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PUA”
PUA 一词近年来在网络中备受关注,在生活中你可能也会在跟朋友之间的交流中调侃到:"你在 PUA 我。”"你不会被 PUA 了吧。"之类的话。朋友之间的交谈往往有着娱乐和玩笑的性质,其中的 PUA 也许仅仅只是一个包含调侃意味的词。但真正的 PUA 可不像前面的两句话来的那么轻描淡写,深陷 PUA 之中是非常危险的。那么什么是真正的 PUA ?
PUA 源于美国,对于中国来说属于外来"物种", PUA 全称“ Pick - up Artist ”,原意是指"搭训艺术家",其原本是指男性接受过系统化学习,实践并不断更新提升。依据资料该理论由一个职业的魔术师艾瑞克.冯.马可维克( Erik von Markovik )人称" Mystery ”(后经翻译成"谜男")搭训艺术家。 PUA 创立初期的含义:将衡量一个人的标准颜值高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等,统一概括为高价值,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拥有高颜值,富有,高的社会地位往往是有高价值的人。所以他的理论认为当你的价值比对方高时,对方自然而然容易被你吸引拥有高吸引力。他也总结一些词来作为提升"自我价值"和"吸引力"的因素。包括"框架""废物测试"等等。总而言之由迷男所发明的最初始 PUA 的核心就是:高价值和吸引力。
在从美国传入中国后 PUA 又经过了本土化逐渐演变成了现在常在网络上出现的 PUA 事件,首先 PUA 本土化面临的问题就是文化问题,美国的文化在这一方面比中国要开放,且中国的教育方式与美国也大相径庭。在初期也就是在美国的 PUA 的对象是教的是有钱但不会把妹的人,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 PUA 曾经在清华大学开过讲座,其目的是帮助以一些理工男、程序员或者较少接触社会的大学生这类群体为代表的不会追求女孩的中国年轻男性群体去追求女孩,这也是最早 PUA 国内教学团体的目标。但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成果并不显著,没有得到应有的效益和期望。这样的情况自然无法给教学团队带来利益,在接下来的本土化过程中他们渐渐的把 PUA 做成了一件"商品",对他进行了商业包装。与一些不正当行业合流,走上异化的畸形道路。
国内也发展出诸如"冷爱模型""五步陷阱"等理论,逐渐开展了线下课,把妹和泡妞成为一门生意,进行了商业化。把恋爱做成了一种程序达到目的就会就会终止,在"程序"运行的过程中"使用者"不会注入任何的情绪。本质上就是"骗"。在于 PUA 学员或者是使用者交往的过程中或许一开始你接触到信息就可能是假的,他们往往会塑造一个高价值有吸引力的形象让受害者建立起他比你优秀,你在"高攀"的假象,采取一些手段让你服从他,当到了一定程度会毫不在意的离去。这一过程非常快,快到难以想象,也许几天一个受害者就会感觉自己离不开他,在 PUA 中越陷越深。一个"他"可能就会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受害者,经历 PUA 的女性会出现无缘无故痛哭、整夜失眠、压抑焦躁的状况,还会对身边任何一个男生都抱着极大的排斥、怀疑心理。也有许多的 PUA 受害者选择不理性的方式,比如自杀来摆脱这段经历。 PUA 伤害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生理心理,还会影响到家庭甚至是一个社会。
因此我们应该警惕 PUA 陷阱,不被 PUA 伤害!

最后,欢迎您关注我们,我们将致力于输出专业的心理科普,提供真正专业的心理服务。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您可以直接私信我们或者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幻夜心理”,我们会第一时间回复。祝看到这里的你心情会好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