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10国考「数量关系」难题解析

2018-11-24 19:34 作者:最后的遥远  | 我要投稿

全文字数|4.5千
阅读时间|30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选项不大时,逐个列举最简便

2.经典普通的「容斥集合」题

3.「极限」题的潜台词要求

4.简化条件,逐个列举

5.百分数赋值100的技巧

6.送分的「年龄」题

7.是做对了,还是蒙对了呢?

8.基本弃用的难题类型

9.「翻译」题目叙述非常重要

本文为2010国考「数量关系」正确率≤60%的难题解析。

一、选项不大时,逐个列举最简便

【2010国考46题】某单位订阅了30份学习材料发放给3个部门,每个部门至少发放9份材料。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发放方法?
(A)7
(B)9 
(C)10 
(D)12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发放方法?
(A)7
(B)9 
(C)10 
(D)12

正确率46%,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30份材料分给3个部门
②每个部门至少9种
③求共有多少种发放方法

可一眼发现4个选项数值都很小,最大也只有12,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逐个列出。根据①②的限制,可设3个部门为甲乙丙,从甲9份材料开始逐步增大即可。

甲9份材料时,共4种情况:
甲9、乙9、丙12
甲9、乙10、丙11
甲9、乙11、丙10
甲9、乙12、丙9

甲10份材料时,共3种情况:
甲10、乙9、丙11
甲10、乙10、丙10
甲10、乙11、丙9

甲11份材料时,共2种情况:
甲11、乙9、丙10
甲11、乙10、丙9

甲12份材料时,共1种情况:
甲12、乙9、丙9

因此共有4+3+2+1=10种方法,C选项正确。

不是所有的「把事物分成几组」的题目都要使用排列组合公式,还要结合题干和选项来具体分析。此类题目只要找到规律,就很容易做出。

二、经典普通的「容斥集合」题

【2010国考47题】某高校对一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63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有89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的有47人,三种考试都准备参加的有24人,准备选择两种考试都参加的有46人,不参加其中任何一种考试的都15人。

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A)120
(B)144
(C)177
(D)192

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A)120
(B)144
(C)177
(D)192

正确率56%,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63「注」、89「英」、47「计」
②24「三种都参加」,46「两种参加」,15「不参加」
③求总人数

本题是非常经典又普通的「容斥集合」题,没有任何难度。题干数据关系如下:

将注英计视作3张大饼,则:

两种参加相当于摞了2层,需减去1层
三种参加相当于摞了3层,需减去2层

因此参加考试人数=注+英+计-1×(两种参加)-2×(三种参加)
=63+89+47-46-2×24
=152+1-48=105

总人数=参加人数+不参加人数=105+15=120,A选项正确。

「容斥集合」题已经是老生常谈,其原理简单,公式容易理解,一定要做对。

三、「极限」题的潜台词要求

【2010国考49题】某城市居民用水价格为:每户每月不超过5吨的部分按4元/吨收取,超过5吨不超过10吨的部分按6元/吨收取;超过10吨的部分按8元/吨收取。某户居民两个月共交水费108元。

该户居民这两个月用水总量最多为多少吨?
(A)21
(B)24
(C)17.25
(D)21.33

该户居民这两个月用水总量最多为多少吨?
(A)21
(B)24
(C)17.25
(D)21.33

正确率38%,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不超过5吨:4元/吨
②5~10吨:6元/吨
③10吨+:8元/吨
④两个月共交108元,求用水总量最多

根据①②③的描述可看出,水用的越多,交费越多,因此两月用水总量最多时必然用水量相等,此时每月交费相等,即为108÷2=54元。

由于用水量增多时,不影响之前限额的水价,因此逐阶段考虑交费情况即可。

5吨→5×4=20元
10吨→20+(10-5)×6=50元
此时距离54元还有4元的距离,即10+后的用水量为4÷8=0.5吨

即:
每月用水量=10+0.5=10.5吨
两月最多用水=10.5×2=21吨,A选项正确。

每道「极限」题都有潜台词,即「想要达到这个极限,必须在其他方面做到极限」。本题水费越来越高,显然每月用水量相等时,单月最高用水量产生高价的量最小,即符合题干「用水量最多」的要求。

本题误选C的很多,C属于「最少多少吨」,情况为「两月中一个月不用水」,和题干要求是不同的。

四、简化条件,逐个列举

【2010国考50题】一公司销售部有4名区域销售经理,每人负责的区域数相同,每个区域都正好有两名销售经理负责,而任意两名销售经理负责的区域只有1个相同。

这4名销售经理总共负责多少个区域的业务?
(A)12
(B)8 
(C)6 
(D)4

这4名销售经理总共负责多少个区域的业务?
(A)12
(B)8 
(C)6 
(D)4

正确率49%,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4经理,每人区域数相同
②任意2经理共同负责区域只能为1
③求4经理总共负责区域

本题只有4个经理,且观察选项可发现数值极小,因此逐个列出最合适。

设4个经理为甲乙丙丁,区域为1号、2号、3号……根据②的限制,从「甲乙」组合开始,逐个列出可得:

甲乙→1号
甲丙→2号
甲丁→3号
乙丙→4号
乙丁→5号
丙丁→6号,列举完毕

此时4个经理共负责6个区域,C选项正确。

本题总共只涉及4个经理之间的组合,因此只要一个个去数,很快就能得出结论,不需要套公式。另外,每人负责区域数「相同」的描述,在此类题中基本等于废话,「不同」才特别。

五、百分数赋值100的技巧

【2010国考51题】一商品的进价比上月低了5%,但超市仍按上月售价销售,其利润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

超市上月销售该商品的利润率为:
(A)12%
(B)13%
(C)14% 
(D)15%

超市上月销售该商品的利润率为:
(A)12%
(B)13%
(C)14% 
(D)15%

正确率56%,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本月进价=上月-5%
②本月售价=上月,利润率+6%
③求上月利润率

题干有百分数,可赋值上月进价为100,则本月进价=95。设上月售价为x,得:

(x-100)/100+6%=(x-95)/95
→x/100-1+6/100=x/95-1
→(x+6)/100=x/95
→95x+95×6=100x
→x=95×6÷5=19×6=114

即上月利润率=(114-100)/100=14%,C选项正确。

本题需要注意式子的简化,即:
(x-100)/100+6%=(x-95)/95

这一步的两端都有-1,因此可以「兑」掉后再进行下一步计算,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列出正确的方程并不意味着解出题目,计算所花费的时间也不能太长。

六、送分的「年龄」题

【2010国考52题】一位长寿老人生于19世纪90年代,有一年他发现自己的年龄的平方刚好等于当年的年份。

这位老人出生于哪一年?
(A)1892年 
(B)1894年 
(C)1896年 
(D)1898年

这位老人出生于哪一年?
(A)1892年 
(B)1894年 
(C)1896年 
(D)1898年

正确率56%,易错项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生于1890~1900年
②某年年龄平方=年份
③求老人年龄

本题为2010年国考题,因此符合条件的年龄******0~2010之间。可通过心算秒得出:
40²=1600<1890,50²=2500>2010

因此优先考虑40和50平均数45的可能性,计算得:
45²=2025,略大于2010

直接计算44、43的值是否符合要求即可,计算可得:
44²=1936,在1890~2010的范围内
43²=1849<1890

因此该年份必然为1936,此时老人44岁,出生于1936-44=1892年,A选项正确。

本题非常简单,先考虑40、50,再考虑45,逐个缩小范围即可。只要掌握类似的解题要领,这道题就纯属于送分题。

一定要对「平方数」的大小有个基本的概念,不仅资料分析有用,数量关系也用得到。

七、是做对了,还是蒙对了呢?

【2010国考53题】科考队员在冰面上钻孔获取样本,测量不同孔之间的距离,获得的部分数据分别为1米、3米、6米、12米、24米、48米。

科考队员至少钻了多少个孔?
(A)4 
(B)5 
(C)6 
(D)7

科考队员至少钻了多少个孔?
(A)4 
(B)5 
(C)6 
(D)7

正确率31%,易错项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钻孔,测不同孔之间的距离为1、3、6、12、24、48米
②求至少钻多少孔

很显然,以某个孔为基准,则距离该孔1、3、6、12、24、48米处各钻一个孔,则共有7个孔。如果有的小伙伴也是这么想的,那么要恭喜做对了这道题,但是本题并不这么简单。

观察题干可发现,其要求的是「不同孔之间的距离」,而不是「不同孔距离第一孔之间的距离」,因此要思考有没有可能是其他2孔之间的距离也符合要求。例如,如果不同孔之间的距离为1、2、3,则只需要3个孔,而不需要4个孔,如图:

上图中AB=1m,AC=2m,则BC=3m,不需要钻第4个孔。

而观察本题可发现:
1+3<6
1+3+6<12
1+3+6+12<24
1+3+6+12+24<48

也就是说,即使所有孔在一条直线上,前面的空距离最大值(相加之和)也达不到后面孔的距离,因此不存在「利用前面孔的距离来少钻后面孔」的情形,因此D选项正确。

不知道各位小伙伴是做对了,还是蒙对了呢?

本题还需要注意「测6个距离」需要「7个孔」的关系。

八、基本弃用的难题类型

【2010国考51题】某旅游部门规划一条从甲景点到乙景点的旅游线路,经测试,旅游船从甲到乙顺水匀速行驶需3小时;从乙返回甲逆水匀速行驶需4小时,假设水流速度恒定,甲乙之间的距离为y公里,旅游船在静水中匀速行驶y公里需x小时。

此时满足的方程为( )

正确答案为:
(A)答案A
(B)答案B
(C)答案C
(D)答案D

正确率56%,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甲乙顺水3小时
②乙甲逆水4小时
③水流恒定,甲乙间距离y,静水行驶y需要x
④求x满足的方程

本题考察的是列方程,属于当今公考基本弃用的题型,其原因是题干描述过于复杂。此类题型必须将4个方程一一代入,考生得出正确答案耗时很长,和数量关系「重视解题技巧,拉开高分和上岸考生差距」的出题目的相悖。

这道题存在一个很让人无语的陷阱,那就是本题中的y是没用的!观察4个选项可发现,y根本没有出现,因此必须直接给y赋值,否则计算会非常麻烦。

观察选项可发现,4个选项都出现了大量分子为1的结构,很明显和「距离:时间=速度」的关系式有关,因此赋值甲乙间距离为1,可得旅游船在3种不同情况下的速度公式如下:

V顺=1/3,V逆=1/4,V静=1/x

一一代入四个选项。

A选项:
左边1/(4-x)意义不明。
右边1/x+1/3=V静+V顺,同样没有意义,排除。

B选项:
左边1/(3+x)意义不明.
右边1/4+1/x=V逆+V静,同样没有意义,排除。

C选项:
左边1/3-1/x=V顺-V静=V水。
右边1/4+1/x=V逆+V静,意义不明,排除。

D选项:
左边1/3-1/x=V顺-V静=V水。
右边1/x-1/4=V静-V逆=V水,方程成立,正确。

本题非常麻烦,而且还有一个增加理解难度的陷阱,因此能够做出来的考生是非常不错的。

注意不要纠结AB左边式子的含义,看不懂快速略过即可。

九、「翻译」题目叙述非常重要

【2018国考55题】某机关20人参加百分制的普法考试,及格线为60分,20人的平均成绩为88分,及格率为95%。所有人得分均为整数,且彼此得分不同。

成绩排名第十的人最低考了多少分?
(A)88 
(B)89 
(C)90 
(D)91

成绩排名第十的人最低考了多少分?
(A)88 
(B)89 
(C)90 
(D)91

正确率45%,易错项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20人考试,及格线60分
②平均88分,及格率95%
③得分整数,彼此分不同
④求排名第十的最低分数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翻译」题干的描述。

根据①②可知:
20×95%=19人及格,即1人不及格。

根据④可知:
排名1~9分数最高,排名11~19分数最高,且排名第20的不及格考生为59分(不及格中最高)。即不及格考生比平均分低了88-59=29分。

根据③可知:
1~9名考生分数为100、99、98……92,比平均分88高出12、11、10……4,总共高出:
(12+4)×9÷2=72分

「兑」掉不及格考生,得还高出72-29=43分。

也就是所,当排名11~19的考生「拉低」的平均分总值最接近45时,答案正确。根据③的限制和④的要求可知,11~19名考生应和第10名考生的分数紧密相接,彼此仅差1分,这样才能「拉低」平均分的总值最少。

由于4个选项紧密相连,因此直接代入即可。

A选项:
第十名88分=平均分,即第11~19名分别为87、86……79分,拉低平均分数为1、2……9,总拉低分数为:
(1+9)×9÷2=45>43,不成立。

B选项:
相当于A选项10个数各增加1分,总拉低分数为45-10=35<43,成立

CD分数比B高,无需考虑。因此B选项正确。

本题难度较高,一定要充分理解题目叙述中的含义,将其「翻译」出有用的条件。另外需注意最后一步算「拉低」平均数的快速计算技巧。

2010国考「数量关系」难题解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