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历史简述》(四)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上)

2023-01-04 11:21 作者:LvXingge泽泽子-新生体  | 我要投稿


思考: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最后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但为何被西晋统一?为何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我国为何再次进入一段政权分立时期?在这段大分裂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有何发展?民族出现了怎样的大交融?






三国鼎立

       经过黄巾起义,东汉政权越发不稳定。大将军何进在与对立的十常侍的斗争中被杀,袁绍、曹操等大臣以平“十常侍之乱”为名冲入皇宫,剿杀宦官。在保护汉少帝的过程中,董卓引兵入关,掌控了大权,废汉少帝,立刘协为汉献帝。生性残暴的董卓倒行逆施,引发多方愤然。曹操假借圣旨之名,召集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董卓后被司徒王允和吕布等人用计除掉,此后群雄逐鹿的局面愈演愈烈。


东汉末年部分群雄割据形势示意图


      之后,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位于今河南许昌东,秦朝时设县,221年改名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 在农业生产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丛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这样,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在许攸的透露下,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官渡之战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他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曹军的兵力有20余万,孙刘联军只有约5万人,两军在赤壁对峙。曹军远道奔走,兵士疲惫,军中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又流行疾病,以致刚一交战,曹军便遭失利,撤到江北。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由黄盖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黄盖送去“降书”后,率领几十艘船,上面装载着浇上油的柴草,驶向对岸。曹军官兵以为是来降的吴军,毫无防备。当来船离曹营不远时,突然同时点火,借着风力冲进曹营的船队,不仅烧毁了曹军船舰,还延及岸上营寨,烧死和落水的士兵无数。周瑜随即率领军队攻杀过来,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撒。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汉朝彻底灭亡。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也有学者将222年孙权称王,作为吴国建立的时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三国鼎立形势图

       刘备死后,蜀国丞相诸葛亮曾多次出师北伐,希望能统一天下,光复汉室。后蜀国与吴国结盟。在此期间,蜀汉与曹魏之间的战争延绵数载却不分胜负。诸葛亮最终因为操劳过度在五丈原病逝。诸葛亮死后,姜维接掌了蜀国的军政大权,继续北伐,但因为国力衰弱和奸臣陷害,也未成功。

       三个国家在互相的斗争中,也在发展国力。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西晋的统一与衰落

      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而蜀国因为连年北伐,吴国因为陷入政治内斗,两国日益衰落。

      魏明帝曹睿死后,八岁的曹芳继位,大权掌握在了大将军曹爽手里。曹爽把持国家大权,排斥大臣,野心逐渐膨胀,他将司马懿视为巨大的危险。司马懿用计装病,使曹爽放松了警惕。249年,曹爽和魏帝前往高平陵扫墓,司马懿趁机率领旧部发动兵变,史称“高平陵之变”。之后,司马懿迅速控制了都城洛阳,曹爽交权后被处死。自此,魏国的朝政大权落入司马懿手中。

       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继续把持朝政 ,魏国皇帝形同傀儡。263年,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黜魏帝曹奂,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晋国建立后,积极备战,准备灭掉吴国。280年,晋军自江陵而下,用火船攻破吴军构成的长江铁链防线,直取建业,东吴最后一任皇帝孙皓被迫投降。晋统一了全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

      西晋的皇室和许多大臣是大地主、大贵族出身。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政策,以保护他们利益。但他们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而是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如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竟公然斗富,用麦芽糖和白蜡洗锅,用昂贵的丝绸做布障,可见当时社会风气和朝臣的腐败。

      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致使皇后贾南风干政,贾南风为了专权,甚至除掉了皇子和太子,一时间,关于皇位的继承成为问题,为一场浩劫埋下了隐患。

       之后以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为主要的八个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最终司马越胜利,掌握了大权,但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与十六国北朝的政权更迭

       我国北方广袤无垠的草原,养育了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在水草丰茂的草原上放养马、牛、羊等牲畜,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他们生活的生动写照。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代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民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了西晋。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6个政权(前赵、成汉、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南燕、西凉、北凉、夏、北燕,如正文,其实远不止16个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4世纪后期,氏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他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汉文化修养很高,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兴办学校,提倡儒学。那时候,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在淝水之战(见下回)中,前秦大败,统治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地区再次陷入分裂。十六国后期,鲜卑族拓跋氏建立了北魏,逐渐统一了北方。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北魏孝文帝继位时只有5岁,他的祖母冯太后开始推动改革,孝文帝受她影响很大。北魏孝文帝长大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程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驻守边疆的将领和旧贵族。北魏后期,朝政腐败,内斗不断。北魏孝庄帝杀死权臣尔朱荣之后,北魏大乱,尔朱兆、尔朱世隆杀害孝庄帝,先后拥立元晔、元恭、元修做皇帝。混战的胜出者是高欢。534年,孝武帝元修与高欢关系决裂,逃到关中投奔宇文泰,高欢于是在邺城拥立元善见为皇帝,是为东魏。元修在年底被宇文泰所杀,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皇帝,是为西魏。东魏政权在高欢的控制中,550年,被高欢的儿子高洋建立北齐而取代;西魏政权在宇文泰的控制中,557年,被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建立北周而取代。对这些王朝,历史上称之为“北朝”。



本文为三国、晋朝、十六国北朝的部分内容。


本文希望能给阅读者们带来一定帮助。

本文仅供娱乐阅读或一定的参考。

本文可能会有错别字、遗漏内容或不严谨的地方,希望各位能在评论区给予纠正和留下宝贵建议。也可私信up主  LvXingge泽泽子-新生体





《中国历史简述》(四)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