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价值论的思考(生活图片)
一、平均劳动时间指向所有人的劳动,市场机制的影响也在人群劳动的范围内。“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的概念与西方经济学“成本-价格-利润”的概念完全不是平行关系,而是“地球-引力-大气层”与“海洋、陆地、岛屿”的关系,不是一个层面上的。
“ 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体现在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在这里是当作一个人类同一的劳动力,虽然它是由无数单个劳动力构成的。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不是简单的你付出了多少劳动,在M那里,社会平均劳动力相当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关键就在于“平均”,意味着这个劳动时间是经过群体(包含市场)中介以后的劳动时间。
举个极端的市场例子,我路边捡了一块天外陨石,我定价1个亿,这块陨石全球唯一,你接受了。用劳动价值论的方式解释就是,我也许只是路边捡到的,但对你来说要获得一块陨石需要通过大量的时间去寻找也就是付出了劳动。因此这块陨石的平均劳动时间是“ 我一瞬间就找到了” 和“你为了找到这块陨石付出的无数日日夜夜”的平均。当然在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之前,你可能真的觉得陨石是唯一的,不同地区的价格基于购买人的信念不同千差万别,但是随着市场高度发展,全球的陨石卖家和买家有了充分交流,价格逐渐变得普遍化。
二、交换价值侧面反映出劳动价值在财产所有权方面的影响
1、劳动价值论的另一层含义是:因为你的劳动有价值所以你占有这件产品。
2、交易层面:因为产品背后蕴含了你的劳动,所以我愿意付出成本去和你交换,而不是直接谁捡到算谁的。
3、通过劳动,自然物被资产化,进入了所有权的范畴。
基于传统资本主义法权所进行的商品游戏规则就像一张网,托起了既得利益者。这张网的基本要素是“法权活动逻辑下的财产私有化” ,这决定了网格的最小单元,从“财产私的有化”推演开来,产生了一系列交换。
而劳动价值论所进行的商品规则更像是一块布,“财产的私有化”不是究竟,这个东西还有前提,那就是是平均劳动时间,你以为网格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其实是布面里面一针一线缝出的基本缝隙才是最小构成单元。从原来的“我组织你参加劳动,我作为代表占有”的网格到“我的劳动+你的劳动=这个产品的价值与归属”的布面。
三、“劳动价值论”作为能指,真正指向的是“所有权的程度”以及对于“综合了人类的所有活动后,对价格的影响”。而不是单相度的市场价格。西方经济学在和马经辩论的过程中,替换了劳动价值论的所指,偏斜到了市场价格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