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Henry刘宪华的音乐可视化/《明明就》编曲思维

2023-01-08 15:40 作者:bass101471477  | 我要投稿

Henry刘宪华的音乐可视化,音乐改编的思路打破了我们惯常聆听华语歌曲的习惯,他不是在用文字描述叙事或烘托氛围,他是在用声音构成一幅画,突破音乐的单线性形态,用各种乐器、节奏、音色…表现出"词的声音“,再构筑出一座 音乐魔法城堡啊! 刘宪华在做的是一种音乐呈现的新型实验,即弹幕许多人提及的"可视化音乐",背后的哲思是:音乐为何只能听,不能看?首先必须先把录音室录制歌曲和舞台表演,两者分开看待。 》听觉与视觉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尤其欣赏华语流行歌曲时,主要通过耳朵聆听,感受旋律、节奏、歌词意境…等慢慢衍生情绪,并通过主、副歌的转换,将情绪发酵与升华。 而刘宪华试图将空间表现放进音乐,因为舞台表演主要通过视觉体验,视觉对大脑的刺激更为快速,并能辅助听觉(参考《麦格克效应》实验)。所以 loop station并不是重点,这项技术很多人玩,而刘宪华是将它运用为可视化的过程手段,声音以看得见的方式一层一层叠加,目的就是使每一层音色产生建构的功能。 首次接触的朋友,建议转换聆听方式即可了解。过去熟悉的流行歌曲像一首诗,随着时间起承转合,刘宪华的舞台则像一幅画,各种声音、节奏、旋律的递进纷呈,就像各种色彩、线条、技巧的共构,必须用一个整体来看待。他的嗓音则像底色主控整首歌的氛围,同时也兼顾惯有主、副歌的转换,即那一下拔麥声!仿佛视觉上在画面留下反差的一筆,使情绪拔高更添惊喜(鸡皮疙瘩)。副歌的情绪升华,又再次有别于其他歌曲,大胆跳脱人声使用小提琴 solo,靠乐器演奏和他全情投入的模样,产生溢于歌词又呼应歌词的感受。各种声音引发的想象透过视觉在大脑中,是同时俱在又相互作用的,所以把它想象成:在看一幅包含创作过程的画,会更容易理解。 》视听合𤩹的鉴赏方式 有些初看刘宪华表演的朋友不习惯,这很正常,就像长期用键盘打字,突然要拿起笔来书写,不适应。不过这都不是好听与难听的差别,而是好听之中不同方法的聆听。 按照我们过往聆听华语歌曲的习惯,主要使用听觉,在动机上是比较被动的,会弱化其他配器更专注于人声,并且依赖声音线条的带领,以及歌词内涵的暗示,慢慢唤起自己內在的记忆与感受。当这些感受形成情绪,就会产生更大的感染力,并且等待副歌的发酵。对歌手来说,考验的是持续稳定的控制力,控制越好,听众的情绪渲染越完整。 不妨选择换换口味,欣赏刘宪华的表演时,肯定要更为"主动",有趣的是他的设计也会让人投入更加热烈。欣赏时需要多点理性与鉴赏能力,比起情绪与感受被唤醒,被触发更多的可能是"想象力与画面感",故而许多视觉感受力强的朋友会马上进入。由于可视化的概念,他将声音一层一层清晰展示,包括产生声音的方法,及舞台的动作表演…,当我们在观赏时,视觉和听觉一起结合,就能在脑海中建构出丰富多彩的画面。而视觉的印象留置也比听觉來得久,所以可将他的表演视为各种音乐元素的构成组合,但并非拼图式的剪接,因为各音乐元素是彼此融合烘托的,每个声音都有功能,所以想象成一幅画或一座建筑物会更加贴切,一部MV或一段有几幕戏的音乐剧也可以,总之是视听合𤩹。 》音乐与歌词的碰撞 当刘宪华的音乐可视化,遇上了方文山的歌词,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效应。这种可视化的音乐实验Henry钻研许久,已留下许多经典舞台,但是与华语歌曲尤其方文山先生的歌词结合,《明明就》是首次。方文山的歌词在华语流行乐坛早已是独树一帜的存在,主要原因在其撰写手法突破传统,一般流行歌词多以文字语句描述情绪为主,像在说话或是写文章,方文山则借鉴了电影创作和古典诗词…等,用"蒙太奇"的手法解构文字罗辑,跳跃式的拼接促成意象与空间的重组,使观众透过歌词产生一帧帧奇妙的画面,尤其年轻人更容易有新鲜的共鸣。

这样看来是否马上理解刘宪华说的:用音乐表现词的声音?更能秒懂他为何选择方文山的作品。《明明就》:"糖果罐、颜色、微笑"本来应该很甜蜜,跳跃拼接到"不甜了",马上让人浮想恋人分合的小故事,这种"脑補"正是歌词架构出的意象,聆听者可以加入更多自己的想象。这一点完全呼应上一段所说,观众欣赏刘宪华音乐的主动性与想象空间。

那么,可视化的歌词与可视化的音乐一旦结合,正是化学效应的激发!试着对照他究竟用了哪些声音表现歌词?例如:水滴声、小提琴上扬的尾音,呼应了歌词的糖果颜色、微笑…,评论区有多位网友各自不同的妙趣解读,这就是新颖的艺术表现引发的多彩魅力。

》音乐魔法师 故而刘宪华的表演是难以复制的,考验的是表演者对各种乐器的熟悉、各种音色的辨析选择、对词曲的敏锐度、以及现场编曲的能力,甚至他将自己的嗓音也作为乐器锻炼,而他标志性的小提琴,竞反向模拟人的歌声表现,充满情感,"人声像乐器、乐器像人声",难怪全融为一体[给心心]。再加上古典音乐的结构运用,所需的音乐专业知识背景更为庞大。(有关古典应用请参考琴弦 KUBRICK老师 的文章)自然难以复制了! 除了视觉空间感的层次,时间脉络他也同时掌握,歌曲处理大致可以分成三个篇章:前奏loop、钢琴、及演唱,其中演唱又分成中间小提琴独奏以及首尾人声呼应。(A→ B→ C→C+→C)。既然如此,他所设计的留白,三个段落之间的两次停顿,在结构上就显得更为合理了。留白的功能在暗示並等待观众转换心境,迎接下个篇章,只是平时习惯于等待歌者引领的观众,肯定会在停顿处感到仓皇不安,建议多来几遍,先观赏视频满足新鲜感和想象力,再闭上眼听音频专注于各种声音的美妙,放轻松和刘宪华一起徜徉于音乐可视化的魔法游戏吧! 撰稿/bass101471477

Henry刘宪华的音乐可视化/《明明就》编曲思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