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摘录——宋代

2023-03-24 19:13 作者:九邊無恙  | 我要投稿


 

 

宋代中央政府

汉唐宋明清五个时代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宋之于唐犹如东汉之于西汉没有事而无政有形势推迁而无制度建立

 

相权之分割

宋代三省只有中书省在宫内单独取旨称政事堂枢密院管军事与中书省合称“两府”门下尚书长官不再预闻政府最高命令中书与枢密院对立即宰相不管军事


宋代财政掌握在三个司原本为唐代尚书六部下面的官名自安史之乱后往往因财政困难有宰相兼司职宋代是这一情况的延续政府财权落在司的手里三司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三司地位相比唐代有所提高独立掌握全国财政这极不合理于是王安石改革时第一措施便是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统一起来如此王安石希望将财政大权重新掌握到宰相手里司马光对此极力反对坚持认为二府不能侵夺三司的权力


用人制度宋代在宰相下面尚书吏部以外另设一个考课院后改名审官院分东西两院东主文选西院主武选又别置三班来权衡一辈内廷供奉及殿直官如此用人铨叙全不在宰相这是宋初蓄意要减夺中书宰相职权而设置的

 

君权之侵揽

唐代群臣朝见宰相有座位并赐茶古所谓“三公坐而论道”唐代依然如此宋代宰相上朝与众官一同站着不坐


五代十国如宋太祖一般黄袍加身做了皇帝的在他之前已经有三个五代乱世军队要谁做皇帝谁就得做于是宋初要拨乱反正尊王便是第一步这是特定历史时期造成的宰相地位下降时间久了人们便忘记了原本的初衷后人只见得皇帝之尊严与宰相之卑微了


宋初宰相为避嫌为推崇皇帝遇政府定旨初命先对某事提出几项意见拟成几条办法送皇帝决定这就是“面取进止”然后宰相按照皇帝意见正式拟旨因此宰相面取进旨的诏文仅是一种草案而不再是如唐代般的定稿宋代最高政令最后决定权在皇帝而不在宰相至少皇帝不仅有同意权而有参加意见之权


相权虽低但不能单凭自己的想象骂中国传统政治全是帝王专制与独裁宋代制之缺点在散在弱不在专与暴

 

谏垣与政府之水火

宋代监察官在汉代监察权由“副宰相”御史大夫来行使御史大夫对外监察中央地方官御史丞),对内监察王室和宫廷御史中丞)。如此宫廷和朝廷一体受宰相节制后来御史退出皇宫称为独立的御史台仅监察政府没有了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设谏官监察皇帝自汉代便有),在汉代属于光禄勋隶属于宰相


到唐代谏官属于门下省谏议大夫拾遗补阙之类官位不高没有大权但受政府敬重大多是年轻有学问有气节但政治资历并不深的人充任他们可向皇帝讲话专向皇帝谏诤过失他们官位低讲错了也无妨这些官员跟在宰相身边避免了皇帝与宰相的直接冲突宰相要讲的话可经由谏官嘴里讲出便于君权相权之间的调节


与御史大夫不同谏官不监察百官只纠绳皇帝中国历史监察官分台谏两种台官即御史台唐代的台官是皇帝的耳目而唐代的谏官则是宰相的唇舌总的来说御史监察权在唐代已脱离宰相而独立但谏诤权仍在宰相之手


到了宋代制度又有变化谏官本隶属于门下省但宋代谏垣独立并无长官御史谏官不直接隶属于宰相了并不允许宰相任用于是台谏官均由皇帝亲擢原本设置谏官意在纠绳天子如今谏官脱离门下省又由皇帝亲擢于是谏官转变成反过来纠绳宰相于是谏垣形成与政府对立之势


这些人讲错话了要免职但免职以后声望反而更高更有升迁的机会于是宰相说东他们便说西总是不附和总爱对政府表示异见如此一来相当于替政府设置了一个只发表空论而不负实责的反对机关尽爱发表反对政府对的言论政府却不能总不理他们的意见这一风气便是自宋代开始这也算是“清议”清议总是政府的对头谏官台官渐渐不分台谏官的监察对象都变成了政府而把皇帝放在一边没人管宰相既要对付皇帝又要对付台谏


直到仁宗英宗神宗朝想通过改革去除积弊但积重难返范仲淹失败在前王安石失败在后宋神宗信任王安石让他来变法然而谏官与宰相对垒水火难容而与现代西方的反对党不同谏官又是分散的孤立的他们的立场看似是在主持公议而非反对政府在道义的立场上比西方的反对党更有力宰相不听他们的话他们便离职求去离职后名气更大另一人上来继续反对政府又不能不要这些官这一风气这一制度实难对付结果便只有宰相离职皇帝尽管信任宰相也无法扭转这个局面皇帝加宰相依然没有办法这是宋代制度特有的弱症


直到后来谏官锋芒太凶社会乃至政府中人都讨厌谏垣不再理会于是谏官失势但权相奸臣又从此有了出头之日

 

宋代地方政府

中国的地方行政汉代好唐代还比较好到了宋代就太差了


宋代地方政府分三级最高级别称“路”相当于唐代的“道”中级为“府监”相当于唐代州府最低一级仍然是县


五代以来地方行政长官全为军人宋太祖将武将兵权削去了自然也不允许他们管地方民政于是这些勋臣武官仅仅拥有一个官号中央给他们在首都提供豪宅和丰厚的俸禄住在京城而地方的事务朝廷则另外派一位文臣去这便是“知某府事知某州事这些官员本职还是中央官带着一个知某州事的临时差遣相当于朝廷临时外派的官员直到清代知县知府却成了正式的官名


可以理解为宋代没有地方官所谓地方官只是暂时派出的中央官员来兼管地方事务在制度上极不合理


在唐代各道首长为观察史顾名思义是由御史台派出去考察地方行政的后来逐渐演变为正式的地方长官到了宋代这些官又称“监司官”每一路有四个帅”为安抚使掌一路兵工民事领军旅禁令赏罚肃清漕”是转运使掌财赋宪”是提刑按察使掌司法仓”是提举常平使掌救恤领常平义仓水利敛散


以上四个等于都不是地方长官而是中央拍到地方来指挥地方的在唐代的州县只需要奉承观察使一个上司而在宋代需要奉承四个可想地方官之难做


在唐代地方收入一部分解送中央剩余的保留在地方宋代地方财政归中央派来的转运使管全部解送中央地方更无储存平时就很艰苦临时地方有事更是不可想象


所谓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军权和财权集中地方则日趋贫弱所以金兵内侵只中央首都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代安史之乱叛军军力不比金人弱唐两京沦陷可是州郡富裕每一城池都有几年的存粮方可各自为战宋代将财富兵力集中到中央则中央一失败全国土崩瓦解

 

宋代考试制度

宋代考试制度大体沿袭唐代但宋代科举的影响与唐代不同


第一是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参与考试的许多是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传承懂得许多政治智慧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到晚唐门第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国家对他们并未有所谓的教育门第家训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于是“进士轻薄”称为晚唐的一句流行语到了宋代农村子弟白屋书生偏远考童骤然中试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则比较生疏至于私人学养更谈不上


唐代考试有公卷通榜之制

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遍送政府中有学问的大僚阅看在未考之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获得了客观的地位

通榜是考后出榜根据社会及政府先辈的舆论来选取知名之士不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

本来考试侍卫国家选拔人才明白此项制度之主要精神与原本意义不必在细节上一一计较对国家选拔真正的人才有好处然而借此种制度的宽大之处趁机作弊的人越来越多政府就不免要为防止作弊而将制度严密化但制度逐步严密化有时却失去了本义反而专在防止作弊上想办法

如是宋代的考试制度严密但有时反而得不到真人才

宋代初年经历过长期的五代黑暗后人人不乐于学习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便一定有官做考试只能选拔人才不能培养人才两汉有太学唐代有门第这都是培养人才的途径于是宋代想要改革不考诗赋改考经义人人学诗赋风花雪月以此标准选拔人才自然有问题但改革考经义后又得不偿失王安石因此叹息说本欲变学究为秀才不料转变秀才为学究

无论如何考试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种比较重要的制度由唐代到清代绵延一千多年中间有改革有演变积聚了无数人的聪明才智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用此制度来弥补他们政党选举制之偏陷

 

宋代赋税制度

宋代赋税制度大体沿袭自唐代两税制缺点可以看唐代两税制度

 

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宋代军队分为禁军和厢军

五代战乱频仍读书人稀少全民皆兵后来军队变成了老弱病残便把军队当犯人劳役来用当兵的脸上都要刺花字称为配军这样的军队在汉代是“更役”在唐则是“庸”输送带所谓“役”在汉代却是地方自治的代表此种转变极不合理只因积重难返宋太祖只能在这里面挑选精壮的另外编队就叫禁军


禁军的挑选起初先用一个活兵样后来用木头做成人样送到各地方队伍符合标准的送中央当禁军不符合的留在地方做厢军


厢军不需要打仗只在地方当杂差照理开国之后便要复员军队但宋代建国时北方强国辽国已建国半个世纪宋代定都开封无险可守便不能复员


定都开封有苦衷因燕云十六州未收复不得不养兵当时的军粮已经要靠长江流域给养中原已在唐末五代残破不堪经济全赖南方支持若粮食到了开封还要往洛阳运那时汴渠已坏靠陆路成本更高所以只能先建都开封宋太祖本人说过将来国家太平国都还是要西迁


在高梁河之战后宋代不敢和辽国再打若打败了就一退到黄河边同时也不能复员裁军于是宋代变成了养兵而不能大涨明知不能打仗却不得不养兵更奇怪的是养兵却又不重视军队竭力提倡文治这也无可厚非提倡文治才把晚唐五代的黑暗历史扭转重文轻武防止重蹈覆辙


兵愈养愈多赵匡胤时只有二十万军队太宗时六十六万到了仁宗时期已经有一百二十五万军队所以王安石变法便要裁军当时想恢复古代的民兵制度来代替当时的佣兵但不易推行到全国于是有了所谓保甲制现在黄河流域试点所谓保甲就是将农民就地训练临时需要的话可以编成军队而又可以免去国家养兵的费用


宋代的国防精神是防御性不敢主动攻击用意始终在防守把募兵制度与长期的防守政策配合便出了问题士兵招募来轻易不脱离行伍到五六十岁还在军队里而如此这类人便有名无实于是朝廷只有再招募新的军队越来越多


宋人最怕五代的骄兵悍卒于是加意崇奖文人把文官地位提高打压武将节度使闲的没事做困在京城每年冬天送几百斤炭养了文又要养武文馆数量逐渐增加待遇逐渐提高


于是国家一方面冗兵一方面冗官国家负担越来越重宋代政府再也扭转不了这个形势


宋太祖时规定禁军分番戍守之制各边防守全部派中央禁军去但不让其久戍宋代没有退役不在边防即在中央如是军队则总在路上因此宋代虽连年不打仗而经费上则等于年年动员年年打仗又把将官和军队分开军队一批批调防军官还是不动如此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这也是怕军人拥兵自重


整个宋代都是不得不用兵又看不起兵狄青行伍出身得军心但朝廷又要提防他做第二个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所以立了大功也不重用


宋代的马匹很成问题骑兵所需马匹在东北和西北产出在宋初刚好一个被辽占据一个被西夏占据精良的铁矿也在东北塞外都不在中国手里王安石注意到养马的问题但中国内地养马不便据宋朝人估计养一匹马所需要的土地可以养活二十五口人王安石不得已定下了保马政策让民间到政府领养马匹寄养在私家战时需要的话再临时集合然而马在温湿地带饲养不易很容易生病死亡马死了百姓要赔钱于是农民抗拒养马而朝廷硬要摊派于是变成了恶政由此可见宋代在国防资源上的大问题


居庸关到山海关一代宋朝时是辽国的地盘两国澶渊之盟后既不开战中国也不好正式布置边防只鼓励民间种水田开渠道旁边种植榆杨稍稍抵御辽国骑兵辽国也不傻常常不许中国开沟渠如此北宋也就山西太原向北还有一道雁门关防线当年杨家将守御的地方宋代以防御来保国家还是先天劣势的防御迟早要失败


然而中国在唐代穷兵黩武之后没有垮台中国历史文化依然延续这还是宋代人的功劳宋代为了补救晚唐五代的过失做了很多努力虽然没有完全把问题纠正但我们不能怪罪宋人宋太祖临死的时候告诉后人绝对不能杀读书人直到南宋还守着不杀士大夫的家训因此理学便在重文的宋朝开国百年后奠基这一代文人提倡尊王攘夷明夷夏之分又提倡历史传统所以中国还能维持开辟出自宋代以下的中国史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摘录——宋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