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内阁大学士为什么还能被称为“宰相”?

2020-06-07 10:08 作者:御鬼人  | 我要投稿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下诏废除中书省,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朱元璋废丞相”。此后直到清朝的“预备立宪”,皇帝都是直辖朝廷的诸卿百官,上承皇帝、下辖百官的相制在中国官制上消失了。


但奇怪的是,宰相却并没有因为朱元璋废丞相而消失。从明成祖开始直到明朝灭亡,内阁大学士就被朝野人士公开称为“宰相”,清朝的议政大臣、南书房行走、军机大臣也称为“宰相”。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宰相”并不是正式官名而是个政治概念,中国历史上唯一将“宰相”当做正式官名的朝代只有辽朝。“宰相”是权势和政治影响仅次于皇帝的朝廷重臣的统称,每个朝代的宰相名字都不一样。


相权是皇帝个人能力有限而权利义务无限互相冲突的产物,再有本事的皇帝也不可能单独治国,必须要将部分权力让给大臣承担。一般来讲,重臣只要拥有政治影响仅次于皇帝的相权就可以被称为“宰相”。


废除丞相后,朱元璋确实是大权独揽但也累得跟狗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精力的衰退,朱元璋越来越难以承受因权力集中而来的辛苦工作。于是朱元璋设置内阁大学士作为顾问小组,帮助自己处理政务。


朱元璋时期的内阁大学士还只能算是品级较低的顾问,但因为参与朝廷重大事务的处理而权势愈重。建文帝时期,内阁大学士已经开始从顾问向掌握相权的辅政官员演变,只是“靖难之役”暂时阻碍了进程。


明成祖造反时虽然嘴上把建文帝批得一无是处,但他清楚建文帝恢复部分相权的改革是正确的。明成祖登基后在明太祖和建文帝的基础上以内阁为最高实权机构,内阁大学士也就成为掌握相权的朝廷重臣。


既然内阁大学士成为掌握相权的朝廷重臣,朝廷和民间就按照习惯将内阁大学士称为“宰相”,直到明朝灭亡。而清朝的议政大臣、南书房行走、军机大臣同样是掌握相权的重臣,自然也被称为“宰相”。


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内阁大学士为什么还能被称为“宰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