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西岚县白龙庙碑刻考

2021-09-11 12:02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山西岚县白龙庙碑刻考

选自《中华戏曲》 2010年01期 石国伟

岚县地处山西省西北部,春秋时始建汾阳邑。西汉高祖三年(前204),县境为太原郡汾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为岚州汾源县。唐武德四年、(621),改岚城县为宜芳县。贞观元年(627),岚县境为河东道岚州宜芳县。明洪武二年(1369),降岚州为岚县,属山西布政司太原府。清代,岚县属山西太原府。解放后曾属忻县专区、晋北专区,今归吕梁市管辖。

岚县东邻静乐,南连娄烦、方山,西靠兴县,北倚司岚。境内山峰以白龙山最高,该山原名大万山,因建有白龙庙而得名。早在明时,对于白龙庙的记载已很详细:“大万山神庙,在岚县西南六十里大万山上……以其地有白龙池,旱祷雨应,封灵渊侯,国朝洪武间改称今号,有司岁祀。"①白龙庙的称号应是后人所称。

一、碑刻中的庙宇创建

白龙庙,位于岚县普明镇马坊村附近的白龙山,距县城22公里。庙宇建筑规制为四合院式,坐北向南。正殿三间,进深二间。正殿后有水井一眼,上建水阁。东西厢房各三间,东南为山门,均为现代重建之物。庙内留存宋、元、明、清、民国历代碑刻16通,对当地的庙宇修建及戏曲活动多有记载。

白龙庙创建时间不详,据庙内现存《重修灵渊侯庙□记》云:“岚州大万山,灵渊侯神祠,自古所创。"(见附碑2)而地方志中记载“大万山神庙,在岚县西南六十里大万山上,元至正五年建,以其地有白龙池,旱祷雨应,封灵渊侯,国朝洪武间改称今号,有司岁祀"②。实际上庙内现存《大宋岚州大万山白龙祠敕赐灵渊侯庙碑》中,就已提到对该庙的扩建情况:“明年,公易其像,而□广其宫,而大之。又择其民之良谨者,以奉祠事。”(见附碑1)可见至少在宋代,此处即已存在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祠庙(尽管此碑的刊立时间为清代,与碑名不符,但其实是宋碑重刻之物。具体考证详后)。

其实对龙的崇拜早在先秦时期即已有之,龙被赋予施云布雨的法力。《管子•水地篇》说:“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躅,欲大则藏于天下。欲尚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渊。”①在传统观念有“五方”,即东、南、西、北、中,五方龙王信仰即源于此。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求雨篇》中提到利用青龙(东)、赤龙(南)、黄龙(中)、白龙(西)、黑龙(北)“五龙招雨的禳灾措施”②。岚县地处晋西北半干旱地区,常年少雨,因此该地创建白龙庙也在情理之中。

在当地还流传着白龙神的传说:相传白龙神是陕西米脂人,姓李名大。他在陕西任州官时,因私放无罪难民被贬为岚县县今,深受岚县百姓拥戴。某年春天久旱不雨,李大到大万山圣水井旁祈雨,打坐三天,终于天降甘霖。但他却长坐不起,为此献身。人们以礼厚葬李大,并在其坐化处盖起庙堂,予以祀奉。李大因此变成白龙神。③该传说中的县令李大任官时间无考,方志中也无记载。但县令确实开创了当地官吏为民祷雨的传统。宋元丰五年岚县大旱,供备库副使刚到任,不顾旅途劳累,就到白龙庙为民祷雨(附碑1)。可见该传说还是颇具真实性的。

二、碑刻中的“灵渊侯”封号由来

冯师俊杰对古代诸神概括为四大统系:民俗神系、政统神系、道教神系、佛教神系。其中民俗神系是中国本土诸神的母系。从原始信仰,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壮大。实际生活中,民俗神系会经过朝廷出于政治、宗教目的敕封下,进入国家祀典,从而承担起维护社稷、福佑万众的伟大使命。④白龙庙的主神应归于民俗神系,最早享祀是因为该地县令为百姓祈雨献身、在危难之际拯救百姓而被敕封。《大宋岚州大万山白龙祠敕赐灵渊侯庙碑》(见附碑1)记载了白龙神在宋代因祷雨成功被皇帝敕封之事。但此碑名虽题“大宋”字样,碑文记载也为宋代之事,却并非宋刻,因为它不具备宋碑应有的几个特征——正文孝为宋体字;碑首多为螭首;碑首都有篆额,因此其真实性尚需考辨。

我们从参与此次活动的人员入手考察,发现刊立人前有“权知”二字。宋初官员,以朝廷临时差派某地的名义治事,在官衔前常带“知”字,“知”为主持之意;其暂时代为主持者称“权知",以后遂被沿用。另外有史可査的是“前通判无管内劝农事借绯余京,在《宋登科记考》中有关于“余京”的记述:余京,越州会稽县人,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仕至著作佐郎,岚州通判”①。在余京赴岚州通判任时,北宋著名文学家、“三苏”之一的苏辙,曾作《送余京同年兄通判岚州》诗,为之饯行。诗云:

矫矫吴越士,远为并代行。寒暄虽云异,慷慨慰平生。我昔在济南,君时事淄青。连年食羊炙,便欲忘範羹。问君弃乡国,何似敝屣轻。丈夫事新志,归去无田耕。闲官少愧耻,教子终余龄。定心养浩气,闭目收元精。此志我亦然,偶与长者并。会合不可期,未易夸者评。②

诗中言作者在济南,即指宋熙宁六年(1073),原本要赴河阳任学官的苏辙,改任齐州(古济南)掌书记,任职三年。而苏辙称余京为同年兄,缘于二人同列于宋嘉祐二年(1057)进士的章衡榜。③既为同年,二人交谊肯定不错,故在余京赴岚州通判任时作诗饯别,诗作于元丰元年①。

而碑文中所列“余京”的一系列头衔也符合宋代的特征。“通判”一职始设于宋代,前朝没有。主要目的是为“惩五代藩镇之弊”,于是在“乾得初,下湖南始置诸州通判”。而通判的权限范围是“掌伸式郡政,凡兵民、钱多、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②。碑刻中还有“劝农事”和“借绯”。“劝农事”则是“汉承秦置,大农丞十三人,人部一州,以劝农桑力田者,此劝农官之始也”,“宋景德三年二月诏诸知州少卿监以上兼劝农使,其余如州军通判,并兼劝农事,令自今除授依此”③。通判兼劝农事也是宋代才有的。所谓“借绯”,据高承《事物纪原》乃“凡授都督、刺史,阶未及五品,并听着绯佩鱼,离任则停。则借绯之制,自唐明皇始也。宋朝赐绯者,亦借紫而相承,不佩鱼”④,故此处只是“借绯”而无“佩鱼”。

综上所述,白龙庙现存《大宋岚州大万山白龙祠敕赐灵渊侯庙碑》应是宋碑重刻之物。然而白龙神被皇帝敕封为“灵渊侯”并不见于正史,是漏记还是另有原因,《宋史》中记载可作解释: -

自开宝、皇祐以来,凡天下名在地志,功及生民,宫观陵庙,名山大川,能兴云雨者,并加崇饰,增入祀典。熙宁复诏应祠庙祈祷灵验,而未有爵号,并名闻。于是太常博士王古请:自今诸神祠无爵号者賜额,已赐额者加封爵,初封侯,再封公,次封王……其他州县岳渎、城隍、仙佛、山神、龙神、水泉、江河之神及诸祠,皆由祷祈感应,而封赐之多,不能尽录云。①

从上可知,当时由于祈祷感应的封号太多,在史书中不可能一一列出。岚县白龙庙肯定亦在此列,所以史籍无载,也在情理之中。事实上《大宋岚州大万山白龙祠敕赐灵渊侯庙碑》一直保存到清康熙年间,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重修大万山白龙神庙碑记》内云:“然犹幸有古碑可稽。余得以旁搜□文,而闻其大宋元丰年间,时值魅旱,祷雨而即应,捷如响应。因而诏其山曰:大万山。隆口口口口口侯,此白龙显应之所由来也。”②再次提及白龙神的封号之由来。因此,在宋元丰年间,白龙神被敕封为“灵渊侯”,是有依据的。伴随着白龙神被赐号为“灵渊侯”封号,由一地方之神上升为国家之神,也为当地民众的信仰活动披上了合法化的面纱。

三、碑刻中的祈雨及戏曲活动

岚县地处晋西北,土薄而气候寒冷,春天干燥少雨,农事难以开展,诚如碑文所言:“州之土苦寒而易霜,田无宿种粟口植相后先,故春少雨,则土燥而不能苗,夏多雨,则气清而不能实。口飕一动,口霜满郊。故岚于晋部民尤艰食,而流亡之岁十五。”(见附碑1)对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言,收成的好坏直接影响百姓的生活。白龙庙因其灵验成为兴县、岚县、临县及周边县市的信仰重地。每年四月初八,都有不少香客到此进香,主要目的就是祈求风调雨顺。从庙宇的创建来看,本身就是为纪念一位为祈雨而献身的县令所建。献身的县令变成了可以满足百姓下雨愿望的神祇。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在不断上演,宋代元丰年间刚到此地的守备使,不顾旅途疲劳,就“饬车从徒,命巫祝□□斋戒就道”,在鸡鸣头遍,启明星还没隐没时,“袍笏植庭,登降有数,酌拜唯恭,盛礼精诚”(见附碑1)。守备使刚刚祈祷完,就风起云遮,甘霖普降。这其实是一场岚县官员为民请命而进行的祈雨活动。参加祈雨的人包括巫祝都要斋戒,祈雨队伍抬着肥美的牺牲贡品,以及其他呈献之物。岚县官员穿着官服,走在队伍中,结果甘霖普降,风调雨顺,秋天喜获嘉禾。为酬神向天子上疏,给白龙神求爵号,朝廷赐号“灵渊侯”,并选品行良好的人在庙中伺奉神灵。

正是前后相继的官员不断地为民祈雨,在当地逐渐形成祈雨习俗,延续至今。据笔者调査,当地现在的祈雨程序是:天久旱不雨时,附近普明镇、小万村、府台村、马坊村四个村子共同商量,各派人参加祈雨。参加祈雨的人头上都要戴柳条帽,敲着铜锣,年轻人打着红旗,到了庙里先烧香,然后从圣水井取一桶水,在庙院里洒,模拟下雨。并在祈雨队伍中推选两个上年纪的做代表,在正殿前打卦占卜,看能不能祈到雨。打卦所用之物是一个被削制成八个面的长约20厘米两头稍细的木棒(图5),不同的面上分别写着“买卖和合"、“上上大吉”、“不合神道”、“下下中等"、'‘口愿不明”、“三日雨吉"、“闲人旱田"、“有口无心打卦时一人把卦棒置于头顶,然后让其自由落下,一人在旁边看哪一个卦面朝上,朝上面的内容就是对所祈雨结果的解释,大家期盼的结果就是“三日雨吉”,祈雨颇灵验。下雨之后,请出神像,在村里唱戏酬谢。

既然要唱戏酬神,就要搭建固定戏台。白龙庙戏台始建于何时无明确记述,清咸丰七年(1857)《重修大万山白龙祠碑记》内云:“自道光元年重修,至今三十余岁……至于诉葢乐楼,增修戏房,或加或减,半因半创,其余则皆补修之功,不足细述。"(见附碑3)我们从中得知,白龙庙乐楼最晚在清道光元年之前即已存在,道光元年曾重修,但它规模如何,重修内容是什么,已难以知晓。此次重修除了补修一些损坏的建筑之外,还增建了戏房。戏房主要是供演员化妆和居住的,从演剧基础设施方面有助演剧活动的开展,毕竟白龙庙离最近的村子也有十里之遥,而白龙庙由于地形限制,可供居住的房屋并不多。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地百姓对演剧活动的重视。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修碑记》中庙宇维修之资金的记载:“每遇兴工,募化布施多则千余,少则数百。然其正用公资,不过三分□口,枉费浮花多于十分之七。”(见附碑4)说明募化来的资金多的上千,少的也是数百,可见百姓对庙宇的修建是很热心的,常常是慷慨解囊。然而资金管理上也会岀现漏洞,有人假公济私,用少取多,以至于浪费颇重,为杜绝该问题,此次重修的开支是:“木泥工资,石口绘画材料,食用庶支,总计其不似戏价、酒席之过于费也。”说明重修完工后,常常演戏庆贺,当然也要摆酒席犒劳参与者,所以演戏开支成为支出项目中花费较大的一项,说明娱神之戏标准之高。至于修庙的剩余资金,则被“存于铺贾”,作为以后演戏及维修庙宇的资金保障。民国十八年(1929)重修时,因“乐楼等亦皆局势卑陋,必重新改造,期臻广大而后可”①,说明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戏曲也在不断地发展,乐楼的设施已不能满足演剧需要,因此必须重新改造。完工之后,并在开光之时献戏。民国二十六年(1937)重修时,因“每届酬神献戏之祭,献牲答愿者比肩接踵,年多一年,而庙院褊狭,极形拥挤",于是“垒石为基,创筑石窑三眼,以为乐楼地基。而将旧乐楼之基充作院心,于是新建乐楼"(见附碑5)。即把原来在院中心的乐楼向后移,但因地形限制,于是在今天正殿庙院的南崖下9米的地方,垒石创建三孔窑洞作为乐楼地基,在上面重建乐楼,新建乐楼规模壮观。

由此观之,白龙庙在普明镇、府台、小万、马坊四社民众的崇拜之下,已形成娱神演戏之习俗。演戏时间已固定在白龙神坐化的四月初八日,届时唱三天大戏,上午、下午、晚上各一场。现在求子也唱大戏。如一煤矿老板生子还愿,在村里唱戏三天。所唱大戏一般是中路梆子,庙上不能唱二人台、调情戏,演戏习俗仍在当地传承。

【附碑】

1.大宋岚州大万山白龙祠敕賜灵渊侯庙碑

司法参军王永图撰并书

康厚题额

紫川进士刘道刊

今天子即位,昭四方守土之臣,得躬诣名山大川,口祠之在境内者,以祷水口之变,此尧与汤之用心也。元丰五年,供备库副使□公守是州,州之土苦寒而易霜,田无宿种粟口植相后先,故春少雨,则土燥而不能苗,夏多雨,则气清而不能实。口飕一动,口霜满郊。故岚于晋部民尤艰食,而流亡之岁十五。公下车之春,愆阳为灾,乃按图籍,得白龙池者,在大万山之山阴。月魄轮精,坤膏发润,涵虚澄湛,渊若无底,旱煥不加,少霖口多,真神龙之所宅也。公曰:“乃者朝廷问罪西口(夏),晋民调其食,财力穷屈。今兹不雨,天岂重困吾民哉?原前日之役,西人未□□不思报也。”吾州鄙敌境,唯隍壁是恤,唯府库是念,遂忘吾民之艰食,岂太守奉□明诏抚眷元元之意耶?乃饬车从徒,命巫祝□□斋戒就道。粤四月甲子,旌旗启行。赤日丽空,炎风扇野。公悯雨诚至彻,盖而前将事之名,盛服临阅,肥牲旨酒,旅肴庶羞,口陈祝币咸在。天鸡初唱,启明将升。公袍笏植庭,为民请命,登降有数,酌拜唯恭,盛礼精诚,潜通默格:“岳神巅质,玉虬蜿!®,口精凑从,来享奠献。”云毕,輦告旋。群灵奏功,不数而速。雨师倡命,风伯趣行,阴雨族兴,阳光匿曜,归从万駐,濯乎口风。公祝口斋祓静处,洗心涤虑,以迎神釐。既而雷鼓宣威,电曜发隐,风妖魅厉,驭砾四清,膏泽祥霖,翼日沾渥。公曰:“吾虽外尽礼,内□是,以招神之休。”乃疏其状,奏天子,求疏爵号,以谢灵既,而廷号□孚,篷雨间作。公分遣寮案,遍求庙社。弥溢旬洗,卒用井口,复讲前礼,而躬祷焉。公即麓之辰,锡号方至,将以诚恳,副□命书,盼向歆受,仿佛如接。不旋踵而密云驳,晴日开,万实□坚既栗,髻歌艾舞,咸乐有秋。是岁有岐麦、颖禾出于民里,口口□谦自居,抑而弗上,业绘其本,以传信焉。明年,公易其像,而□广其宫而大之,又择其民之良谨者,以奉祠事。噫!酬神口口口不尽欤?公以恕济明,以威克爱,以信御下,以诚事神,故不□口而风俗移,幽潜格而又奉议余。公以文章□□之口口口口口号子说克昌,厥始朝散,郝公以通敏方重之,质相辟宇,守祠□口口克考厥终,故得民丰物阜,和气充塞,人神口口口口口口口□承之。掾曹目击感应之异显,刻石祠下,以昭揭于无穷。谨抚口口口口口以为颂曰:

大万严严,宜芳所詹。中有玉虬,澄以是潜。我公之来,口口愆序。祈赐则赐,祈雨则雨。天口□□,神德莫酬。条异以上,天子曰咨。享于克忱,爵号猿锡。口口口心,公质礼经。冠冕肖貌,斧口口口。维真与政,格神之休。髻歌艾舞,岁欣有秋。帝召匪淹,公口口亟。爱结民心,与山无极。

庠生范杰烈赵维献口口

权团练推官王供

权知团练判官张备卿

东头供奉官兵马监押幕舜臣

前通判无管内劝农事借绯余京

军州无管内劝农事上骑都尉借绯郝师民

权知岚州军州无管内劝农事骑都尉康脩

注:碑高171厘米,宽71厘米,侧宽18.8厘米,笏头,额刻“敕封灵渊侯碑记"七字,均楷书,现横卧于白龙庙正殿西侧。按:碑阴有"乾隆五年"字样,可证其为宋碑重刻之物。

2.重修灵渊侯庙□记

儒学正安良撰前本州蒙古字学正武从恕书丹

医学正白宗信石匠宋克仁刊

灵神祠宇,古所不废,以其能捍御灾患,有益于民也。其开端立意者,谓之创,因旧加力者,谓之修。修者复古而已,然二者非遇仁智口君子,岂能为耶?岚州大万山灵渊侯神祠,自古所创。每岁旱涝为灾,诣彼祈祷,必能捍御,斯有益于民。至正戊申,从春及夏,阴之不解,霆雨伤乐,民庶惶惶,罔如知所告。本州镇御奉训□□同佥将作院事兼达鲁花赤伯不花、太中大夫同佥河南行枢密院兼知□□中喟然叹曰:“国以民口口,民以食为天。今雨涝为天灾,倘禾失稔,民不聊生,国将何赖,深□□民者忧。'‘遂斋浴于六月一日,亲诣神祠,焚香叩首自责,祈祷终日,心焚倦怠。盖口口发于中,倦有不之觉。越异日,风起西北,云散东南,赫日炎炎,口□开朗,禾苗为口,成育民信,欣然而大悦。于是二公感神灵猊,复愍祠宇塑像,口□侵远,剥落摧残,其心恻然,遂捐己俸,鸠材命工,重为修饰。不旬日,而圣像祠口、廊虎,焕然一新矣。同官乡耆,咸美二公之诚德,命愚为记。愚谓曰:“补之有感应之理者,必有所感于彼,后有以应于此也。今神能御口(旱)涝灾,俾复古,斯可谓仁智君子之也欤。”遂书诸石以纪云。时□口口口休吉日。

本山白云寺僧口口

征事郎前岚州知州兼管□□诸军奥鲁劝农防御事祜笃普化篆额

忠翊校尉冀宁路岚州判官观音奴

进义副尉冀宁路知岚州事哈剌不花

征事郎冀宁路知岚州事王庚

忠翊校尉冀宁路知岚州事曲出

奉直大夫岚州达鲁花赤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防御事贺安

中宪大夫同佥河南行枢密院事守御岚州王贵立石

注:碑高100厘米,宽59厘米,侧宽17.5厘米,笏头,额刻"重修灵渊侯庙□记”八个字,箓书。现立于白龙庙正殿西侧。按:从碑刻中的官员的官职名称看,应为元代碑刻。另乾隆《太原府志》载此碑的刊立时间是元至正十八年。

3.重修大万山白龙祠碑记

邑廩生李廷培薫沐敬撰并书

岚阳四围皆山,而大万山独称雄镇。合邑俱奉龙神,而白龙最称灵应。呜呼!是果山之灵欤,水之灵欤,抑亦神灵欤?惜乎神之谱系莫考,庙之创建无徴。断碣虽存,僅纪封号于赵宋。邑乘所载,帷颁祀典于朱明。灵应如此而失所考据,良可慨也。然观其峰峦秀丽,气象峥峠,灵草冬荣,神木丛生,峻岭则冲霄,碍日大麓,则在抱右,乃骑驴石上,仙迹常留,擦虎岩前,腥膻不改,非山之灵,曷克臻此。再观夫灵泉,涣发混涅,其波源来山顶,委出涧底,或时现而时隐,复不竭而不昏。西山冰谷,暑月不消;东坡井泉,日月不出,祷雨则露滴瓶中,祈昉则云收岭上。非水之灵,曷克臻此。夫非神灵,不足以识佳境,非佳境,不足以栖神灵。然则山之口,水之灵何,莫非神之灵欤?自道光元年重修,至今三十余岁。栋宇倾颓,檐枕残缺,佥议大兴土木,一并重修,正殿三楹,旧制一门;西口地湿潮多,椽梁易腐,因改旧制,洞辟三门;而韩氏真人坐倚总壁,不能兴作。爰卜于神,移于东间之隅,亦礼从宜之一说也。但自宋元以来,碑碣繁多,列竖檐台,虽辟三门,依然障蔽,乃度其规,新建碑亭于正殿之东,石岩之下,而阶除遂广,门岡洞开矣。殿后灵泉,水势浩大,每逢春夏溢出井口,因而地基不坚,栋宇易倾,乃生其术,凿水口于半井之中,导潮涨余波,从水口而西流焉。又另筑龙池于庙之西偏,使流岀之水有所贮蓄,不至一往而无留焉。凡此数项皆为新创。至于圻盖乐楼,增修戏房,或加或减,半因半创,其余则皆补修之功,不足细述。兴功于丙辰之夏,落成与孟冬之初。四方助资,各皆踊跃,爰勒碑石以志功德。丁巳春余设帐于庙之东廊,合社纠首属文予余。余因叹,人之报神也虔,则神之福人也厚。是为记。

合社纠首李文焕廩生刘文琳李禄昌刘昌寿刘作舟李维一

普明镇刘锡亮李泰昌刘相请昌福李左林刘泉清李大财刘弼廷铎

昌安

府台村林佐邦王明邦李生贵温承肃武生陈述虞马助请马坊村刘福亨陈兴禄牛元吉刘廷选钟有法刘安详石匠孙作明孙作栗

特授知岚县事乙卯科举人涿鹿姚官澄

岚县儒学训道西训赵庚泉助银五钱

岚县右堂胡浩

岚县城守营康和

大清咸丰七年岁次丁巳四月上浣吉日

注:碑身高152厘米,宽69.2厘米,侧宽15.5厘米,笏头方趺,额刻''勒石纪功"四字,均为楷书。碑额周边双龙戏珠,碑身两侧绘八仙。现立于白龙庙正殿西侧。

4.宣修碑记

渊侯之灵,昭昭也。题于口,口口碑,详于志,构于文。肇封于炎宋,崇祀于前明,□隆位育,德普明镇,大万山妇孺,莫不心悦而诚服也。特以庙居口上乾口少口多林,口山中云露封而木叶覆,土性太松,修理宜勤。每遇兴工,募化布施多则千余,少则数百。然其正用公资,不过三分□口,枉费浮花多于十分之七。经费有数,浪掷无穷,深可惜焉。且前次修理,存余百金,储之铺号,账簿注明,以为日后动工之口。□己者假公济私,奸巧者用少取多,掩饰含糊,莫可穷诘,从无有过问者焉。迩年来,风雨飘零,檐旋残缺,一镇二村公议口口,经始于孟夏,落成于孟秋。庙貌巍煥,金碧一新。神人欢悦,岁稔丰,所谓无思不服有感,斯通是其验矣。木泥工资、石口绘画材料、食用庶支,总计其不戏价、酒席之过于费也。算账以后,余金五百有零,存于铺贾,每年生息,共见共闻,无口忽。自□以后,贪婪者戒其染指,暧昧者不容尚得。如有蒙混,清査账底。积之数年,遇当修理,不用张皇,绰有余资。花费□□于收取,足以继增修而壮观瞻也。至于山明水秀,花草鲜妍,峰峦近日,树木参天,虎豹潜伏,禽兽鸣迁,阴晴昼夜,气象口时变化,景物殊悬,光昭黛墨,岚翠悠然。时或亢旱,求雨拜瞻,官民肃穆,爱戴如天,威灵显佑,古今传言,岚民托庇。是为记。

庚寅岁贡赵良瑜薰沐敬书

儒学廩生李逊薫沐敬书

儒学增生刘如璧薫沐书丹

儒学儒学附生白奉璋薰沐书丹

(以下人名略)

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岁次□申口之月初八日吉立

注:碑身高159厘米,宽78厘米,侧宽14.6厘米,方首方趺,题记:万德报恩,现立于白龙庙正殿西侧。

5,重修大万山白龙庙碑记

粤稽岚阳县志,横览秀容山河,然后知白龙之圣境,大万山之风景也。夫大万山者,白龙之神庙在焉,即敕封灵渊侯之祠也。其庙坐落半山之中,象征神奇,与普通神庙迥异,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天星拱卫,庙若北辰,诚天然之神境也。庙后插天峰,文曲壁立为枕乐,向前冲霄岭。廉员耸秀为官星,龙头□眠降于东,贪木狼星为左辅;卧虎威踞于西,武曲金星为右弼。罗城周密,水聚山环,独是庙凹下,四季阴湿,每届开始,泥工至工竣而不干。因此事半工倍,修理必勤。此五载补葺,十年大修,之所以自昔相沿于今,罔替也。□□□□口口口口□□□,缺者补之,倾者植之,因陋就简,依旧贯而已耳,从未有逐渐扩张踵事增华者。近年雨水连绵,庙宇残缺,四社公议,鸠工重修。又以每届酬神献戏之祭,献牲答愿者比肩接踵,年多一年,而庙院褊狭,极形拥挤。佥谓此次重修,非扩充庙场不为工。然而院褊狭乃地势所限,欲扩充之,必以人力补天工。非临空起筑地基,乌足以言扩充哉!乃于癸酉暮春垒石为基,创筑石窑三眼,以为乐楼地基。而将旧乐楼之基充作院心,于是新建乐楼,规模宏壮。院心开放,明堂豁然,则此后之酬神达愿者,当不至如往昔之拥挤也。又钟鼓二楼,亦因乐楼坐后,重新改造,复以旧日山门卑小,宾主不符,去旧建新,以壮观瞻。至于正殿、西禅、茶房、厨室、碑厅、客饭厅以及风水各神庙,无不重加修饰,焕然一新。他如山门外基,筑石为阶,以资坚久,蹬外石堑,口险易夷,以便往来。种种工程,不一而足,统计此次经修,开始于癸酉之春,落成于乙亥之秋。经三年之久而后告竣。工程之大,远往昔而欤之,繁自不待,□□社因财困力竭,不得不仰助于乐善诸君子,或解囊以捐输,或募化以襄助,果尔众擎一举,而收集腋成裘之效,此不独敝社。敬题盛德于贞璃,而神灵之庇萌福嗣,亦在当前矣。是为记。

总经理李中唐刘海荣闫履福

(以下人名略)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初八日立

注:碑身高171厘米,宽87.4厘米,侧宽14.1厘米,方首方趺,碑身四周刻有花草图案,现立于白龙庙正殿西侧。

(石国伟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戏曲文物研究所博士生)

山西岚县白龙庙碑刻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