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本修士,中介代笔了研究计划书,感觉好生涩难懂,结果教授说要面试,,怎办?
这个是很现实的问题…研究计划书里最难&成本高的就是研究课题和副标题…这绝对不是因为是自己学过的专业所以很轻松可以定位,通常需要调取最新论文等调研文献等需要仔细揣摩,而实际上很多细分领域的研究日本做的非常细,,,真不容易的!所以会听到私塾老师吐槽部分巨婴留学生临提交2-3天才过来要求给自己的定一个研究课题,批改研究书等无语的要求,我敢说在私塾里工作的留学生当班主任一阵子后最害怕的就是做班主任管这些研究计划书,,,
你的担心一句哈概括就是——落差问题,我敢说绝大多数正常的日本教授对这种落差很敏感且有反感情绪…有些研究室刚进去的时候不能决定教授,学生进去后找不到教授,教授们肯定不愿意接手落差太大的学生,尤其是沟通不畅的学生,不想收没办法几乎推迟近一年才安排…期间有多郁闷估计只有当事人才知道…
真正的研究计划书辅导,最理想是半年时间以上时间内慢慢进行,结合毕业论文同步进行,⚠️最重要的是“能够”一起精度论文,一起探讨,并总结出明确的问题意识,并延伸到研究目的,课题等部分(如图),做不到这个的中介机构或老师本就没有资格收学生^o^,但现实中这个需要各种成本,至少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和时间,除非是一对一实际上很难面面俱到的,这都是老师的水平厉害的前提而言,,,
站在学生立场,准备研究计划书的过程中读论文,思考课题,消化论文内容等过程都是为了——消除落差或尽最大努力去缩小本人和研究计划书深度的落差问题,不仅仅是书面审核阶段会对落差很敏感,面试过程是最容易暴露落差的环节,不仅仅是日语表述,沟通,包括彼此的三观匹配度等,最重要关键的环节并不是研究计划书本身,而是在面试环节,在初步材料审核阶段里日语英语国内绩点等等整合考虑的时候整体水平要达到最低限要求,同时不能出现落差,
比如明明日语能力勉强N2左右,研究计划书等书面材料怨言高出实际水平,再结合面试环节,用日语或日语+英语对研究计划书一问一答式进行沟通不顺利的话,教授第一个担心的就是进了研究室每周一次的PPT发表会上无法跟上不发,单独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想想也心累,自然不愿意接受,,,
所以除了最终决定成败的除了修士考试的专业笔试,面试过程将是最触动和惹教授情绪的重要且敏感环节,尤其如今这种ChatGPT普及的日本,今后的辅导重点要放在一问一答式面试稿!私塾之间的竞争也是如此!
只能说,加油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