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博士答:为什么单靠音频学不会正念?丨暂停实验室
大家好,我是暂停实验室的正念主创王偲偲。
从硕士期间选择正念干预效果做为研究课题,再到博士期间去探索正念的起效机制,再到现在设计正念产品,我已经研究和练习正念 15 年了。
在暂停实验室,正念模块是各个练习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积极思维、CBT 等其它干预工具组合起来,发挥着改善焦虑抑郁、提升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失眠、暴食的作用。
除了设计练习计划,我还回应大家练习过程中,各种对正念的好奇和疑问,从技术要领、起效原理,再到生活中如何应用。
在服务 8 万参与者的四年时间里,我也发现,正念从一个陌生的学术概念,逐渐开始在大众领域流行了。
有 30% 左右的小伙伴,在来到暂停实验室之前,就听说过正念,或者使用其它方式练习过正念。
这让我很开心。同时,也让我有点着急,因为在面向新朋友的答疑中,我发现大家对正念,存在各种各样的误解。
这些误解是怎么来的?
为此,我体验了视频网站上提供的免费正念音频,下载了排名靠前的各种冥想训练 APP。
在大家的评论反馈中,我越来越意识到,触手可得的音频资源,虽然可以让大家低成本地体验一下正念,但如果缺乏专业的背景知识和鉴别能力,这些体验反而会带来从正念中进一步获益的阻碍。
有些小伙伴得出「原来正念就是放松」的印象,浅尝辄止;
有的小伙伴因为「我为什么就是无法专注」的挫败感,而中途放弃,甚至得出「正念没什么用」的结论;
还有些小伙伴误解了正念态度的真正含义,觉得这是「鸡汤玄学」,停止了寻找专业心理服务的尝试,这很可惜。
其中最常见的两个误解就是:
1. 认为正念仅仅就是放松,并不能对自己有实质性的帮助;
2. 认为正念练习很简单,每天听听音频就可以了。
其实正念能做到的比这更多。而想要获得这些好处,需要一些前提。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想告诉大家:
专业有效的正念练习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坚持练习正念?
一、正念是什么?
当人们提起正念时,想到的画面可能是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盘腿坐下,闭上眼睛感受呼吸,以获得片刻的放松和平静。
这时,正念练习就像是给匆忙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为自己创建一个得以喘息和休整身心的港湾。
这对于肩负工作或家庭责任而疲于奔波的人们,或内心常被各种负面情绪侵扰的朋友来说,当然也很重要。但这仅仅是正念作用的一小部分。
而且,如果一个正念音频的设计目的,仅止步于带领人们学习放松,或者让练习者误以为「只有放松,才是应对心理困扰的唯一方法」,还可能带来潜在风险:
当人们无法进入放松状态时,就会对当前的处境产生更多的恐惧,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觉得自己很难改变,放弃寻找其它方法。
但事实上,相比放松,正念更重要的价值,是
提升大脑的灵活性
,帮助人们
获得调节情绪、提升注意力、应对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底层能力
。
这些能力,才能带来更稳定、更长远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感。
自从正念在 1979 年被引入心理领域后,心理学家们也已经发展出各种基于正念的心理干预方法(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MBIs)。
这些干预方法的适用对象,包括了从健康到轻度情绪困扰,再到中重度心理困扰的广泛人群。
最具有代表性的正念干预方法有:
减轻一般心理压力,提升工作效率,改善人际关系,提升心理健康的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
管理慢性压力,缓解焦虑,帮助慢性病患者应对生理不适,改善生活品质的正念减压训练(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调节抑郁、焦虑情绪,预防抑郁复发的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
治疗焦虑症、进食障碍、各种成瘾症、重度抑郁症、边缘性人格障碍等严重心理问题的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
帮助人们觉察到自己的痛苦和挣扎,并在困难时刻以慈悲,友善和支持回应自己,为自己提供茁壮成长所需力量的正念自我关怀训练(Mindfulness self-compassion, MSC)。
暂停的正念练习,就包括了这五种经典干预方法中的主要成分,你会在本文的第五部分,看到这些练习的名字。
有些小伙伴知道长期正念练习的诸多好处,觉得只要每天抽点时间,跟随一些引导音频进行练习,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但其实,无论是让每一次练习发挥效果,还是保持长久练习动力,只听音频都不够,还需要了解正念练习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要领。
在暂停实验室,练习者遇到最多的疑问就是:
「正念练习中走神了怎么办?」
「正念中回忆起一些难受的往事怎么办?」
「正念中身体出现了一些不舒服的感觉,我该怎么处理?」
如果不能准确理解正念到底在练习什么,这些体验就很可能成为练习的阻碍,甚至让实现目标的努力南辕北辙。
举个例子,很多小伙伴都希望通过正念提升专注力,所以会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走神。如果发现走神了,会批评自己练得不好,并对自己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这反而让自己陷入沮丧或焦虑的情绪中,离专注当下的目标越来越远,甚至为自己贴上「不适合正念」的标签,而轻易放弃。
但如果我们了解到,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走神本就是大脑的一个特征,提升专注力的科学方法,不是压抑大脑中的想法,而是训练自己可以更早地发现走神,更快地从走神中回到当下。
那么,我们就会把每一次走神,当成一个锻炼专注力的机会,而每一次从走神中回来,都是在积累成就感和信心。
这些正反馈,可以帮我们在持续练习中,让专注在当下的时间越来越久。
然而,以上有关练习原理的信息,很难仅通过练习音频来传达,它需要更多的音频之外的专业支持。
回想一下,我自己之所以可以坚持十多年正念练习,也正是因为我很幸运:
在学习正念之初,我就有导师的指点,有充分的时间阅读科研论文和专业书籍,有师兄师姐的提醒和鼓励,有同行伙伴的分享和陪伴。
这些高质量的专业支持,让我可以深入理解练习的起效原理,明确聚焦练习的要点,准确掌握高效的练习方法,清楚地知道每一步是否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
它们既是我坚持练习、持续成长的动力,也是让我从练习中获益的保障。
我个人的经验也与研究结果一致。一个有效的正念练习方案,需要包括四个部分:
在暂停实验室,系统的学习任务,既包括音频引导练习,也包括相关的心理学原理学习。
及时互动支持,包括练习后的高频常见问题回应,也包括我们全程提供的专业答疑服务。
通过持续为数万人提供答疑支持,我们已经在系统中内置了超过一百个正念常见问题和应对方法,这也是支持更多后来者学懂正念的宝贵资源。
二、正念到底是在练什么?
如果读了上文,你对正念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兴趣,那接下来,你将了解正念练习更核心的心理学知识,从而了解到,正念是如何起效的。
正念疗法之父卡巴金教授对正念的定义是:
这是被心理学界最普遍接受的正念定义之一。
这个定义,描述了心理学家们对正念练习过程的本质认识:让自己成为自己此刻身心体验的
「公正观察者」。
这个观察者,既不自我批判,也不着急回避,而是用更全面、客观、动态的视角,去看清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
这是一种需要刻意练习的能力,因为这和我们习惯的反应模式,非常不同。
例如,当我们感到担忧焦虑的时候,更习惯的反应,是把头脑里担心的事情当做事实;把此刻的焦虑反应,当做必须要去立刻处理的事情。
我们一方面觉得马上要完蛋了,另一方面却没有行动起来,而是选择用吃东西、刷手机、打游戏等拖延的方式,让自己立刻感觉好一点。
这时候,我们就被焦虑控制了。
正念的做法是:在焦虑出现的时候,「后退一步」去观察它,不去驱赶头脑中的想法和情绪,同时,也不立刻去相信它们。
我们会因此看到这些焦虑背后自己真正的需求,也会意识到,只有带着焦虑行动,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我们会变得更加「容忍」焦虑的存在,不再把精力花在消除焦虑上,而是更坚定地投入工作、学习、健身、交友等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让生活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推进。
从这个例子你也会发现,正念的目标,是让自己的
思维变得灵活
,
行动变得更符合内心的需求
,
去创造我们想要的生活
,而并不是让自己暂时感觉好一点。
这也是各种正念练习改善心理困扰、带来幸福感的底层原理。
也正是因为如此,正念练习并不总是放松和舒服的,甚至,
刻意制造和不舒服相处的体验,也是正念练习的一部分。
这也让很多初学者感觉不适应,以及不容易坚持。
所以,一个科学的正念练习计划,就像学习游泳一样,不会立刻把大家带到直面负性感受的深水区(这可能会导致这些体验把自己淹没),而是引导大家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接触身体感受和内心体验,逐渐适应和理解它们。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教练的角色很重要。会让你更顺利地掌握技术,也会让你更安全。
三、什么样的设置,才是有效的正念练习?
心理学家 Shapiro 等人,回顾了各类正念练习的核心部分,分析了关于正念练习起效机制的大量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正念能力的 IAA 模型。
即:正念的核心能力由
意图 (Intention)、注意 (Attention)和态度 (Attitude)
这三个元素构成。
IAA 模型是被心理学界公认的正念能力模型,代表了心理学家们对正念练习设置的共识:
只有全面锻炼了这三个能力,才是一个真正有效的正念练习。
也只有当我们将这三个能力一起应用于生活中时,才能真正发挥正念的效果。
澄清了自己的意图,也就意味着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什么对自己来说是真正重要的。
坚定清晰的意图,也会让我们产生勇气和力量,让自己的行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对长期正念练习者的调查研究发现,随着练习的深入,人们的练习意图,也会沿着「自我调节-自我探索-自我解放」的方向发展。
注意,让我们始终和现实世界保持稳定的连接,把精力放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
有了稳定的注意,我们就不容易被过去的回忆与懊悔、未来的担忧和恐惧,以及别人的评价所裹挟。
除了训练注意力的稳定性,正念还训练了注意的转移、分配和广度。
这会让我们突破惯性思维,灵活关注事情的不同侧面,以及看到更全面、更丰富的真相。
卡巴金提出了正念练习中,重要的七个态度因素,分别是:非评判、耐心、初心、信任、无争、接纳及放下。
然而,大家对这些态度的理解,往往存在望文生义的偏差。
例如,会把非评判误以为是放弃立场,把接纳等同于逆来顺受放弃改变。
这些误解,也让很多人不敢开始正念练习。
但事实上,非评判的对象并不是其他事物,而是我们的内心体验。并不是「我们不可以产生评判」,而是恰恰相反:「我们内心会不断产生评判,这个现象是正常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对自己的感受更加开放,同时,也减少了自我攻击带来的身心痛苦。
接纳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喜欢此刻的事实,或者不要改变它。而是一种全然的承认:既承认事实此刻的样子,也承认自己对这个事实的感受,还承认自己想要改变它的愿望。
这样,我们就能在更完整事实的基础上,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四、暂停怎样帮你高效提升正念能力?
暂停的正念训练计划中,每一天的正念练习,都包含了 IAA 模型的完整三要素:
明确练习的意图,培育注意力的品质,以及把正念态度融入其中。
所以,每一天的练习,不只是一个带领大家练习的引导音频,而是包含了以下 8 个模块的完整训练系统: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做到:
即使没有任何正念基础的小伙伴,也可以轻松上手,逐步掌握完整的练习要素;
让每天的投入,都在正确的方向上高效地发挥作用;
通过练习,不只是掌握核心技术,还能将正念能力真正地融入生活。
其实,暂停的正念练习诞生之初,也并不是这个样子的。
在最开始,我们也花了很多精力,试图将正念能力的三要素全部融入练习的引导音频中。
然而我们发现,即使做到了这些,在练习过程中,大家依然会有很多关于练习要点和实践应用的困惑。
这让我们意识到,想要帮大家学懂正念,仅仅靠练习音频还不够。
一个原因是,意图澄清和态度培养,都非常抽象,想要让大家更准确地领会和掌握它们,需要提供更多样化的支持方式。
二是因为,音频承载的信息太少了,需要更多辅助说明材料,才能更细致掌握这些练习的要领。
就像健身一样,如果想掌握一个专业动作,通常需要先掌握正确的姿势,再找到正确的发力感觉,然后才是一遍遍的重复练习。
因此,在过去四年里,我们在音频基础上,逐渐增加了更多模块,变成了现在的一整套原创的完整的正念训练系统。
这个系统,既有我们的专家经验积累,也是过去几万参与者的练习反馈总结。
这个系统不仅做到了科学有效,还非常好坚持:所有参与者平均练习天数接近 50 天,在各个心理健康指标上,都获得了显著的改善效果。
这个系统还为不同需求的练习者,提供了不同的正念练习深度,包括基
础-中阶-进阶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是对意图、注意、态度不同层次的训练。
通过由浅入深、符合学习难度曲线的设计,帮助大家扎实稳定、循序渐进地提升正念的核心能力,以实现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幸福感的长期效果。
如果你是一位还没有参加过暂停训练的新伙伴,可以先从情绪 EBP 基础计划练起。这是一个包含正念基础和情绪日记两个模块的综合训练计划。
如果你是暂停实验室的老朋友了,那么可以根据以下标准,选择相应的高阶训练计划:
五、为什么各项 EBP 基础练习计划,都包含正念训练模块?
前不久,我看到了一项对 55000 多篇关于心理干预效果的文献分析研究。
这个研究发现:
对当下体验的关注、开放性和有价值地参与
,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基础要素。这三个要素综合起来,其实就是正念能力。
也就是说,正念能力在维护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就像核心力量在健身中的作用一样。
良好的正念能力,为更好地掌握和发挥其它心理健康技能的效果,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有力的、灵活的基础。
因此,暂停的各项 EBP 基础练习计划中,也都包含了正念能力的训练。
同时,各个 EBP 进阶练习计划,也可以灵活地搭配正念中阶和正念进阶的专项训练,以帮大家实现 1+1>2 的训练效果。
在这篇推文的最后,我想将《八周正念之旅》这本书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我很喜欢这句话,因为这也是暂停实验室想通过一系列 EBP 练习计划,带给大家的能力。
无论你希望早日走出情绪困扰,还是想让生活变得更加丰盈蓬勃,都欢迎你来到暂停实验室,用开放和接纳的态度,投入当下,在灵活的行动中,渐渐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下一期行动营 10 月 2 号即将开始啦!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
「科学练习」
,即可获得 50 元优惠。
我们群里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