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话武汉无轨电车(第三期)

2020-11-27 23:29 作者:大雁在此  | 我要投稿

这是我2015年在一个QQ群里面意外得到的一份资料,是我在整理我电脑时意外发现的。发现互联网上面没有相关资料,同时也发现资料过时严重。现公布出来,希望大家积极补充,让无轨电车所代表的城市工业记忆得到保护。

第21回:架新线,电车公司忙培训

话说1961年10月下旬,在一路电车线路上,不少市民看到只坐有五六个人的电车来回行驶后心生疑问,他们纷纷询问,有些电车人是爆满,为什么这车里人这么少?莫急,您家要仔细看看车前面挂的牌子,这是“教练车”,是电车公司为解放大道即将通电车而培训司机的教练车。早在当年7月间,电车公司就成立了司机、售票员训练班,抽调技术熟练的老司机和优秀售票员任教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第一批受训司机 4个月后就进入线路跟空车实习,稍后,还要载客实习。接着,还有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学员。而售票员重点则放在政治训练。当时,学员们劲头很足,都争取早日掌握技术,为广大市民服务。与此同时,武汉电车公司也为武钢培养了一批电车司机。

第22回:开 3路,电车又添生力军,

1961年 12月 25日上午,武汉市第三条无轨电车线路——解放大道宝丰路至永清街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这条线路全程 6.8公里,设有:宝丰路、体育馆、航空路、新华路、循礼门、西马路、球场街、渣甸路(现名:解放公园路)、永清街等九个站,一个来回行走需要七十分钟。

第23回:助维修,电车保养场建成

1959年2月,电车汉口武胜路保养场竣工投产。这个保养场的建筑面积1568.6平方米,有车间1个,班组4个,各类机床8台,职工44人,担负车辆的例行保养和一、二级保养。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全国各类物质非常紧张,特别是汽油奇缺。到了 1960年 10月后,由于武汉近57%的公共汽车线路停运,不得不采取部分电车拖带公共汽车运行,致使电车损坏严重。到 1962年,电车车辆完好率下降到 77.92%。这年 6月,电车公司又接收了武汉市机电局农机电器修配厂和硚口区交通局汽车运输修配厂,在汉口辛家地建成电车修配厂,开始承担车辆的大、中修任务。

第24回:多出车,各队保养有高招

由于三年自然灾害车辆的维修保养工作没有相应地跟上去,以致电车长期失修,时常发生故障。电车公司从1962年二季度开始,就采取多项措施,加强车辆的维修保养。保养场也组织专门的力量,到各线路进行车辆技术状况的检查,根据检查的结果,把车辆加以分类排队,进行有计划的保养。与此同时,电车加强了小队的保养力量,建立车辆管理技术责任制,实行定人、定车、定线路,包乘包修,使小队既是运行单位,又是保养单位。第一路队第二小队的车辆一到站,司机就主动地向技术队长或技工报告车辆的运行情况,和他们一起进行检查或检修,车务员也自动地检查门窗、扶手的情况,看看有无问题。为了不让车辆在发生小的故障时就回厂修理,他们在主要站上备有轮胎、电瓶、煤精等材料和配件,以便“有病就治”。第二路队的车辆实行夜间保养,技术小队长在每天收班以前,都要召开技工、司机的碰头会,了解车辆的情况,组织力量检修。原来他们车辆的电器故障严重,技工杨珍姑就利用夜间保养的机会采用解剖分析的办法,找到了主要原因,和大家一起进行检修,使全队的车辆故障率由每百公里2814秒下降到519秒,并使每车每个电瓶的使用时间由一天延长到一个月。

第25回:为乘客,电三调整收发班

硚口地区,武汉许多工厂在此扎堆。为了方便武汉机床厂、武汉搪瓷厂、南洋烟厂和武汉火柴厂等单位职工的出行,1962年七八月间,三路电车的职工主动上门,征求对电车客运的意见,改进工作。在当时的征求意见中,反映较大的是早上五点半钟发车,对六点钟上班的人来说时间太紧赶不赢。另外,不少人对每十五分钟发一次车表示不理解。他们认为在武汉夏天天气炎热,15分钟,显得十分漫长。根据这些意见,三路电车职工经过研究后,立即把发车收车的时间进行了调整。早上发车由五点半改为五点,晚上收班由八点半至九点改为九点半。过去每十五分钟一班车改为每十二分钟一班车。为此,三路电车职工主动增加了一个半班。经过这样调整后,乘客都比较满意。

第26回:喜打扮,欢庆通车四周年

1962年9月20日,是一路电车通车四周年纪念。为了庆祝这一生日,当天行驶在汉口三民路至武昌水果湖线路上的电车精心打扮,80%的电车换上了新装:黑色的双边,乳黄色的车顶,加上天蓝色的车身,比前显得更加美观。不久,为了迎接战胜三年自然灾害后的第一个国庆,市电车公司调整了运能。一路电车(长途:三民路至水果湖;短途:三民路至大东门)比平日可多出车十多辆,平均每三——四分钟发一部车,比以往车距大大缩短。二路电车(三民路至硚口)由原来每天行驶五辆增加到八辆,车距由八分钟降到五分钟。三路电车(宝丰路至永清街)在节日前将线路延长至黄浦路,车辆也比过去增加了四辆,车距由原来十二分钟降到六分钟,为了满足中山公园、武汉剧院等节日晚上游客和观众乘车的需要,三路的收班时间每日延迟到晚十一时。此时的武汉电车,计有3条线路共长25公里,每日担负约11万人次的客运任务。

第27回:城边缘,武钢电车开通了

1961年初,武钢成立电车筹备处,计划投资200万元,开辟任家路-厂前,任家路-工人村的 2条电车线路,但在计划审批中,改为蒋家墩-厂前 1条,线路长 5.5公里。1962年 10月,在武汉电车公司的帮助下,武钢购进电车 5辆,开通连接青山蒋家墩武钢宿舍区和武钢厂区之间的电车线路。武钢电车的开通,成为了武钢职工上下班重要的交通工具。

第28回:比对手,二路三路搞竞赛

在1962年的增产节约运动中,电车三路和二路两个兄弟车队开展了热烈的对手赛。两个车队始终保持了你追我赶、你帮我助、学先进、赶先进的劲头。三车队行驶的路线是宝丰路到黄浦路,二车队行驶路线是三民路至硚口,两个车队的人员和车辆相等,而且都是上海出产的绞接式大型客车。在此之前,三车队曾多次评为公司先进单位。开展对手赛后,三车队保持先进不松劲,二车队紧赶先进不落后;三车队是又赛又帮,二车队是又学又赶。二车队曾三次主动到三车队学习先进经验,回来后,车队及时组织务虚,进行推广。两个车队的单车与单车,个人与个人也开展了对手赛,120天无故障的三队优秀司机尹绪东和二车队 30天无故障的司机张世汉和两个车队的优秀售票员雷春英、魏福珍、周腊梅、左祥梅等都找到自己竞赛对象。三队司机杨继松认真执行“三位一体制”,有一次轮胎坏了,技工、司机、售票员一起动手,十分钟就换好了轮胎;二车队司机熊海涛在竞赛中,加强了车辆保养和注意行驶安全。话说当年 10月的一天,他驾驶车辆正行驶时,一小孩突然横穿马路,熊海涛迅速紧急刹车,由于平时注意车辆保养,刹车高度灵敏,所以避免了一次重大事故。竞赛终有胜负,最后评比三路获得优胜,但二路成绩也不差,两个车队都被评上电车公司甲等先进单位。工作车次、行驶公里、客运人次和客运收入都超额完成;故障率分别下降了72.5%,和 55.88%,而且都没有发生责任事故。

第29回:搞延长,硚黄新线施工忙

1962年,为了适应城市人民生活的需要,市电车公司又开始架设从硚口经中山大道直至黄浦路的电车新线路。这条电车线路起自汉口中心地点六渡桥,沿中山大道下行,经过居民密度最大、商业繁华集中的民生路、江汉路、大智路、车站路、一元路到胜利街转三阳路到解放大道,全长四公里。工程从 7月 10日动工立杆开始,到当年 12月初完成了大部分任务。在施工中,曾遇到了高压电线、低压电线、电信线以及铁路平交的影响,但在市电业局、电信局、铁路局的领导和职工的大力支持配合下,都一一安全通过了。新的电车线路建成后,将把我市各条电车线路连成一气,形成较完备的电车线网。当年 12月 7日,为对六渡桥段施工,电车三民路——武圣路段停电一天。这期间,二路电车停止行驶由公用汽车代替,一路电车则以武圣路为起止点。


大话武汉无轨电车(第三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