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KEEP的奖牌生意,看高德的社交突破口

2023-02-13 13:39 作者:我是影迷一个  | 我要投稿

偏工具属性的产品,在积累大量用户后,如何向社交类产品转型?

墨迹天气、美图秀秀、美团等等一众互联网工具型产品都在反复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过一直也没找到很好的结果;再看高德,也面临着一样的问题。

直到最近看到了KEEP火爆的奖牌生意,我意识到,或许KEEP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掌握了真正能够迎合Z世代社交需求的密码。

 

首先简单讲一下KEEP的奖牌生意:

keep的奖牌生意

奖牌生意为KEEP带来了什么

1. 收入

根据一些新闻,keep的奖牌生意,为keep带来了超过5亿收入。

整个流程中用户是付费报名参与活动,所以奖牌可以视为商品,且是用户预付费商品,用户完成约定则生产发货,用户不完成约定,则无需发货,且资金不退还。

这是一场主办方必胜的赌局。

除了来自用户购买奖牌的收入,在用户基数大的情况下,还可以收取部分联名合作方的费用。

2. 促进社交

晒奖牌、奖牌收集、奖牌交换、奖牌做头像桌面等等社交玩法层出不穷……

作为赛事型活动,所有的活动都限定报名时间,导致每一款活动奖牌,几乎都包含“限量”属性,能够高效的转化为用户的“社交货币”,形成用户自发的社交延展。

3. 品牌传播

除了在KEEP APP的社区内,在小红书、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晒奖牌”的内容已经越来越多,为KEEP带来了新的品牌传播。

4. 年轻的用户群体

年轻人喜欢挑战,喜欢新鲜感,喜欢“高性价比”的满足,KEEP的奖牌,似乎满足了年轻人的很多需求。

 

为什么奖牌生意火爆?

1. 给用户带来高效的正反馈(正向激励

“奖牌”包含了“奖”的特性,能够给用户带来很好的正反馈;

如果每天跑1公里可能1个月体型才会发生微小的变化,在1个月的过程中用户并没有正反馈,“奖牌”很好的补足了这个短板,7天活动就可以收获奖牌,收获正反馈。

2. 为年轻人带来“社交货币”

“奖牌”记录了用户的运动行为,与用户的历史绑定,像“照片”一样,和用户有情感联系;

作为“奖牌”,对用户来说,有“荣誉感”附加值;

每一款“奖牌”都存在“限时”“限量”等稀有特性;

部分“奖牌”上印有运动的数据,能够作为实体化数据展示;

所有的这些,都是用户的“社交货币”,可以用来在各种场合、各种平台与人分享,即便其它人不是圈内人,展示出来也都很有荣誉感。

3. 激发收集癖

或许你不爱吃小浣熊干脆面,但是你是不是听说过曾经的水浒收藏卡?

“收集”是被无数次验证成功的玩法,从邮票到水浒卡,再到现在的泡泡玛特,“收集癖”是埋在人性中的东西。

4. 脱虚向实

我们有多久没见到实体的奖牌、徽章了?连网课毕业证都变成数字化的了……

当虚拟的荣誉体系成为主流,连打字都有等级体系、徽章体系的时候,虚拟荣誉就逐步变得虚无,没有意义了,这时回归实体荣誉物品,能够很好的形成错位竞争。

 

奖牌,或许是高德的社交突破口!

高德作为出行工具,一直在为用户做出行记录,并拥有等级系统、足迹排名系统、历史出行数据系统等等系统,只是这些系统都很“老派”,不好玩!

社交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破冰话题”,用户需要话题才能聊起来,KEEP奖牌体系的优点就在于制造出了源源不断的“破冰话题”,获取奖牌的过程记录、组队完成、奖牌的集换、奖牌的摆放等等,话题繁多;

而且“奖牌”作为实物奖品,跟虚拟奖品比有一个天然优势,就是“二创”的门槛极低!这是“话题”梦寐以求的突破口,如何摆放、如何使用、如何搭配拍照,“二创”门槛低导致用户可以更快速高效的制造新“话题”,而且分享出来的每一个内容都很独特;

这些正是高德需要的,如果高德举办各类出行活动,为每个出行活动设计独特的实物奖牌,以此来拉动社区UGC内容的建立,是不是也能够更高效的刺激用户产出内容呢?

从主题纬度,高德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做上下班出行打卡、近郊出行打卡、远途自驾出行打卡等等相关的活动,高德有能力覆盖更广谱的用户群。

从“奖牌”文创产品制作的纬度,高德可以结合出行地域、出行景点等等IP,联名生产个性奖牌,让“奖牌”成为用户出行的最佳文创纪念品!

 

高德为什么需要社交

当所有的APP都在试图抢占用户的时间时,每一个互联网产品都是超级APP,每一个产品都是潜在对手!

高德目前的工具属性过强,需要抓住一切机会,抢占用户的非导航时间!

用户的日常出行时间能不能抢占?

做好日常的行为打卡、记录,并集合“奖牌”荣誉体系,或许可以。

用户的非出行时间能不能抢占?

基于LBS的社交互联网行业曾经有过很多尝试,类似KEEP的奖牌玩法,能够带来海量基于LBS的社交分享、社交讨论、社交话题,能够很好的创造社交货币,并让用户有LBS社交需求,综合以上,或许真的可以。

补充话题:为什么工具要做社交?为什么是高德?

1. 产品的生命周期

恰逢上周QQ经历了24岁生日,且QQ因为用户过多,服务器被挤爆了。

希望大家看一眼自己的手机常用APP,回忆一下,你注册时间最长、持续使用年限最长、日常使用时间最长的APP,分别是那几款呢?

经过这个回忆,我个人发现 工具型产品的生命周期普遍短于社交型产品,甚至几经替代;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也很明确:

工具产品属于依赖技术门槛的产品,护城河是技术,用户的迁移成本很低,而社交产品属于关系链门槛的产品,护城河是关系链,启动很难,且用户的迁移成本非常高;

我相信每款产品最终目标都是想做用户迁移成本高、生命周期长的产品。

 

2. 数据照片理论(自己造个词,便于表达)

先解释一下这个理论:

互联网产品在这些年经历了各种等级、奖牌、徽章等游戏化演变后,已经将用户的“数据”转化为更直观的“数据照片”,“数据照片”记载着用户的行为历史,和手机中的照片一样存在多种社交价值。

然后讲一下这个理论带来的思考:

大家都经常拍照吧?自拍、风景、当前状态,记录身边想要被保留的瞬间,既能方便以后自己回忆,也能方便和他人分享交流,照片是大家的“社交破冰点”;

且大家会把一些极具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打印、放大,放入相册或挂在墙上。

照片的演化路径是 记录→数据化→精选→实体化;

基于照片的演化路径,“数据照片”现在是否到了“精选→实体化”阶段?

对于年轻人来说,老派的照片墙是否会被“数据照片”墙逐步开始取代?

 

我没有确切答案,只能说我个人认为“数据照片”已经开始取代照片了,那么针对高德是否可以参与到这个进程中,分享我认为的可能性。

或许有人觉得高德不适合做这件事儿,我的观点是高德非常适合做这件事儿;

大家看看朋友圈里分享的照片,是不是存在很多和“旅行”、“出行”这两个关键词强相关的内容?

高德这款产品和“旅行”、“日常出行”同样强相关,所以高德具备做好“旅行”“日常出行”这两个关键词的“数据照片”转化能力,且具备用户基数。

 

我期待互联网,让“数据”更有温度,更人性化。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

从KEEP的奖牌生意,看高德的社交突破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