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哲学】To Be or Not to Be a 海德格尔主义者??If

上一讲是海德格尔哲学&OSU游戏
此在-主体-“我”:戳泡泡这一行动(不戳旧泡泡就没有新的泡泡)
存在论与存在之间的差别
存在论:泡泡达到最大的界限
存在:不断变大的泡泡
存在论与存在不断切近,但有最小差别,这个最小差别会导致虚无主义-nihilism。
存在论-现实世界结构与存在-现实世界在20世纪已经异常切近,需要此在去戳它(哲学把握现实世界结构),没有切近的时候需要此在去唤醒它(诗揭示、解蔽现实世界)。
解蔽与遮蔽是同一过程:界限向外延展同时会束缚内在(过于习惯旧泡泡就会忘记去点新泡泡,而以旧泡泡的边缘去把握存在,实际上把握的是存在者,这就是存在之遗忘)。
做海德格尔主义者要点泡泡,不要在存在论上闭合,不要相信一套僵死/闭合的存在论(相信了就会沉浸在生活世界中)。
诗人点的快-在最开始就要求开显
哲学家点的慢-到最后昭示一切
为啥要点泡泡?
主体自身就是泡泡(良心的召唤&永不消失的歉疚)所冒出来的这个场域。
良心的召唤逼迫着成为本真自我,破除一切存在论闭合和束缚。
永不消失的歉疚使主体不了解何为最后的存在论,即要保持存在论敞开的姿态——做自己的父母,撑开压力(多重包围的意义)让“自己”成长。
存在论闭合:不思-不戳破旧泡泡,不诗-不找新泡泡,活在一个泡泡里(无根),失去了对存在论的反思能力。
怎么反思:读海德格尔对线性时间观(一堆哲学家一起戳线性的泡泡)的批判,听音乐中不同的音符配比猜测下一个泡泡可能会出现在哪里(努力调和诸神-前本体论的力量)。
美=丑
美即丑的存在论化,即美有存在论基础,这一存在论基础使得丑得以拼合为美,不再察觉到其中的不一致性(美感的构成性例外-倩女幽魂小倩的小龅牙)。
还要学古典学/词源学去探索思的不同时期——像吃鸡游戏缩毒圈一样去预测。
背叛海德格尔主义:回到观念论,走向马克思。
齐泽克《敏感的主体》:从海对康德的误读中发现康德有积极的维度-神圣的维度被黑格尔、马克思所继承。
贯彻海德格尔主义最后变成找线索的纯文人,不再拥有积极-崇高的维度。
康德所具有的崇高,用弗洛伊德的术语unheimliche/creepy修饰,是细思恐极的,毫无根据的,自我同义反复的内在的道德律令——“安提戈涅”,更加主体性,自律即自由。
主体性为自己立法,此在的主体主义地位极高,但海氏刻意忽视这一从康德继承来的空白,以哲学史的线性刻意弥合泡泡,去说线性时间性的哲学不是思,而思超时间,这一超时间的思就是症结所在。
但恰恰是空白的主体性、虚无才能敞开本体论维度以及伦理学维度,观念论式的主体是最异己的“内在”自我,它可以悬置整个世界,而不是在世存在(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中诸神是不重要的,人和地相结合自有一个有限的神圣的维度),所有人类都有(用弗洛伊德术语就是死亡驱力-death drive)而不是要被选中的文化精英(一种病态的词源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