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概念
第一节 犯罪的定义
犯罪的概念
是指危害社会,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不同犯罪观的区别
1、从法律意义上讲,犯罪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应收处罚的行为,在罪行法定的制度之下,严格讲,只有这种法律(形式)上的犯罪
2、从实质意义上讲,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之所以要规定某种行为为犯罪,观点有所不同
观点1:伦理规范违反说
该观点认为,因为违反基本的社会伦理
法益侵害说
认为因为其侵害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法益
二元说
认为既违反了社会伦理规范,又侵害了特定利益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定义
关联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
第十三条 【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解读: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是指危害社会、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兼顾犯罪的实质特征和形式特征,以实质与形式相统一的形式,定义犯罪
第二节 犯罪的基本特征
1、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严重危害性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重要利益的侵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具有危害性
关联知识点——刑事诉讼中的法定不起诉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口诀(from向高甲老师):显著轻;过时效;告诉;特赦和死掉
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犯罪和违法的界限
违法可以是违反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门;但是犯罪专指违反刑法的情形,犯罪行为应受到刑法制裁,也就是犯罪包含于违法
3、犯罪是应受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当罚性)
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同时触犯刑法,应当承担刑罚处罚的后果

拓展
犯罪的特征(背诵上面即可,此处为拓展,帮助同学深化了解)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社会危害性的定义
社会危害性是指质(危害或直接威胁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与量(社会危害性达到一定程度)的统一
社会危害性的内容或内部结构
主客观相统一
社会危害性的性质
相对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统一
犯罪的分类
1、理论分类
(1)法定刑的轻重
I、重罪
法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的犯罪
II、轻罪
法定刑罪高为3年以下的犯罪
(2)犯罪性质
I、自然犯
是指明显违背人伦的传统性犯罪
II、法定犯
是指基于公共管理目的,为适应社会形式的需要而规定的犯罪
2、法定分类
(1)是否告诉才处理
I、亲告罪
被害人告诉才处理的犯罪
罪名为:侮辱罪、诽谤罪、暴力干涉他人婚姻罪、虐待罪、侵占罪
口诀(from向高甲老师):侮;诽;暴;虐;侵
II、非亲告罪
只能由公诉机关提起诉讼,除刑事诉讼法有特别规定外,不得自行提起诉讼
(2)是否考虑身份
I、身份犯
是指以特殊身份作为犯罪主体要件,或加重、减轻刑事处罚事由的犯罪身份
II、非身份犯
是指犯罪成立不需要身份,身份也不影响定罪量刑
(3)犯罪终了与法益侵害的关系
I、即成犯
是指法益侵害结果发生的同时,犯罪行为完成或终结的情形(发生就完成)
II、状态犯
是指法益发生侵害时,犯罪行为终了,但法益侵害状态继续存在的情形(完成但状态继续)
III、继续犯
是指法益侵害持续存在期间,犯罪行为也持续存在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