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菜如同生活——《乡味缭绕》
做菜如同生活,
如同工作,
如同爱情,
如同作文。
不讲究不行,
过分拘泥也不行。
01
新书出版——诗人和美食家的邂逅
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这里着重讲的是“深情”和“真气”。读本书,处处可以感受到辜诗人兼美食家的深情和真气。比如,他就大胆直言喜欢吃肥肉,喜欢用猪油炒菜。他说,“人生苦短,及时吃肉,肥肉就是我的梦。”在他的笔下,红烧肉、回锅肉、扣肉,可算是老生常谈,且常谈常新;在选材上他都讲要“夹精夹肥”。好像很多诗人墨客都是美食家,比如苏东坡,民间传说东坡肉是他发明的,他还以“老饕”自居。还有如袁枚、曹雪芹、鲁迅、林语堂、梁实秋、汪曾祺,等等,杯盘叮当,不胜枚举,都是文坛上光照千秋的巨匠,也是赫赫有名的美食家。二者水乳交融,可谓文催食美,食孕美文吧。在本书中还可以读到很多古典的诗文和美食典故,化用一下唐人王勃的诗,有道是——笔头与舌尖齐飞,墨韵共菜品一色。
本书还有很多金句箴言,摇曳生姿,十分有趣,我是非常喜欢。不妨摘录几句,与诸君共欣赏:
美食和美女一样,不可辜负。
关于美食,如同美酒、美文、美女,我一直是个乐观主义者。
做菜如同生活,如同工作,如同爱情,如同作文。不讲究不行,过分拘泥也不行。
剩饭与剩菜,剩男与剩女,火星碰地球,不来点猛烈的火花都不好意思吱声,剩饭剩菜也可能逆袭成独特的风味。
乡下办酒席,没有特殊原因,我都必须去,一为感情,二为扣肉。天天吃的会腻,隔三岔五吃的会想,一年半载吃一次的会追忆,一生难得吃几回的会疯癫。
因地制宜没有毛病,美食往往诞生在千变万化之中。
不紧不慢,吃一口喝一口,吞云吐雾,也算小康。
吃肉啃骨头,三教九流,各有各的滋味。
美食是天生尤物,美食也是相由心生,从来不拘一格,没有定式。
人在历史面前,一文不值;历史在人面前,就是一钵菜。
猪油渣炒青辣椒,好像一场醉人的风花雪月。
我看书,那些字就像猪油渣,一粒粒滚到我的面前。
看到残菜和渣,我不由自主地哼起了《野百合也有春天》。
......
这样令人莞尔的文字太多了,不一一枚举,赶紧打住!正是吃饭时刻,起身去厨房,学着辜诗人的办法,炒回锅肉去了。
——摘自序言
田茂军,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专家,著有《锉刀下的风景》《工艺民俗》等。
出 版
团结出版社
设 计
树上微出版
书 号
ISBN 978-7-5234-0090-6
经 销
全国新华书店
·图为树上微出版新书
《乡味缭绕》专属百度百科词条
02
内文节选——红烧肉篇
红烧肉是无肉不欢的吃货们的最爱,就连我家吃这吃那都怕长肉的小丫对红烧肉都来者不拒,可以说是百吃不厌。小城和平路北边“黑瓦屋”里开有许多“小钵钵”馆,知名的有“小天源”“小利顺德”“左手”,等等,借大饭店的招牌,开自己的小馆,也是有滋有味。其中对他们做的红烧肉就印象深刻。都是选的五花肉,每一块都是拇指见方大小,夹精夹肥,颜色酱红酱红的,看一眼都来口水,吊足胃口。那时一家三口逢周末只要是去那里吃饭,肯定要点一个红烧肉,一小钵子,炖点土豆什么的,再来一小碗冷鲊辣椒糊,炒一个小菜,我们三人吃饭就足够了。可惜后来拆除“黑瓦屋”,进行商业开发,那几家餐馆各奔东西搬了家,我们也尝试去他们的新地方吃过几次,却体会不出先前的那种熟悉味道,后来就再也没有去过。真是怪哉,难道搬家连味道也搬家了?
红烧肉起源何时,不得而知,我的阅读视野也就知道一个东坡肉,大概接近我们所说的红烧肉。宋朝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特殊,文学也是鼎盛,唐宋八大家,那可不是牛皮哄哄胡编乱造吹来的。苏东坡才高八斗,却在官场吃不开,过得狼狈,拳脚无法施展,处处遭受非议,连连遭受贬谪,不过并不影响他对生活的热爱。作为坦然自得的肉食者,他对猪肉情有独钟,他居然舍弃文人骚客的斯文,写了一篇打油调的《猪肉颂》,绘声绘色,抑扬顿挫,是戏谑?是反讽?还是苦中作乐?自得其乐?反正至今读来仍然满是趣味:
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老苏喜欢风雅的竹子,却颂扬俚俗的猪肉,真是人生讲信念,无肉也不欢。雅俗之间,游刃有余,他闲暇之余能够匠心独运,熬出大品牌“东坡肉”,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如今,红烧肉是一道非常简单的家常菜,每家每户都有人可以把它做得非常可口。这里录一个我做红烧肉的基本配方,简单、实用,有关作料的增减,也还是全凭个人喜好,是否自己炒色也看个人水平或兴致,没有国标。其实,做菜如同生活,如同工作,如同爱情,如同作文,不讲究不行,过分拘泥,束缚手脚也不行,随心随情,随机随缘,往往会有意外之喜。“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五花肉、姜、蒜、八角、桂皮、花椒、干红椒、冰糖、盐等。五花肉切成大小适合的坨坨,焯水捞起备用;姜蒜切片,干红椒切段;烧锅,打底油,放入冰糖,炒色到冰糖融化冒泡泡;入肉翻炒至变色,加姜、桂皮、八角、花椒、干红椒继续翻炒;翻炒至金黄色,加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煨炖,到肉烂时,加蒜片、盐等作料,收干汤汁,即可开吃了。不过且慢,吃红烧肉还是要讲究点规程,囫囵吞枣,那是暴殄天物,肯定吃不出红烧肉的独特韵味。
怎么吃?观、闻、拈、咬、嚼、吸、咽,七个关键字,也就是七个关键程序,一个都不能少。
观:当然是远观,美食给人的第一印象当然是颜色,是外观,吃货也是“外貌协会”的。颜色酱红,黄里透红,酱里透红,油迹闪亮为第一品相。颜色黯淡就是失败。
闻:还是近点好,五香味浓,沁人心脾。特别注意事项是,闻的时候千万控制好喉咙、嘴巴,不要乱流涎水,滴到菜里面就大煞风景了。拈:夹红烧肉要用筷子,用筷子轻轻拈起一块块红烧肉,感受那种隐隐的弹性,也是别有一番情趣。如果用勺子舀,显得粗俗,就差了品位。
咬:红烧肉入了口,也不能心急,“心急吃不得热豆腐”。不要松开筷子,还是要用筷子掌控,牙齿一张一合,都要讲究,缓缓咬上一口,油汁慢慢溢出,满嘴香味回旋。
嚼:无论是丰腴的肥肉还是瘦肉,要停留在嘴里,仔细咀嚼,方可品出滋味。如果狂嚼,腮帮起伏,没有吃相,也因为过于猛烈,破坏了食材的口感,还是斯文一点好。
吸:经过吃货嘴巴牙齿的反复加工,红烧肉香味已经冲淡,此时类似深呼吸,暗暗再吮吸一下香味,那种留恋不舍藕断丝连的情怀就油然而生了,可是怎么的也已经到了最后关头。
咽:最后就是顺势而为,慢慢吞下红烧肉,万种牵挂,都进了肚肠,余香袅袅,往事如烟,已是后话。
红烧肉最好吃的部分其实是肥肉,瘦肉有嚼劲显得柴,没嚼劲显得渣,容易夹着牙缝,吃得并不爽快利落。而肥肉肉皮晶莹透亮,肥肉绵软滑润,肥而不腻,无骨无刺,汤汁饱满,落口消融。所谓肥美,所谓丰腴,大约也就是这么个滋味了。如果是上好的五花肉,夹精夹肥,齿咬舌推,千回百转,软硬兼顾,更是一种莫名的刺激。由不得人们不浮想联翩想入非非,以为到了云遮雾绕的人间仙境。
不管怎么处理,红烧肉给人的印象还是肥腻。为了中和红烧肉的这种肥腻,人们通常会搭配一些“吃油”的食材,效果还是很不错。比如土豆、板栗、芋头、萝卜、高苞(茭白)、盐菜、胡萝卜、豆腐干、干香菇、干豆角、干冬笋,等等。要提前将食材处理成半熟,再加到红烧肉里,文火炖开,让油汁浸润,食材慢慢熟透。
也有加油炸豆腐的,那油炸豆腐经过油炸,蓬松酥软,加进红烧肉里,尽情吸收红烧肉肥腻的汤汁,肉香、酱香、豆腐香、八角香、桂皮香、花椒香、辣椒香、蒜头香、葱花香,层层叠加,香上加香,油上加油,油脂如此醇厚,却又极其可口。趁热下肚,酣畅淋漓,大受欢迎,大快朵颐,算是一道十足奇葩的大荤菜。
红烧肉可能不是完美的下酒菜,喝酒是耗时间的游戏,品咂一口酒,就要拈一筷子菜,用红烧肉下酒,再怎么吃也只能吃那么几块。但是吃饭却是绝配,特别是泡那汤汁拌饭,汤汁与饭粒交汇,如同帅哥遇靓妹,顿时闪电大作。所谓邂逅,所谓艳遇,大致不过就是这种境界,足以让你享受到人生的美妙。
不过,苏东坡吃肉,弄了个《猪肉颂》,还创新了个流芳百世的“东坡肉”。我等吃的红烧肉都长了肚皮,这是一个问题,我总是一边吃一边思考这个重大问题,但是至今没有答案。不过回头一想,几个凡夫俗子,吃个红烧肉,做个深沉状,逗一逗,哄一哄,聊一聊,疯一疯,醉一醉,就OK了,还要什么答案呢?
03
红油牛杂篇
在津市,有些餐馆将牛杂做成干锅牛杂、红油牛杂等钵子菜,食客倒也吃得酣畅淋漓。可惜津市好吃的钵子菜太丰富,琳琅满目,餐馆里的牛杂钵子还是难得留下深刻印象。口味正宗的红油牛杂要在牛肉米粉馆里才有得吃,红油牛杂香辣爽口,老少咸宜,是圈粉无数的当家码子之一。牛肉米粉馆做的牛杂一般包含有牛肠、牛肺、牛腰子、黄喉等内脏杂货,也有牛肚,但牛肚比较复杂,有四个胃,一般只取三个,而瓣胃因为特色突出要单独做成牛百叶,牛筋头也是单独做,牛肝、牛心、牛舌都卤制凉拌成佐酒的小碟子菜。新鲜牛杂第一道工序就是“整”,“整”牛杂要细心,耐得烦,不能走捷径借助药水之类,那只会影响口感,威胁健康,败坏名声。牛肠、牛肚、牛肺、黄喉、牛腰子,剖开,剔去黏膜,刮去多余的脂肪和一些污秽之类,用面粉、小苏打反复搓揉,用清水浸泡,可以去掉大部分血水和腥臭味道,反复冲洗,直到比较干净灵醒为止。
锅里放水烧开,倒入冲洗干净的牛杂焯水,倒入料酒,再次煮开,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锅里的水弃掉不要,洗净,再次加水烧热,将八角、桂皮、陈皮、甘草、草果、丁香等香料装进白纱布袋里扎紧,和生姜一起放入锅中,倒入已经焯过水的牛杂,讲究的店家还加些斩断的牛大骨和牛肉,可以更好地增加汤的牛肉鲜味。大火烧开猛煮,到七八分烂熟时,关火捞出牛杂,煮牛杂的汤留下备用。等到牛杂差不多凉透后,将牛杂改刀,牛肺牛腰子切小片,牛肠黄喉牛肚之类切寸段细条,如果用些牛筋头就切小块、小坨,牛杂的主料基本完成。
另起炒锅放菜籽油烧热,用豆瓣酱或者用干红辣椒来炒制红油,有的老师傅用剁辣椒制红油,咸鲜、清香、色浓、味道酸辣爽口。用土钵或者小铁锅,倒入大半钵原汤,倒入一大碗改刀切小的牛杂,以汤汁能淹没牛杂为准,放一勺炼制牛油,加姜片、蒜果、新鲜青红椒块、青蒜、葱花,淋点酱油,撒些白胡椒粉,牛杂钵子就已做好,再配几碗光头米粉,就可以开始吃炖粉。用大火炖开后改中小火煨起的牛杂钵子,红油翻滚,香气氤氲,极具诱惑,让人垂涎欲滴,你哪怕只是多看一眼都不行,那就是一个美丽的陷阱,一条不归路,使无数天天碎碎念减肥减肥减肥的女子立马放弃抵抗,自甘堕落,还没来由地哼起王菲的那首《传奇》聊以自慰: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
将米粉下到钵子里,那些米粉赴汤蹈火,随着红油牛杂翻滚,炖粉盛宴开启。牛杂口感交织,牛肚厚、牛肠软、牛肺绵、黄喉脆、牛筋糯,嚼劲和舒缓同时袭来,汤汁清鲜,味道香辣,口腔里像在举行一场音乐会,你会情不自禁,与美食手舞足蹈。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山高水长,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引人入胜。毫不起眼的牛杂,曾经被人嫌弃的牛杂,甚至有些不明不白的牛杂,经过老饕们的改造,一下子逆袭成人见人爱的美食,再次书写包装改变命运、吃喝毫无道理的故事。
04
关于作者
辜建格
1966年农历六月十九日出生于湖南省澧县闸口乡街道涔水河畔;
1977年随父母迁居到相邻的王家厂镇;
1990年从吉首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入行政机关工作,现系津市市交通运输局四级调研员。
工作闲暇之余,读书打字,开有个人微信公众号“老辜的自留地”,闲话吃喝玩乐,顺便风花雪月,做生活家......
SHUSHANGWEI
定制出版 专业为你
专业编辑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