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文学考研知识点(鲍照和“四声八病”说)

考点七、元嘉三大家之鲍照对七言体的贡献
鲍照,字明远,人称鲍参军,东海人,南北朝诗人。宋元嘉中,刘义庆以他为国侍郎。由于任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后被乱兵杀害。鲍照上集六朝精华,下启唐八风气。
鲍照的诗主要学习张协和张华,善于摹写形状。宋颜延之问己与谢灵运优劣于鲍照,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铺锦列绣,亦雕绩满眼。”诗歌风格体现在“险”:从诗歌思想内容与情调来看,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寒之士的强烈呼声,表现为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俗”: 从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风格特征等方面来看,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多得益于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
鲍照摹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考点八、新体诗
“四声八病”的出现和新体诗的产生
“四声八病”是齐梁时期发现并运用于诗歌创作的声律要求。魏晋以来的声韵学受印度梵音学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齐代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沈约、谢朓,王融等“竟陵八友”日相联句赠答,探讨诗艺。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始创《四声切韵》。四声是声律论提出的前提和基础。沈约《四声谱》根据汉字四声和双声叠韵的特点,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五韵诗应该避免的弊病,称为“八病”。
周顒、沈约等人将“四声八病”运用于诗歌创作,务求作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四声八病”这一声律要求是永明体产生的基础。它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四声八病的要求过于精密繁琐,给诗歌创作带来不少困难。
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新体诗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发现四声,并将它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而成为一种认为规定的声韵,这就是永明体产生的过程。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它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