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民国海军编年史+舰队编制(下)

2020-04-12 23:28 作者:黑狐12138  | 我要投稿

六、闽系海军

北洋政府时期的六位海军总长,除程璧光是广东香山人外,刘冠雄、萨镇冰、李鼎新、林建章、杜锡珪均是福建人,历任海军总司令和各级官佐也大多是八闽子弟。北伐之后,1929年6月1日,南京国内政府海军部正式成立,杨树庄任部长,陈绍宽、陈季良任次长,这三位也是福建人。

民国海军以闽系为主,这主要是由于海军是一种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军种,军人尤其是军官必须是海军院校毕业,而从1866年到1922年,中国所有海军院校——马尾、天津、南京、昆明湖、威海、烟台以及前期黄埔海校,几乎全由闽人主持,故在此期间,不论中央政局如何演变,海军大权总是掌握在福建人手里。

福建船政学堂创办于1866年,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也是中国近代航海教育和海军教育的发源地。学堂由左宗棠奏请创办,在船政大臣沈葆祯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州设立。

1918年,程璧光被刺杀,停泊广东的护法舰队失去了一位强有力的领导开始走向分裂。

1920年,在陈炯明粤军的支持下,孙中山重回广东,夺回了军政府领导权。两广政局剧烈动荡,引起护法舰队内人心浮动。以福建藉为主的一大批官兵感到留在广东没有出路,意图离粤重回福建人主导的北京政府海军。

1922年3月22日,孙中山令亲信广东藉海军军官温树德指挥,冯肇宪、丁培龙等率领敢死队武装夺取了停泊在珠江白鹅潭江面的“永丰”、“永翔”等舰,将舰上福建籍官兵全部拘捕上岸,后予以遣散。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炮击总统府,提前得知消息的孙中山,被卫士护送至白鹅潭江边等上“楚豫”舰,之后孙中山以“永丰”为指挥中心,率海军舰只和陆上由海军陆战队控制的长洲要塞炮台互为声援,与陈炯明对抗。

7月8日,护法舰队的主力“海圻”、“海琛”、“肇和”3艘大型军舰离队而去,宣布支持陈炯明,之前搭载护法舰队司令温树德前往与陈炯明谈判的“永翔”、“同安”舰也倒向陈炯明一方。

7月9日,率部驻守长洲要塞的海军陆战队司令孙祥夫又归顺了陈炯明。

1922年8月4日,南下的北伐军在南雄被陈炯明粤军击溃。

8月9日下午3时45分带领蒋介石、陈策等秘密登上英国中国舰队炮舰“摩汉”,悄悄离开广东,余下的舰只归顺陈炯明。

1923年10月30日,温树德联络停泊广东起各舰,一起北返山东故乡,投靠北京政府。当天,“永翔”、“楚豫”、“同安”、“豫章”秘密开往汕头,会合“海圻”等大舰,最后在12月17日从汕头编队出发,开往山东青岛,投奔直系军阀吴佩孚,加入了北洋政府渤海舰队。

军阀混战时期,海军著名三姓家奴温树德

七、北伐战争

1926年6月,广东革命政府出师北伐。

11月,北伐军攻占九江、南昌。

1927年3月初,北伐军逼近上海。

3月14日,北洋海军宣布易帜,正式通电加入国民革命军。

3月22日,陈绍宽率“海容”等舰袭取了吴淞炮台,接着,又率“海容”、“湖鹗”等舰艇赴浏河与“永绩”舰会合,溯江攻击从江南向江北逃窜的敌军,“永绩”舰俘获敌舰“超勇”号。“海容”、“永绩”、“楚有”、“楚同”等舰继续沿江前进,捕获了敌“泰安”、“均和”、“策电”、“决川”、“浚蜀”、“楚振”等舰。

3月27日,东北海军“海圻”、“镇海”舰来袭吴淞口,留守淞沪的“海筹”、“应瑞”舰将其击退,但江利号炮舰在海上遇到“海圻”等舰被俘虏了。

4月9日后,过江北伐军撤回江南,海军担任掩护。

5月,海军再次掩护北伐军渡江,占领了江北各要点。

6月,北洋军阀政府改组,海军部被撤销,以温树德任军事部次长兼海军署署长,张宗昌兼海军总司令,沈鸿烈为第一舰队(原东北海防舰队)司令,吴志馨为第二舰队(原渤海舰队)司令。

8月下旬到9月初,北洋军阀海军第二舰队又一次南下袭扰吴淞,结果无功而返。不久,吴志馨也因同蒋介石秘密联系而被北洋政府捕杀,沈鸿烈乘机并吞了第二舰队,与江防舰队、第一舰队合组为东北海军联合舰队,张作霖兼任联合舰队总司令,沈鸿烈任副总司令代总司令。

1927年8月13日,蒋介石在上海宣布下野,南京国民政府内一片混乱。孙传芳乘机率兵南下,直逼长江北岸,企图夺取南京。海军出动了“楚有”、“楚谦”、“楚同”、“永绩”、“永健”、“通济”、“联鲸”等舰昼夜作战,有力地配合了陆军的作战,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5万人,使之从此一蹶不振。

八、中东路事件与同江之战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易帜,南京国民政府特任命他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其东北海军又变成为国民政府海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29年7月,国民政府委员、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以武力强行收回当时为苏联掌握的中东铁路部分管理权。

17日,苏联政府宣布从中国召回所有官方代表,要求中国外交官迅速撤离,断绝外交关系。

9月至11月,苏联远东特别集团军进攻中国东北边防军。

10月12日,苏联的阿穆尔河区舰队(亦称远东区舰队)及陆、空军部队向中国东北海军的江防舰队发起攻击。苏军参加这次攻击的舰只为:旗舰“雪尔诺夫”号(1000吨以上,152毫米火炮4门、120毫米火炮2门)、“列宁”号(950吨,120毫米火炮6门)、“杜洛斯基”号(同“列宁”号)、“克拉士诺芝纳绵”号(190吨,120毫米火炮2门、76毫米火炮2门)、“别得诺达”号(同“克拉士诺芝纳绵”号)。另外,还有武装轮船1艘(“西里内”号)以及小型巡江艇3艘(“毕葛里”号、“哥皮尧”号和“巴尔斯”号)。

中国东北江防舰队参战部队为:旗舰“江亨”号(550吨,120毫米火炮1门、75毫米火炮1门)、“利捷”号(170吨,120毫米火炮1门)、“利济”号(361吨,5管37毫米机关炮1座)、“利绥”号(170吨,120毫米火炮1门)、“江泰”号(162吨,迫击炮3门)、“江平”号(130吨,37毫米火炮1门)、“江安”号(113吨,37毫米火炮1门)、“江通”号(150吨,25毫米火炮1门),另有武装拖船1艘(“东乙”号,120毫米火炮2门)。交战双方在火力方面相差悬殊,苏联舰艇共发射各种炮弹2400余发,使东北江防舰队和岸防工事受到严重损失。“利捷”号中弹沉没。“江泰”号被击毁,代理舰长莫耀明阵亡。“利绥”号受重伤后撤往富锦。“江安”号锅炉中弹爆炸,沉于江中。“江平”号也被击中起火。中国江防舰队官兵尽最大努力还击苏舰,共发炮600余发。其是“东乙”号武装拖船隐蔽在芦苇丛中以120毫米火炮向苏舰射击,使其3艘舰艇沉没,2架飞机被击落。但“东乙”号本身也因发炮过多,炮膛炸裂,船体受损,而不得不自沉。

10月30日,苏联军舰又沿松花江上驶,炮击富锦城和绥滨城。松花江中的“江亨”号炮舰因舰员多被调去“东乙”号拖船作战,尚未归来,无力同敌交战,遂与几条驳船一起自沉,以堵塞航道。两天后,苏军从富锦一带后撤。

12月22日,东北地方当局代表蔡运升受张学良委派与苏联代表谈判,达成《伯力议定书》,此战后东北军损兵折将,实力大为削弱。

1931年918事变后,残余的东北海军移驻青岛。

1933年,崂山湾事件后,东北海军海圻、海琛、肇和三舰驶离青岛南下投奔粤系军阀陈济棠。

1933年7月5日,南京军委会明令改组东北海军,依国家海军序列编为第三舰队。兵力有军舰13艘、飞机8架、教导团300余人、陆战队200余人,舰队司令为谢刚哲,舰队司令部设在威海卫,归北平军分会暂管。

少帅张学良

九、南京国民政府海军部

1928年12月1日,国民政府在行政院军政部之下设立海军署,任命陈绍宽为署长。海军署下置总务处与军衡、军务、舰械、教育、海政五司,实际共有官佐32人,士兵15人。1929年4月,国民政府明令将海军署扩充为海军部,6月1日,海军部正式成立,杨树庄任海军部部长兼福建省主席,陈绍宽任政务次长(次年升任海军部部长)。海军部下置总务厅与军衡、军务、舰政、军学、军械、海政六司,实际共有官佐187人,兵役129人。

海军部直辖舰队(1937年)

练习舰队:

练习巡洋舰应瑞、通济、靖安;

第一舰队:

巡洋舰:平海、宁海、逸仙、海容、海筹 

炮舰:永健、永绩 

运输舰:普安、华安、定安 

炮艇:海鸥、海凫 ;

第二舰队:

巡洋舰:大同、自强 

炮舰:楚泰、楚有、楚谦、楚观、楚同;

永绥、江元、江贞;

民权、民生、咸宁;

水上飞机母舰:德胜、威胜;

浅水炮舰:江犀、江鲲;

鱼雷游击舰队:

驱逐舰:建康、豫章;

鱼雷艇:湖鄂、湖鹏、湖鹰、湖隼;

辰、宿、列、张;

测量舰队:甘露、皦日、武胜、青天、庆云、景星;

巡防舰队:

巡防舰:顺胜、义胜、公胜、诚胜、勇胜、仁胜、海鹄、海鸿、长风

南京国民政府海军部

十、江阴保卫战

1937年8月11日,海军部派“甘露”测量舰、“皦日”、“青天”测量艇及“绥宁”、“威宁”炮艇破坏西周、浒浦口、铁黄沙、西港道、狼山、大姚港、通州沙、青天礁、刘海沙到长福沙、海北港沙、龙潭港、福姜沙等各处的灯标、灯桩、灯塔、灯船及测量标杆。各舰在两日内完成了航标的破除作业,使敌舰失去了导航标志。 同时,海军第1舰队与第2舰队主力由湖口与下关向江阴的集结。

8月12日,“通济”练习舰,“大同”、“自强”巡洋舰,“德胜”、“威胜”水机母舰,“武胜”测量艇,“辰”字与“宿”字鱼雷艇,以及海军向招商局与各民轮船公司征集的“嘉禾”、“新铭”、“同华”、“遇顺”、“泰顺”、“广利”、“醒狮”、“华新”、“回安”、“通利”、“宁静”、“鲲兴”、“新平安”、“茂利二号”、“源长”、“母佑”、“华富”、“大篢”、“通和”、“瑞康”20艘轮船同时自沉以构成江阴阻塞线。之后,海军部又征用了“公平”、“万宰”、“泳吉”三艘民轮沉入封锁线,在镇江、芜湖、九江、汉口、沙市等地缴获的“吉安”、“贞安”、“福安”、“汉安”、“泰安”、“永清”、“德安”、“沙市”八艘日籍趸船也先后被拖到封锁线凿沉。

8月21日,在上海江南造船所修理的永健号炮舰遭日机轰炸沉没。

至1937年9月25日中国海军的主力舰宁海、平海、逸仙、楚有、建康、应瑞等悉数被击沉,中国海军水面舰队基本已名存实亡。

民国海军编年史+舰队编制(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