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实用的过敏自查
简单实用的过敏自查:
症状
眼睛过敏:眼睛干、痒、酸、眼皮肿、容易流泪。
原因和预防:1-10
鼻子过敏:鼻塞、鼻涕、鼻子痒。
原因和预防:1-7
气管过敏:哮喘,胸闷、呼吸无力。
肠道过敏:持续性腹泻、腹胀、长期便秘。
皮肤过敏:瘙痒、红肿、原因不明的炎症和疼痛。
神经过敏:慢性头痛,恶心呕吐、烦躁、精力不济、长期睡眠质量差。
原因和预防:
1 卧室的吸尘,被褥勤洗勤晒,保持干净,减少灰尘、皮屑、螨虫。
2 室内湿度大,霉菌真菌滋生,解决方法是空调除湿,衣服箱包换洗晾晒,如果霉菌严重需要请专业人士大扫除。
3 甲醛、苯、氨气等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解决方法是通风,离开污染环境,环保装修,可能需要专业人士处理。室内可选空气净化器。
4 吸烟,二手烟,雾霾。应对方法是远离,不得已要戴口罩。室内可选空气净化器。
5 化妆品、染发剂、大量工业成份的洗浴用品。应对方法是立刻丢弃,换用安全天然的替代品。
6 花粉等植物成份,应对方法是口罩,尽量搞清楚自己对哪种成份过敏,避免长期轻微的敏感症状发展成严重的症状。
7 宠物毛发 皮屑。应对方法是戴口罩,远离,注意宠物卫生:清理毛发和洗澡。远离还是最好的。
8 牛奶 乳糖不耐,应对方法:短期内停止食用,中期(几个月后)身体素质提升,肠道菌群健康,食物敏感可能消失。
9 紫外线。少晒太阳。紫外线过敏常和其他过敏一起出现,其他过敏源解决了,紫外线过敏也常同时消失。
10 新冠或者感冒后遗症,很多疾病康复后,免疫系统会继续活跃,身体炎症会持续。很难处理。多戴口罩少生病,适当运动,增强体魄。
11 海鲜,酒,按个人情况不同的各种敏感食谱。远离。
12 小麦 麸质过敏,这个要多说一些,参考后面注释。用大米、玉米、土豆、红薯、藜麦,小米代替小麦面食。替代物很多,不会影响生活质量。
注释:
在2016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首次在国际公布的中国过敏性休克的诱因排序中,食物占到诱发过敏性休克主要原因的77%。其中,小麦更是“一马当先”,占到总诱因的37%。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尹佳称,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是,成人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儿童。在10岁之后的青少年及成人组,小麦诱发过敏性休克的情况跃升首位,且随着年龄增长占比不断提高。比如,10至17岁的青少年过敏性休克由小麦诱发的占到20%,18至50岁人群的这一比例升至42%。
和水稻相比,小麦在中国食谱中存在的时间相对短(夏朝商朝,4000年前),栽种面积相对小,在主食中的占比也比水稻低(小麦真正在国内占据北方主食主流,还是到宋朝,两宋时期,北方的小麦种植规模迅速扩大,传统的菽、黍、粟的种植剧减,历经了数千年的岁月,小麦这种原产于西亚的粮食作物最终才在中国彻底站稳了脚跟,成为重要的主食),人对小麦的敏感性还没有经过足够长的竞争筛选,适应度只能说够用。
敏感体质的人,晚上睡觉穿干净舒适的长袖睡衣,不要裸睡,减少对身体的刺激。
轻度敏感不算过敏,随着体质提升,多运动,多休息,很多东西的敏感程度会变化的,比如鸡蛋,停止吃一段时间,过一段时间体质改善,可能就不再敏感了。
下面是参考材料,不算正文 =====================================================
助记:关于各种免疫反应的口诀
一型过敏休克喘
二型风湿血有关
类风肝炎血清病
四型姐姐移虫卵
解释:
一型:过敏,休克,哮喘
二型:风湿,血清或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如自免溶贫,新生儿溶血性贫血,输血反应)
三型:类风关,病毒性肝炎,血清病
四型:肺结核,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由血吸虫引起的变态反应疾病
常见的过敏原
(1)吸入式过敏原:
如甲醛、花粉、柳絮、粉尘、螨虫、宠物毛发皮屑、油烟、油漆、汽车尾气、煤气、香烟等。
(2)食入式过敏原:
如面粉麸质、牛奶、鱼虾、坚果、牛羊肉、蔬菜、水果等;
(3)接触式过敏原:
化妆品、洗浴用品、紫外线、细菌、真菌、霉菌等;
(4)注射式过敏原:
蚊虫叮咬、青霉素、链霉素、异种血清;
(5)自身组织抗原:
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工作压力、电离辐射等。
参考: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176059
离你最近的10大过敏源:霉菌 尘螨 甲醛 电离气体……
引用:
https://zhuanlan.zhihu.com/p/24730050
世界十大“奇葩”过敏原:
在2016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首次在国际公布的中国过敏性休克的诱因排序中,食物占到诱发过敏性休克主要原因的77%。其中,小麦更是“一马当先”,占到总诱因的37%。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尹佳称,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是,成人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儿童。在10岁之后的青少年及成人组,小麦诱发过敏性休克的情况跃升首位,且随着年龄增长占比不断提高。比如,10至17岁的青少年过敏性休克由小麦诱发的占到20%,18至50岁人群的这一比例升至42%。
自我说明:
ITP有两年了,各种求医问药效果不明显。现在基本可以确定,病因是过去染发的习惯(每月2次)激活了免疫系统,使健康的体质变成了过敏体质。本来很多不过敏的东西,现在也变得过敏了。
明确原因后,第一时间丢掉了和染发相关的所有东西。后来几个月,血小板从个位数上升到了120 。当时很高兴。
后来有了感冒,也可能是新冠,血小板掉到了55,还在继续掉。各种药,肾功能下降了,有黄疸。
腰部和腿部出现过敏的皮疹,一个月后,自查过敏源,家里进行了一次扫除,吸尘,换掉床上用品,一个星期内皮疹消失了,到现在也没有出现。当时也很高兴。
一个月前的血常规检查,表现出嗜碱性粒细胞异常高,是过敏的标志,继续自查过敏源。食物检查过了没有敏感食物。这次比较纠结,发现头皮有时候痒、红肿,猜测可能和过期的洗发水有关系。这时2023年6月初,把洗发水丢掉,换了婴儿用的椰子油肥皂洗澡,目前头皮红肿的现象消失了几天了,是不是真的有效,还要看未来几次的血常规结果。现在心情比较复杂……
过敏体质,自我筛查过敏源的道路,真是峰回路转,万里征途啊。
不过也受益了,过敏症状少了,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面对下一步检查,和未来的生活,有着平静的心态和希望。
过去的交流:
ITP这种病是日常积累的,病因复杂,大夫也很难治,一般都是尝试多种方法。
对大夫的观点有疑问不要犹豫,因为大夫也是辩证的治疗。
如果没把握就多问几个大夫,你会发现他们观点都不一样。
最终还是要健康生活,生活习惯不改善,病因一直都在。大夫也很难的。
这个,我也在这个群里。我的病也算是典型,渐渐习惯了。
就是人年纪大到一定程度,身体没有只得一种病的。(普通人也很少只得一种病。)
所有的病对身体都有干扰,都有影响,所以都是纠缠在一起的。我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应该早早的,一出现症状就去避免。打个比方,这些症状就像一团线,等这些线头都绕在一起了,再要一起解开,就很难。
有效的方法是,找到毛线团里面,最开始那个线头,然后一点儿一点儿的解开。很重要。
比如,很多人的免疫性疾病是过敏引起的,比如说他的化妆品,或者是一种食品,或者是猫猫狗狗,是过敏源。那么,他有症状了,一边去寻医问药,一边继续接触过敏源。有时候过敏原还检测不出来,嗯,比如说麸质(面粉)过敏(甚至肉蛋奶过敏)。
这样,医生也没有办法,没有有效的措施。只能简单粗暴,用激素治疗一下,但是治疗过了之后,他还会继续接触过敏源,继续过敏,然后症状还会继续出现和发展。
所以这个例子就是免疫治疗的基础:先找到病因。
如果不找到病因,病人生活习惯的力量,会继续产生和扩大病症。治疗方案,比如说吃药,会减轻病症,然后两种力量就在动态中,开始新的平衡了。
这个病就会变成一个长期的慢性病:吃很久的药,不管是经济上还是生活质量上,都有长期的、较大的影响。
我希望自己和别人能离开这个循环。
免疫系统对过敏源的标记是不断增加的,基本上不会减少。一旦标记成敌人,就会记在一个档案里,然后下次遇到过敏源继续免疫。
如果把自身组织或者细胞,比如说血细胞,血小板标记成了敌人(比如标记成癌细胞)。那么以后免疫就会一直过激反应。
所以这个平时就要就要注意,等真的发生了,再想重返过去就很难,比如说我对自身的血小板的免疫强度增加了,然后就病了,这就很难治。
除非身体素质很好,但这是个悖论(真正健康的人就不大可能生这类病),身体体质好了,然后,造血功能调节能力会更强大一点。但免疫系统这个错误标记,和错误攻击,是不会消失的,可能会减弱。
所以呢,医学说不清楚(有些原发性疾病),并不等于说我们没法影响它。
不管是谁,健康一点生活,不管是有没有毛病,生活品质都会有所提升,至少这是我们现在就可以开始的,力所能及的行动。需要的是认知、决心、汗水。至少我这么选择,应该也有别人愿意这么选择。
(躺平的除外,我觉得人总有各种选择,但是人有义务对自己负责)
世界变态反应组织对30个国家的调查显示,22%的人患有过敏性疾病。…………
每月一次以上 出现下面这些症状的家人举个手呗,这些表现可能和免疫过敏有关,当然也有其他因素,可参考改善,并遵医嘱:
常见表现:各种痒;眼睛干痒,导致经常揉眼睛;鼻炎,咳嗽,胸闷;便秘、腹泻(喝牛奶,吃燕麦、鸡蛋有关);顽固性青春痘;原因不明的手脚凉,疲劳(循环系统)。
参考:医院筛查过敏原:费用通常在200~700元(不推荐)
检查过敏原包括吸入性和接触性过敏原筛查、食入性过敏原筛查、血清总IgE检测和特异性IgE检测。
特异性IgE检测分为0-6级,级别越高,过敏程度越严重。
当前在临床上,过敏原筛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血清过敏原筛查:包括食入组和吸入组检测,适合过敏性鼻炎,湿疹,荨麻疹等。
(2)点刺试验:适合荨麻疹的过敏原筛查。
(3)斑贴试验:适合接触性皮炎,化妆品皮炎,日光皮炎等。
血清过敏原筛查
血清过敏原筛查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检测方式,适用于任何年龄,且准确性较高。
血清过敏原筛查只需抽取静脉血液标本3-4ml(无需空腹)进行检测,即可在1-2个工作日内出具过敏原筛查报告。
通过血清过敏原筛查,患者无需直接接触过敏原,安全性高,不受相关治疗药物及过敏症状的干扰,适合不能做皮试的患者以及皮肤反应差的老人和3岁以下儿童进行过敏原筛查。
过敏原筛查14项
过敏原筛查14项(食入)又称食物不耐受,是指一些疾病的发生,与某些食物的摄入有关,一般经过3-6个月的食物结构调整(忌食)后,症状多能消除。
主要检测的14项食物包括:鸡肉,鳕鱼,玉米,螃蟹,鸡蛋白/蛋黄,蘑菇,牛奶,牛肉,猪肉,大米,虾,大豆,西红柿,小麦。
食物不耐受的主要症状
消化道:腹痛腹泻、口腔溃疡、胀气等;皮肤:湿疹、荨麻疹、痤疮等;神经系统:头晕头痛、失眠等;呼吸系统:哮喘、慢性咳嗽、慢性鼻炎、鼻窦炎等;肌肉骨骼出现关节炎、关节疼痛等;泌尿生殖出现尿频、尿急、阴道瘙痒等;心血管系统出现胸痛、高血压、心律不齐等;其它症状如体重快速变动、高血糖、肥胖、磨牙等。
结果分析
根据不耐受程度,血清过敏原筛14项的结果分析分成为:
阴性(0),可安全食用;
低度敏感(+1),可轮替或忌食;
中度敏感(+2),需忌食;
高度敏感(+3),需忌食。
忌食:从食谱中剔除;
轮替:间隔一段时间后食用,一般至少间隔4天。
如果患者血清过敏原筛查(食入)结果显示对某种或多种食物出现不耐受,在日常饮食中应当注意哪些?
1.若不耐受食物少,则所有检测阳性食物均“忌食”即可。
2.若不耐受食物多,则先将+2,+3阳性食物“忌食”,+1阳性食物“轮替”。三,若不耐受食物太多,则应在忌食同时改变烹饪习惯或调整饮食结构。
过敏原筛查20项
过敏原筛查20项(食入+吸入)适用于由食物或者吸入物引起机体急性过敏反应的过敏原的筛查。
筛查项目包括:螨,蟑螂,霉菌组合,梧桐,榆树,葎草,艾蒿,豚草,狗毛,猫毛,小麦,花生,鸡蛋白/蛋黄,大豆,牛奶,西红柿,鳕鱼,虾,螃蟹,坚果。
结果分析
血清过敏原20项(食入+吸入)筛查结果根据过敏程度分成:0-5级(1级以上为阳性):
0级:阴性;1级:低;2级:中等;3级:高;4级:很高; 5级:极高。
如果患者进行血清过敏原筛查20项(食入+吸入)检测,显示对某种或多种食物或吸入物过敏,无论过敏程度轻重,都应尽量做到长期避免接触过敏物,并遵医嘱给以对症治疗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