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觉得内容写得好,这种“好”的感觉,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们平时觉得一个段子、一篇文章、写得好,或者一句话说的“好”,这种“好”的感觉,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1、 逻辑冲击力
当你没有接触到房产大咖这种人的时候,你是不知道,原来信用卡还可以完成1套房、3套房、直至10套房以上的原始积累;
你是不知道跃阶的过程中,积累负债比积累存款要难的多,特别到你有了一定资产之后,负债逐渐减少,再也无法持续增加,你的财富增长速度也会因为负责的减少而减缓;
比如我坚持,穷人一定要通过合理的包装,在短期内迅速的拔高自己的价值,建立伪自信并且学习如何驾驭这种装的逼与别人相处,而不是通过老老实实奋斗挣钱、升职加薪以及当大官之后建立自信,后者是一辈子的事情,而青春却只有短暂的几年。
以上每个奇特逻辑的背后,都有着惊人的实际案例和可操作性,很多人读完整个逻辑之后,发自内心的说出了两个字:天啦。
因为与众不同的逻辑和真实的人生经历,打破了很多人原本的世界认知,冲击力非常大,让读者不由自主的发出了赞叹和跃跃欲试的情绪,顺便产生一种崇拜感。
这种逻辑冲击力一类的段子或者文章会非常受欢迎,只需要逻辑自洽、与众不同的脑回路以及可执行性即可。

可惜的是,真实的样子并不是你动动手就可以写出来这类文章,实际上每一个颠覆你的脑回路的逻辑背后,大部分都是一段黑暗、幸酸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人生经历,并且绝大多数人还无法通过语言的形式讲它归纳总结下来,只有少数人做到了,所以我想教大家的表达、写作技巧,并不是让你写出冲击别人的东西,没有一定的人生经历和强大的思考能力,你是做不到的。
下面是重点,大家可以做笔记了。平时讲不清楚一件事或者对写文章有要求的朋友要认真的读了,另外有小孩子的家长,虽然我知道你们的作文写得也很烂,但是下面的文字至少让你知道什么才叫做好作文,什么才叫做差作文,下次作文写不好,打你孩子的时候,就有充足的理由了。

2、 画面感(情感共鸣)
另外一种文章写的好的,基本上就属于这一类了。
文章中的文字描述的感觉与你个人的人生经历产生了共鸣,共鸣这种感觉是什么样子的呢?
心理学上叫做: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其实并不是在逻辑上觉得:好有道理、是对的。
而是感觉上的认同,感觉上的认同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产生亲切感,这种感觉一旦建立慢慢就会变成一种信任,而信任就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威力,比如咪蒙这一类,写的鸡汤软文,表面上,她卖的是她的课程、化妆品、护肤品还有各类广告上的商品;实际上卖的是信任。
所以她做的工作就是贩卖情绪的活儿,贩卖情绪有多挣钱呢?
我只能说月入百万不是梦。再比如小学生写作文,也一定要与老师产生情感共鸣,比如你必须要把你作为一个孩子的天真、可爱、懵懂、纯洁等等传递给老师,老师就会给你高分,这是必然的。
你也可以写出像韩寒《杯中窥人》那样超越年龄段的老练文章,这种也是可以的(但就怕你一写就让人感觉是无病呻吟)。情绪共鸣的原理说到这里,那么如何通过文字将这些“感觉”传递给老师,让老师给你打高分呢?如何在日常交流中准确传递感觉呢?

划重点,记笔记
我们描述小明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1、小明站了起来
2、小明听到走廊传来的叫声,嗖地一下站了起来,慌乱中碰翻了椅子。
很显然,第二句远远比第一句要好很多,而好的原因则在于,写这句话的人能够通过文字的形式,让你看到小明站立的整个过程,你甚至能够看到小明的脸上的表情:惊慌。
第二句只是简单的扩展了一下用词,你就能捕捉到一个个画面,让你身临其境,仿佛你就是小明一样,惊慌失措的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这种强烈的感受,第一句是远远达不到的。
如何让听完你说的话的人、看完你写的作文的人有一种:亲身体验或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呢?
答案就是:画面感(情绪共鸣)。
如果你能够说完话,或者让别人看完你的文字,闭上眼睛可以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那么你就做到了。
曾经,有人摸着我的头发,跟我说(口语):你头发好硬哦,上面都能站一只鸡。
当时我听完这句话惊喜异常,因为我觉得很好笑(愉悦),而好笑的原因就是:我脑子里立马产生了一个画面,一只红色的大公鸡站在我亮晶晶的头发丝上。
这个画面挺搞笑的。而大多数人摸着我的头发,最多告诉我:***,你的头发很硬,发胶喷多了。
很明显,这种表达既没有让我直观感受到我头发硬的程度,也没有让我觉得很有趣。
但是鸡站在我头发上,画面感极强,让我知道我的头发是真滴很硬,能承受一直鸡的重量,直观感受非常强烈,而且让我和周围人都笑了,这是有趣的表达、优秀的表达。

所以,优秀的表达就是要通过文字的形式,产生画面感,让别人有直观感受、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人体五官捕捉外界事物之后产生感觉的角度,我总给归纳了以下几个文字技巧,供大家参考。
一、 增加细节描写
比如我之前写的锁哥的文章,当我写到他在工地上搬砖,本来就打算结束了,但是我意识到我是想让读者知道搬砖的辛酸悲苦,如果仅仅写一句,他在工地上搬砖,并不能让大家有直观的感受,于是我增加了细节描写:工地上都是些粗汉子干的活,夏天钢筋被太阳晒的烫手,冬天站在屋顶,风刮在脸上,像刀削肉一样,刺骨的疼。一下子就让大家体会到搬砖不易。锁哥悲惨农民工形象一下子被刻画出来了。
再比如这篇文字里面,对童趣的描写,细节到位,画面感自然产生。
前些日子还感叹春天太过短暂,没来得及享受春风拂面的温暖,夏天就到了,说是夏天其实也不像夏天,这燥热的天气却像暴风雨的前夜,于是到了傍晚,天就像破了一个洞,哗啦啦的雨水从天下漏了下来;
空气一时间变得冷热不均,拂面的风雨,赶走了地上的燥热,一下子凉爽了起来,河边浑浊的流水,马路上急匆匆的行人,还有街上三三两两调皮打闹的孩子,我突然想起了那清风白水的童年。

无忧无虑的踩着水、淋着雨,在池塘里、在马路边、在田野里和小伙伴们一起逮鱼捉虾,你争我抢,用盆子、用水兜、用渔网抓鱼,一些特别调皮的孩子把上衣脱了,把抓来的鱼裹在里面,完全把晚上回家后要挨揍的事情抛在脑后;
也许是燥热已久,几只小狗摆脱了懒散的姿态,一时间也在雨里欢乐;水沟里几只鸭子,呱呱呱的乱叫,像是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又好像是在呼唤自己的朋友,一起来分享着激动人心的时刻,然后迫不及待的一头扎进水里,一股脑儿的觅虫子吃;
夜色渐深,大人们开始喊自己的孩子回家吃饭,调皮捣蛋的娃娃们渐渐散去,拖着满身泥巴的衣裳,带着诡异的笑容和害怕的眼神偷偷溜进了家里,不让大人们看到。
二、多用动词
我最喜欢的作家王小波在《红拂夜奔》里写过一段话:“御厨一滴滴往面粉里加水,和成了世界上最硬的面团,又用斧子砍成了面条,卫公吃了几口,险些噎死。”
其中这段话中的点睛之笔在于用了“砍”字,一下子凸显了面团的硬,仿佛是你自己拿来一把斧头,用力挥砍下去,直观感受极其强烈,画面感非常清晰,而且还很滑稽搞笑。如果仅仅用程度副词“最”是无法让人直观感受到这个面团的硬度的,也无法让读者感受到有趣。
动词是最能够体现出画面感的一种词语,比如:挥、举、跺、握、砍、捶、站等等,每个词语都能在你脑子里有现成的画面,如果使用起来,必然会形成画面,产生直观感受,所以,能用动词的地方尽量想办法使用动词去描述和表达,不能用的地方,想办法修改成使用动词去描述和表达。
三、多用具象名词,少用抽象名词
1、貂蝉年轻貌美
2、貂蝉年方二十,一双深蓝色的大眼睛,仿佛维多利亚湾的海水,洁白细腻的皮肤,宛如晶莹的玉石。
海水、玉石是具象名词,这种将眼睛和皮肤比喻成海水和玉石,立马就能产生画面感,能够清楚的让人知道貂蝉眼睛很蓝,皮肤光滑细腻。
具象名词指的是:肉眼可以看到的实物,比如说手机、水、玩具等。
抽象名词指的是:理想、梦想、信念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
如果想要你的文字更有画面感,多使用具象名词,少使用抽象名词。
四:少用形容词和副词,使用比喻替代
还是王小波,我最喜欢的作家王小波在《红拂夜奔》里写过一段话:“盛夏时节,满屋绿荫的时候,卫公坐在椅子上打瞌睡。他那张松弛的脸就像降下来的风帆,下巴上叠了四重肉皮。”
如果你仅仅写卫公脸庞松弛,则读者印象极其模糊,每个人对松弛的理解千差万别。但是用了比喻,将卫公脸庞比喻成降下来的风帆,简直有画龙点睛的妙处,那松弛的脸庞仿佛就在眼前,像帆布一样叠加,一道又一道,强烈的直观感受非常明显,画面感极强。
再比之前提到的王小波的一段话:“御厨一滴滴往面粉里加水,和成了世界上最硬的面团,又用斧子砍成了面条,卫公吃了几口,险些噎死。”
副词“最”,实际上并不能让人产生直观感受,每个人对于,非常、很、最、极其,这类副词,全都无感,这类词语尽量少用或者用比喻的方式将它替代,比如:“御厨一滴滴往面粉里加水,和成的面团像刚淬炼成的圆形铁块一样,卫公吃了几口,险些噎死。”当然,如果你还可以像王小波这样,巧妙的使用动词“砍”字产生画面感,就更有趣了。
另外像:无奈的、难受的、高兴的、气愤的,这类空空泛的形容词也尽量少用。形容词和副词是最不能产生画面感的词语,所以如果必须要使用,可以用其他方式替代,比如使用比喻替代。
比喻间的两者有可能是完全不相干的两类事物,然而它们之间的“神似”却能极大唤起观者的想象力,产生共鸣的同时不禁拍案叫绝!想让受众体验到你想表达的感受,就必须利用一切手段构建“情境”,让他们自然感受到你想表达的意蕴。比喻是非常好的技巧。
总结:
人类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仅仅使用文字,会丢失传递者想传递的全部情绪,就像电视机画面失真一样,并且还有很多情绪是文字这个载体无法准确、全面表达的,所以音乐、短视频也迅速崛起,形成载体,共同表达着人类的情感。
文字抽象,画面具象,现代人爱看视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看书费脑,读了文字,得理解,得靠想象力转换成能理解的画面。所以,传达者如果表达得越生动,画面感就越强,就能产生共鸣,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有画面感的表达、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