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钱报送?内部指标?警惕高考志愿填报的坑!
热点新闻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291万人,比去年增加9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这是一个庞大的流量市场和消费市场。读什么学校、去哪个城市、选什么专业,成为一门网络“显学”,过来人众说纷纭、各博主见仁见智,前不久张雪峰关于“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的言论就引发不少争议。抛开一般争议不谈,仅就市场监管而言,教育部等部门就曾多次发布提醒切勿轻信所谓的“天价”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并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开展清理整治,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机构和个人予以严厉打击。
(图源于网络)
预测
最近,随着各地高考放榜时间临近,志愿填报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不少媒体报道披露,志愿填报付费市场乱象丛生、从业者良莠不齐,花高价请的“专家”甚至有可能没上过大学。对于不正规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图源于网络)
随着高考的结束,志愿填报服务再次成为热门生意,除了能为高考学子提供一定的个性化建议之外,动辄上万元的一对一指导也滋生出一系列乱象,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针对这个问题,我想从以下三点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点,志愿填报服务的热潮虽然一年只有一次,但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却是长期的。一方面,一些机构或个人在向学生和家长提供高价咨询服务中,可能存在政策解读不精准、信息提供不准确、费用收取不规范甚至是诈骗等问题。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职业岗位技能证明书”这类职业资格证书。一些所谓的“志愿规划师”都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按照公司提供好的“台词”给学生和家长进行辅导,家长购买这些机构的服务不仅花了冤枉钱,而且可能导致考生报错志愿,遗憾终生。
第二点,志愿填报行业乱象丛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随着多地录取模式的改进,新的志愿填报要求多、变化大,报考心切的学生和家长难免存在一定的焦虑和恐慌,需要专业人士给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其二,这一行业仍处于“定价无标准、从业无门槛、行为无监管”的状态,很难清晰界定怎样才算是经营不合规、服务不规范、收费不合理。其三,凸显了志愿填报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传统的报考咨询、培训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和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和家长盲目轻信网络上的宣传报道,给予了乱象生长的土壤。
第三点,在大数据风行的当下,主打消除信息差的志愿填报付费服务,不应也不能成为一门野蛮生长的生意,需要多方合力、多措并举共同维护其良性发展。首先,要对所谓“高考志愿规划师”“职业岗位技能证明书”加强监管和整治,避免虚假证件对学生和家长的误导。其次,各地各校要以考生为本,切实加强招生政策宣传解读,积极开展面向考生和家长志愿填报培训,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有效方式,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多渠道咨询服务。最后,作为考生要充分认识到高考结束只是一种新的开始,在听父母的、听老师的、听专家的等诸多选项之中,要听清自己内心的声音,明白“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对于形形色色的高考志愿填报咨询费,要睁大眼睛、保持警惕,谨防掉入“高价志愿填报指导”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