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山石设计》——欧丽娟(笔记)
总述:
园林设计,山石与水流,一静一动,相互呼应,各处不同,叠石成山,小山用石头,大山用土,呈现不同屋主的生命构造。
例:四个地方
一、大观园门口的翠嶂
有此山园内景观不会一览无余,蕴藉含蓄,不落俗套,有胸中的大丘壑,不要只集中注意在你眼前所能看到的东西,要有全局观,遮遮掩掩会创造曲折掩映的另外一种趣味。
以此联想到人的性格方面,其实不能“以直为傲”无论任何场合都暴露无遗。一方面太唐突没有惊喜感,一方面也显示出修炼不够。
二、稻香村
青山斜阻,“背山山无脉”礼教对寡妇的封建阻隔和围困,没有出路。
李纨的名字由来参考李白的诗“闺人理纨素”,李纨从小读列女传只识字等,因此青春丧偶槁木死灰事一概不问,后天的教育是形成一个人人格的重要因素。
但是也有突围的挣扎。人性不可能完全被抹杀,本能的渴望包括:自我实践,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美,获得爱,拥有爱人的能力。公然表达对一个人的讨厌:妙玉。妙玉和李纨的处境其实很类似,她的厌恶有微妙的心理嫉妒因素。
三、栊翠庵
妙玉所在。与稻香村很像的形态,一片雪白,照应妙玉的过度洁癖。山石阻隔,宗教的限制,但种了鲜艳的红梅,代表了内心的一种反抗,无法根绝的生命本能,白雪红梅太美丽。一喜欢宝玉,她付诸了行动,妙玉送宝玉粉红色的信笺贺生。“槛外人”别名,一般的下帖必须很正式,直面的表达。二个性没有被压抑,甚至更加极端化的发展,洁癖怼人,完全更是随心而活。三黛玉的重像,本家世显赫父母双亡自小有病文墨即通。妙玉的性格“不合时宜-18岁前”(邢岫烟)“官宦小姐自然高傲些-18岁”(王夫人)“生成这等放诞诡僻-18岁后”(邢岫烟)“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逾越了宗教和男女的界限,双重越界,所以对于谨守规矩的李纨来说她就是嫉妒怨恨不满的。但妙玉反而超越了一般的俗情,栊翠庵完全成了她的自我王国。
引申:人类怨恨心理的来源:与一种特殊的,把自己和别人进行价值攀比的方式有关。往往在同等级或同类下,引发道德建构下的怨恨。
四、蘅芜苑
四面都是山,一株花木也无。建筑风格对应人的性格。
宝钗的性格: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藏”:聪明不外露(别人评价的)
“守”:个人的追求(自己坚守的)
“蘅芜”是离骚 “香草”高尚人格的比喻。
“守拙”的由来与发展
1.陶渊明开端:归园田居(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护价值观,人格形态等。
2.杜甫发扬光大:27次“拙”涉及自我评价;“养拙”“用拙”,不仅是既有人格的守护,而且要去培养加强运用它。
3.小说人物薛宝钗的继承。描述宝钗主要外在表现而很少触及她的内心活动,“外聚焦”的叙事角度。
表里如一:我外表的所言所行都忠于我的内在自我:在不同情况下是不一样的。
佛洛依德《梦的解析》一个人的人格结构有很多层次,会随着时间和不同人生阶段而发生变化。
摘除掉以后的变化,以现在静态的你为准,静态自我本身就包含不同层次。1.潜意识不一定能控制的冲动生物性的本我,一切以得到满足和快乐为原则,追求吃喝玩乐食色性也的原始欲望,更包括情绪。你以为是你在发脾气,而是情绪攫住了你。不是你在生气,而是生气在控制了你(柏拉图)无名火(佛教);2.意识到的自觉自我;3.超我最高的人格层次,追求道德完美原则,不要逾越禁忌触犯界限,使人脱离本我的控制。
并没有哪个层次比较好,判断一个人的品德并不容易。
表里如一,忠于自我:薛蟠(本我),黛玉(自我),宝钗(超我)【在交流时不要欺骗或误导,专心致志地工作。在行为举止上扮演好自己的伦理角色,与自身保持一致,而不一定必须要公开自己的内心想法】
贾母评论宝钗:耐得贫贱,受得富贵。(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大丈夫”最难做到的是第二点,因为这是潜移默化一点一滴地被影响难以抗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稳定的心性。(这好难做到,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基本满足,心态好难正常。)
宝钗作词:“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柳絮词》
“如果真诚是通过忠实于一个人的自我来避免对人狡诈,而不经过艰苦的努力(把一些过多的情绪,误认为的自我都拿掉,豪华落尽见真纯),人很难达到这种存在状态。”——越伟大的人,越勇于缩小自己。“文明,就是力求控制自己”
建筑主体——清凉瓦舍,水磨砖墙,僵硬的石块,-实用人为;泥土为本,占地最大之一,但旷朗,没有多余的装饰。
宝钗的性格也是不断成长的,转折点在七八岁大人把自己的书都丢了。宝钗黛玉的破冰:母亲的教导,有没有兄弟姐妹。所以反映成长中被正确教导的重要性。
为什么一般人比较倾向于林黛玉,而抗拒薛宝钗?
1.人自己本身就不想长大,不想承担责任。(人实质上喜好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想的)
2.对面具的恐惧。人喜欢读小说,因为小说的心理都是展开的,人物是完全对读者开放的,并且还不属于你的世界,不用担心任何他或她欺骗你的成分,还能肆意地评价。也就是上帝视角,可以卸下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心防,生活中日久不一定见人心,而只有利害冲突才会见人心。
3.宝钗是外聚焦角度,读者是害怕的。而黛玉多从心理角度描写,读者是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