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宅,你已经死了!》阅读笔记(三)
第五章
1、正是从一九八〇年开始,变成全日本都喜爱美少女,或说喜欢美女。每本杂志的封面都是穿着泳装的美少女,拼命卖肉露给人看,也不觉得有什么可耻的。日本也因此变成了一个很诡异的国家。
动画迷也变了
就连御宅文化之一的动画,也受到这股变化的波及,开始把性的表现当作受欢迎与否的要素,公然地推到台面上来。在此之前,这只是隐藏在作品中的氛围之类的要素而已,至少不会堂而皇之地拿到台面上来卖。
2、这些动画迷各自都只看自己爱看的动画,要把他们统称为『动画迷』,恐怕太勉强。所以现在已经没有『动画迷』这种大一统的说法了,而要分成喜欢『看小众动画作品的人』、『喜欢看萌系动画作品的人』或『喜欢看幼儿动画作品的人』……等,依各自的领域来分类称之。而这种『各自领域之间的断绝』,也变得愈来愈大了。
引起这种断绝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所提到的『美少女』这种带有性意味的东西,在每个观众个人心中的兴趣占的分量多寡。事实上,当事者本人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成了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去试着与现年十八、九岁的爱看动画的人聊一聊,你会听到类似这样的论调。
『我到底是喜欢动画呢,还是喜欢美少女角色呢,还是喜欢声优……其实我自己也搞不太清楚耶。』
许多人都会这么说。之所以会说搞不清楚,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加以区分。以往的动画迷们虽然对于动画会依内容不同而细分得很清楚,但中心都一样是动画。然而现在的这些动画迷里,这种认为『那种小事无所谓啦』的人却愈来愈多。
这就是第三和第四世代御宅的『媒介混杂』现象。
3、宅男是基于兴趣而形成的集团,所以感觉彼此之间好像交情好到足以无话不谈的地步;但是宅女之间都在聊些什么,我就不太清楚了。这并不是因为我是男的所以不懂,而是因为宅女彼此之问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御宅形象,以她们的的说法来讲,就是『腐女子』(特别喜欢男男同性爱作品的宅女)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宅女之所以从来没有出现过她们的御宅论,其背后原因就是这个没有定义的奇怪问题。在网络上常常可以看到类似以下的言论:『为何宅女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像冈田斗司夫那种“能够向一般大众解说腐女子、YAOI(以美少男同性爱为主题的作品)为何物”的御宅呢?』
宅男的御宅论完全没有提到有关宅女的事情。那么,谁都可以,总之推出一个代表,然后随她高兴,把什么叫『YAOI』、什么叫『Boy’sLove(BL)』、怎么样才叫宅女、怎么样才叫腐女子……等统统定出一个定义来,这样的话就能以此为根基来讨论许多事情了。但是,这种事就是从来都没发生过。
如果要问为何会如此,那是因为对女性来说,『差异』就是一切,即使是很微小的差异也一样。所以对于这类包括论,或说从全体来观察共同特征的做法,几乎完全无法接受。也就是说,如果今天有一位女性站出来高论『我们宅女都是这样这样的』,其他的宅女也只会注意看她的论调和自己的『不同』之处。
对我们宅男来说,虽然我们的喜好领域范围分得很细,但对这以外的事情却都挺马虎,而且因为是多民族国家,无论是什么都或多或少知道一些。所以当我们被人说:『御宅都是这样这样的吧?』、『对二次元会萌起来的就是御宅吧?』、『立志当废柴就是御宅吗?』等评语时,往往会觉得好像也有一半是对的,所以会想:『算了,没差啦。』就觉得OK了。所以往往回答都是:『嗯,我好像也有点这样耶。』
4、以前对宅男来说,看到这类概括而论的定义,也只会说『啊,这样讲也OK,OK啦,』最近却愈来愈不会这么说了。
也就是说,我们宅男也变得和宅女一样,把『当御宅』这件事和性别意识或恋爱观都扯上关系,变成认同的问题了。
最能表现这件事的,就是本田透写的《电波男》(尖端出版)这本书。作者本身是个御宅。而在这本书中,本田氏写道:『我们无法与活人女性交往。但是,无法交往一事绝对不是因为我们很不幸,而是二次元的女性对我们来说更有魅力。』也就是说他把身为御宅一事,与他本人的恋爱观互相连结了。这与从前那种『反正只是兴趣问题,随你怎么讲都OK啦』的情形是大不相同的。
这就是把对于自我的认同,和『当个御宅』这件事密切连接在一起了。也正因此,我们变得对于各种御宅论都非常过敏,喜欢提出反论。
如果是以前的话,就会说『OK啦OK,这样也叫宅,那样也叫宅,对啦对啦,御宅就是这样啦,OK拉拉队』,但是,现在就会觉得『这个不对吧?』或是『你根本就没搞懂嘛!』
也因为如此,我们御宅其实已经快要不能用『我们』这个字眼了。开始会感觉到:『我好像有点宅,可是我真的是御宅吗?』、『我真的可以说自己算是御宅吗?』……等疑问。
本书一开始所提及,那个在『青少年真心话大会』出现的男孩,那股不安定的感觉,就是反映出了这种状况。因为『身为御宅』一事,对他来说似乎变成自我认同问题。
如同思考『让我喜爱的这件事物,尽可能地得到社会的认同』一样,我们一点一点地开始考虑自我认同问题。而这正是现在的御宅论都定进死胡同的理由。
第六章
1、相对于目前为止的御宅历史,其实早在数十年前,就曾经有过非常相似的例子。那是在科幻迷的世界发生过的往事。我们就来看看这事件的经过吧。
原本科幻大陆的居民都抱持着以『彼此之间喜好方向各不相同』为前提之下的共通概念或常识。例如:『科幻大陆的居民,一定有读过相当数量的科幻小说。』就是此处的常识之一。
即使是说『我喜欢外国科幻作品』的人,也一定读过不少日本作家的科幻作品。就算说『我只认同前苏联的科幻作品』的人,其实也一定读过美国、英国或日本的科幻作品。这原本是成为科幻大陆居民的大前提。
就算你说读不完也非得强迫你读个够不可,这对于科幻迷来说是天经地义的,而且是最符合科幻迷的一种自我意识,或者说是像一种自尊、一种义务戚一般的东西。这是必须遵守的铁则,也像是不成文规定一样的东西。
就像这样,老科幻迷拚了命似地想跟新科幻迷搭上话。
然而这些新加入者却对老科幻迷所言丝毫不感兴趣。或者该说他们的价值观是『不合口味的东西就看不下去。』
新人们的回答是这样子的:『不,我们不念什么科幻小说的啦,我们比较想看《星际大战》的新作,或者你告诉我一些《星际大战》的幕后小道消息吧。』
他们对科幻这种共同文化毫不尊重。而最后结果就是『科幻文化』从此废绝。
这里所说的『科幻文化』是指『与喜不喜欢无关,总之非念过不可。』的这种共通概念。不只是小说,就连动画也是,无论看起来多难看,只要是科幻作品就得从头看起,至少也要看过第一集。就是像这样的想法。
就这样,原本由用功、热心又认真的科幻迷所创造的科幻文化,轰地一声崩溃了。如果科幻迷的人数少一点的话,说不定这个文化还不至于灭亡。可是因为科幻热潮而导致新加入的人排山倒海一样涌来,而且这些人完全不接受前辈们的科幻文化.接下来会如何呢?
原本就已岌岌可危的『因为是科幻迷所以要读过×××』之类的共通幻想就这样崩溃了。而结果就是科幻的死亡。因为科幻迷的共通文化已经没了。
那,到底是什么『死了』啊?是什么消失了呢?那就是当你自称『我是科幻迷』时的那股连带戚,类似于一种『引以为傲』的戚觉,已经完全没了。
单纯地把科幻当成一种兴趣,读读科幻小说,觉得科幻好有趣等这类事情,至今依然存在。但是,那股『因为我身为科幻迷,所以我必须如何如何』的义务戚,或是『因为身为科幻迷,所以不用功多读一点科幻可不行,』、『非统统读过不可,许多事情非弄懂不可,不认真学习可不行』之类的义务感等,已经完完全全没有了。
对科幻迷来说,科幻不再是这世间极为特别的存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科幻已经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