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笔记】《技术与社会理论》(非正文部分)

2023-03-28 14:51 作者:林夕尘dream  | 我要投稿

《技术与社会理论》p1-35

导读 讲技术写入社会,将社会纳入技术的理论复习

1. 本书的初衷在于“审视技术社会相关理论工具的起点”

2. 在拉图尔眼中。文明(Civilisation)是技术社会的核心,透过技能(skill and competence)获得与分配,奠基于人为延续性(artificial continuity)的长期积累。在拉图尔“人类文明长程演化的模型”中,技术与社会的缠绕不只发生在社会(technology are what makes the social realm hold together in the first place)兜转前行,演化为今日所见的复杂社会(social complexity)。拉图尔认为,唯有抛弃技术与社会对立的进步史观,方可跳脱科学与宗教、全球化与地方的论证困局,精确掌握资本主义的社会表象(representation)。

 

3. STS对社会学的可能贡献:如果社会解释是与社会现实相关,但又非如实呈现的论述存在,那STS研究显然透过技术,示现这个论述的力道与改变可能。如作者所言“我们运用技术来解构我们的世界,我们以技术来操演我们的现实。接着,技术操演了我们。它们是社会变迁和社会稳定的推动者,协助生产了自我和社会。据此,它们是秩序的形式与生活的形式。

4. 当社会学理论正典化,逐渐脱离所处的发想情境与学术脉络时,技术也提供让它们“重生”的机会,让着一代读者透过研究问题与案例,再次体会它们在方法论上的立场、解释力与限制。


丛书序言 & 致谢 & 导论

1. 每当有人将某些事物赋予所谓经验事实的地位时,都已经卷入了特定的观看、聆听、诠释和理解方式——仅举出我们掌握的几种方式——这对丛书的所有作者而言,都是理所当然的。……无论是谁做出此一理解,一切的经验事实——以及它们借以串接起来而形成一套社会世界解说的那些故事与论证——依然关注了他们自己的观念和观看之道,而这又与他们所属的特定文化和次文化有关。镶嵌于这些文化中的是概念、预设、范畴,横跨了单纯承继而来与(或)迷惑的综合体的光谱这端,到系统反思与(或)明确分析之综合体的光谱另一端。社会理论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世界的能力深具贡献,而其方式趋近于光谱的后端,而非前者。

2. *前述标准蕴含的严谨与知识严肃程度,与良好社会科学试图持续更新的、充满想象力的观看方式,这两者的紧密联系,正式令社会科学活动与主张得以凸显的原因。

3. 本书结构安排:

第一章 批判检视技术在我们世界的重要性,并为接下来各章奠定基础工作;

第二章 探讨社会理论的第一次物质转向,涵盖马克思(Karl Marx)、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的批判理论,以及劳动过程传统;

第三章 深究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思想,简短探讨艾利亚斯(Norbert Elias)的著作;

第四章 探索技术哲学、科学与技术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STS)以及女性主义和都市研究;

第五章和第六章检视STS当中两支最显要的理论学派:技术的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SCOT)和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ANT)

第七章 专注于心理学,以及文化、声音和感官研究。

第八章 考察晚近奠基于民族志的物质转向,“事物研究”(Thing studies),援引了人类学、后人类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的近期潮流。

4. *三种定义技术的基本方式:所为物(人造物)、作为活动、作为知识。

5. *关于理论的要旨:理论为我们提供理解社会生活的矿机。它们也是地图;它们扮演指引的角色,导航我们穿越社会世界。理论也框构主题(本书的主题即“技术”),它们提供我们大量的知识,以及为了推进这些知识而有待提出的问题。理论阐明社会生活的面向,而若非如此,这些面向可能持续隐蔽。帕森斯(Talcoot Parsons,1937,p17)建议我们将理论视为聚光灯,使用任何聚光灯(理论)时,总会有事物遗留在黑暗里,缺乏检视和说明。帕森斯称这些事物为“残余范畴(residual categories)”。

6. 除了以时序和主题组织材料,有五项反复出现的主题也赋予本书连贯性,这些主题是:

(1)人造物的政治

技术在框构我们的世界的同时,也由社会所塑造。许多目标镶嵌在技术里: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军事的,以及其他。这些目标可能彼此冲突。技术物珂说是政治性的,因为它们原本可以是另一种模样。

【“纯粹”技术这个概念是胡说八道。技术总是体现了妥协。政治、经济、物质强度的理论、何者美丽或值得的想法、专业偏好、偏见与技巧、设计工具、可取得的原料、自然环境行为的理论——每当有人设计或建造物件,这些考量也全掷入熔炉。(Wiebe E.Bijker and John Law,1992a,p.3)】

技术具有偶然性。

某些学者的结论是:即使是看似良善的技术,其设计也是为了支配。

 

(2)权力的物质性

技术协助创造出权力关系。

(3)非人的能动性

该主题衍生自上一主题。如果权力和行动这类事物是互动的效果——如果其萌生是源自于人与技术的结合——我们就该思索分散的能动性(distributed agency)

技术物“承担责任、表述承诺,并且在人类关系的疆域负担起能动者角色”(Winner,2006,p.278)的看法,如今获得广泛同意。

(4)主体性与技术

该主题衍生自上一主题。关切的是主体性和技术的连结。

自我是能动者,但技术也是。

(5)技术与社会

个体是主体性的场域。

高夫曼认为,分离且不平等的卫浴设施供养,不只是一种尊重性别分化的机制;它也是一种创造性别分化的方法。

*社会无意识人类互动的造物。我们的世界由人类建造。但宣称世界纯粹由社会建构,令人怀疑。我们与物质能动者一起塑造了集体。我们关联于技术,也藉由且通过(with and through)技术而彼此关联。社会总是技术性的。……一如技术在个别主体的建构上具有角色,它们在社会建构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它们协助令社会得以可能;技术赋予社会坚实性。

只有当长存的实质人造结构,如建筑物、房屋、绘画、巨石等存在,才可能保持这个想法,即存在着统括了个人和地方互动的社会。若是物质性、人造的世界不存在……我们这些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类,几乎不可能虑及社会(Latour,2002b,p10,强调为Latour原文所加)。


【读书笔记】《技术与社会理论》(非正文部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