致。


成都文殊院举行法事中的比丘
身披祖衣袈裟的星云大师
正在穿搭缦衣的五戒居士


近现代汉地不着三衣的现状,遭到了一些要求持戒严格的人士的反对声音。如宣化上人批评出家人不着袈裟的现象,并在他的道场万佛城严厉推行袈裟不离身的祖制。现代南传佛教注重持戒和著传统袈裟,也受到一些汉地僧众的赞叹。 另外,台湾近年发起僧侣服色统一运动,也呼吁将汉传佛教僧装袈裟的颜色统一为如法色。

五、日本的袈裟

日本僧侣的袈裟、僧衣传承自古代汉地,因此4.1中还有很多样式的放在(五)一起叙述。

日本的僧装即由直裰发展而来,但又有所区别。偏衫发展为袍,裙发展为裳,合称袍裳,即直裰的变形。袍裳外搭郁多罗僧(七条衣),合称“袍裳七条袈裟”,有时右肩还覆一张“横皮”,颈后垂吊一条名“修多罗”的结线。袍裳还发展为“裳付衣”,是平安时代初期上朝官员的朝服原型。

大衣称为僧伽梨(さんがり),有九、十一、十三、十五、十七、十九、二十五条的分类。

中衣称为鬱多羅僧(うったらそう)七条

小衣称为安陀衣(あんだえ)五条

袍裳七条袈裟(净土真宗本愿寺派)
《东方铃奈庵》中身披七条袈裟的圣白莲
日本(古代汉地)的“三衣”
临济宗的九条袈裟
曹洞宗瑩山禅師的七条袈裟
一名披着如法衣的净土宗僧侣

如法衣与(九条)袈裟和缦衣类似,但不以绳结或环扣连接。

净土真宗本愿寺派,从左到右分别是门徒式章(半袈裟)、轮袈裟和五条袈裟
穿着褂络的后水尾院天皇
街头十分常见的托钵乞食僧侣
《咒术回战》的夏油杰,他穿的是威仪五条袈裟
冬紫無地成田牡丹紋白五條袈裟
空海大师四國遍路参拜客

略肩衣、结袈裟、半袈裟、折五条、轮袈裟的样式,是在三武一宗灭佛期间来华求法的僧人,为隐蔽僧侣的身份,而将袈裟做成布条挂戴在颈上,故纯粹是一种精神寄托和象征表法,而没有实际穿着意义;半袈裟再后来成为了居士礼佛时佩戴的饰物。

在各地佛教袈裟法衣形制中,日本最为精细复杂,故再长的篇幅也难以容纳,仅列举部分以供参考。

六、朝鲜半岛的袈裟

朝鲜半岛汉传佛教僧人的常服则与韩服合流,以灰色为主流。法服延续明朝中原样式,以打结方式系紧,不使用哲那环。因韩国以曹溪宗一宗独大,样式较为统一。


2009年参加韩国总统卢武铉追悼法会的南韩曹溪宗比丘

七、越南的袈裟

越南汉传佛教僧人的常服多为越服,似海青而无三宝领,袖口未缝合;法服较朴素,多用打结、少用哲那环系紧。

(越南虽然在东南亚但并不属于南传佛教而是汉传佛教)

越南临济宗僧侣一行禅师。1967年马丁路德金亲自提名他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八、藏传地区的袈裟

藏传佛教包括了大西藏地区(卫藏、青海、川康)地区和不丹、尼泊尔等地。藏传袈裟为长条状,裹于上身,袒露右肩,下部穿僧裙(“麦绕”为内僧裙、“香倒”为外僧裙)。在特定的场合有时上身披黄色法衣,带上系有坛笔筒及漱口水瓶等。脚着长靴,长靴一般用牛皮或硬赤色兽皮、褐布制成,礼靴有锦缎做的,长及膝盖。

藏传僧衣独有一种“堆嘎”,又作“东嘎”,汉名坎肩,是一类无袖上衣,两肩上有支出的布,犹如象耳。坎肩是藏区独有的僧人常服,出现于后弘期。因藏区昼夜温差大,冬季气候十分寒冷,只着汗衫不足以御寒,故创制较厚的坎肩加在汗衫上。

藏传佛教由于传入时期不同,对教理的理解阐发有差别,形成了诸多大小支派,各派之间以不同的僧装的颜色、样式作为分别象征,在僧帽、袈裟、僧裙上都有体现,尤其在僧帽上最明显。

譬如,宁玛派所戴的僧帽为暗红色,状如莲花;著暗红色袈裟、僧裙。故称红教。萨迦派和宁玛派传承类似。

还有噶举派僧裙上有白色条纹,故称白教;格鲁派黄衣黄帽,故称黄教,该派的坎肩在下密院用红、黄两色,上密院用红色。

色达剌荣佛学院副院长慈诚罗珠堪布仁波切(宁玛派)
不丹的藏传比丘

一口气看下来不知是否疲倦?或者意犹未尽,仍有很多疑惑?

首先感谢你能看到最后。

本次考据较为匆忙,加上以日本袈裟形制为主体,却在日语上吃了亏,因此不得不压缩简化,最终是这个样子。

至于动机,真的是作为《命莲寺缘起》的番外啦,虽然更多看起来只是个科普考据文章。

如果能对同人创作者们有帮助就感激不尽了,至少没有白费我努力收集图例和打字的辛苦(笑)。

以上就是结语。

南無阿弥陀仏(合掌)

不知大家下次希望是《命莲寺缘起》关于命莲寺众们哪个领域的考据科普呢?


参考(部分):

中文维基:袈裟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2%88%E8%A3%9F

日文维基:袈裟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8%A2%88%E8%A3%9F

日本服饰史:https://costume.iz2.or.jp/

株式会社铃木法衣店:https://www.suzukihouiten.jp/

鸣谢Twitter用户:@sakana6634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图源皆来自互联网,侵删


全B站最详细的「袈裟」小百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