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7·Lund·Animals

本来打算同时写一个英文版,但我感觉身边老外们的水平还不错,我认识的他们基本也能认识,所以他们只看拉丁名就够了。

当地最常见的蜗牛,可以长到很大,颜色多变,有些色型很好看。
大蜗牛科在欧洲不难看到,但国内基本没有。

这边资料很全,甚至可以查到盲蛛的拉丁名。这个种类在当地很常见,记录频数仅次于另一种植食性的盲蛛。
根据维基百科,本种世界广布,我国也是分布区,但关于本种在国内分布情况的资料很少,我记得以前好像在陕西见过,但不太确定是不是这一种。

当地最常见的大型蜘蛛,在金露梅枝条间结网,捕食访花昆虫。图中的受害者是一只普通的西方蜜蜂。
国内有分布,从西北向东延伸,最远可达山东。不过华东和华北地区还有一种类十字园蛛,二者颇为相似,山东的个体也许是误定。

很奇特的雏蝗,胸部背面的白线没有任何弯曲。在大多数雏蝗属种类中,这两条白线有明显的折曲(形状类似“><”)。
严格的古北区种类,在我国仅见于黑龙江和新疆两地,在黑龙江草场曾经有泛滥成灾的历史。

当地常见的种类,侧面棕褐色,但腹面和背面都是绿色,翅膀较短,有时达不到腹端。
这也是一种古北区分布的雏蝗,但相比于上一种,本种更适应相对温暖的环境,分布范围可以向南延伸到到宁夏、河北一带。

半翅目整体来说在当地不常见,但本种在某些植物(主要是菊科植物)上数量相当多。蓟类通体遍布硬质棘刺,但这些棘刺对进食方式特殊的盲蝽科没有任何意义。
古北种,在国内广布于北方,南方无记录。

老朋友了,没什么可介绍的,这边的七星瓢虫数量很多,几乎跟华东的异色瓢虫不相上下。
七星瓢虫在国内也很常见,但欧洲个体的黑斑似乎比国内个体小一点。

长得很像国内的大红蛱蝶,但仔细看看就知道差别很大。北欧蝴蝶种类不算太多,本种在八月份的城市里非常常见,宿舍门口有一棵樱桃李,熟了没人吃,全被蝴蝶吃了。
本种有季节性迁飞的习性,九月份就已经迁出了较为寒冷的地区。

当地最常见的灰蝶,在欧洲的分布也比较广泛,不管是法国人还是德国人都觉得它很面熟。
国内各地都有,但数量不算太多。

说它是稀有种不太准确,但本种在当地确实不算常见,本地人似乎对它没有熟悉感。
国内也有,不过更不常见,仅存在于数个保护区的物种名录里,由于现有资料不够多,本种在国内的分布范围尚不可知。

没什么好说的,当地地区性的大蚊种类。双翅目的耐寒水平比大多数其他类群好,因此,欧洲北部地区双翅目昆虫的多样性相对比较高。
大蚊科成虫不善飞,难以远距离迁徙,所以我国大蚊的物种构成与欧洲有很大的差别,这个种在国内是没有分布的。

小型寄蝇,成虫访花,幼虫寄生于尺蛾科幼虫体内,寄蝇不能准确地鉴定寄主种类,所以它们选择随便产卵,如果是合适的寄主,就能正常生长,如果寄主不对,那就要当场暴毙了。
本种广布于欧洲,在国内见于东北,西北也许有分布,只是没有抓到。

欧洲常见种,腹部末端有红色部分。本种似乎并不分布于国内,至少我没有看到相关的记录。
不过麻蝇属都长得差不多,鉴定主要靠解剖。

自从来到这个地方,白纹伊蚊没了,条华蜗牛没了,连我第114514喜欢的茄二十八星瓢虫都没了。
但绿蝇不一样,跨国欧亚大陆,它还是它。

优食蚜蝇属是当地小型食蚜蝇中比较常见的类群,这个属在欧洲的多样性不低,鉴定难度与我国的优食蚜蝇属五五开。
本种分布很广,但不管是在中国还是欧洲,都不是优势种,偶尔能看到但不算太常见。

长相独特的一类食蚜蝇,体型很小,在当地数量很多,其生态位大致接近国内的黑带食蚜蝇。
细腹食蚜蝇在国内也不罕见,我在北京就经常看到,这个种在国内比较常见,但细腹食蚜蝇属不同种类之间偶尔会在同一群落中混合出现,有时不容易分辨。

腹部前两节侧面有棕色边缘,故名。前胸有数条黑色纵线。有数个近似种,可以通过腿的颜色区分。
本种在国内不常见,仅西北地区有零星记录,在东部地区见到的管蚜蝇基本可以不用考虑这个种。

老朋友,在国内拍过十几次,我甚至怀疑它们都已经认识我了。
虽然名叫长尾管蚜蝇,但不要根据尾长来分辨它。《中国动物志》给出的标准鉴定特征是“触角芒裸露,不覆盖长羽”,但我觉得复眼上的两条纵线可能更明显。
总之不要根据腹部颜色来鉴定这个种。

我在宿舍周围只找到这一种蚂蚁,一位同学还找到了另一种,不过那种蚂蚁我在附近一个公园里也找到了,也许以后会写。
毛蚁适应性很强,在国内数量不少,国内的毛蚁分类很混乱,常见种主要是黑毛蚁和玉米毛蚁。

这边肯定不会有东方蜜蜂。实际上,蜜蜂属有大概十个左右的种类,基本分布于中国-东南亚-南亚一带,欧洲只有这一个种。
欧洲主要的养殖蜂类,其中的某些品系(比如意大利蜂)因为更高的产蜜效率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采用。
虽然土蜂(东方蜜蜂)的蜂蜜卖得更贵,但说实话我不觉得这两种蜂出产的蜂蜜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我甚至尝不出蜂蜜和转化糖浆的区别,所以我在这边从来不买蜂蜜,想吃就自己熬糖浆。

胡蜂的肌肉非常发达,产热效率高,耐寒能力不错,可以在温度较低的时候活动。本种在当地相当常见,个体数量不亚于蜜蜂。虽然体型比蜜蜂大不了多少,但胡蜂是杂食动物,身经百战,打架的水平比蜜蜂高到不知到哪里去了。
本种在国内也有分布,但竞争能力弱于国内常见种(比如细黄胡蜂),故不太常见。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