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该看看!有关单位联合模拟活动,5个电梯现场实验大剖析
中国特种设备节能与安全促进会联合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杭州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杭州市特种设备应急处置中心)举办了一场电梯现场实验活动,模拟了几种常见的关于电梯安全的实验,现在辛格林电梯就带大家来看看。
01

电梯扒门实验
2021年5月3日福建福州一名13岁男孩在乘坐小区电梯时被困轿厢内,自救失败。对此,辛格林电梯曾发布过相关资讯,分享了乘坐电梯被困时的正确做法,点击链接可回顾:电梯事故警醒所有人:切勿盲目自救!电梯被困该如何应对?每个人都必须了解!
实验原理
当电梯在非平层区域,扒开电梯轿门,由于厅外的地面与被困人员之间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距离会看起来很近。
我们从轿厢的结构来看,轿厢地坎上装设了护脚板,护脚板的垂直部分高度不应小于0.75m,而就在护脚板下方则为井道。
当人跳到轿厢外后,由于人体重心和落地后的反作用力等因素,较易向后倾倒,而此时轿厢底部的开放空间足以使人员掉入井道。
随着电梯制造标准的提高,近年生产的电梯都具备了轿门锁或轿门开门限制装置,该功能就是为了防止电梯内人员扒门造成跌落井道事故而设置的保护措施,但部分老旧电梯往往不具备此功能。
在遭遇停电、故障被困电梯时,首先应该保持冷静。电梯困人是一种安全保护状态,是出于安全设计理念采取的一种技术措施,电梯并非全封闭的空间,都设有通风装置,不易造成缺氧窒息。若电梯内乘客较多时,更应该保持镇定、调整情绪、调整呼吸,并且安慰困在一起的人,电梯有多重安全保护装置,确保电梯不会下坠。此时应当按下警铃按钮,告知物业情况,物业会委派就近的专业技术人员解救被困人员。
02

异物挡门实验
日常生活中,大家有时会习惯性用手边的物品挡在电梯门边,遮挡光幕使电梯保持开门状态。近年来发生过多起由于装修板材、玻璃等异物挡门造成电梯门夹着异物运行,造成电梯严重损坏的案例。辛格林电梯也曾发布过相关资讯,可以点击链接回顾:危险危险危险!这习惯很多人都中了,你还敢挡电梯门吗?
实验原理
电梯门的间隙在静止情况下其间隙最大为新梯6mm,老旧电梯10mm范围内,但随着使用磨损,轿厢门锁锁钩啮合位置会有所变化,同时偏心轮位置也可能会发生移位,检验规范中要求中分门最不利点在外力作用下间隙需要控制在45mm范围内。
该范围实际已经可能造成部分物体的运行拖带风险,若维保疏忽,该缝隙可能更大,因此,若用水杯、装修用板材等物品阻挡电梯门,这些物品很有可能被夹在缝隙中,而由于该缝隙不会影响电梯门锁的闭合,使得电梯夹着这些物品运行,造成对电梯的冲击,使得电梯严重损坏。
03

电动车撞门实验
现实场景中,常有人骑行电动车进入电梯内,在等待或进入电梯过程中容易冲撞厅门,而进入轿厢后,又容易冲撞轿壁,长此以往会造成设备的变形甚至损坏。部分加装了电动车阻车系统的电梯,可通过图像识别电动车违规进入电梯的行为,并进行提醒,劝导市民文明乘梯。
像辛格林智能电梯的智能安全系统提供电动车主动识别的功能,通过物联网技术智能升级电梯,辛格林电梯实现有力解决杜绝电动车进电梯的需求。详情可以点击链接回顾:电动车燃爆事故让人揪心!如何杜绝电动车入梯上楼问题?这“妙招”就该全国推广!
实验原理
我们从电梯门结构能看出,厅门上方固定在上坎上,下方通过滑块嵌入地坎,从而固定在厅门滑道上,依靠安装在上厅门锁锁紧。当电动车冲撞电梯门时,由于冲击力度过大,可能造成厅门从滑道中脱出,从而失去固定,人员稍有不慎便会直接跌入井道中。
04

扶手带载重实验
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到一些儿童在未经家长的陪同下乘坐扶梯,2018年,湖北有一名男童在商场三楼内玩弄扶梯扶手带,后从扶手带上摔落至商场地下一层,当场身亡。
实验原理
我们从扶梯的结构可以看出,梯扶扶手带会随着梯级一起运行,小孩如果玩弄扶手带,可能会随着扶梯运行而被带起,随后可能直接跌落扶梯,造成严重伤害。另外扶梯和楼梯的梯级踏步高度差异较大,根据住宅设计规范,楼梯的踏步高度不大于0.175m,而扶梯的梯级不大于0.24m,故在扶梯上行走的感觉和楼梯差异非常大,尤其不适合儿童在扶梯上行走。当乘坐扶梯时,应当踩在踏板安全黄线以内,同时握紧扶手带,而针对未成年人,则应当在成人的带领下乘梯。
05

扶梯夹脚实验
近年来发生多起儿童的脚被卷进了梯级与围裙板间隙,造成挤压伤害的事故。尤其是当儿童穿着软质鞋子(如洞洞鞋)时发生此类事故的概率更大。
实验原理
自动扶梯的梯级与围裙板之间存在一定间隙,标准要求单边不大于4mm,两边之和不大于7mm。当乘坐扶梯的儿童将脚触碰到间隙时,可能发生脚被扶梯带入间隙,造成挤压伤害,虽然现在的扶梯设置了防夹装置(毛刷),通过安装毛刷防止自动扶梯的梯级和围裙板之间缝隙缠夹物品或鞋带而引起的安全隐患。即便如此,当儿童脚踩毛刷或将器物塞入缝隙中仍然会发生安全问题。
主动安全电梯专家——辛格林电梯提醒大家,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正确使用及乘坐电梯,多了解学习电梯安全知识,遇到问题要理智冷静,不盲目自救,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记得要给家人朋友们多多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