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武汉新晋院士5名,位列全国第三,长沙3所985仅一人当选

2023-11-23 22:10 作者:作家李楠枫  | 我要投稿

武汉新晋院士5名,位列全国第三,长沙3所985仅一人当选

2023年,新晋中科院院士59人,工程院院士74名,两院院士一共133人。武汉有5人当选,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工程院院士3人,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倪四道、武汉大学教授刘胜、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学东、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金梅林、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献龙。

相比于上一届的8人当选,武汉这次少了很多。不过,这样的数据已经不算太差了,因为除了北京和上海,其他城市都不算特别多。其中,广州、武汉都是5人,南京、深圳都是4人,西安、哈尔滨都是2人,长沙只有1人。

根据往年的情况,武汉当选的院士的数量一般比不上南京,今年竟然可以超过南京,实属难得。可以说,除了北京和上海这两个特殊的城市,就数武汉和广州新晋院士数量最多。

如果不横向比较,会觉得武汉的表现大不如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位呢?第一,这一届院士数量比上一届少了16人,下降幅度比较大。第二,北京和上海的比重增加。2021年上海新晋院士11人,今年增加了7个。2021年北京新增53人,其中高校院士21人。2023年,北京光校板块新增了23名院士,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数量可能会更多。

总数下降了,北京、上海占多了,其他城市新晋院士数量就更少了。这样看起来,武汉的表现不可谓不佳。

今年有15所985大学被剃了光头,其中就包括成都双雄四川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的科研力量本来就不足,可以理解。四川大学以前很不错,最近几年感觉有些滑坡了。

除了成都的两所985高校,长沙3所985也只有中南大学一根独苗,湖南大学、国防科大也被剃了光头。

此外,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都被剃了光头。东北大学、兰州大学这样的末流985高校不能产生院士可以理解,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这样的头部高校居然也无法破零,真是有点不可思议。

不过,话又说回来。除了中科院自身的研究机构,现在分配给高校的院士数量很多,而分配给企业的数量偏少。真正在市场最前沿的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央企和头部民企。科学院就不说了,基础理论研究本来就不适合企业,但是,工程院院士数量完全可以多给企业一些名额。这些行业内的头面人物,是有能力推进技术变革的。

企业确实可以与高校合作,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但是,如果企业有自己的院士,沟通的效率要高很多,这样不更好吗?

分籍贯来看,湖南籍13人,安徽籍13人,河南籍12人,江苏籍12人,山东籍11人,浙江籍10人,辽宁籍10人,湖北籍8人。除了江西与山西,中部地区的数据还算比较不错。

湖南虽然只有1名院士当选,但湖南籍院士多达13人。其中,新晋59名中科院院士,湖南籍的院士至少有9人,超过七分之一!安徽也是至少9人,与湖南相当。山东7人,位居第三。江苏5人,位居第四。浙江、河南都是4人,并列第五。

湖南籍院士中,长沙占了3个,娄底2个,邵阳2个,常德1个,岳阳1个。在城市排行榜上,长沙数量最多。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也只有2个当选。湖南人会读书,真是名不虚传!上海18名新晋院士,湖南籍就占了4个。

不过,有一个问题,湖南籍院士基本不在湖南工作,而是在东部沿海城市。说明什么呢?

第一,湖南科研力量不够,这次湖南大学、国防科大挂零,就是明证。

第二,湖南人才流失严重,高端人才更是很少留在湖南省内,因为湖南缺乏足够的高端岗位。不仅高端人才,普通人才的流失一样很严重。去年,湖南人口减少了几十万,今年可能会延续这种趋势。

其实,院士的出生地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哪座城市做贡献。湖南籍院士占了总数的十分之一,对湖南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呢?与其津津乐道于湖南籍的院士有多少,还不如想想有没有办法多培养一些院士,多留住一些院士。

只能培养人才,而留不住人才,算什么本事?这不仅不是荣耀,反而是莫大的损失。

(2023年11月23日于杭州)

武汉新晋院士5名,位列全国第三,长沙3所985仅一人当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