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作品选P17
【大堰河——我的保姆】 https://b23.tv/OoJI0GX
作家作品
●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他的诗把个人命运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中去,传达了时代和人民的心声。智利诗人曾称艾青为“中国诗坛的泰斗” ●早年诗歌咏叹民族命运,呈现出忧郁、感伤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三、四十年代他出版的诗集有
《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
建国后,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文章介绍
●1932年,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被捕,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颠覆政府”罪判处艾青有期徒刑六年。 1933年1月,牢房阴冷,窗外晓雪飞舞,望它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诗人想起了用乳汁把他养大的保姆,思念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第一次用“艾青”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赞美诗,轰动了全国,受到了茅盾、胡风等文学前辈的好评。 ●艾青出生在地主家庭,出生时难产,算命先生说他“克父克母的”,被寄养到贫苦的农家妇女大堰河家。艾青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长。直到五岁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空气里长大”的。 艾青的情感世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 ●诗歌共13段。可分为四个层次。 这4部分中有一条贯串始终的感情线索,那就是诗人对大堰河的挚爱以及对旧社会的痛恨,这条感情线索使本诗成为一个艺术整体。 第一层次 1--3段 :怀念 。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以及她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和痛悼。 1--2段,十行有三行重复,突出诗人永难忘怀大堰河的养育之恩,浓浓托出深深怀念之情。 大堰河连名字姓氏也没有,以她村庄的名字作名字,大堰河是一个童养媳,后来又是地主儿子的保姆,在养活地主儿子的前提下养活自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的典型。 3段
:被雪压着草盖着的的坟墓、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门前的长满了青苔的石椅,全是冷色调的。
这些镜头描绘了一种荒凉、寂寞的惨淡景象
故居已人亡物非,破门关闭,一点点园地已被典当,几根枯草在瓦缝中瑟瑟发抖,门前石椅上长满青苔,再也不见往日疼爱。
暗示大堰河生前的贫困和死后的寂寞,浸透着诗人的伤痛、怀念之情。
第二层次 4--8段 :眷恋 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深切的眷恋与尊敬。 大堰河一生干过两种活,在诗人小时,他是乳母,诗人五岁后她便做了佣工。突出她的“乳母生涯”与“佣工生涯”(4节,7节)
诗人以诗来概括大堰河一生的遭遇
第四节一连用十个排比句一方面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的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养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处处给他以爱抚,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勤劳及对乳儿无私的爱。 第五节是淡笔点染,侧面烘托。用设问句“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间接地表现出她对乳儿离开的依依不舍和对乳儿内心的疼爱。 第六节跟第四节形成对比:第四节在大堰河家虽然物质条件很差,但蒙受的是深挚的爱。第六节虽然物质条件很优裕,但精神上极其痛苦。在大堰河家中,在将近五年的寄养中,他承受了乳母超越生母的爱,感受了亲人般的温暖,离开了乳母,便离开了母爱,这对幼小的孩子来说,是最最痛苦的事。尽管新家中挂着“天伦叙乐”的匾,实际上孩子失去了天伦叙乐。通过对比,反衬出大堰河家中虽然贫穷却充满欢乐充满爱 第七节,具体描写大堰河的佣工生活时,每一句都用“她含着笑”开头。 用了六个排比句,描写大堰河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承担着如此繁重的劳动: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但又始终含着笑,这突出了她勤劳、淳朴、宽厚、善良、本份,也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同情。她以自己的双手换取自己和一家最低的生活需求,她为此感到满足--她对生活的要求就那么低!这是一种在苦水中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的心理状态。 第八节,正面写大堰河对乳儿真挚的爱,在年节里,大堰河为了她的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把他乳儿画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对她邻居夸奖她的乳儿。作者又深挖一层,把大堰河心底里的深情展示了出来: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这个梦,把大堰河对乳儿的爱推向了高潮,倾注了她那慈母的深情。但是这个梦是不能说的,因为这个梦对大堰河来说是非分的,是一种执着的明知不可能实现却始终不能忘怀的期待。 第三层次 9--11段 :控诉。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第四层次 12、13段 :赞美 。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用六个“呈给你”和两个“呈给”的排比、反复,盛赞大堰河的灵魂情感奔放通畅,是抒情高潮。
最后一节回应开头,重现诗的主旋律。
●诗人以真挚的感情,抒写了对哺育诗人长大的保姆“大堰河”的怀念,揭示了一个勤劳善良的乡村妇女的灵魂,通过对她痛苦而悲惨的一生的描写,控诉了社会的黑暗与不义。 大堰河在艰难困苦中度过一生,但她总是含着笑不停地操劳着,这就是诗人为大堰河塑造的永久雕像,也是勤劳忠厚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塑像,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 大堰河是一个贫苦的农妇。诗人赞美了她勤劳善良的崇高品质和灵魂。映现出她坚毅顽强的生活意志和纯朴善良的个性特征。大堰河的形象是千千万万勤劳忠厚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塑像,也是养育人类的母亲。 通过大堰河和他一家的悲惨命运,深切感受到广大农民的痛苦和社会的不公。赞美劳动人民的品质,愤怒的诅咒旧世界的同时,勇敢的宣告和自己的阶级决裂,唱出了一曲叛逆之歌,完成了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 这是一首呈献给千千万万劳苦农民的“赞美诗”,一首“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诗人把爱和恨、赞美和诅咒交织在一起,传达了他对当时罪恶社会的愤慨和不平。 ●大堰河很小就被卖当童养媳。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另嫁,又生了两个孩子。大堰河孩子多,生活艰难,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大堰河在地狱般的环境,默默进行各种劳动;体现对诗人慈母般的爱,在流尽乳汁后,又到地主家承担各种繁重的劳动;写出她的勤劳、淳朴和善良的品质。她劳作时含笑,说明她为了自己一家而活着,不计较劳累、辛苦,深爱自己的乳儿。 主要表现在第4、5、8节里。 第4节用八个排比句集中写大堰河对乳儿的爱。八个出色的细节,把她的爱心写得具体、充分"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两句首尾反复,起点化、强调感情的作用 在第5节,叙写“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之后,发问道:“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显而易见,从哭声中传达出来的是对乳儿的爱。间接表现十分有力。 第8节写大堰河对乳儿之爱,有切糖、夸画、上赞儿、梦做“婆婆”等。那个梦表现她具有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得浪漫,富有幻想。梦是对乳儿的祝福,及她个人的精神要求。不过,她很本分,知道不配享受这幸福,不敢把梦对人说。 第12节写道:这首诗是“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大堰河”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诗人的讴歌和赞美,是对广大劳动妇女的讴歌和赞美。 艾青通过对大堰河勤劳、善良、宽厚、淳朴的形象的塑造,写出了整个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这些像大堰河一样的人类社会的保姆,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人类世界,创造了供全人类生活享乐的物质财富,用宽厚、善良的心给人以温暖;这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挤干了乳汁,流尽了血汗,养活了别人,自己却一无所有,过着悲惨的生活。
诗人把诗“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他们的儿子”,就使诗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深广的社会意义。
●简析诗篇借助联想进行铺叙,构成生动画面,鲜明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艺术特色。 艾青提倡自由诗,主张要有散文美,但反对散文化,具有散文化诗歌的特点。 对比:大堰河一生和凄凉死后的对比;她的希望和残酷现实的对比;农民贫困和地主奢侈的对比等。表达爱憎感情,叛逆思想和反抗精神 反复和排比:形成回环的美感,呈现变化中求统一,参差中求和谐的辨证艺术效果 借助联想进行铺排、构成意象的艺术手法,捕捉瞬间的感觉,产生众多的意象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生动的画面,构成丰富的意象; 采用大量的日常生活细节,构成鲜明生动的图画,创造了诗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