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电影」《一九四二》观影随感

2022-11-20 15:36 作者:吴与伦_笔  | 我要投稿

2022.11.20

《一九四二》观影完毕,个人认为冯小刚最好的作品

1938年,蒋介石“以水代兵”炸开花园口大堤,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日军的进攻。然而黄河水泛滥成灾,河南、安徽、苏州三地皆受到冲击;1942年,河南大旱,千万余人受灾,300万人饿死。军方对于当地的军粮上缴要求保持不变。

“假如有两个人要同时饿死的话,饿死一个灾民,地方还是中国的;如果当兵的都饿死了,国就亡了。”  ——蒋鼎文

典型的电车难题,但是这次放在铁轨上的不只是生命,还有民族与国家的兴亡。之前看过一个笑话,大意是说在你面前有两条轨道,一条上绑着4个人,另一条上绑着1个人,电车疾驶而来,而你不过是拎着马桶搋子路过而已。在当时外有日寇,内有灾民的国情下,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没有区别。当地的军粮上缴要求保持不变,并不能多收上来一颗军粮;而政府发的杯水车薪的救济粮也不过会沦为官员哄抬物价的筹码。 

我们无法评判蒋介石“以水代兵”的决策是否正确,历史上黄河改道有很多次,蒋介石也显然知道其后果。但炸开花园口也确实让日本进攻武汉的计划推迟了3个月之久,为国民政府争取到了时间。只能说这确实是个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损招,连冈村宁次都吐槽蒋介石“没人性”(虽然一半是出于日军无法推进的气恼,但确实可以看得出蒋介石是个狠人)

道法书上说,为了承担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我们要付出很多的代价,甚至献出我们的生命。但是当真的国难来临时,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坦然面对死亡——甚至不是在战场上壮烈的牺牲,而只是“窝囊”地饿死在路上,成为死去灾民的三百万分之一?作为上帝视角的历史评论者,我们可以说他们的死是当时中国作为一个落后腐败受侵略的农业国的必然命运。但对于真正处于灾难中心的人,除了活下去,命运,尊严都不重要。女人,孩子,尊严,贞操……逃荒路上,灾民贩卖着自己的一切,运气好兴许可以换三斗小米。他们活着,仅仅为了活下去。


于是日本人来了,他们也带来了一个损招:给灾民发放粮食。剧中,军官问冈村宁次:“灾民收了粮食会归顺吗?他们可是支那人啊。” “你说的对,但他们首先是人。”

这年4月,日军以六万兵力攻占许昌,郑州等28座城市,国军损失30万人。但日本人救灾不是出于人道主义,而是战争的利益——他们始终没有把灾民当作“人”来看。士兵用刺刀挑着馒头,让灾民用嘴来叼,有人照做了,有的人没有——他们立刻就被刺死了。在和平年代,我们没有经历过他们的苦难,因而也没有资格去批评那些屈服者;那些绝望而战斗者的事迹固然值得歌颂,但我们不应当将“勿忘国耻”曲解为狭隘的民粹主义。应当思考,应当避免这样的悲剧在中国大地上再次重演。

1942是天灾,是生产力落后的灾厄,是官僚主义极力隐藏的不堪,是错误决策的结局,是侵略者长驱直入的乐园,是300万死者的墓园,是3000万河南灾民的炼狱。

他们走在荒原上,沿路连榆树皮都被食尽,卖一些东西,一些人,运气好兴许可以换三斗小米。

他们活着,仅仅为了活下去。


「电影」《一九四二》观影随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