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笔记12 留基波、德谟克利特
哲学史笔记12 原子论者及其先驱 留基波、德谟克利特 原子与虚空、运动、影像说 (一)留基波: 提出了原子论。 (二)德谟克利特 1、原子: 原子是构成一切具体事物的最小单位。由此,它是内部充实的、不可分的、不可入的,但其本身也是不可被感觉的。原子的数量是无限的,彼此之间的性质相同,只有次序、形状和位置有所区别,原子就像字母构成单词一样构成万物。 同时,德谟克利特也承认“无”的存在,既“虚空”,从而使原子可以在虚空之中做直线运动。德谟克利特说:原子的运动是其本有的一个属性,不受其他精神、动力因的限制。 也就是说:德谟克利特认为自然界的规律也同样源自于原子的这一运动属性,既原子做直线运动,从而彼此碰撞,形成漩涡,重的凝结成大地,轻的凝结被抛出去,在这样的过程中,原子彼此结合,形成万物。 由此,一切似乎显现出一套完美的机械论,原子机械性的运动,它的属性和性质天然而成,一切都是出于必然。但漩涡的形成,彼此碰撞形成万物,却带有强烈的偶然性,如德谟克利特所说:轻的原子结合,有的成了火,有的成了灵魂,但如何区分彼此似乎带有天然的偶然性。 简单的说:便是原子的直线运动是必然的,所以漩涡运动是必然的,因此一切事物的形成也是必然的。 2、无 对于“不存在”,德谟克利特说:“存在”和“不存在”都是构成宇宙的根本元素,存在并不比不存在有更多的表现出存在的状态(存在性)。 这里的“存在”指的便是“原子”,“不存在”指的是“虚无”。 对于二者,德谟克利特说:充实的“存在状态”是原子(存在者,而疏松的“存在状态”构成虚无(不存在者)。 其实这里有很多的东西,例如恩培多克勒的爱与恨,也是一种使之充实,和使之疏松的力量;如阿那克西美尼的变重和变轻。德谟克利特把这种“一”的变化变成了“一”本身。 3、宇宙论的必然性: 简单的描述一下原子论的宇宙论: 宇宙是无限的,一部分是充满的,一部分是空虚的,这是构成宇宙的元素。由于无限者的分割(?),许多原子在虚空中结合起来,它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大漩涡。这个漩涡使它们彼此相互撞击,朝着各个方向移动,相似(应该是质量和形状)的彼此结合,最轻的被甩出,其余的留在中心,成了球体,而外圈形成了一层膜。 膜也不断旋转吸附周围的物体,不断增大。 随着外圈越来越大,外圈的部分物质由湿到干,再到燃烧,形成星辰。 太阳的圆形轨道在最外圈,月亮的轨道离大地最近,星辰就在它们之间。 4、影像说: 不同于流射说认为客观事物通过流射而与同类元素共鸣,影像说认为每一事物会通过空气作用而钻进我们的影像,或者叫给我们的眼睛留下影像。 德谟克利特也给感觉和思想做了区分,他认为感觉只是约定俗成的,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例如他认为对于甜的味觉就是约定俗成的。而当到了理性的层面,这些感觉就是不能起作用的了,不能再看、再听、再闻、再尝,而是只有原子,从而贬低感觉,得到一种更精确、真实的认识。 感觉的认识被称为暗昧的认识,理性的认识被称为真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