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
《天道》里有借助丁元英之口表述的关于井底之蛙的一段理论:
很多人梦想着通过轻松地方式获得惊人财富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但是这种想法结果往往是痴心妄想的。因为人无法驾驭超出自己认知能力之外的财富。即使侥幸获得财富,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性,这些钱很快也会以另外的方式归还。所以,人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只会坐井观天,或是趴在井边看了一眼就掉下去了。
我们假设它正确,那么总结起来两点:
1.人具有认知局限性;
2.人很难改变自己的认知。
这种认知局限性具有自我完善的特性,因为人天生追求自洽的三观而非理性的三观。
所谓自洽哲学,唯心主义就是自洽的,然而唯物主义由于认知局限性很难达到自洽,故唯心主义依旧是应用最多哲学思想。唯心主义早如佛学等宗教哲学,直至康德,黑格尔,叔本华等近代唯心主义,都是以自洽为基础向着理性发展。
由于网络的发展,人的认知局限性在不断崩溃重塑中进一步强化。
认知局限性的崩溃在于对新事物的接触,如同坐井观天的青蛙趴到了井沿。
而重塑则是那只青蛙趴在井边看了一眼就掉下去了。
这种对认知的不断崩溃和重塑愈发强化了人们的批判意识,而淡化了认同,价值观逐渐混乱以致陷入茫然。
最终导致对自我认知的不清晰,对是非判定的混乱,以及思想顽固同时而又行事善变。
k可以考虑一下几个问题:
是否曾经内心喜欢或厌恶过李宇春,曾轶可,芙蓉姐姐,罗玉凤,而如今有否改变想法。
是否曾经对二次元,堕胎,变性人,同性恋,异装恋物癖,
是否认同金钱至上,如果不认同,行事中是否屈服于金钱至上。
是否认同爱情至上,是否无法接受另一半的背叛。如果认同,自己在恋爱中会否产生背叛的想法。
是否认同忠孝情义,如果认同,行事中是否遵守了忠孝情义。
是否相信正义与诚信,并且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他。
是否认同劳动创造价值,如果认同,行事中是依靠劳动创造价值还是其他方式创造价值。
是否认为穷困,疾病,死亡离自己很远,如果不认同,行事中是否会为崩盘做准备。
是否认为自己是个敏感的人,回想自己的行为依然认为如是。
由于先验,这几个问题其实脑海中的看法都很简单,因为人们往往会以道德善恶,社会良俗等创立自我认同。然而由于自我认知的崩溃和重塑,当人们愈发审视自我,愈会容易发现矛盾。
关于认知局限性客观存在,古往今来如是,而如今由于互联网外部性,这情况愈发严重。互联网外部性指的是用户体验与用户量挂钩,所以互联网产品经常以独角兽形式出现,它会导致互联网产品出现天然垄断。互联网外部性会产生下面集中效应:
傻子共振
傻子共振指的是由于沟通成本的极低,很容易让持有相同观点的人抱团,进而发展为巨大的力量,无论其本来群体是否为主流。
以LGBT等为例,其应该为非主流思潮代表,而其爆发力量却非常巨大进而转化为白左思潮。网络加速了这个过程。
回音室效应
回音室效应即由于网络平台推送算法引起,人们始终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内容(或平台主推的信息内容),进而强化自己的这一观点。回音室效应会导致信息茧房,极有可能造成社会割裂。
在过去,回音室效应也是存在,然而他因为媒介的多样化,沟通的困难度导致并不明显。90年代前人们都看报,一个香港,就有四百多家报社和十多种新闻评论刊物,代表了各自的思潮并且面向各自的读者群体。而如今网络的发达已经吸纳了报刊杂志或电视台,导致信息渠道趋同,而推送机制又导致更明显的回音室效应。
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是由于互联网获得信息的便利性,导致在主观上人们只想得到或只想听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对于其他信息一概否定的现象。信息茧房在过去主要出现于别里科夫般的独裁者身上,有时会引起较大的灾难。信息茧房存在主观性,在使用互联网方面存在舒适区的人会容易陷入信息茧房。此外,回音室效应也会导致信息茧房。
以上只是说了关于何为认知局限性以及网络对这种现象的扩大化,然而并没有直接讨论认知局限性导致的问题。实际上,认知局限性客观存在无法避免,换句话说它正是人生存的基础:
人类是高级生命,生命本质上是自发维持低熵的物质系统,人的个体乃至全体对于宏观宇宙没有意义。
人类的观察和意识借助感官等物质形态,人类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事务的本质,所谓观测结果只是推演或统计。例如,同样一末红色,一个人无法理解另一个人所看到的红色是不是自己所看的红色。
人类的生存是自私的基因主导,并且由自私的基因延续,认知需要大脑转化为对存活有益的行为驱动,达到完全认知对人来说并不快乐,对于人繁衍来说并非有益。
然而过度的认知局限性却是有弊端的,对于个体来讲,并无所谓,因为人生而自由。然而人几乎无法脱离集体而生存,认知局限性扩展到群体就会导致社会割裂,矛盾激化,人们愈发不关注事物的本质,而将精力过度的耗费在精神领域的斗争与建设上。如果这个精神领域有益于群体则罢,而一旦这种精神领域是无意义甚至退步的,那么社会集体会就进入一种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