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的儒学中有关协调人际关系的两点新发现
距离上次学习《<论语>选读》已过去一年的时间了,其中发生了种种事情,也重新思考了一些东西,因此获得了两点新发现,现在写下来和你分享,也留作记录。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这是鲁迅写的话。进了高三之后,我们常常拿这段话的最后一句来调侃,大家望着对面热闹而只属于高一高二学生的教学楼,故作深沉地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开玩笑的心态是否有?当然有。寂寞怀念的感觉是否有?应该也是有的,但是已经回不去了,哪怕现在冲入对面的教学楼里和他们一起吵吵闹闹,也不会体会到那种快乐了,因为人不一样了,那么吵闹也就不是令人快乐的亲密举动了,而是令人厌烦的打扰,吵闹真的成了“吵闹”。这种想法,已经说明了人际交往中的一个事实——人与人之间永远无法完全相互理解。而这个事实又是由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造成的。
那么,是要消除人之间的亲疏关系来达到心神相通好呢,还是正视这种亲疏有别来面对痛苦和幸福交织的生活好呢?这是个问题。巧合的是,我在今年寒假看完了《EVA:新世纪福音战士》,这部同样在追问人与人之间为何无法完全相互理解的动画,而它则在最终的结局给出了一个我认为是积极的答复——接受这种差别,接受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积极地沟通,积极地保留人类的个性活下去①。然而,到此为止,我们才解决了一个前置问题,即“是什么”和“为什么”,至于怎么做才能让人类和谐地相处下去,二者都没给出准确的答复。我却在孔子的主张里看到了一个明确的体系。
我们在学习孔子的主张时,反复强调他的仁爱观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外在形式的,又反复声明他的“爱人”是有范围的、狭隘的,还提到他对于墨家“兼爱”的批评……从这些解读中,已经可见孔子协调人际关系的方法了。他很清醒地(也可以说是时代局限性地)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无法一概而论,因此他的主张里既有能维护统治阶级的一面,也有能被现代社会利用来保持人与人距离、留出个人空间的一面。也许他的“爱人”可以被理解为无视底层庶民的“爱”,但也许能够被现代人理解为亲疏有别的爱、有范围的爱、力所能及的爱。而他对“兼爱”的批评,则更说明了一个(我提出的)道理:“谁都能爱,和谁都不爱是没有区别的。”他强调的仁为核心也好,坚持原则也好,都突出保持人类的善良与个性,每个人都应该有仁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有利于增进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而每个人的原则不同,坚持的道德原则也不同,如果和谁都是一副“好好先生”的作态,没有自己的原则,那他既是“乡愿”,也失去了个体的个性(这是站在现代人的基础上理解的)。此外,在“仁”的外面,还有一层“礼”,这种形式能够适当将人从过密的状态中分离开来,也就解决了一个“豪猪问题”——豪猪浑身长满了刺,如果靠得太近就会蜇伤双方,如果离得太远就无法取暖②。
由此来看,我也对孔子所提出的主张多了一些理解和赞同,因为我从中发现他协调人际关系的方法至今还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我也弄明白了他批评“兼爱”的理由,这两点新发现让我的心态、心胸也比之前更积极开阔了一点。
当然,实践总比理解和讲述要困难。由于种种因素,新学年的我尤为暴躁易怒,也已经和部分老师之间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摩擦,在那些对抗中,我无法理解他们就像他们无法理解我一样。尽管我在事后能冷静分析,弄明白这场冲突的根源是什么,我们又为什么会吵起来,什么是主因,什么是导火索,但我已经没有心力去同他们和解。我还保留着这个年纪最后的一些叛逆和自以为是,固执地和他们划清界限。
原本,我想将这篇文章写成一篇正经的论述性文章,但貌似还是变成了随随便便的样子,非常抱歉。写这两点新发现的时候,也是诚惶诚恐,一方面是因为这两点发现都是灵光一闪而产生的,总有种抓住但又容易转瞬即逝的感觉,另一方面也担心自己是否会在概念上搞错什么,如果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还请指出。
以上。
①:《EVA》旧剧场版(1997)的《真心为你》(亦称End Of Evangelion)结局中,人类补完计划实施,人类超脱个体,融为L.C.L溶液(生命之海),心之壁(A.T. Field)消失,情感、回忆共通,但由于人类补完计划的保险机制,EVA适格者在体会了L.C.L溶液状态后,还是可以选择恢复人形,主角碇真嗣在一系列体会和内心抉择后选择保留心之壁,恢复人形。这意味着他接受了人与人之间无法完全相互理解的事实,接受了心之壁(隔阂)的存在,愿意以人类个体的形式存活下去。
②:出自《EVA》台词,初次使用时是解释碇真嗣封闭自我的原因。
附:有关“谁都能爱,和谁都不爱是没有区别的”这句话,可以展开解释很多,但不适合在这篇文章里详写,今后可能会另写一篇。
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是批孔的先锋,而我却在同一篇文章将他和孔子写入,甚至形成递进关系……我最初是无意,等到写完后才察觉到这其中的恶趣味。
2020.12.12
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