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東方文化學刊》撰稿指南

2019-11-20 19:20 作者:胡逆天  | 我要投稿

《東方文化學刊》撰稿指南

2015年6月10日1.0版

2015年6月11日1.01版

2015年7月4日1.1版

2019年11月B站專欄版

作者名[1]

第一節                排版格式

  我們印書採菊16開本,長21.0公分,寬14.8公分,上下留2.54公分,左右留1.91公分的邊,撰稿人可以向我們索取範本文檔,裡面都已經調好了,大家寫文章,直接抓這個.docx檔來改寫,就可以「所見即所得」,知道自己的文章印出來是什麼樣子,方便我們排版。雖然我這十期幾乎沒有收到過照格式排好的,都還要我再排。但能幫忙就幫幫忙吧。

第一小節 字體與段落

  正文使用10號新細明體,引文同樣用10號,可用標楷體。注釋採用腳注(在Word裡的操作是:參考資料-加入註腳),9號新細明體。數字與英文使用Calibri字體,半形。

   文字請以正體中文為主。需使用日文漢字、簡化字或者其他異體字時,第一次出現時宜加引號,如「八坂刀売命」,之後再重覆出現則可不再標注;書名亦不用另加引號,如《地獄絵を見て》。

   如果您使用簡體中文系統寫作,可以先不作簡轉繁,原檔交給主編,因為簡轉繁經常出現錯誤,如「御」在大多數情況不應轉為「禦」,必須逐項校對;如果您沒有把握能全部抓完,請交給主編來抓。

   文章採標準作文格式,每段段首空兩格。段與段之間空一行,就像↑這樣。這一條以後可能會改成不空,但目前的方針是空,而全書格式要統一。

   我們引文偶爾會碰到一種討厭的情況:它以驚嘆號或問號結尾,如「可不能被常識束縛!」、「可不能被常識束縛?」。這樣我們後面再加標點,看起來好像有點彆扭,但不加又不對。這裡統一規定:加。可能不那麼好看,但文意清楚應排在第一位。

 

  獨立引文,則每行縮排三格,不另空格,不加引號,用楷體。例如:

 この幻想郷では常識に囚われてはいけないのですね!

(在這個幻想鄉,可不能被常識束縛!)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B站這邊不能改字體,詳細可找我們索取範本)

   獨立引文,皆應標注出處,如果正文的上下文已完整提及,可以不標;如果上下文沒提到,有兩種標法,一是使用腳注,如:

 

在這個幻想鄉,可不能被常識束縛![2]

 

  二是加破折號,用明體字靠右來注明。如:

 

在這個幻想鄉,可不能被常識束縛!

  ──《東方地靈殿》EX道中,東風谷早苗台詞。

 

  請斟酌選用,如果需要強調,宜放在正文;如果並不那麼重要,可用腳注。如果上下文有提到,但資訊不完整,那就宜用腳注補充出處,如第幾頁、日期、網址。引用文獻的格式參見第四小節。

 

  有一些文章或者作者,喜歡不依標準作文格式來分段,而使用網路貼文或者現代詩的方式來斷行,例如

  這樣,

  一行一句,

  讀起來更有頓挫的力道,

  這種情況,因為還是算在同一段,行與行之間可以不另空行,但還是請在前頭至少空兩格,否則不好看。如果您有特殊考量,請說明,我們討論。

 

  文中如須使用第三種字體,建議使用微軟正黑體,也可以自選,但請與主編確認。非必要,勿使用到超過三種字體。

第二小節 標點符號

  中文請一律用全形標點符號,包括括號()。《》用於書名,整個作品的名稱;〈〉用於單篇文章、作品中一部份(如專輯裡的一首歌)的名稱。

 

  引文請用「」表示;

  引文中的引文,用雙引號『』;

  引文中的引文中的引文,用回「」;

  引文中的引文中的引文中的引文,再用『』,沒有三引號或四引號。請儘量避免這種情況,不好看。如有,可用獨立引文來處理,少一層。

 

  如果你使用正體中文視窗系統自帶的中文輸入法,這些符號可經由叫出螢幕小鍵盤(熱鍵Ctrl+Alt+,)來輸入,但每次都還要多按一下,很煩,所以建議在Word裡設定使用快速鍵,如:

  〈〉:Alt+T, Alt+Y

  《》:Alt+U, Alt+I

  「」:Alt+[, Alt+]

  『』:Shift+Alt+[, Shift+Alt+]

  如果你使用Mac系統,請搜尋下載「香草輸入法」,按[]就是單引號「」,按Shift+[, Shift+]就出現很多種引號給你選,非常方便。

 

  英文單引號’,雙引號”,使用半形。在中文裡引用、夾注英文或羅馬拼音,可用中文引號「」,也可用英文引號;如果要在一整句、一整段英文裡用引號,就請改用英文的寫法。

 

  古籍書名與篇名連用時,可省略篇名符號,如《史記.游俠列傳》,不連用的話,就作《史記》〈游俠列傳〉。

 

  破折號「──」、省略號「……」各佔兩格,其餘標點符號均佔一格。

 

  可以使用波浪形破折號「~~」,可斟酌決定用一格或兩格。這種符號的正式用法,較多用在辭典與文法書上,如給「按部就班」作例句時可寫:「他那個兒子,只~的,也就作到公卿,正用不著到那等地方去名外圖利。」在網上的非正式用法,則是當比較俏皮的破折號用,如:「饅饅來吧~~」本刊允許非正式的用法,請各位作者斟酌自己文章的需求來運用。

 

第三小節 數字與日期

  哪裡用阿拉伯數字,哪裡用中文數字?

 

  先講曆法。舊曆日期,用中文數字;公曆日期,用阿拉伯數字。例如:民國一○四年四月廿三(2015年6月9日)。

 

  第一次提及的帝王或年號請附加公元紀年,例如:昭帝元鳳三年(78 B.C.),唐大曆(766-779)年間。干支及其他中外非公曆紀年,亦請括注公曆。

 

  通常我們在中、日史書上看到的日期都是舊曆,按中文數字寫就好,月日不必再轉換為公曆,只須注公曆年份。如果要換算月日,請注意,現行的格里曆於1582年開始實行時,校正先前儒略曆的誤差,將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定為格里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刪除,而原星期的週期保持不變。所以如果你要換算1582年前的月日,很麻煩,要費很多筆墨才能講清楚是按什麼曆法來算,尤其如果還有提到當時西方文獻的記載,又要注明。如果你文章需要強調那個日期在太陽曆上的位置,建議用二十四節氣來輔助說明就好,節氣是按陽曆走的。

 

  再談其他情況下的數字。

 

  通常的原則:十位數以下,或者概略的數字,用中文,如「第三次」「二十多個」;十位數以上,或者精確複雜的,用阿拉伯數字,如「第6頁」「14.5號」、「33660元」。但這在中間的模糊地帶會出問題,如「四十九」或「49」;又如果次數很多,後面寫了第1069次,前面是不是也改作第1、第2次比較好?「五千多」還是「5000餘」或「5000+」?

 

  我們不希望用硬性的規定把大家綁死,這裡就提出幾條參考原則。

 

  參考原則一:在遵循口語的、中文文章的思維時,沿用中文數字,如「五顏六色」等成語、「那邊有六十幾個人」、「花了我八千塊左右」、「永遠的十七歲」;要轉換成數理的、講究精確的思維時,改用阿拉伯數字,如「該處的人數約在60至70之間」、「花費大約是8000元」、「年齡恆定為17」。道理是:改用另一系統的符號、文字,就有轉換思維的明示與暗示作用。寫英文也是一樣:「Seventeen forever」或「Aged 17」。換言之,你行文的時候,想的是中文,或者思維模式沒轉,就寫中文;想的是阿拉伯數字,或者思維轉了一下,就用阿拉伯數字。

 

  參考原則二:虛數用中文,實數用阿拉伯數字。這只是參考,不是嚴格規定。例如年齡,中文傳統算虛歲,出生起算一歲;現在算實歲,出生滿一年算1歲。老笑話:「請問小姐芳齡?」「虛歲三十。」「實歲呢?」「三十五。」這裡因為寫的是口語,所以沒寫成數字。至於永遠的十七歲者,因為可以操控虛與實的境界,所以你想怎麼寫都行,有疑惑的話我們再討論。

 

  又,寫到大數目時,可加半形逗點,如《東方地靈殿》最高分世界紀錄:5,036,683,530。但請注意,這種千位一逗點的注法,是按歐洲語言千進位的習慣來的(kilo/thousand = 千,mega/million = 百萬,giga/billion = 十億)。中國與印度的習慣是萬進位:萬-億-兆-京……所以我們也可以改寫成50,3668,3530,就比較容易轉成「五十億三千六百六十八萬三千五百五十」唸出來。前者從國際習慣,後者從我們語言的習慣,都可以用,請自行決定。本刊不追求與國際接軌,所以建議按照我們語言的習慣來標注。

 

第四小節 引用文獻

  引用專書或論文,請用下列格式:

 

a.      中日韓文專書:

 

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者,公元年分),頁碼。

例如:

梁庚堯:《南宋鹽榷──食鹽產銷與政府控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頁381。

 

b.      中日韓文論文或報刊文章:

 

作者:〈篇名〉,《刊物名稱》×卷×期(公元年份,出版地),頁碼。

例如:

潘光哲:〈胡適與羅爾綱〉,《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42期(1995,臺北),頁76-78。

 

c.       西文專書、論文

 

  請比照中日韓文格式,惟西文書名及期刊名請用斜體字,西文篇名請加雙引號””。

 

d.      網路文章

 

  作者:〈篇名〉,日期,「網站名稱」:網址。

  例如:

 

囧仙:〈【隨筆】關於東方等作品的文化性,以及對待思考應有的態度〉,2015年5月28日,「充滿魔力的土地下」:http://touhoudog.net/other/911/。

 

  也可以精簡一點,省略網站名稱與題目標籤,如:

 

囧仙:

 

e.      網站資料

 

站名與頁面名,日期,網址。

例如:

 

東方維基百科「最高分紀錄」條目,截自2015年6月9日,http://zh.touhouwiki.net/index.php?title=%E6%9C%80%E9%AB%98%E5%88%86%E7%BA%AA%E5%BD%95&variant=zh-tw。

 

  你會發現上面那串網址很醜,這時候就應該改成較精簡的表示法,如:http://zh.touhouwiki.net/index.php?title=最高分纪录。注意,這牽涉到編碼的地方,就不要在簡轉繁時轉掉。

 

  第一次引書或文章時應註明全名及出版項,第二次以後可用簡稱。

 

  以上規則,a, b, c項大部份參考自《臺大歷史學報》撰稿格式[3],d,e項為本刊自訂。如果你認為還有不足之處,也可以在前後文再多作補充說明。

  

  《臺大歷史學報》撰稿格式又說:「引用原版或影印版古籍,請務必註明版本與卷頁。影印版古籍請註明現代出版項。」例如:

 

劉向,《列女傳》(道光17年振綺堂原雕,同治13年補刊,梁端校讀本),卷2,頁12。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臺北:樂天,1972年影廣雅書局本),卷12,頁1。

 

  本刊不嚴格要求「務必」註明,但希望能盡量做到;如果一時漏查也來不及補登,請說明原委,或者用白話告訴讀者說你是在哪裡看到的。

 

  在來稿最後,請附引用書目,其格式請比照腳註中之引書格式,然出版項不加(),西文之姓氏亦需改置於前。書目請按文獻史料(檔案、原典、考古報告等)、近人著作(中日韓文在前、西文在後)、網站資料之次序分類列出。文獻史料依時代先後排序,近人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或英文字母排序(同一作者出版著作年代早者在前)。

 

  寫這個有點煩,但能讓讀者一目了然,得知你大概看過哪些東西,也能方便以後的作者、研究者按圖索驥。如果是很普通的經典,如《論語》、《舊約聖經》、《唐詩三百首》之類,就不必特別列上來充場面了;如果是《源氏物語》、《紅樓夢》這種版本資料有些重要的書,就還是要列一下你看的是哪個版本、譯本。

 

  只出現一兩次並且不重要的引用書目,如關於某個枝微末節的新聞報導,可以不列。你有參考,但最終沒在文中引用到的書,也可以列上。

第五小節 插圖與圖表照片

  圖表照片宜註明資料來源,並在圖下用10號楷體字加編號與說明。引用時請註明號碼,請勿使用「如前圖」、「見右表」等表示方法。圖表、照片限用黑白,並盡量置於正文之後。

 

  有些圖片如網站截圖,圖上就含有資料來源者,可以不另註;如無,就要注。例如:


圖1:「饅饅來」起源圖與插圖化。


圖2:「饅饅來」起源圖。[4]

 

  插圖可以不加編號。圖中的手寫字,如果怕不易辨識,可加釋文。例如本刊第一期〈生生不息的蛙蛇 重建信仰的奇跡〉,作者自繪插圖:


  「西面星出,其形如虹」

 

  如果你不想遵守這些圖表編號的規矩,覺得很醜,或者你整篇只有一兩張圖表,覺得無須編號,也可以不編,或者再與主編討論。

第六小節 章節分段


圖3

  你在Word系統裡,打開文檔,在某一行上按Ctrl+Alt+1,那一行就會變成「標題1」,即第一層標題的格式;按Ctrl+Alt+2,Ctrl+Alt+3,就會變成標題2、標題3。通常我們用標題1作篇章名,也就是你文章的主標題;標題2作節,標題3作小節。勾選「檢視-功能窗格」,就可以看到這三層標題,輔助你整理文章,如圖3;主編把所有稿件合成一檔,也會如此整理。

 

  章節名稱,不必像本文以「第一節」「第五小節」排序,用不用序號、用什麼序號,皆可自訂,以容易閱讀為原則,不必特別講求整齊或者美麗的辭藻。

 

第二節                選題與寫作方向

要有學術之實,而不限於規格

  我們《東方文化學刊》是同人誌,不是正規的學術期刊;我們不刻意模仿期刊的規格,不要求大家用論文的寫法來投稿,但我們要取法學術的精神,要有「問題意識」與真材實料,這樣才好讓購買本刊的讀者覺得有份量、值得,而作者也能確信自己寫了一篇言之有物的東西。

 

  學術論文講究精練,不允許插科打諢,我們不限制。我們希望大家寫得高興、看得愉悅,所以開開玩笑,埋個彩蛋,或是離題惡搞一下,都是可以的。當然,開玩笑不要玩過頭,也不要只顧搞笑而忘了學問的探討。

問題意識

  所謂「問題意識」是:知道自己要處理什麼問題的意識、懂得判斷一個問題有多重要的意識。有了清楚的問題意識,我們就能評估一篇文章、一個題目,可以對當代、對各個領域的讀者,產生多大的意義和價值。

 

  本刊一、二期收錄的三篇考據文,問題意識就很清晰,而且簡單:史實人物小泉八雲和「梅紫一體說」的關係;守矢雙神與現人神的原型;西行法師與《東方妖妖夢》的淵源。這既有史實,又關係到創作上取材、改編的技巧,而且過去還沒有中文文章深入談到這些,所以只要寫出來,就必定有其意義與價值。於是兩位作者按自己的思路完成了文稿,主編也只在細節上編修、潤飾了一下,刊出後得到的評價就都很不錯。

 

  我們也要往大處想:《東方文化學刊》的存在與發展,其問題意識是什麼?我們在〈發刊詞〉就說了:「幫大家打氣」,將認真的態度引入ACG界,促使主流社會洗去刻板印象。〈編後記〉與〈發刊新聞稿〉再進一步講到「博麗精神」與「萬世共靈心」,讓我們為自己、為大家營造一個得以不拘繫於現世體制的心靈園地。這針對的是我們大家多少都會碰到的「認同」問題,於是本刊就不只是我們一眾同好的自相交流,而更是具有迴向現實、改變世俗弊端的意義與訴求。這樣,我們首先有了文化自信,出去在各個人文藝術、社會科學領域,你也能很輕易地以人家慣用的術語、固有的關懷,來為你的文章和我們東方同人取得一席之地了。

 

  你不必步步依循本刊既定的精神與方針來寫稿,也可以發展另外的想法,但不要毫無想法、為寫而寫。因為本刊不是正規的學術期刊,發表文章沒有點數,大家基本都是有興趣才會來寫,應該不會出現濫竽充數、交差了事的情況(除非主編自己打混擺爛,但那樣就砸招牌了),所以問題只在你對你的興趣有沒有清楚的認知。換句話說:「我為什麼想寫這個」、「這有什麼意思」,答案不必多複雜或者高尚,只要能誠實地答出來,就不會差到哪裡去。如果信心不足,可先和主編溝通想法。

幾種容易產生價值的寫作面向

  「面向」可以解為「方面」和「方向」的合稱。以東方Project來說,它有程式面(遊戲機制、編程)、文學面、音樂面、美術面、社會面(包括同人文化面及產業面);我們寫文章,則有知識向(記敘、考據、統計分析、文化評論、遊戲機制解讀)、技能向(通關技術、創作技法、商業技巧、展會攻略)、情感向(抒情、言志、聯誼、搞笑、感官刺激)。這是自由組合的多選題,你一篇文章可以談到很多方面,也兼顧不同方向;當然,深度、廣度和工作量是成正比的,我們要講效益,不要在太窄的枝微末節上太用功,也不要什麼都只沾一點,更要避免重複勞動。

 

  我們不是大眾刊物,不必顧慮「這個寫出來有多少人看」,例如你寫專業的音樂分析、程式技術分析,外行人多半看不懂,但只要對內行人有用,可能幫助我們將來生出更好的作品,它便有刊出的價值。當然,我們也應該能深入淺出,用一般人看得懂的話來概括你的主要論點。

 

  當你確定了研究面向,你就可以大概知道自己的讀者與同人在哪裡、是哪些人;反過來說,我們也可以從目標讀者的知識範圍與興趣喜好,決定自己這篇文章要寫些什麼,進而發前人所未發,或者連結不同領域、觀點,在既有問題上翻出新意。

 

  本刊收稿範圍是東方project相關,基本自然以東方為主,也歡迎比較研究,將其他同人圈與東方同人圈作交集,以擴展視野,提升我們創作與鑑賞的能力。

根據你的能力和意願選擇文章難度

  有不少網友反映,前一版的撰稿須知,要求太高,可能嚇跑許多有心投稿的同好;我反省了一下,的確如此。故此,按照東方原作的難度分級,這裡也概略劃出Easy, Normal, Hard, Lunatic四種難度等級的寫作方式,請大家依照自己的能力與意願來寫、來玩、來挑戰。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高下分別心,文章刊出時不會說這是什麼難度的,想評比的朋友請自按照心中一把尺來評。而且,並不一定高難度的文章就比較有價值,能讓人有所增益或者愉悅才重要。

E級:直抒己見

  這是最簡單的:你看到了什麼,玩過什麼,經歷了什麼,有何感想,寫出來,文字通順,就可以了。評一個遊戲、一篇漫畫、一本小說,或者記敘一場同人展會,都可以這樣寫。

 

  這有什麼價值呢?其他人看到你的文章,不知道那部作品或那場活動的人,可以增廣些見聞;知道、看過或者也參與過的人,看你作何感想,也是有趣的。每個人總會有些別人沒有的經歷,看過一些別人沒看過的,想到一些別人沒想到的。有很多人喜歡跟小孩子聊天,或者看兒童作文,就是因為這些可以提供我們不同的直觀。

 

  所以,這個難度的文章,是只要你會說話、寫字,就可以寫的。中學生、小學生都可以。

 

  如果要再進一步,除了寫你的見聞和感想,也可以寫:你為什麼想看這些,為什麼會喜歡這個、討厭那個……好奇心與求知欲,會引領我們想要知道更多、瞭解更細。你可以想想,如果你是讀者,你還會想知道什麼,然後試著去回答,再繼續問下去。問到一個程度以後,你會發現,單憑你個人現有的見聞,已經不夠用了,那就需要找資料,難度就提升了。

 

  或者,你也可以先留在這個難度,再多講一點你已知的事情。而如果你是編輯、記者、節目主持人,去訪談一般人或者來賓,一個訣竅,就是提問的時候,多問容易回答的問題,一方面增長觀眾的知識,一方面又能幫助解答你的問題。

N級:搜尋、整理、羅列資料

  這個難度開始需要做一點功課,也不難。例如,介紹一本書,摘要敘述它的內容;評一個遊戲,多拿幾個同類遊戲來比較;寫展會、活動,它的詳情如何?新聞學上有所謂4W1H:Who(何人), when(何時), where(何地), what(何事、何物), how(如何),就按這些去寫。

 

  在這個層次上,有兩種主要的挑戰,一是「開荒」,二是剪裁。

 

  所謂「開荒」是:還沒有人收集過、整理過的資料,你去收集整理,就是功德一件。當然這也有不同難度,例如這些年來到底有多少東方同人誌,因為大多數並沒有正式出版,沒有書號,幾乎是不可考的。就算你動用幾百人或者寫程式,用所有可能管道去詢問曾參展、發表作品的社團和個人,還是會漏掉很多。然而,你把範圍縮小到一時、一地、一種(例如某某某的本子),或者就現有的收藏來介紹一下,也不強求完整,就會比較好做,而且也有價值。

 

  或者,有些資料,對別人來說,收集難度是H級L級,對你來說卻只有E級N級,那就大可發揮你的優勢。如你在日本讀書工作,能就近尋訪名勝古蹟,甚至參加神主的酒會,那你就可以做很多別人要花很多錢和時間才能做的功課,整理成文,就有開荒的意義。

 

  整理現有的公開統計資料也是一路,但就要避免重複。例如「久幸繙文」社團出版的年刊《東方社群白書》,整理歷年展會資訊,統計歷屆人氣投票,做得非常精美細緻,但就不知道有沒有和別人重複勞動的地方。相對的,他已經做了的,你就可以直接引用(要註出處,不然就是抄襲!)他的書,不用從頭做;他沒做到的,例如台灣、香港、中國大陸各地的相關展會資訊整理,你也可以參考他的格式,從主辦單位取得資料去整理一下。

 

  挑戰之二,剪裁:我們不宜查到什麼資料就全部貼上來,要看哪個方面和你的問題關聯較大,就寫詳細一些;哪個方面和你的問題關聯較小,就簡略一些;如果你發覺有些東西很有趣,但無關你正在寫的文章主題,可以在註釋裡提一下,說這個也很有意思,詳情可見哪本書哪個網站,或者有待同好再去探討。

 

  只要認準問題,劃定範圍,量力而為,這裡面的事情做起來都不難,只可能需要比較多的勞力,如果一個人做不來,你也可以找同好合作。

 

  做任何研究都要先做這普通級的基本功課,所以基本資料的收集整理,也是有著普遍的意義與價值。如果想要追求更高、更多,那就是H級的層次了。

H級:分析、論證、解答問題

  這一級開始需要用到比較多的知識與科學方法,如演繹、歸納、比較。

 

  舉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評論一首樂曲,E級就是好不好聽、喜不喜歡,講你主觀的感覺;N級是搜集它的相關資料,概略地指出好在哪裡,你怎麼看,其他人又怎麼看;H級,就要詳細地從節奏、旋律、編曲、與遊戲的配合等方面,說它究竟是哪些地方做得好;除了講你的感覺、引述他人的評論,也要試著解釋,你為什麼會這樣想,他那樣講又是為什麼……再連繫到你的「問題意識」上,說我們從這首曲子和它的影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看到什麼。在這個基礎上繼續深挖,繼續開展,連結更大的問題,或者用更多不同角度來探討,就進到L級了。

 

  想講愈細,就愈要用到專業知識。每個人都可以寫樂評,但要懂一些樂理,才能作音樂分析。想研究東方角色設定和日本神話民俗的關係,那就要去多讀這方面的論著。我們大約會從大學開始培養自己的專業能力,你有音樂或美術的專業,就可以很輕鬆地在音樂、美術上寫出H級的研究與評論;如果沒有,多花一點功夫去自學,補充基礎知識,也可以達到水準。

 

  寫到能夠詳細回答問題,提供經得起檢驗的論據與觀點,又合乎一般論文格式的話,也就是一篇合格的期刊論文甚至學位論文了。真的,你給本刊投完稿,改改可以拿去交作業或者投正式期刊。

L級:嚴密考究、創新方法、拓展視野

  相對於Hard的「難」,Lunatic的意思是「狂」、神經病。L級和H級最大的不同,在求全、求新、求變,不以合格、過關為滿足,還要打出個人色彩,挑戰no miss、no bomb、極限擦彈或世界高分排名,等等。在學術上,你能做到這一層,就有博士論文和出版專書的水平了。

 

  好在我們不只是學術,我們也是藝術。除了嚴密考證,連繫古今中外歷史與哲學種種問題與細節的路子,我們也可以「開腦洞」,例如冏仙、星期六上線寫的東方系列與漫畫解讀,就常常提出各種假說,解釋神主建構的世界觀、宇宙觀可能是怎樣。這種文章,證據力可能不足,但它可以拓展我們的視野與思路,這就有很高的價值。

 

  當然,也不能隨口亂講,就像打L級,一般N黨、H黨靠放B也可以打到二面、三面,但到難度大增的四面就不行了。L級的論文是很容易失誤的,因為你想得寬、講得大,所需知識就多,也容易過度解釋。

  

  例如,神主的音樂,放在整個電子遊戲音樂史和日本ACG音樂史裡面,有何地位、特色與影響?這個問題如果要真的從頭到尾好好研究,相當難,且亟須掌握分寸,不能太讓你的主觀意願影響判斷。我們一般碰到它,用E級、N級的程度,寫一下自己的意見、別人的觀感也就可以了,頂多再劃定一個小範圍來細說,作H級的分析;如果野心再大一點,工夫又不夠,就可能無法自圓其說,造成L級過不去,或勉強過得很難看的結果。然而如果你真的想挑戰這個,我們自然是要支持的。

 

  大家看上面說得那麼可怕,也不要太畏懼。我們寫東西,不是整篇都一個難度,例如評一個遊戲,可分四大段來寫,第一段用N級功夫概述它是誰寫的、何時何地發行的、是什麼類型,劇情大約如何,和同類作品相比有什麼不同;第二段用E級手筆,寫你的體驗;第三段開動H級知識,詳細分析它成功和失敗的地方;最後一段挑戰一下L級視野,把它連上一些文學、哲學、科學的大問題,或者現實中的政治、經濟、產業議題,作個結論,提出一些可以繼續發展的研究與思考方向。這四大段的次序,也可以隨意調動,看怎樣起承轉合最能順你的意,把話講清楚,也不必每一級的功夫都用上。

 

  下面略講一些評論、考據的思路。

評論指南

  本刊歡迎各種官方作品與同人作品的評論,特別是華人創作的評論。同人作品很容易不為人所知,被冷落、被遺忘,這就有賴評論的支持。網上的迴響,通常只會有概略幾句話,講講心得感想,這可算是一種鼓勵,但很難算作評論。偶爾出現一篇認真的評論,能詳細講這作品好在哪裡、差在哪裡、我有多欣賞、又想到了什麼,那是能讓作者銘感五內的。我們想鼓勵這樣的評論,讓更多作者能夠得到充實的回饋。

 

  評論的大原則,只有兩條:「不虛美,不隱惡」。我們不要像無數商業誌和同人誌那樣,把寶貴的紙張用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吹捧與取暖上。如果你只是要介紹、推薦,多說些好話無妨;但若是要用「評論」兩字,就不該放水了。即便評論對象是你的好朋友,該說的就要說,這樣才好促進我們同人界的健康發展。

 

  何謂評論?可從「評」、「論」兩字來推想。評字從「平」,就是要有一個水平、一個基準,去看它哪些地方在水準之上,哪些地方在水準之下;論字從「侖」,侖字有幾個意思:道理(倫)、物之圓渾者(輪),所以直觀的講,「論」就是要能「自圓其說」,你的講法要完整,底下要有一套道理。簡單講,「評論」就是:有標準、有道理的意見。

 

  標準怎麼訂?人人心中有一把尺。評一個人或小團隊製作的同人遊戲,我們不會期望它畫面多精細、劇情多大量,只要它整體看起來是流暢的,情節是合理而不是草草亂做一通又無趣的,我們一般就會認為它是有水準、有心的作品。對不同規模的製作,不同程度的作者,不同類型的作品,應有不同的標準,這一點無須贅言,大家都懂。

 

  比較可能出問題的是「企圖的差別」。例如一本16頁的繪本,畫工不算精緻,情節分鏡也有瑕疵,然而讀起來有靈氣,看得到作者的心意與創意。這時,會讓論者煩惱的,就是不知道作者企圖有多遠:他是只想做做興趣就算了呢?還是想繼續走下去,成為一個專業的作者?如果要繼續走,又是繼續畫同人圈裡畫東方,還是邁向主流社會,畫原創或者真實故事的改編?情感與思想上,是紓發一下情緒、和大家彼此安慰一下就滿足了呢,還是想往更大更深更廣的領域進發?

 

  在此,如果論者想看到的,和原作者所追求的不是一回事,那就容易生出「緣木求魚」的問題。如果作者企圖不大,你卻拿大作的標準去套,很可能會敗興,而且引起不必要的口舌紛爭;相反的,如果作者有大企圖,而你仍用業餘同人或「支持國產」的標準,不分好壞一概稱讚,那也不利於他的成長。

 

  解決方法,第一,是先聯絡上原作者,或者找到夠多資料,瞭解作者本人的期望有多高,調整你的標準;

 

  第二,是在文章中講明白,你想看到什麼,你期望什麼樣的作品,讓讀者瞭解你的理念;

 

  第三,不苛求既往,多看未來──如果那位作者就是不想做你想要的東西,你再怎麼講也沒用;然而,他的作品裡有一些地方,有接近你的期望,或者你覺得可以給將來的作者一些啟發,你就可以多著墨在此。

 

  又,文中如有引用到他人的照片或作品截圖,應盡量取得授權。如果實在聯絡不上,請註明,主編也會想辦法聯絡一下。如果還是找不到,而那圖片又沒有默認的公開授權,就很可能必須割愛。

考據指南

  有不少人對考據有興趣,而網上的「考據黨」也常常由爭論而引起罵戰,最後也得不到多少大眾與行家的認可。下面整理一下讀過歷史系的主編先前在論壇上的答問,或能幫助大家免作無用功。

 

  我們考據,不要只在意「誰是誰」、「那個是什麼」、「這裡可以連到哪裡」,你要進一步往創作方向去討論:這樣的連結、發展,可以生出什麼樣的情節、意義與價值;或者退一步,往考究方向來討論,就是看各種神話傳說、歷史記載,在各地的傳播和流變中,有什麼異同,而從這個異同裡我們又可以得到什麼樣的知識,這知識又有什麼樣的意義和價值。

 

  歷史是由「事實」與「解釋」所構成的。例如談日本神話與民俗,首先我們去瞭解它的體系、名詞、概念,再去看這些曾經在歷史上、古代近現代的國族建構上發生過什麼作用,這是「事實」層面第一層的基礎知識。

 

  之後,我們要有「解釋」層面的基礎知識:為什麼這些地方這些民族會產生這樣的信仰與傳說,這可以代表他們哪些思維模式;以前的人是怎麼解釋的?現在的學者又是怎麼解釋的?他們講求的是哪些意義與價值?

 

  然後我們就可以進一步來思考:這些事實與解釋,可以衍生出什麼?不能或不宜衍生出什麼?哪些問題是只要把概略情況整理一下就夠的?哪些問題是值得深入探討的?

 

  再來,我們不再只是在網上閒聊,而是要認真寫出一點東西來的,如果你有挑戰L級的雄心,應確保自己的文章至少要在某一方面或方向上勝過前人。如果你研究新作,或是拿不同領域的東西來比較,自然很容易發前人所未發;但如果你研究對象是是赫赫有名的大神,不是冷僻的地方小神,那你就要先去盡量多看前人的成果。歷史學、神話學、宗教學是很古老的學科了,學術界肯定已經作過非常多的研究,產業界的衍生創作也絕不會少。你要在這方面做得過前人,才有L級的意義和價值。

 

  大家又會問:我們華人做日本文化研究,做得過日本人自己嗎?尤其神話學與民俗學,日本本國學界從古代到近現代的積累,可想而知,一定多到嚇死人。雖說我們的讀者也多是沒讀過半本日文書的華人,現階段你搬字過紙,把日文資料與文獻概況譯介一下,寫出N級的文章,就已經很有價值;但如果你想追求更高的成就,就要好好想想你在哪些方面的知識,是比較容易勝過他們本國與本行人士的,然後往H級、L級去發展。

 

  考據的路數,一般有實證研究、比較研究、文化研究幾種,也是多選題。實證方面,如果資料繁雜又已有許多人做過,那即便是歷史系的研究生,也八成要退避三舍,因為坑太深了;縱然不避,也頂多能保守地跟你說,可以從小處做起,從一時一地做起,在前人基礎上添一些磚瓦,或者拾遺補闕;我們很多人讀了十年書就在幹這種事,在研討會上光彩個半小時,然後獻給圖書館和期刊論文網無人探尋的深處。剩下兩成覺得能作出新意的,大概也不是實證方面,因為實證方面你把史實整理完了以後,很難再推論出什麼;縱能,大概也很難超越日本人自己。

 

  比較可能出新意的是作比較研究,例如你熟中國史與中國民俗,那就來比一下。再就是文化研究的路數:從這些學術史裡面,爬梳「為什麼這些人想要這樣相信」,「權力在這些信仰建構過程中的作用」。這很可能引出洞見,也有危險,就是會被質疑說,敢情你寫了那麼多,就是為了捧日本人(如果你內心深處的感情傾向較為正面),或者黑日本人(如果你表現出來的較多不以為然)?然後又有得吵了。但如果能做到這一層,你已經是很不錯的學者,可以出碩士論文了。

 

  考量我們作者和讀者都還比較多是業餘人士,也還有一種難度較低,也保證能有價值的做法,就是作研究綜述、書評與書介。

 

  中文世界現在對這方面的學術發展情形,還在一知半解的狀態,然而又有很多人因為喜歡日本ACG作品而感興趣,你去看他們的相關論著,開網誌,寫介紹和評論,一定有人看,而且專業研究者也會認為有價值。即使你還不到發展出自己的觀點,這些知識起碼是基本功。而你如果真的想在這方面做出獨到的研究成果,這也是起碼要作的功課。同時,你也可以掃一下兩岸三地期刊論文網,看中文世界目前在這方面有多少研究,看到勝於你的,你就跟他學;看到不如你的,你就可以在自己的文章裡踩兩下--不要覺得自己這樣是秀優越感而不好意思,在學術界,把虛浮或空泛的東西踩掉是正義;圈內人可能顧忌人情和關係而不敢踩,你是圈外人,就無須顧忌,且不應顧忌。

 

  初級的書介是「摘要」,台大歷史系大一的功課就是每週寫一本書的摘要,簡述其主旨與主要成就,每篇限600字,寫兩學期,訓練自己抓主題的能力,也認識一下前人是怎麼做學問的。這並不是很繁重的功課,誰都可以抽空來做。做出來,沒看過那本書的同好,可以從你的介紹而得益;已看過這本書的行家,還可以指點你的缺失,你進步就會很快,達到過N的水平。

 

  底力提升以後,就可以在摘要的基礎上作高級的「書評」,不只是說「我很喜歡這本書」、「我不喜歡這個故事」這類個人觀感,而是比較各家論著與觀點,評其優劣得失,論其對我有何用處或啟發性。這就到H級了。

 

  如果你本行不是文科,而想給本刊寫考據文,除了自己先多參考前人著作之外,也建議先與主編溝通想法,決定大綱。我們也可以請認識的行家來指點門徑,審閱稿件。

附錄:東方相關學術研究的不同路數與價值所在

    2015年5月2日,香港「毒撚媒體」網站登出了一篇和東方有關的報導,圖文如下:


圖4:https://www.facebook.com/lonelymedia/photos/a.893836307303975.1073741827.886800881340851/968806109806994/

    【彈幕反映社會焦慮? 彈幕遊戲是否暝想?】

 

本星期,日本立命館大学ゲーム研究センター(立命館大學遊戲研究中心)與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合辦名為「Replaying Japan 2015」之國際日本遊戲研究學術會議,以紀念歐美版紅白機發售三十周年。多位學者登壇,分享其研究成果。

 

Paul Martin引用徵兆意義(symptomatic meaning)之說,主張任何作品必然包含某種社會意義及意識形態,進而推論於九十年代初興起的彈幕射擊遊戲亦反映了當時日本人的社會焦慮。九十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爆破,產生所謂「失落的世代」。講者認為,以「東方」為首的射擊遊戲中的彈幕,猶如象徵誇張、過量的經濟泡沫,又指「東方」系列的角色靈夢及魔利沙的角色設定,分別代表泡沫經濟時代前後,兩代日本人的不同特質。不過,亦有台下聽眾質疑此說過度解讀(overinterpret)彈幕遊戲。

 

Michael Craig是密歇根大學東亞語言及文化科的博士生,比較彈幕遊戲及佛教的曼陀羅圖畫,認為兩者均有運用幾何、對稱圖像,有相似之處。不過,曼陀羅用於象徵宇宙及意識,沒有主觀者在內;但彈幕遊戲中,玩家(觀察者)卻是身在畫中,所以兩者並不完全相同。講者又指,彈幕遊戲的真髓,在於玩家能否自目標導向的遊戲中抽身,觀賞彈幕的視覺美;而瞑想(meditation)則追求無為、培養集中力,兩者不無雷同之處。

 

利益申報:本文筆者為立命館大學大學院院生。

 

「Replaying Japan 2015」英文官方網頁:http://bit.ly/1F2f1Co

 

  我25日左右將此文轉至喵玉論壇和百度東方吧,果然也有許多板友認為這兩位仁兄過度解讀;然而,一些人持著譏諷的姿態,留個一兩句「喝多了的ZUN笑而不語」,冒出了把一切相關研究都嘲諷了之的傾向。囧仙主席覺得這種反智的苗頭不對,就寫了一篇〈關於東方等作品的文化性,以及對待思考應有的態度〉[5]以正視聽。我身為轉文者也覺得應該說些什麼,便也回了一篇,現整理如下,供大家參考,部份論點已經在前文裡重述過了,所以這一小節作「附錄」來處理,免得再去大修來避免重複。

 

東方相關學術研究的不同路數與價值所在

 

  我們作史學和文學方向的研究和考據,主要的問題意識在「傳統的轉化」。首先,ZUN所本的神話傳說、歷史記載和民俗信仰是怎麼樣的,這是從一設去追溯「零設」;再來,ZUN是怎麼從零設發展出他的一設來,作其同人;然後,可以進到二次創作與一設的關係、二創與二創、二設與一設、零設...各方面的互動。而這有什麼意義與價值呢?除了滿足同人情感以外,第一是長知識,第二是觀摩技藝,那些優秀的或失敗的衍生創作,我們都可以學來,用在我們的創作上,或者是作東方同人也好,或者是作非東方同人也好,或者是作經典文學和現實歷史的同人。

 

  這個意識確立起來,我們就可以很輕鬆地判定一項考據、一種研究的價值有多大。我們不會糾結於「XX到底是不是YY」、「張飛嶽飛誰比較強」這種是非題,也不會當那種斷定「神主就是好」或者「神主就是喝多了」的凡是派。文史的研究與考據,講究的是「為什麼他會這樣寫」、「他大概是怎麼想的」、「這東西還可以長出什麼」。

 

  這次國際學者在立命館大學作的演講,我雖然只看了一下筆記,但也可判定,那和我們的文史研究,是完全不同的路數。他們是「認知心理學」的路數,這是當前西方的顯學,探究的是各種事物、現象對人腦造成的影響,人腦的刺激/反應機制,從簡單的生理反應,到複雜的、群體的社會反應。

 

  這個學門還在發展之中,有很多最新的科技和理論,還沒有得到充份驗證,所以也難免會讓外行人或者我們傳統派的同學覺得是「過度解讀」、「想太多」、「扯太遠」。我們可以講出很多理由,說這種學問路數是如何如何靠不住,甚至可以黑說這只是另一門學術界用來欺世盜名騙經費的學科,但這絕不是一種健康的心態。

 

  我參加過一些研討會,看過一些相關的語言學研究,我要嘛看不懂,要嘛直覺覺得這行不通。但我們不應該武斷地論定這完全就是錯的、無意義的。也許他們現階段99.9%都錯,甚至有一大部份的確是騙錢的,但只要有0.1%搞對了,那就是未來的基石。

 

  相對的,我所傳習的文史研究方法,都是已經很成熟的學問,不會有太大的根本上的革新,頂多是態度上、範圍上能再多同一些圈子。打個比方,我們是在二次元與三次元之間流轉,而他們是在沖向四次元。

 

  衝刺四次元者,有時候不免會忽略了二、三次元的基本功,結果理論作出來不知如何結合實用,就算知道也做不好,例如有些學者在研究音樂與大腦,而業者就想著你研究好以後給我們來量產一批好賣的洗腦歌曲,然後他們到現在還搞不好。這是常有之事,也是我們文史派繼續修煉基本功的理由。

 

  但是,換一個角度來說,要比考據,人家西方人考得過我們漢字文化圈的同人嗎?不是不可能,但是太難了。我們作東方考據,在日本史的範疇,大概也很難考過日本人自己;但我們又有中國文學和歷史的底子,這是日本人比較弱的,我們就可以在這上面多寫一點,作出區別來取勝。而如果將來「認知心理學」的路數發展成熟,我們也可以將之吸收進來,然而靠不靠得住誰說了算?意義與價值何由評判?到付諸應用的層面、到業界,又誰主沉浮?這是學術政治的競賽議題。人家鬼佬不跟我們的路數玩,要作新的路數,是有理由的。

 

  我們現在當然不是上個世紀初失了魂的國人,覺得什麼都是西方的好、現代化的好,把自己的傳統貶得一無是處。我們現在也學習了科學方法,又恢復了一些文化自尊,不會隨便就被人家新拋出來幾點意見牽走;但另一方面,我們要慎防這自尊變回以往的自大。我現在不同意、不採取他們那種認知科學的路數,不代表我認定那些全部行不通,只能說,在現階段,我們文史傳統的作法還是比較可靠,又比較確實能生出意義來的。讀書做學問最基本的信條是不能反智,不能妄自尊大,拒絕新知。

 

  至於那種用調侃、嘲諷態度來應對知識探索的意見,自然是更不可取。然而這也可以讓我們「見不賢而內自省」就是了。

 

  過度解讀其實不是大問題。下修一點,調到適度解讀,就好了。至若不解讀、不問問題,那就不會進步了。

 

  認知科學雖然有很多不靠譜的地方,但大家要注意,很多業者,已經普遍把它運用在遊戲製作上了,就是各種瞄準人性弱點的商城遊戲、課金遊戲。

 

  有一些遊戲會誤打誤撞就讓人一直玩下去一直挑戰,像Flappy Bird那個真的很鳥的鳥遊戲,這時候,我們讀文史的不會講出什麼比一般人高明的解讀,而認知科學的學者,就能從中研究、提取精粹,結合實際,給那些大製作、精心製作去運用,想辦法做出能讓你上癮的遊戲。先前的另一個鳥遊戲Angry Bird就是精心製作。

 

  東方那麼好玩,研究它的,想複製或借鑒其模式的,肯定也不少。

 

  這時候,在我們玩家的立場上,該怎麼想?應該是:也許瞭解一下那些認知科學的理論,看他們是怎麼樣設計來引誘我們的生理反應的。之後你玩,就有個心眼,不會很容易就被牽走。如果人家做得真好,而且在人文上也有如東方一般的靈性,那會讓我情願入坑,我就會繼續玩下去,否則就不再多玩。

 

  如果都不長心眼,那就不免被各種精心設計的事物拉入坑了。

第三節 編輯作業說明

  本刊不定期出刊,端看主編的忙祿程度、稿件數量,以及同人活動時程,決定出刊日期。

 

  我們每一期的頁數,基本定為160或176頁(頁數應為16的倍數,否則印出來會多留空白頁),如果稿量多,我們就一次出兩本,像一、二期這樣,即可用各種方法調配頁數,不多留白,也不多限制作者。

 

  一、二期收稿、截稿太趕了,沒有時間細修,今後且訂在發刊一個半月前截稿,留時間討論、修改、校對,並且依照收錄的文章題材,與繪師決定封面畫什麼;發刊兩星期前,將最終版電子檔付印。

 

  如果你寫稿來不及,就請等下一期,我們不是寫學位論文,不趕,你可以再多幾個月把它改更好。我們出實體書,也宜避免具時效性、容易過時的文章,如《東方紺珠傳》剛出體驗版,三個月後出正式版,我們就先不要費工寫體驗版的評析,要寫就直接發在網上,不要投稿,不然等你刊出來的時候,正式版都出一個月了。

 

  因為本刊沒有虧本,還賺了一點錢,所以應該給稿酬。主編會私信與每位作者商定酬勞。

 

  最後,祝大家研究順利,寫作愉快。饅饅來吧!

 

  來稿請寄:youtien@gmail.com。

 

 


[1] 作者簡介。是的,你寫文章就用你的姓名或筆名來替代「作者名」這三字,然後在這裡寫10到200字介紹你自己。正規的做法是寫學經歷,非正規的,隨意寫些你想寫的亦可。

[2] 《東方地靈殿》EX道中,東風谷早苗台詞。

[3] http://homepage.ntu.edu.tw/~history/c_pub_journal_form.htm。

[4] 「2ch全AAイラスト化計画」網站,油庫里條目,2008年2月2日,http://riceballman.fc2web.com/AA-Illust/Data/Yukkuri.html。

[5] 2015年5月27日,原帖見http://tieba.baidu.com/p/3790196473。


《東方文化學刊》撰稿指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