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刘擎】流行文化告诉我们,人就不应该相信爱情

2022-10-03 23:01 作者:库洛牌本牌  | 我要投稿

爱情(当我们在谈论爱情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许多关于爱情的流行论述,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核心论点:爱你自己,在这个时代不要丧失自己的主体性,在任何关系中要保持一个独立的自我(一个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不要迷失自我、丧失自我。

在原则上这是对的,但是这里面其实还是有许多问题的。比如当你爱自己的方式永远是保护着自己,守护着自己,计算得失,甚至不做奉献,你还相信爱情吗?

流行文化经常催生这样的感情关系,而这样的关系不值得让大部分人欣慰,进而一种关于爱情的普遍焦虑借助互联网在年轻人心中传播开来,这是一种既渴望又谨慎的焦虑。在这样的环境中,各种各样的心理防御措施性质的说法便被发明出来,用来消解爱情的神圣性,最后得出的结论便是:人不应该相信爱情。问题是,这样一些说法对你管用吗?或者说,它们真的让你脱离对于爱情的苦恼了吗?

那么流行文化的各种对于爱情的说法,问题出在哪里呢?比如与保持独立,爱自己一脉相承的爱情中的主动权问题,流行文化总是告诉我们要如何做才能处于一种进退自如的状态,无论是经典爱自己的人还是自己爱的人二选一还是说先表白的人是输家的问题,它们都喜欢将安全感或者说更有确定性的选项作为第一位。结果便是在爱情中寻找这种安全感真的是我们所求吗?(难道为我们所感动的爱情多是不是忘却自我的,至少是能够让我们以他人为中心的吗?)

流行文化,或者说目前流行的爱情观有一种趋势——驯服爱欲。

流行文化希望生命力充沛的爱欲变成一个温顺的宠物。(人们愿意养一条狗也不愿意多结交一个朋友)这样一种精于算计的保护自己的方式源于我们寻求安定、稳定和自信,反而带给我们自我怨恨、纠结甚至自我抑郁。(安全感很多时候不是来源于自己的精于算计)可以说我们尝试驯服爱情的方式孕育出来当下各式各样的焦虑,衍生出来的便是各式不相信爱情的结论。

驯服爱情意味着把爱情和爱人变成我们完全可以掌控的、可以理解的、可以支配的、让我舒服让我适宜的存在。首先,驯服爱情是可能的吗?就好像人类能消除生活的荒诞吗?答案似乎不言而喻(正因为个人无法驯服,人们在各找各的互不相干)。其次若真的可以驯化一个人,那么这还能称为爱情吗?爱情难道不是自发的,难道对方不也是一个独立人?当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来一场相遇,这种惊奇是爱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过这其中常伴有风险。门当户对的做法不失为一种消除这种风险的方式,本质上是放弃了承担更多的风险,寻找安稳的做法,无可厚非,只不过仅仅是这样作为爱情的目标可能会留下不少遗憾。以安全感为核心,极端的自我呵护的方式恐怕是克隆一个自己,不用暴露在与他人交往的风险下,也就是一种自恋,而不是最好的自爱方式。(他人即地狱)

《爱欲之死》一书认为,爱人是一个经典意义上的独一无二的他者,他是不可把握的、令人着迷的、令人困惑的,如果你不接纳他者,不向他者敞开,你就会陷入爱情的终结这样一个悲剧。爱情的消逝由两个原因引起,一是我们陷入了自恋,二是同质化的地狱。爱情离不开他者,而他者最重要的便是异质性,或者说是否定性。我们无法驯化他,进而完全掌控他在爱人面前我们最纯真的表现是无能为力,无法驾驭。当我们归类化绩效化他者,便不再个别地认识一个具体的人,而只爱各种符号而已,并且给予一种掌握的错觉,一旦出现差错便会有一地鸡毛的落差感,进而所谓不爱了。这更偏向一种自恋而不是自爱。作者认为,自爱是基于自己主体性于他者有边界,但是他意识到他者和自己的不同;自恋是将自己的整个形象辐射到全部的视野中,整个世界成为自己的倒影(narcissus)。

回避他者对自己的否定性便会:

(或许麻木将会是终结,当爱情可以被计算,也就没人回去追求了)追求绩效,本质还是保持安全感,不愿意去改变自己的世界。黑格尔认为,主体性开始是闭合的,然后通过打开,容纳否定性,通过否定之否定达到一个新的整合的主体性。


14:25


保留观点(老师这部分论述很精彩建议观看):

1,或许我们区别不出那么细分的人类?

2,区分他者的类型,对他者做出审慎的判断,是否接纳他者。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一个他者,kpi主导的方式作为一个他者被我们无限敞开接纳,结果便是,我们丧失了思考,被系统宰割。要辨析地拥抱他者。

3,丰富了爱情的理解,另一方面对他者做了过于简单化的处理。

【刘擎】流行文化告诉我们,人就不应该相信爱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