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回避的症结:房地产不可能三角
去年至今,对房地产行业,两个字贯穿,一个“保”,一个“稳”。
虽说zc层面不复往日之纵横,现在一门心思施救,但其实背后的真相,也有点不得已捏着鼻子的意思,我判断但凡接下来经济转好了,有了其他调控空间,还会旧事重提,房住不炒。
但时间未必站在楼市和zc这边,仅通过一季度的乐观数据,尚难以确定全年走势,更何况4月份部分出来的统计数据看,一二手房的成交量和价格远不如3月份,已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我们的房地产行业,其实已陷入一个不可能三角,即保交楼、保利率、保地价的三者难以同时成立。

从稳到不稳
之前楼市政策有过六稳之说,有点车轱辘话的意思,但其中有个逻辑链条:稳预期、稳楼市、稳地价。总之通过把价格托住,来让大家接着乐意买买买,资金继续进入房地产,面包卖出去了,面粉价格也维持得住,这是关键,但这是之前的逻辑了。
随着众所周知的原因,房地产行业面临信用危机,最初是房企的资金链受制于三条红线,之后是交付延缓,之后预期下行的同时销售速度放缓。如今我们经常谈逆周期操作,其实最大的逆周期操作落地在2021年初,从那开始楼市的信用支撑松动至今。
之前无论是2008年、2012年、2015年,三次显著的波动,都是来自基本经济面叠加资金问题,对应的是前两次放水,加上第三次放水+货币化棚改安置,一波拉满,需求端很快就起来了。以上三次由于楼市信用并未瓦解,因此采取调控动作立竿见影,当时面临的更多是其他客观因素影响了房地产行业,然后咱主观上是救市,属于你病了我给你治疗。
而后2021年则不是,那时候客观因素是房地产正面临客观因素的极限打击,人都出不来何来的建设开发和购房行为(哪怕似乎暂时扛住了yq);但这种情况下实际上人们对楼市的预期反而没有那么糟糕,因为都懂的这是不可抗力,只要这个外部因素解除,起码稳住问题不大。然而难以置信的是,此时楼市迎来了最大的大招,是大家都经历了咱就不装外宾了。
2021年这一次是客观上因素已经危险的情况下,主观上也打压。
今天看,我们当时这个大招似乎是为了挤泡沫,其快速程度和近乎一刀切的力度,是超过美联储过去一年的加息的凶狠程度的,无论是节奏上还是力度上。美联储鲍威尔虽然非常鹰派,但每次加息还是有通气和较好的市场预期管理,要调整,也给人活路。
从那之后,我们基本上不必太多讨论楼市调控本身了,2022年起我们的房地产市场真正进入了信用危机,反映到现实中,就是负债问题,以及债务蔓延至地方问题。楼市——土地财政的链条断裂后,在我们宣布在正确领导下取得了胜利之后,这个债务危机才真正暴露出来。
贵州城投债到贵州地方债务,只是掀起冰山一角,绝不仅是这一省的问题。

不可能三角
先说保教楼;楼市的稳定是逐步去化泡沫的前提。泡沫这个东西在经济周期中不太可能没有,它其实就是对未来的预期本身,预期好,带有一定前瞻性,但泡沫已经吹大的时候就需要慢慢把里面的空气释放出来。对经济而言,让经济恢复、收入增长、分配公平是一个逐步缓释压力,让增速追上泡沫的过程。
楼市稳定需要的信用就是正常交付,按时还钱两件事。
其一,交付之前,房企收了预售款,在没有交房之前,这都是负债。
其二,房企从金融机构(不止银行)借的钱,用来买地、开发的也是债。
其三,买房人的按揭贷款。
还债就是信用能力,一切预售基于此。预售就是先收钱,先收钱才能有足够资金进入土地财政(不仅地价、还有税费),偿付买地的贷款。我们反过来想,若从土地开始就采用赊账的方式,这个循环是不是就不好层层加杠杆了?起码购房人不太容易负债那么早,现房销售后再付土地款的大部分,这样房企动用贷款的可能性也在降低,关键是不仅买房人、房企,可能地方的负债空间也没那么大,因为收到土地款晚,拿去乱花、通过土地财政抵押担保造成的债务空间也在减少。当然这种情况只存在于想象中。
债务问题的第一个关口,就是客户购房的预付款,短期内形成了土地财政,又在很短期内花掉了,包括粗放的投资拉动,还借了更多隐性债务(城投债)。
如果楼交不了,债务三角首先僵在那里了,这是为什么先要保教楼,反复提及的原因。

保利率;保利率就是保金融,或者说是保银行,但出清一部分影子银行为代价。银行这个行业在我们这环境下有两个特点:1、非市场化,赚利差,根据政策躺赢;2、基于第一个原因,银行开展不了太多其他复杂的业务,对稳定利差的赚取依赖度高。
而最好赚的,风险低且收益高的就是按揭贷款,这是银行重要的资产。住建部的数据看,目前银行中房地产相关贷款占比40%,当然其中也有高利率的房企开发贷款。即使是如今利率连续下调之后,我国的房贷利率水平也是全球第一梯队,更何况之前在2021~2022年拿到5.6~6.4%左右高位站岗的那批猛士。
我在这里给高利率站岗的诸位提个醒,你们承受高利率的时候,恰恰是楼市政策釜底抽薪的阶段,当时调控力度这么狠,但银行在这一波是赚大了的。
后来银行对提前还贷的消极甚至阻挠,但由于利率下调,加剧了置换贷款的浪潮,以及由于算不过账来而提前还款的浪潮。有人会问,降利率不少存、贷款利率都降么,为什么银行会有压力。
咱们得看银行的资产并不只是房贷,但房贷是其中最优质且受影响最大的,说白了按揭贷款利率高收益就高,而且之前买房人群体中大部分任劳任怨,背负高额房贷慢慢还,还不计较利率,又有房子作为抵押,且30%首付在,断供的风险低。除非楼市整个出现大面积违约交付不了,或者房价大幅下跌,否则房贷这部分贷款资产就是最容易赚钱的。
从这种角度上看,如果让银行放弃这种躺赢的生意,按照市场化盈利来考验,不受保护。就如同把一个靠关系谋到职位但水平有限的人,突然推到真正扛事的角色上,压力太大了。

保地价;保地价的关键不是地价,而是钱都去哪里了。天量的土地财政,实际上是一种对未来的借款,是我们拿后人的钱来投资眼下的事情,需要以足够的回报来交给后代,因为钱要还的,到时候国民产值中要有拿出来还钱的收益才行。
但是如果低效率的投资,其收益弥补不了未来的利息支出,同时还因为编制问题增加了支出,只能通过保住地价来进一步增加收入,这是一种收入分配,就是将增加到居民、企业收入变成土地收入,过去经济增长中增加的收入和土地、房价的增速大家可以匹配着看一颗,我就不列了。(由于之前连续被举办,你懂的,此处打住)
这三者是怎么失去均衡的呢?2021年埋下的原因,打断了房地产这个如今被称为“顶梁柱”的脊梁骨。咱们知道承重结构中柱子和梁是支撑结构,一般由钢筋混凝土组成,如果这根柱子的钢筋断了,混凝土裂开,它如何顶梁。
至此,想维持,保交付需要钱、保利率需要流量稳定、保地价需要预期,但利率对应债务压力,交付对应信用收缩,地价则对应整个这条线上的收益去向,三者没法同时达到目的了,任保其二,则必须得有另一个因素做出让步,才能维持。
问题是谁愿意让步呢,这时候要支撑住,必须增加外力投入支撑。说白了,得有接着大规模进场买单的人;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过去这些年,代价是由哪些冤种买单的呢。
我知道干建筑这行的,没有敢在施工过程中砸顶梁柱的,如果你真的把它设计为顶梁柱的话,如果要把它砸了给别人看魄力,然后再称之为顶梁柱的话,那是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