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系列之太阳神阿波罗光辉下的血与火(三)——遗产战争
简介
在1667年至1668年的遗产战争中(法语:Guerre de Dévolution,荷兰语:Devolutieoorlog),法国占领了西属尼德兰和弗朗什-孔泰的大部分地区,这两个地区当时都是西班牙的省份。这一次战争之所以被称为遗产战争,是来源于一项比较模糊的法令,即《遗产继承法案》,路易十四以该法律声称,与西班牙的玛丽亚·特雷莎结婚之后,自己有权继承这些领土。

基本信息
爆发时间:1667年5月24日至1668年5月2日
爆发地区:法国北部,加泰罗尼亚,西属尼德兰
战争结局:亚琛和约
战争影响:阿尔芒蒂耶尔、贝尔格、沙勒罗瓦、克特雷特、杜埃、佛内、里尔、奥德纳尔德和图尔奈等地被割让给法国
交战双方:
法兰西王国/尼德兰联省共和国、西班牙王国、神圣罗马帝国、瑞典王国
双方指挥:
法军及联军方面:路易十四、杜伦尼、大孔代、奥蒙特公爵、马里内侯爵克雷基、卢森堡公爵
西军及联军方面:卡斯特罗·罗德里戈侯爵
、格兰维尔伯爵、菲利普斯皮诺拉
双方兵力:
西属尼德兰战线:法军50000人/联军27000人
弗朗什孔泰战线:法军15000人/联军4000人
双方损失:不详
在战争中,法国人遇到的阻力其实是很小的;然而,路易十四更关心的是维护他在西班牙帝国的继承权,并因此在1668年5月的《艾克斯-拉沙佩尔条约》中归还了他的大部分收益。1668年1月,神圣罗马帝国的利奥波德皇帝同意了这些条款,英国、瑞典和荷兰共和国的三国联盟加强了这一协议。
这场战争标志着长期的法荷同盟的终结,并且是接下来的五十年中法国掌控欧陆霸权的时期进行的第一次扩张战争。

背景
作为1659年结束法西战争的《比利牛斯条约》的一部分,路易十四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的长女玛丽亚·特雷莎结婚了。尽管在近一个世纪的连续不断的战争中西班牙的国力遭到了极大的削弱,然而它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日不落大帝国。为了防止被法国控制,玛丽亚·特蕾莎放弃了她的继承权;作为回报,路易得到了50万埃居金币的嫁妆,然而这一笔巨款从来都没有支付过。
在1661年马扎然枢机主教去世后,路易十四终于开始执掌国家的实权,在他的领导下,法国开始推行扩张主义政策。法国财政部长让-巴蒂斯特•柯尔贝特认为,法国如果想要经济持续增长的话,就需要夺取西属尼德兰,因为在那里的沿海拥有着大量的优良港口。这样一来的话,那么就意味着与西班牙王国、神圣罗马帝国的利奥波德皇帝,甚至是荷兰共和国(原来是一个法国的长期盟友)发生冲突。
1648年的明斯特和平协议确认了荷兰的独立,也使阿姆斯特丹永久的封闭了斯海尔德河河口,从而控制了整个欧洲的西北地区的贸易,保持这种垄断地位是荷兰的首要国策。
到了1663年,路易十四得出了以下的结论:荷兰的国会永远都不会自愿同意自己的要求,之后就开始了谋划如何夺取西属尼德兰,尽管谈判继续避免引起怀疑。根据1662年《法荷巴黎条约》的要求,法国于1665年7月参加了第二次英荷战争,路易为他们的军队集结提供了借口;路易还估计,这么一来的话,荷兰人更加难拒绝他进入西属尼德兰。9月,菲利普国王去世,留下他四岁的儿子查尔斯,继位为国王,遗孀奥地利的玛丽安娜为摄政王。而且国王留下了遗嘱:如果查尔斯死了,利奥波德皇帝将会继承西班牙帝国。


法方的理由认为,由于嫁妆财款到现在依旧没有支付,所以说玛丽亚·特雷莎的那份所谓的放弃继承权的宣言自然也就是是无效的,而且她如今也嫁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那么她的“遗产继承权”自然也就由法国国王所拥有了。
在此基础上,路易十四声称拥有西属尼德兰的大部分地区的主权,包括北布拉班特、林堡、坎布雷、安特卫普和梅赫伦(马林)、上海尔德、那慕尔、阿图瓦和埃诺等地以及相关财产。利奥波德皇帝和马德里一方都对此说法进行了驳斥,因为它只适用于上布拉班特、那慕尔尔和埃诺以及相关的私人财产,而不是地区行政管辖的继承权,然而那笔天价且依旧没有到手的嫁妆依旧为路易十四提供了一个合乎法理的开战理由。

在意识到法国的意图之后,马德里的西班牙政府开始试图结束葡萄牙的复国战争,同意与英国结盟,并且开始试图离间法荷联盟。1667年,为了进行反击,路易十四与葡萄牙签订了为期十年的《里斯本条约》,并向勃兰登堡等潜在的对手支付了让他们维持中立的费用。神圣罗马帝国的利奥波德皇帝这个时候也被卷入了大土耳其战争,而外交部长胡格·德莱昂内也用一系列的条约将莱茵反奥地利联盟延长至1668年。
5月8日,每位法国驻欧洲各国的大使宣读了同样的一份宣言,声称路易十四理应得到他应有的土地。 5月中旬,在荷兰,丹麦-挪威王国,法国和英国之间的布雷达举行了结束英荷战争的会谈; 不久前,荷兰大议长约翰·德·维特也得知英格兰王国的路易和查尔斯二世事先已经达成了秘密协议,也就是向荷兰人施加压力,要求他们开始反对法国。

迫在眉睫的战争阴云使得西班牙只能够被迫接受葡萄牙的独立;5月23日签署的《英-西马德里和约》西班牙又给予英国实质性的商业特权,以作为对结束与葡萄牙战争的帮助的回报。

战争爆发
1667年5月至9月:西属尼德兰

西属尼德兰也被称为佛兰德斯这一狭小地区的交通运输主要以运河和河流为主。在19世纪铁路出现之前,货物和物资基本上都是通过水路运输的,所以说这一战区的战役主要就集中在控制利兹河、桑布尔河和默兹河等河流要道的要塞。

1659年后,米歇尔·勒泰利埃发起的一系列军事改革使法国军队更加的专业化,同时还改善了其后勤保障。这使得法国军队能够在长期的战争中投入更多的兵力,到了1667年的时候,法国陆军的现役兵力为80000人,其中51000人都被投入了战争。


蒂雷纳子爵杜伦尼被任命为最高指挥官;他的3.5万人的主力部队和炮兵部队在默兹河畔的沙勒维尔-梅济耶尔周围集结。另有9000名安托万·德·罗什巴隆将军(Antoine de Rochebaron)领导的部队准备沿着克特雷特和奥德纳尔德向莱茵河上游挺进;弗朗索瓦·德·克雷基骑士,马里内侯爵(François de Blanchefort de Créquy)指挥的6000名轻骑兵驻扎在谢尔克莱班(Sierck-les-Bains),保护他们的侧翼免受来自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的攻击。在路易十四及其随行人员的陪同下,法军于5月24日越境。

在意识到法军的这些有关战争的准备工作,西班牙总督卡斯特尔·罗德里戈侯爵紧急要求马德里提供更多的战争款项。尽管在女儿玛丽安娜的婚礼上花费了150万埃斯库多的巨款,西班牙国王还是设法将西属尼德兰可动用的兵力从1666年年中的1.1万人增加到1667年4月的2.7万人。
虽然不足以保卫每一个要塞,每一处村镇,但西班牙人并不需要这样做。因为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即使是最坚固的防御工事也会沦陷与法军之手,西班牙主要战略目的就是拖延时间,而防御者与此同时则开始动员后备力量或寻求外交解决办法。占领城镇相对容易,但是如何控制则更加困难,因为每一只调派的驻军都削弱了野战军的力量;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法国人在佛兰德斯战场上将会一次又一次地面临这种战略困境。
杜伦尼的第一个目标直指西班牙军的重要后勤供应基地,沙勒罗瓦【Siège de Charleroi (1667)】;罗德里戈侯爵由于没有足够的兵力守卫此地,只好无法控制它,首先摧毁了它的防御工事,然后再撤退到了布鲁塞尔。6月2日,德蒙塔尔侯爵被任命为法国总督,以及3000人驻防此地,而沃邦将军则开始负责重建防御工事。到7月底,另一路由罗什巴隆将军指挥的法军已经占领了杜埃【Siège de Douai (1667)】、克特雷特和奥德纳尔德;杜伦尼则继续向登德尔蒙德挺进,打算直接攻占安特卫普。

7月31日,在布雷达签署了的和平条约终于结束了英荷战争,由此荷兰人开始与英国和西班牙讨论建立针对已经开始不断崛起,并且执行对外扩张政策的法国的外交联盟。与此同时,卡斯特尔·罗德里戈侯爵为了阻止法军的不断的前进,选择打开了水闸淹没了土地,杜伦尼只能撤退,并于8月10日转而包围了里尔【Siege of Lille (1667)】,此地乃是瓦隆地区的首府和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
驻军在8月28日投降后获准携带着武器撤退了;三天后,约翰·加斯帕·德·马尔钦,格兰佛伯爵和他率领的一支12000人的西班牙救援部队在布鲁日大道上撞上了法国骑兵部队。这一只法军的命令就是封锁里尔城周围的要道,伯纳丁·吉戈·德·贝勒芬兹和克雷基将军两位法军将领造成了西班牙人近2000人的伤亡,而自身无一损失;1668年初,大喜过望的路易十四将二人双双进封为法国元帅。9月12日,杜伦尼又占领了阿洛斯特,尽管他的部队在战斗中伤亡较极少,但是疾病是最为关键的减员问题;10月初,冬季的战役提前结束了。

1667——1668年冬季,双方谈判
1667年7月31日,《布雷达条约》最终结束了英荷战争,并且立刻就开始了针对法国的共同战线谈判。这是由泽兰州推动的,而且还得到了英国驻海牙和布鲁塞尔大使威廉·坦普尔爵士(Sir William Temple)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利奥波德皇帝(Leopold)驻伦敦代表弗朗索瓦·保罗·德利索拉(Francois Paul de Lisola)的支持。
德维特将荷兰的困境总结如下:“抛弃西班牙就是在把荷兰土地拱手向法国相让,单凭我们独自去面对法国的威胁是极其愚蠢的。”尽管他和英国的查尔斯国王更喜欢法国,但两国绝大多数国内同胞并不喜欢法国,这意味着他们必须通过让路易十四退却来,以满足国内舆论,但他们仍然和法国是朋友。但是据法国驻瑞典大使称,查尔斯国王很快意识到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之后他开始专注于确保路易十四的矛头只直指德维特。
从1667年4月到1668年6月,由于法国征收关税增加,使得法荷贸易的总额下降了30%。再加上法国即将同荷兰本土接壤,将成为其极大的威胁的前景,这导致了奥兰治派、各州和普通民众对英荷联盟的广泛支持。在英国,议会和商界都希望得到和平,而大多数人又出于战略和商业原因更加倾向于西班牙,包括内阁首相阿灵顿勋爵,支持西班牙的英荷联盟似乎是最为理想的解决方案。最终,它使英格兰的查尔斯得以保持议会的满意,同时表明荷兰人不可靠,从而提高了路易十四在1670年的《多佛条约》中付出了更多的代价。
9月,德维特承诺确保西班牙接受法国结束战争的条件,但路易十四继续坚持己见,他承诺自然会在需要时,执行这些条件。 当玛丽安娜拒绝时,德维特说服荷兰国于1668年12月10日和1668年1月14日通过决议,批准对西班牙开始采取军事行动。这立即就遭到了其他省份以及荷兰国内的反对派强烈反对。
当1665年菲利普国王去世的时候,此时此刻西班牙唯一的盟友便是同为哈布斯堡家族出生的利奥波德;到了1668年的时候,他们的外交官与奥兰治派派、英国以及瑞典和勃兰登堡等法国传统盟友建立了关系。1667年9月,葡萄牙的阿方索六世被他的兄弟佩德罗所废黜,佩德罗一上位就开启了关于结束复国战争的讨论。1667年与法国的协议被废止,1668年2月13日,西班牙通过《里斯本条约》承认葡萄牙正式独立。
为了资助1668年的同法国继续进行的战争,罗德里戈侯爵同意从阿姆斯特丹金融市场贷款200万荷兰盾。 为了安全起见,将允许荷兰人占领布鲁日,奥斯坦德和达默,与葡萄牙和平的前景意味着玛丽安娜可以拒绝这些条件。 她向罗德里戈侯爵发去了60万埃斯库多和100万银币的保证金。 而在得到这些资金之后,这使他开始征兵,而勃兰登堡方面亦同意提供12,000名士兵。
1月20日,路易斯和利奥波德签署了一项分治条约,同意如果西班牙的查尔斯死了,西班牙帝国将被法国及神圣罗马帝国分割;这其中还包括9月份给予德维特的条件。英国和荷兰共和国于1月23日签署了三国联盟,第三个成员国瑞典于5月5日正式加入,这是在《亚琛和约》签订三天之后签订的又一条约。它包含了一项共同防御条约,一项确保西班牙接受法国条款的协议,以及一些秘密条款,包括如果路易十四违背这一承诺,将对法国采取军事行动。
法国驻伦敦大使鲁维尼几天内就收到了一份据称是阿灵顿寄来的复印件,他把它交给了法国的外交部长。十年后,路易在打响法荷战争的时候中称这是“忘恩负义的荷兰民族”的蓄意侮辱,但他当时的反应要温和得多。法国人承认军事条款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能执行的;正如杜伦尼所说,“荷兰人的恶意多于权力,而英国人既没有军队也没有金钱”。前者还指出,该联盟的保证适用于双方,要求西班牙遵守法国条款,“不会让我们损失一个苏”。

1668年2月,弗朗什孔泰地区的战役

在整个谈判过程中,为了让自己在谈判中占据主动权和优势,于是在9月份的时候,他又决定占领弗朗什孔泰。面对法军的入侵,西班牙军压根就没有任何的还手之力,该地的总督,即耶讷侯爵手下的兵力还不到2,000人,却需要用其来控制整个省。法国军队还得益于极为优越的后勤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对手准备好之前就展开战役。入侵计划于二月初开始进行,通常认为这个时候就开始调动部队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人数众多的部队增加了不少意外的因素。
该行动是由大孔代亲王亲王指挥的。他曾是法国的主要将领,在1648年至1653年的投石党运动期间,他是与路易国王进行对垒的与叛军的主要领导人,然后与西班牙军一直并肩作战直至1659年。这是他自1660年流亡返国以来得到的第一个命令。弗朗什-孔泰被视为勃艮第的一部分,他家族在此地的传统权力基础和他的选择表明了皇室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独立国家的控制。
为了让对手捉摸不透,路易十四又向外公开了一个将军队规模扩大一倍,即人数达到13.4万,并且还故意泄露了拟议的1668年战役的细节。在他自己和杜伦尼的带领下,66,000名士兵已经完成了对西属尼德兰地区的征服; 在奥尔良的菲利普的领导下,一支辅助部队将开始进攻加泰罗尼亚,而大孔代则需要在三大主教区防范德意志诸邦的反扑。
这为在第戎集结部队和补给提供了掩护;到2月初,大孔代在欧克索讷附近已经集中了12,000名步兵和3,000名骑兵。他与卢森堡公爵一同兵分两路,并于2月4日开进了弗朗什孔泰。贝桑松和萨兰莱班于2月7日投降,此后,孔德和卢森堡又移军多尔,路易十四于2月9日加入。国王的在场导致了在很大程度上不必要的袭击,这使法国人丧生了400至500人,这是该战役中唯一的重大损失。多勒于2月14日投降,紧随其后的是省会格雷(Gray)在19日投降,而路易则在24日回到了圣日耳曼。

1668年5月北加泰罗尼亚
在南部战线上,则是西班牙人采取了主动。 加泰罗尼亚总督奥苏纳公爵以2300名步兵和200名骑兵入侵了切尔丹亚河上游。 法国人防线薄弱,使他得以占领该地区的55个村庄,尽管当地杂乱无章的小ique与法国军方一起抵抗了入侵。 西班牙的入侵一直持续到1669年,迫使法国人加强了边界。

《亚琛和约》
在拥有欧洲最大军队的情况下,杜伦尼、大孔代和奥尔良公爵都主张继续战争。而文臣们则基于财政原因,开始建议和平——16世纪60年代是经济严重衰退的时期,战争花销高昂。法国对荷兰和英国的海战也毫无准备,虽然科尔伯特已经开始实施旨在减少其对荷兰航运运输货物的依赖的政策,但这是需要时间。在除了已经与勃兰登堡签订和约的人之外,洛林的查理又向玛丽安娜提供了8000人的部队。在次此年的2月,据报道,7岁的查尔斯国王得上了天花,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致命的疾病;他的死给了路易十四一个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实现目标的好机会。法西两国之间可能的联统使他决定和平;4月25日,法国、英国和荷兰共和国之间的《圣日耳曼条约》敲定了条款,随后被纳入西班牙和法国于5月2日签署的《亚琛和约》。

后续影响
法国根据《亚琛和约》获得的收益有:除了康布雷,艾尔和圣奥梅尔需要返还,其余的依旧保留在自己的手中
法国撤离了弗朗什孔泰和西属尼德兰,但是11个城镇及其周边地区落到了法国人的手里。里尔,阿尔芒蒂耶尔,贝尔格和杜埃被认为是加强了法国脆弱的北部边界的重要城镇,并至今仍是法国的重要城市。如1672年所示,对图尔奈,奥德纳尔德,科特赖克,维尔讷,宾切,沙勒罗瓦和阿特的保留使未来的进攻变得更加容易。

从军事角度来看,法国加强了北部边界,沃邦开始在国境线上开展工作,该一系列的防御工事和堡垒在法语中被称为【Ceinture de fer】,即铁腰带。拥有沙勒罗瓦和图尔奈这样的小镇,即控制住了进入西属尼德兰的道路上的重要城镇,为以后的军队提供了便利,但它们很容易被包围,所以在这里需要部署大量的驻军。
政治结果好坏参半。在《分治条约》中,利奥波德皇帝承认路易十四拥有继承西班牙帝国一部分的权利,这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西班牙国内的愤慨。然而,路易斯的扩张野心引发了关于反法国联盟的讨论,最终形成了1689年的奥格斯堡同盟。
包括赫伯特·罗恩在内的现代历史学家对“三国同盟在签订和平条约中的作用”进行了辩论,赫伯特·罗恩是“自约翰·洛思罗普·莫特利以来,荷兰最重要的英语圈历史学家”。尽管在的第三次英荷战争中同盟短暂性的断裂,但其真正的利害关系还是使英国和荷兰一同走到了法国的对立面。荷兰人将《亚琛和约》视为外交胜利。
荷兰国内对法国野心的忧心忡忡也使得支持奥兰治亲王的势力再度的兴盛了起来,加剧了与德维特为首的共和党派之间的政治冲突。结果是德维特故意忽略了荷兰军队的建设,因为在他看来,如果军队壮大起来,则是增强了奥兰治亲王的力量。这在1672年引起了灾难性的后果。
路易在1667年打响战争是因为他认为荷兰人永远不会自动同意法国所需其做出的让步。如今他如果想要攻略西属尼德兰,就必须要首先击败荷兰共和国,由此一来,路易十四即开始策划未来的法荷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