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地图上谈兵——小议东吴之亡

2020-06-13 08:57 作者:蛋疼的汉子  | 我要投稿

一、《三国志》主要人物出生地点分布图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研究三国历史,我将前四史之一《三国志》中的主要人物的出生地分布在三国历史地图中做出了标注,如下图所示:

图 1 《三国志》中主要人物出生地分布图(原地图来源:地图窝网站)

图1部分细节如下图所示:

图 2 《三国志》主要人物出生地分布图部分细节(原地图来源:地图窝网站)

其中,属于蜀汉势力的人物出生地用绿颜色圆点表示,属于曹魏势力的人物出生地用蓝颜色圆点表示,属于孙吴势力的人物出生地用红颜色圆点表示。

另有诸如袁绍、袁术、刘表、吕布、陶谦、公孙瓒等割据势力代表人物,其出生地用黄颜色圆点表示。

《刘焉传》虽在《蜀书》,我将刘焉出生地用黄色圆点表示。《刘繇传》虽在《吴书》,我亦将刘繇出生地用黄色圆点表示。

《吴书四》载:“建安十五年……(孙)权加燮为左将军”。是以士燮虽亦为割据势力的代表人物之一,我仍然将其出生地用红色圆点表示。

在整个标注过程中,我做了如下权衡与取舍:

1、由于该三国时期历史地图精确度只到郡未到县,我在标注过程中对于人物出生地所在位置亦精确到郡,未精确到县。

2、山阳郡、乐安郡、清河郡、东莞郡、河间郡、平原郡、淮南郡、阳平郡、任城郡、南安郡、北地郡等郡,原地图中未标出。

因此,我参考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所显示的三国时期历史地图,约略在图中标注出各个地点的位置。

3、《魏书十一·王烈传》未显示王烈出生地。我亦未在图中标出其出生地。

4、《魏书二十》、《蜀书四》、《吴书三》中诸如曹冲、曹昂、曹宇等曹操诸子,以其数目多达数十,其出生地未予标出。

因此,刘永、刘理、后主太子孙亮、孙休、孙皓,《吴书十四》中吴主五子等人物出生地,亦未予标出。此外,周瑜之子循、胤,周瑜兄子峻、护等,其出生地亦未予标出。

5、公元226年,魏文帝改涿郡为范阳郡。是以出生地为涿郡之人,图中将其出生地标注于范阳郡。

6、公元232年,曹操之子曹彪受封为楚王,同时淮南郡改称楚国。是以书中所提及出生地为楚国之人,我在图中标注其出生地为淮南郡。

7、诸如董允、刘封、孙休朱夫人、陆瑁等人物,书中只谈及其为某人之子、某人之甥、某人之女、某人之弟、某人之曾孙,似未明确述及其本人出生地者,我皆以其父、其舅、其兄、其曾祖父之出生地代替其出生地标注在图中。

8、讨论出生于义阳郡之人,因地图未有标出义阳郡,我将其出生地标注在南阳。以秦汉时有南阳郡义阳乡故(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词条—义阳郡)。

9、《吴书五》中载“孙亮全夫人,全尚女也”。然而并未述及孙亮全夫人之出生地,《三国志》作者也未专门写出全尚传。《建康实录》载:“尚字子真,吴郡钱塘人。”是以我将孙亮全夫人之出生地标注在吴郡。

10、《晋书·地理志》记“丹阳”作“丹杨”,故标注过程中亦未予区分二郡。

图 3 《建康实录》原文(来源:国学大师网站)

二、分布图所引发的一些思考

1. 由图1可见,蜀汉政权的文武官员及掌权者出生地主要分布于四个地区:徐州、涿郡(范阳郡)、荆州、益州。

2. 颍川郡以及谯郡是曹魏政权政治人物的主要来源地。

3. 孙吴政权政治人物多来自于吴郡以及会稽郡。

4. 《三国志》中主要人物来自于如今之广东、广西、福建、贵州、江西诸省份概率较低。

5. 魏、蜀、吴本国所辖地域是魏、蜀、吴三国的主要人才来源地之一。此原是情理之中。

然而,吴郡等一些圆点分布极其密集的地域吸引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对吴郡进行了一些研究,如下所示。

三、有关吴郡的研究

我们可以看到,孙吴政权的政治人物主要来源于吴郡附近。于是我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一些研究。

首先,《世说新语·赏誉》载:“吴四姓旧目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和《三国志》卷五十六《朱治传》载:“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等资料提到了吴郡四姓的相关内容。

其次,我参考了由王宗广撰写、张旭华教授指导的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吴四姓与东吴政权》,其中提到:“……吴四姓即江东吴郡的顾、陆、朱、张四姓……尤其是孙氏父子当政时期,吴四姓……子孙大量入仕……”。

文章提到,顾、陆、朱、张四姓的代表人物分别是顾雍、陆逊、朱桓、张温。此四人在《三国志·吴书》中均有传记记载其生平。

文章提到,东汉中期,顾氏已发展为吴地豪门。东汉时期,陆氏已经成为当地望族。朱氏以朱桓、朱据受孙权提携开始发迹。东汉后期,张氏开始形成其政治势力。

文章着重描述了东吴统治者与东吴两大政治集团:北方地主集团和江东地主集团之间的分分合合与政治斗争。讲了孙策起初倚靠北方地主集团对江东地主集团的打压,引起了江东地主集团的反弹。而后孙权渐渐将统治天平倾向了江东地主集团,也因此巩固了自己的统治。随着江东地主集团的羽翼渐丰,孙权与江东地主集团之间的争斗也渐渐出现。而后的孙亮、孙休以及孙皓,同江东地主集团的关系也是有合作有斗争。

文章结尾描述了孙皓仰仗江东地主集团进行统治,是以孙皓本人虽然暴虐,东吴却也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这一段文字不禁引起我的怀疑:既然孙皓本人如此仰仗东吴地主集团,甚至陆抗后人都有死于晋军手者。我认为,在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尚未到达顶端的三国时期,孙皓的所作所为无疑是顺应历史潮流的。那为什么,孙皓却又被历史所抛弃呢?历史为何选择司马炎作为书写历史的胜利者,而未选择孙皓?

人多谓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我一向认为,胜利者是由历史选择的。对于为何历史抛弃了吴主孙皓,我又进行了一番研究。

首先我翻阅了《三国志》中吴主孙皓的传记。我发现孙皓的统治过程中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值得记录的事件,一是步阐之叛,二是郭马之反。于是接下来,我首先对步阐之叛进行了一番研究。

四、有关步阐的研究

为了研究步阐之叛,我阅读了由黄兆宏先生撰写的《步阐叛乱探微》一文。作者分析了步阐个人和孙皓的关系,发现无论从步阐个人还是从步氏家族来说,孙皓都没有加害于步阐的理由。

接下来我发现了令我欣喜的结论,作者写道:“……孙皓做出了许多侵害士族共同利益的事情,使得士族共同体与孙皓之间貌合神离。”作者认为,孙皓本人的许多骄奢淫逸的做法损害了士族们的利益。起初孙皓与步阐因迁都一事进行了合作,随后由于孙皓个人性格问题,步阐不禁产生了矛盾与恐惧的心理。作者继续写道,孙皓本欲仰仗步阐,却未曾想到步阐最后进行了反叛。从此之后孙皓与士族便貌合神离。

孙皓打压士族的手段有诸如改变东吴的领兵制度,变革士兵为士族所有的复客制为增加诸王领兵,欲如此以达到削弱士族军权的目的。

其次是分割士族兵权。孙皓在陆抗死后,将属于陆氏的士兵分给陆抗诸子。如此以达到削弱士族兵权的目的。

再次是孙皓任用亲信,即士族口中所谓的“小人”,借此打压士人,即所谓的“忠良”。

多管齐下后,孙皓和吴国士族之间关系,可想而知。

五、有关郭马的研究

《三国志·孙皓传》记载道:“三年夏,郭马反……皓时又科实广州户口……马与部曲将……攻杀广州督虞授。……四年春,立中山、代等十一王……壬申,王濬最先到,于是受皓之降……”

我发现,郭马之反和孙吴灭亡时间如此接近。我不禁想:所谓科实广州户口,莫非亦损害了广州当地士族地主的利益?于是我继续了我的研究。

六、有关户籍制度的研究

为了研究孙皓科实广州户口,是否真正损害了世家大族们的利益,我参考了由林浩撰写的《中国户籍制度变迁一文》,并重点研究了其中有关三国户籍制度的相关部分。作者写道:“而豪强支持下建立的孙吴……不断将大量民户、屯田户划为大族将领支配……同时,还实行使大族将领合法占有免除赋役人口土地的‘复客制’……但孙皓时,不仅‘一家父子异役’,‘调赋相仍’,兵家也‘供给众役,廪赐不赡’。”无疑,孙皓对于户籍制度的变革,极大地损害了士族地主们的利益。

七、吴亡引发的思考

由上面所叙述的看来,孙皓所谓的暴怒骄奢,不论其主观是为一人之享受,还是为打压士族,其所作所为,客观上打压了孙吴士族地主们的利益。是以东吴上下离心,加之统治者孙皓诡秘难测,再加上改革操之过急失掉士族之心,最后加上晋之于吴具有绝对军事优势。在众多的合力之下,所作所为本就不符合历史潮流的,没有照顾地主阶级利益的孙皓,被历史所抛弃。

地主阶级作为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封建社会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在封建社会远远未完结的三国时代,其存在和发展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作为封建社会国家政权的统治者,孙皓对待地主阶级刻薄寡恩,动辄施虐,其所作所为自然不符合儒家所谓仁者之所作为。是以孙皓尽管心有不甘,却也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然而孙皓自知世家大族势力之大,却也毫不吝惜,以身为卵,击士族之石。其作风颇类孙策,亦令人动容。或许国家大患,不患不足民主,却患不能独裁也。

窥斑见豹,我不禁想,非唯吴国,或许整个三国历史,不过是地主阶级发现其利益代表东汉政权垮台后,寻找新的利益代言人的过程。其中尽管也伴随了地主阶级中个别家族的内斗,然而假如我们将地主阶级视作剥离了个体却又不失其实在性的的抽象概念,整个三国历史,或许只是地主阶级在更换新的利益代表之际所上演的一幕又一幕忠臣良将的闹剧。

这一个又一个的利益代言人,同地主阶级的个别人物一起,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些可供谈资的故事。现在看来,所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或许应该改做“江山如画,一时多少地主。”所谓“浪花淘尽英雄。”或许应该改做“浪花淘尽农奴。”

在三国历史中,自然也不乏个别寒门出身之人,经过个人努力成为了人中龙凤。然而更多的是,在历史课本上甚至没有资格留下姓名的人们,在历史车轮的夹缝中苟且求得性命。然而却是这些人,作为基石撑起了我们这个民族。比起那些风流倜傥、可歌可泣的地主们,我认为,当今所谓的一些知识分子、社会精英、各界名流们,或许应当更多地关注这些人。

因为我始终坚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地图上谈兵——小议东吴之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