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战时下的兵器模型与空想兵器图解——战后军事模型的两个起源

出处:大塚英志編『動員するメディアミックス』
文:松井广志
翻译组:
序章:Leontopodium Edelweiss
第一章:远月
第二章:红茶泡海苔
第三章:Leontopodium Edelweiss
图片出典:红茶泡海苔
校对:红茶泡海苔
图片处理:一个趣味低俗的人

序——战后军事模型的起源
(1)战后的塑料模型与“模型”
若读者们试着在百货里驻足环顾四周,便会发现塑料模型卖场常年人气旺盛。对着军舰和飞机的模型,你也会一眼认出“这是大和舰”、“这是零式战机”吧。[1]
静冈县清水市的一些工厂现在停工了其他产品的生产线,将其中约九成改为生产与高达相关的产品。每月三百万左右的产量,即使在24小时轮班制下仍然达不见尽头。[2]
提及跨媒体制作时,人们常会将漫画、动画与游戏等为对象来举例。但是,也有观点认为,以塑料模型为首的模型文化也成为了不逊于前者的重要提及对象,其原因是塑料模型等所谓的趣玩产业占有庞大的市场规模[3]。当然,在如此规模的市场中维持常年不衰的人气也很重要,与之相关的战后塑料模型出现的几度“热潮”都是值得一同讨论的现象。不过,从注重战时跨媒体展开的本书观点中,也能够发现这种现象在其他方面的重要性。
逐本溯源地说,战后的塑料模型曾长期持续以“兵器”为主要题材[4]。这种做法适用于比例模型——把既已存在的事物化为精巧的模型;以及角色模型——将架空的机械与角色立体化。上述二者的相关事例都是受到这些热潮影响而被大众报纸了解并报道过,如60年代比例模型热潮、和以《机动战士高达》塑料模型(GUNPLA)为代表的80年代角色模型热潮。这些塑料模型,即使存在着实物与架空的差别,但都有着所谓“兵器”这一共同点。
“模型与兵器”的这番结合,对读者来说可能是极其自然之事。然而实际上,这是一种在特定的历史与社会情况之下形成的产物。众所周知,战后的塑料模型是从二战以前的木制模型发展而来的。不过,二战前的这种模型与二战时期的科学启蒙国策息息相关。科学启蒙国策确立了模型教育这一制度,刊登兵器图解的杂志《机械化》也随之创刊。这些措施对战后军事模型的创造形式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那么,模型与兵器是怎样产生联系的呢?以及由战时下的模型与兵器图解向战后的军事模型的发展过程中又有着怎样的规律呢?以上便是本篇所研究的问题。
(2)塑料模型为“兵器”的理由
如上所述,正因现在的模型和兵器关系密切,所以先行研究对其分析也已有成果。这当中以坂田谦司的议论最具说服力。由于无论是现实或架空题材,大多塑料模型皆为兵器,因此坂田基于这一现象,给出了玩具具有“与战争的关联性”、“非日常性”和“历史故事性”这三个特点的解释。[5]
这种解释无论从哪一方面都确实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不过,第一个特点是战争玩具自近代初期以来形成的倾向;第二个特点则是玩具的一般性(贯穿历史的)结构;第三个特点说明了塑料模型在战后的性质。本文所探讨到的战时以来的连续性并没有成为主要的解释。[6]
另一方面,近年来传媒史研究都在强调战时下这段时期非常关键。其中,战时下的重要性在报纸、电台和电影这样的传媒和广告等领域都得以指出。[7]
其次,大塚英志对“兵器现实主义”的成立给予特别重视。符号化的角色与写实描绘的兵器并存的现象是战后日本漫画和动画的一大特征。根据大塚的观点,这一特征起源于战时下。换而言之,诸如《桃太郎 海神兵》(1945)这一漫画映画(动画电影)中所见那般的“兵器现实主义”,是以1930年广泛传播的迪士尼由来之“米老鼠的格式[8]”为基础,加上30年代后期以国策推行的“科学战”这一思想的启蒙而成立的[9]。此外,由藤田嗣治在战时下定型的“战争画”,也表现了天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苟合这一观点得到人们的重视。综合以上战时各种视觉表现的共同点,可以得出兵器模型具有“与科学主义结合”和“无故事之统一原理”这两个特征。[10]
本篇将以这些指摘为线索,附加对战时下模型的考究,分析与上述《战争画》和战后塑料模型的包装盒插画艺术关系密切的《机械化》的(空想)兵器画。
(3)战前期的模型与科学
作为探讨战时下模型和空想兵器画的前提,本篇先对至30年代之前的模型文化做发展史概要。在日本社会,与模型有关的系谱可溯源至近代的活动人偶和战争玩具等。不过,这其中与近代日本模型有关的是一种被成为“雛形”之物。1870-1880年间已有“新发明的船[11]”和“梅田停车场[12]”等“雛形”被报纸所登载的报道。之后,又经历了“模形”这种过渡表达词汇[13] 混杂的时期,“模型”这一概念才逐渐在日本社会确定了下来。正如此例所示,明治时期的早期模型并非以兵器为主要对象,而是与发明结合的“科学模型”。
在铁路这一“空想的媒介”中探究御宅文化起源的辻泉指出,始于明治至二战之前昭和时期的“模型”是“寄托着超越‘现实’的想象力之物[14]”。这种指摘可以说适用于当时大受欢迎的以模型飞机为首的科学模型整体。
笔者过去曾在辻的基础上提出,始于明治时期至30年代前期这段战前时期的“模型”的功能是实现“未来”的媒介这一说法。也就是说,直至战事扩大的昭和初期,模型是联系时间层面上的“未来”与科学层面上的“功能”的媒介。不过,到了1940年前期的全面战时体制阶段,我们可以看到模型产生了由“未来”向“现在”的这种媒介性上的时间推移。到了战后,作为军事事物的塑料模型则向“再现过去形状的媒介”这个方向转变。以上即为笔者对模型史分析的结论。[15]
以战时的跨媒体制作为主题的本文,将在创新性分析与兵器模型有着密切关联的“空想兵器图解”的基础上,对“战后军事模型的战时起源”做更进一步的考察。
本章段落结构如下:首先,第一章探讨了战时背景下实施的模型教育与“兵器模型”。其次,关于国防科学杂志《机械化》,第二章围绕小松崎茂的空想兵器图解为中心对此作了分析。最后,战后军事模型在战时背景下的两个起源也随着这些分析变得明了。

1 战时下的模型教育与兵器模型
(1)模型教育的概要
首先,笔者想确认模型教育的制度化及其背景。在1930年前半,灵活运用模型飞机,将其作为“启蒙的媒体”想法已由公权力侧提出。但是,其正式推进是从1930年代末开始的。在1937年日中战争爆发之后的39年,模型制作成为一般小学与高等小学的正式课程。此后在41年设置的国民学校中,模型教育相较以前课时更长,被实施也更积极。到了次年42年,《模型航空教育教程》被分发至国民学校。 [16]
要指出的是,这种模型教育的背景是当时的国策——科学启蒙。代表性的是1940年成立的第二次近卫文麿内阁的口号“探究科学的心”。在促进军事与科学启蒙互相结合时,对在少年们生活中触手可及并极具人气的模型飞机加以利用,这种构想的结果便推动了模型航空教育。[17]
实际上,在基于价格统制令的1942年的告示中,根据上述“教育教程”分别设置了初等科六学年与高等科二学年两个年级所需的“国民学校教材用模型航空机材料”【图1】。即使在资源材料不足的大环境下,其价格也被压低,与“普通航空机零件”相比要便宜。[18]

从相关人物中也能看出,模型航空教育与科学启蒙思想的关联。比如,著名航空学研究者·航空机设计者,前后担任过东京帝国大学航空研究所所员及同教授等职务的木村秀正,在《模型航空》(东京日日新闻·大阪每日新闻)等战中创刊的模型杂志[19]中,撰写了大量关于模型飞机的原理、力学等的解说文章。【图2】此外,在此时期,也经常举办由文部省主办的面向学校教师的“模型飞机教育讲习会”,木村多次担任这类讲习会的讲师。[20]


不过,事实上模型教育并非限定于飞机的模型制作,也有制作其他的模型。虽然现存的这类模型教育的制作材料已为数不多,但其中不仅有飞机,还有坦克模型。例如,兵库县县立历史博物馆所藏的“入江收藏”中,留有写着“模型装甲自动车”的教材用制作套装。【图3】将上述事实加入考量,我们可以发现二战时的模型的教育制度,是以航空模型为中心的同时,也包含坦克与军舰等的综合的“模型教育”。

(2)兵器模型
在这里最为重要的是,从这些模型教育遗留下来的材料、证言[21]来看,毫无疑问1940年代的模型教育,在题材上主要是兵器,其中以在太平洋战争之后被视为重点的飞机为中心,也包含了坦克与战舰等。这一点正是这些模型教育与1930年代之前科学模型决定性的不同之处。
事实上,在1942年出版了教育学者藤井曹一所著手工书——《兵器模型》藤井是一位从小学教师攀上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之位的人物,他以大正新教育时代以来的“自由主义”为基石,推广让学生发挥其自主性的“改革的”手工教育。[22]这显示出“兵器模型”与同一时期实施的模型教育之间密切的关系。在此书的开头,横井以“各位少年国民”为标题,这样写道:
大家都喜欢手工吧。特别是制作如军舰、飞机、高射炮这样勇猛的兵器,是更喜欢的。用少量的器具去钻研各种材料,脚踏实地地制作以及完成一件作品时的愉快!这其中巨大的快乐,没有认真做过的人是感受不到的。[23]
从这些资料中可以发现,相对之前的科学模型,1940年代的模型多出了军事的要素。这个时代的日本将普通小学和高等小学改组为国民学校,把少年少女们视作“少年国民”,让他们和大人一样接受军事训练、勤劳奉仕[24]等,是一个动员少年少女们支持战争的社会。为了向这样的“少年国民”们启蒙推行战争的重要性,魅力早已周知的模型遭到了利用。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分析书中的内容。在书中还刊登了、飞机弹射装置、钢盔、机关枪、防毒面具、高射炮、装甲自动车、战舰、滑翔机、快艇、战车、航空母舰等模型的制作方法。其中“螺旋前进的战舰的制作方法”与“简单的长滞空时间飞机模型制作方法”等项目中强调了模型的科学上的合理性和技术性。
但从“雄伟战舰的设计与制作”【图4】“精美潜水艇的制作”,等项目的制作内容来看,“模型教育”也有追求模型外观美的趋势。例如在“雄伟战舰的设计与制作”中,有这样的步骤指导——实际的战舰十分复杂,所以应汲取战舰之特征,以要点表现或是“造型应充分体现出船的特征”。[25]如此这般,战时下的兵器模型制作形成了重视 “雄壮感”与“原型感”等写实外观要素的潮流。


(3)模型教育的指导方针
那么,在国民学校中进行的模型教育的目标具体是什么?首先应关注艺能科手工教育的授课内容。例如,在具体列出了不同学年授课内容的指导范本《艺能科工作的实态》,其初等科第三学年的部分中,是这样表述其指导方针的。
一、引导学生从概念化的表现向写实化的表现。
二、引导学生从空想的、游戏的表现到合理的、自觉的、有目的性的表现。
三、工作教材与图书教材二者在充分发挥各自特色的同时也应紧密结合。
四、应在下半期开始由综合性教学引导学生转向细分化的、自主的工程学习。
五、从制作作品为中心的学习指导进一步发展为教育学生养成应有的工作态度与诚恳心态教材应努力贴合实际创作作品,作品可以运用于实际生活。 [26]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从“概念的表现”到“写实的表现”和第二,从“空想的、游戏的表现”到“合理的,有目的性的表现”这两个部分。因战时下大环境而重视即时的实用性是这两部分的共通点。正如前文所述,在笔者过去的研究中提到,在此类模型教育中,将“现在”的媒介性视作战时下的模型的特征。当然,这种“现在性”在本文中也十分重要。
但是,更希望大家注意的是,模型教育中受到重视的“写实性”、“目的性”或者说“适应实际生活的作品”、“生活的实际”正如“写实的”一词所表现的,这里有着某种写实主义存在。更进一步地说,重要的是,正如指导方针中“养成应有的工作态度与诚恳心态”所示,这种写实主义是作为一种要求被身体化的思想而提出的。换句话说这种写实主义,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实践的。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模型教育被置于“国防教育的中心,机械教育的一翼”[27]的位子。虽然“模型教育”的说法并不常见,但它与下章所述的“机械化”运动却有着重要的关系。模型教育虽然是从科学的启蒙与国防的立场出发,但同时也被视作与其并行展开的“机械教育”。
那么,在同这些模型教育有关的“机械化思想”中诞生的《机械化》,又是怎样一部杂志?接下来,我们将分析刊登于该杂志的小松崎茂的空想兵器图解中有怎样的特征

2 国防科学杂志《机械化》与空想兵器图解
(1)机械化思想与机械化国防协会
正面探讨国防科学杂志《机械化》的研究并不多。在野儿童文化研究者冈里幸助讨论日本昭和少年文化尤其是SF画的源头的论述[28],是比较重要的一篇。又比如,大塚英志在其论文中主要从与机械艺术论之关联的视角提到了《机械化》。[29]本稿将在活用这些明见的基础上,从模型教育和兵器模型的关联入手,论述杂志《机械化》的问题,并思考其与战后军事模型之间的历史连续性
首先笔者想引用《翼赞国民运动史》[30]等资料来整理一下《机械化》创刊的背景。1937年日中战争开战不久,陆军当局的提案提出需要设立在国民中推动“军队机械化”的官资民间团体,于是机械化兵器协会得以创立。其设立目的在于“提高国民机械知识、普及机械化国防思想、谋求军需工业发展,通过推动上述所需之调查研究,为促进军队机械化做出贡献,积极奉献国运之上升。[31]”此后,1940年3月该协会改组为机械化国防协会,将工作的重点转向了“开展战车自动车的结构、性能。调整、修理、操作等教育”的“机械化训练”。[32]
同协会除了机械化教育,还将疏通军需产业中军民之间(特别是工业相关者)相互意见的交流会视作工作重点。在此之外还展开了针对一般国民的机械化国防启蒙工作——开设演讲会、展览会,悬赏募集论文并出版刊物等。[33]
其出版事业关联的一支便是杂志《机械化》。首先,在1938年5月发行了机关杂志《协会报》,紧接着11月刊行了《机械化兵器》。这之后,1940年与上述机械化国防协会改组,同一时期杂志更名为科学杂志《机械化》。杂志于5月开始发行,不仅面向一般市场发售,据称还在有关各方面和会员之间配发。[34]
机械化国防协会的这些活动,与在前章所提及的模型教育关联不小。已经有人在美术教育研究的领域中指出,1941年实施的国民学校工作科中,启发学员的实践性机械化思想已是教学的目标。[35]而在这种机械化思想的支配下所进行的正是前章我们论及的飞机、战车、军舰等模型教育。正如上述所述,就同处于战时下的机械化思想背景下这一点来说,模型教育与《机械化》联系在了一起。
(2)小松崎茂与《机械化》
那么杂志《机械化》上到底刊登了什么样的文章呢?本稿将结合通时·共时的文脉进行分析。
以往研究中,主要谈及的是小松崎茂的空想兵器画图解【图5】[36]。本稿首先想确认的是小松崎的出身和他与《机械化》的关系。


小松崎生于1915年,他虽然立志于成为日本画画家并拜了当时有名的日本画画家们为师,但是为生活所困最终选择了插画师的道路。1930年代后半,小松崎通过当时还是小通信社的新闻文艺社承接了讲谈的插画等工作,正是这时,某位插画师前辈向他介绍了《机械化》。又如,辞去了新闻文艺社的职务的人物进入了《机械化》编辑部,并在40年代前半留下了许多作品。[37]同样如1943年“陆军美术”主办展览会在日本桥三越开展,出展作品中描绘了战斗机“隼”的一副油画【图6】受到了藤田嗣治的激烈赞赏。[38]

在这里要简单补充的语境是,定型了战时下“战争画”形式的正是藤田嗣治。美术评论家椹木野衣指出,所谓战争画即是“太平洋战争时由军部导入的友军画家制度为开头,当时的一流画家们为了使‘十五年战争’的足迹能够长远流传而写实地描绘了日军战斗场面[39]”的作品。事实上,藤田自身也在1945年提到“战争画,是事变以前任何作家都没有意识到的,在如今的世界任何国家也找不到的东西。[40]”正如藤田的发言一般,战争画是日中关系以后,在战时下出现的一种独特的美术类型。
不过,战争画当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杂志以及其他媒体一起,营造出了整个日本四处泛滥着以“战争”中战车、飞机、战舰活跃为主题的美术印象的情况[41]。因此,《机械化》中的小松崎作品,也是在同一个时代,同样作为宣传战争画等战争的壮丽与兵器的美感的美术媒体的一环而存在的吧。
(3)从少年科学杂志到《机械化》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机械化》的空想兵器画之前通时性的语境,例如1924年创刊的《儿童科学》这样的少年科学杂志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部杂志中登载了许多传承到《机械化》的空想兵器画。正如有人指出的一般,我们能够在1940年的《儿童科学》中发现一些新兵器蓝图。[42]
不过在更早的1928年8月号中已有一张“空中袭击与将来的都市”的图解【图7】。在这幅图解中描绘了“敌机来袭时,市民应立即(中略)进入地下室避难”,“不见人影的地表只有探照灯、听音机和炮台出现抵御来袭的敌机。”[43]

而这种空想兵器图解所诞生的背景,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以飞机为首的军备机械化十分必要的共识。这种共识即使在《儿童科学》这样的少年杂志上也已存在,例如在同一时期发行的其他刊号上有着标题为“未来的战争是科学战”的文章,里面写到“飞机被用于战争是从世界大战争开始的”、“今后的战争,将会是飞机与毒气的战争”。[44]
因此,《机械化》中的空想兵器图解可以说是先行少年科学杂志文章的继承者。
(4)《机械化》中小松崎茂的空想兵器画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以通时·共时的语境来分析《机械化》中的空想兵器图解。
首先要探讨的是至此的研究中也已经有人指出过的几个点。
第一点是绘画样式上的特征。《机械化》中的空想兵器图解,可以观察到一些极端的透视与夸张的爆炸描写等等样式【图8】。工藤健志指出,在这一点上战争画与战后的塑料模型的包装盒插画艺术是共通的。这种特点在小松崎的作品中十分突出,这种比起正确地再现,更注重戏剧化的画面结构的手法常被人们称作“浪漫的”。[45]

根本圭助也指出小松崎作品最根源的主题就是“浪漫”。[46]从这些指摘来看,我们称小松崎绘画样式具有一种浪漫的特质(或者说将其视作浪漫的一种读者接受上的性质)也不为过。
第二点是图解设定上的特征。冈里幸助认为在当时刊行的许多科学杂志相比,在《机械化》中发表的未来兵器和新兵器蓝图在设定的原创性和写实性上十分出色,远比其他杂志要更吸引眼球 。[47]
确实,例如上文提到的“千吨大战车”【图5】等巨大兵器、“火箭战车”【图8】以及“敌前登陆舰”(1941年2月号)等跨越陆海空的兵器、以至于“怪力线战车”【图9】、“对火焰对毒气战车”(1941年4月号)等等(仿佛引领了战后SF动画和特摄的兵器)新兵器,虽然设想超越常识,但都以非常写实的笔触得以描绘。

针对这一点,本稿还要补充指出的是其解说的详实与细致。小松崎的空想兵器图解包括了在页脚列出的详实解说、部位放大图以及图中插入的小标题等大量文本【图10】。跨页印刷登载的空想兵器图解,光将细节的形状描写得十分入微的图像就已经有着庞大的信息量,通过在其中加入大量的部位放大图以及小标题·解说文,使得空想兵器也能散发出一种独特的“现实感”。

(5)“现在”战场上的空想兵器
本稿在上述两点特征的基础上要另外强调的第三点是,小松崎的兵器画是战时下的“现在”这个维度上的空想。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这种时间关系在理解空想兵器图解特别是其与战后的连续性问题上不可或缺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机械化》杂志里空想兵器画之外的内容。正如上文所述,至今为止有关《机械化》的讨论都是以小松崎作品是战后少年文化中的战记读物、少年SF、包装盒插画艺术的直接起源这个论点为中心展开的。本稿也没有忽视这一点。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机械化》不仅有小松崎的作品还有其他页面。而其中,关于“现在的兵器”以及“战况”的相片与报道数量很多【图11】。

例如1942年2月号中就有以“在马来战线上所向披靡的我军精锐战车部队”、“在椰子叶荫进击的我军机械化部队”为题的照片下附有如下解说的报道——“这些当地报告照片传递了我军机械化兵团战车部队在马来方面勇猛果敢的战姿。”【图12】

此外还能看到许多非空想,而是现实中存在的兵器的图解。例如1942年3月号上就登载了陆军少佐的战车解说与小松崎茂的插画、海军中将的潜水艇解说与中尾进的插画,这两对组合。【图13】




《机械化》身为机械化国防普及事业而发刊的杂志,从其背景来说我们当然可以推测其背后或多或少存在当局公开或者委婉的指示[48]。不过注重战时下的跨媒体制作的本稿,比起其宣传口的性质,更想强调的是这些文章们所媒介的时间性。换而言之《机械化》是由印刷、解说文、图解等复合体来主要媒介“战时下的现在”与“现在的兵器”的杂志。
不如说在其中小松崎的空想兵器画反而是比较特异的,因为它媒介了某种“未来”。在主要传递“现在”的战争与兵器的《机械化》中,例外地具有媒介“未来”的浪漫性的,大概就是这些空想兵器图解吧。
不过在这里要注意的是,空想兵器图解所表征的不是一般的科学未来。而是如上述所述一般,表征的是以“战时下这一现在”为前提的近未来,换而言之其所媒介的时间是“与现在相同的战争还在持续的未来”。
例如,在1944年2月号中刊载了一副名为“新型防空兵器 大防空塔”【图14】的图解。这幅图解的解说如此写到——“耸立在未来的都市之中”但是“在地下待机的防空战斗机在‘敌机来袭!’之时,通过电梯运送到弹射器弹射起飞。”[49]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解读出,本土空袭即将成为现实的大战后期中那现实的战场以及“战时下的现在”一直持续着的活生生的未来。

换而言之,在这里所描写的是“现在”的战场上的空想兵器。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空想兵器图解是在战时下的现在的“写实主义”中表征着未来的“浪漫主义”的事物。
在这一小节中,我们概观了《机械化》在战时下发行的背景并以小松崎茂的空想兵器图解为中心展开了分析。在最终章中我们将以这些分析为基础提示战后军事模型在战时下的两个起源。

3 围绕兵器的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以上,本文第一章明确了在机械化思想为背景的制度化模型教育中,以实用的现实主义为目的的兵器模型这种独特的存在形式在战时背景下形成的一事。然后,第二章指出了在杂志《机械化》中空想兵器图解存在的三个特征:①存在于绘画样式中的浪漫主义;②存在于图解设定中的写实主义;③“现在的战争是延续的未来”的媒介性。因此对于本文最初提出的问题,读者从这些见解中,大概也清楚应该给出怎么样的答案了。
首先,对于“兵器与模型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这一疑问,第一章围绕模型教育与兵器模型的历史记叙,讨论了二者的结合过程。在日本帝国向战争倾注所有资源进行动员的历史状况下,模型产生了以“现在”的实用性为目的与兵器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存在形式。在此过程中,兵器模型有利于战争的实用观点随着战败消失了。不过,战时背景下形成的“模型=兵器”的这种结合,在作为媒介的模型之中形成了一种被战后的塑料模型所继承的形式。。这不仅是从战前期的木制模型向战后的塑料模型的变化,也是从战时背景下形成的兵器模型向战后的军事模型的延续。这一连续性不仅体现在模型本身,包装盒插画艺术的起源中也有表现。
“战后的军事模型延续了战时背景下的模型和兵器图解是一种怎样的逻辑?”,对于这种从结论中产生的疑问,我们必须认真看待。从目前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这是一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异结合。正如第二章中所论述的那样,这种结合是“绘画样式的现实主义”与“图解设定的浪漫主义”之形式,在空想兵器图解“内部”的苟合共存。在全面战时体制下的现实主义与在战场中大显身手的强力空想兵器所流露出的浪漫主义的结合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通过绘画与图解所展现的“现在的战争是继续之未来”这一理念。
此般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野合,不仅表现在空想兵器图解内部,在其外部与模型的关系中亦有能让人明晰的体现。兵器模型是科学启蒙极端化的机械化运动中的物质表现之一(“雄壮的外观”这种要素并非表现不了浪漫主义),一般来说所表达的现实主义理念非常强烈。与此相对,空想兵器图解则正如目前为止所探讨的那样,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一种结合,我们可以认为它比起兵器模型,其中包含的空想性浪漫主义更为突出。。
以此差异为着重点,不难得出以下结论:战后的军事模型和包装盒插画艺术,是对战时背景下兵器模型与空想兵器图解的跨媒体制作、兵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的一种继承。换而言之,战后通过名为塑料的新素材得以表现的军事模型,大都是以真实地再现对象为目的【图15】[50]。在60年代至70年代间,模型的再现方向从机能与实用渐渐朝着形状与外观转变,但现实意向核心在其后的表现中也得到延续。并且,兵器现实主义在比例模型向特色模型的转变中——尤其是80年代以来成为主流的高达模型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图16】。这种模型的存在方式的起源,大概是由战时背景下充斥兵器模型的现实主义形成的吧。


另外,关于军事模型的包装盒插画艺术,其拥有兵器活跃于战场上之“浪漫性”的特征。尤其是在考虑到《机械化》同时登载空想兵器图解与其原型的兵器这一特征之后,我们可以探索到以“战时下的现在”为前提的浪漫主义。在战后,尽管战争固然成了“过去”之物,但过去战时下的“现在”是否如旧存在着呢?包装盒插画艺术中也继续如此般刻画着 “雄壮的兵器”活跃在战场上的场景。【图17】这与今时今日,二战军事模型依然是战后比例模型市场中的“基础款”的现象也脱不开干系。
兵器模型与空想兵器图解中有关“兵器”的正确性与空想之强大这两种逻辑的结合,抑或是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即为战后的塑料模型——特别是军事模型的起源之一。以上,即是本文最后所暂定之结论。
另外,关于军事模型的包装盒插画艺术,其拥有兵器活跃于战场上之“浪漫性”的特征。尤其是在考虑到《机械化》同时登载空想兵器图解与其原型的兵器这一特征之后,我们可以探索到以“战时下的现在”为前提的浪漫主义。在战后,尽管战争固然成了“过去”之物,但过去战时下的“现在”是否如旧存在着呢?包装盒插画艺术中也继续如此般刻画着 “雄壮的兵器”活跃在战场上的场景。【图17】这与今时今日,二战军事模型依然是战后比例模型市场中的“基础款”的现象也脱不开干系。

兵器模型与空想兵器图解中有关“兵器”的正确性与空想之强大这两种逻辑的结合,抑或是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即为战后的塑料模型——特别是军事模型的起源之一。以上,即是本文最后所暂定之结论。

图片出典
图1 国民学校的模型航空教材(兵库县立历史博物馆“入江收藏”)
图2 木村秀政的模型航空解说(《模型航空》1943年5月号,目录、第一页)
图3 国民学校的模型装甲自动车教材(兵库县立历史博物馆“入江收藏”)
图4 勇壮的战舰设计与制作(横井曹一《兵器模型》文祥堂,1942年93·95页)
图5 小松崎茂“千吨大战车”(《机械化》1943年11月号封面)
图6 小松崎茂“仅此一击”(《包装盒插画艺术》MoMA Contemporary,2007年,23页)
图7 少年科学杂志的空想兵器图解“飞机夜袭防卫”(《儿童科学》1929年8月号,110页)
图8 三村武“火箭战车”(《机械化》1942年7月号,第5页)
图9 小松崎茂“怪力线战车”(《机械化》1942年6月号,扉页)
图10小松崎茂“新型运输船”(《机械化》1942年2月号,扉页)
图11《机械化》的报道构成与兵器知识(《机械化》1942年2月号,目录,43页)
图12战况的解说报道(《机械化》1942年2月号,第3页)
图13现实的兵器图解(《机械化》1942年3月号,13·16·17·20页)
图14小松崎茂“新案防空兵器 大防空塔”(《机械化》1944年2月号,第3页)
图15塑料模型“德意志 豹式战车”(田宫,1961年)的说明书(《田宫模型》全作品(一)文春Nesuko,185页)
图16钢普拉的精密情景模型与详细的设定(《模型情报别册——MSV手册》第1号,1983年88~89页)
图17小松崎茂所描绘的“德意志 豹式战车”的包装盒(《田宫模型》全作品(一)文春Nesuko,122页)

参考
《读卖新闻》1962年5月7日。
《朝日新闻》1982年3月1日。
尹大荣“塑料模型产业”(《地域振兴》第4号,2011年)。
战后塑料模型市场中军事模型的存在感之大,不仅在本文所列举的一般报纸的报道中有所提及,在《模型美术》、《趣玩日本》、等模型专门杂志,塑料模型年鉴(日本塑料模型工业协同工会编《日本塑料模型50年史》文艺春秋,2008年),以及有关塑料模型历史的著作(今终二《塑料模型进化论》Eastpress,2000年)中都有指出。
坂田谦司“塑料模型战争的‘知识’”(高井昌吏编《‘反战’与‘好战’的趣玩文化》人文书院,2011年,204~205页)。
同前论文中虽然也有有关战时下的记述,但是仅仅只是作为战后塑料模型的前史少量提及,并没有作为塑料模型为何选取兵器作为题材的理由而提出。(201页)。
佐藤卓己《现代传媒史》(岩波书店,1998年),难波功士《持续射击》(『撃ちてし止まむ』)(讲谈社1995年)。
译者注:意味米老鼠动画的制作方法论
大塚英志《米老鼠的格式——战后漫画的战时下起源》(角川学艺出版,2013年)。
同前书306页
《读卖新闻》1875年9月22日。
《大阪朝日新闻》1880年10月9日。
例如《大阪朝日新闻》1882年11月12日号上,就使用了“模形船”这样的词语来表达。
辻泉“为什么铁道宅?”(宫台真司监修,辻泉、冈部大介、伊藤瑞子编《御宅想象力的界限——从<历史·空间·交流>探讨》)。
松井广志“传媒的物质性与媒介性”(《大众·交流研究》第87号,2015年)更为详细的模型史的分析以及相关的“物之传媒论”考察,可以参照松井广志《模型的传媒论——媒介时间和空间的“物”》(青弓社,2017年)。
文部省编《模型机航空教育教程(试案)》(日光书院,1942年)。
东京高等师范院校附属国民学校初等教育研究会编《国民学校理科教育地实践》(大日本出版 1941年 125~126·226~230页)
《官报》1942年4月30日。
1941年创刊的《模型肮空》(东京日日新闻社·大阪每日新闻社),是以刊登模型航空为主的各类兵器模型的制作信息的杂志。除此之外的模型杂志,还有文部省的模型教育研究会主导的,1942年创刊的《模型》(日光书院)。
例如,在《朝日新闻》1940年3月28日报道的讲习会中,就有木村秀正的名字。
以田宫模型的创业者田宫俊作为首,有许多人回忆曾在战时下教育中制作过飞机模型。
菅生均“与横井曹一的手工教育观有关的一点考察”(《熊本大学教育学部纪要 人文科学》第44号,1995年)。
横井曹一《兵器模型》(文祥堂,1942,第1页)。
译者注:日本二战时期一种针对平民义务劳动的制度。
同前书,第9页。
和歌山县师范学校附属国民学校编《艺能科工作的实际》(和歌山县教育会,1941年,第一页)。此外,第七点之后是关于一般教育的注意点和学校活动的关系的部分,在此省略。
同前书,绪言。
冈里幸助 《国防科学杂志《机械化》的时代》(Books&Magazin社、2014年)。
大塚英志 “机械艺术论与占领下的‘超人’”(《TOBIO Critiques》第二号,太田出版,2016年)。
《翼赞国民运动史》(翼赞运动史刊行会编,Yumani书房,1998年复刊)是记录了战时下翼赞运动全貌的记录书目。1944年企划的此书虽因战败一时中断,于1954年添加了许多战时下无法撰写的内容最终成书出版
同前书,1075页。
同前书,1078页。
同前书,1082页。
同前书,1084页。
和田学“战时体制下日本出现的工作科之研究(一)”(《美术教育学》第三二号,2011年)。
要用一个统称来总结这些图解是很难的。冈里幸助的话会称之为“超兵器图解”(注28)。在考虑到源自战前科学杂志中的“空想媒体”的系谱以及与战后塑料模型与包装盒插画艺术空想性之连续,将其称作“空想兵器图解”。之所以不称之为画或图,而是称作图解,主要是考虑到其中不止有图,还有比重很多的文章存在,希望读者能够将两者结合起来理解故称之为图解。
小松崎在《机械化》中用过如三村武、最上三郎等笔名。
根本圭助监修《图说 小松崎茂世界》(河出书房新社,2005年48~50页)。
椹木野衣“战争画与Simulationism”(《包装盒插画艺术》MoMA Contemporary,2007年)。
藤田嗣治“战争画制作的要点”(《美术》1945年5月号,《美术手帖》1977年9月号再录)。
同前论文,14页。
前注25,2~4页
《儿童科学》1929年8月号。这一页下放中间的页数虽然印成了“10”,但是目录中是“110”,应该是印刷错误。
《儿童科学》1928年1月号。
工藤健志“‘塑料模型’与‘包装盒插画艺术’”(《包装盒插画艺术》MoMA Contemporary,2007年)。
根本圭助《与浪漫的遭遇》(国书刊行会,2006年)。
前注26,第3页。
实际上,在有些图中有“陆军省检阅完成”的印记。
《机械化》1944年2月号。
塑料模型,特别是军事模型的说明书中总是有着非常详细的解说文章,也是一种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