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详解《盐铁论》园池篇,古人就财政危机成因,及土地问题展开的大讨论

2022-07-02 15:57 作者:热带榕树  | 我要投稿

点击此处,查看视频。

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本篇我们共同探讨《盐铁论》第十三章《园池》相关内容。

所谓“园池”,字面意思是园林和池沼,但在本文中,则代指“山川园池租税之入”。

由此,桑弘羊与贤良文学,不但在土地的经营权、所有权等问题上,意见相左。

同时还就朝廷财税体系的运转模式,展开了激烈辩论。

一、税收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关于财政问题,桑弘羊的态度,自始至终都是非常鲜明的。

他认为,朝廷在高税收这件事上,拥有天然的道义与合法性。

为什么呢?因为:

“诸侯以国为家,其忧在内,天子以八极为境,其虑在外。”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本段话之所以能为征税辩护,实质上是套用了儒家意识形态。

儒生是怎么看待世界的?或者说,他们是怎么判定国际关系的?

很简单,《诗经》、《孟子》等众多典籍,都有明确记载,所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或者说得再具体些,《春秋繁露》有云: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

以上内容用现代语言翻译一下,相当于宣告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条准则。

第一,世上有且只有一个合法统治者,即天子。

第二,天子是上天派来统治人间的,凡是苍穹之下的土地,都该是服从于中央帝国的秩序。

显而易见,这种意识形态框架下,国与国之间根本不存在平等,平等即耻辱。

而儒道国家的外交活动,也由此必须以外邦的臣服为最高准则。

当然了,考虑到现实情况,臣服不一定等于武力消灭,也可以是称臣进贡这种模式

不过作为独立邦国,一旦参加了朝贡体系,就等于接受了“诸侯受命于天子”这套逻辑。

自此,中央帝国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其内政进行何种干涉,在法理上,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好了,扯得有点远了,不过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桑弘羊的逻辑了吧?

“天子以八极为境”,在本文语境中,起到的作用就是政治正确。

即皇帝陛下干涉外部事务,不管是进攻匈奴,还是对付别的什么部落,都是在行使自身的权力!

既然是行使权力,那么即便干涉程度有点深,花钱有点多,也都是正当合理的。

这与土地狭小,义务有限的诸侯,有着本质的区别。所谓:

“故宇小者用菲,功臣者用大。”

要办的事情已经那么多了,为此,官僚们开辟园池、对山海实行专营。

设立太仆、水衡、少府、大农等官职,收取各方面的税赋,再加上北部边疆的农业税,都还不够花。

现在如果把专营政策废除了,那结果必然是:

“绝其源,杜其流,上下俱殚,困乏之应也。”

到时候就算是再少做事情,节约费用,也是行不通的。

二、财政

对于以上说法,贤良文学当然是不赞同的。

不过他们也不能正面硬顶,因为桑弘羊把自己的观点,和大义的名分绑在了一块。

那要如何做,才能避开话术陷阱呢?其实也不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最早是谁提出的?是周王朝。

而周王朝的财政模式,与汉帝国对比,恰好是两个极端。于是,贤良文学反驳道:

“古者,制地足以养民,民足以承其上。千乘之国,百里之地,公侯伯子男,各充其求赡其欲。”

大家注意,这句话的信息量非常丰富,需要补充大量历史背景,才能理解其背后的含义。

首先,我们先来看前半句,什么叫“制地”,字面意思,“制地”即井田制。

言下之意,周朝也是实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意识形态的帝国。

但是其以井田制为基础而建立的财政体系,长期运转良好,就没碰到过年年加税,年年不够花的情况。

那么周朝特殊在哪里?这时候就要看后半句了。

所谓“千乘之国,百里之地,公侯伯子男”,作为经济基础,井田对应的上层建筑是分封制。

分封体系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各个阶层的财政状况都是十分宽裕的。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些迷糊了?这怎么光说结论,没有论证过程呢?不要着急,接下来还有内容需要补充,重点就在于“各充其求赡其欲”这几个字上。

谈财政,必然要谈到税收,自秦朝建立后,郡县制王朝是怎么收税的?

这个问题,估计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很直观地讲出来。

毕竟秦制国家么,朝廷从中央直接管到地方,要用钱,定好数字,直接派官员下去征收就可以了。

那么分封制王朝呢?先秦时代留存至今的史料比较少,不过相关答案的轮廓,还是可以大致勾勒出来的。

根据《春秋公羊传》记载,文公九年,周天子派人跑到鲁国要钱,然后被义正言辞地拒绝了。理由是:

“王者无求,求金非礼也。”

对于该事件,东汉著名学者何休,曾在注释中进一步解释道:

“王者千里,畿内租税,足以共费,四方各以其职来共,足以尊荣,当以至廉无为,率先天下,不当求。”

由此可见,比起后世,周天子的征税能力是相对弱小的,是很容易“充其求赡其欲”的。

王室财政来源,除了王畿直辖地的税赋外,只能被动接受诸侯定期上缴的贡物。

当然了,贡物有定数,朝廷就算嫌少,或者急用钱,也是不能再派人到地方上另行加征的。

堂堂天子,何以如此拮据?原因很简单,分封制下,诸侯们个个都有兵、有钱、有地盘。

他们跟周王室的关系,更类似于现代企业中,董事会里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关系。

大股东固然更有话语权,但却也不能无视小股东的意见,否则做得太过分了,容易一拍两散。

同样的道理,周天子权力受限,诸侯们在地方上也会处处受制。

因为分封体系中,诸侯之下,还有卿大夫,这帮人,同样是有钱、有兵、有地盘的主。

所以,贤良文学得“各充其求赡其欲”,即认为,这种财政模式,有着很明显的优点。

由于整个王朝从上到下,谁也没有绝对财权,各层级花钱都必须量入为出,所以税赋的可持续性,就会好上很多。

讲到这里,本文再插个题外话,对于周朝的财政史,就个人而言,是和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一起看的。

因为欧洲在迈入近代化以前,也是非常典型的分封制社会。

当然,我不是说两者完全一样,只是类似的社会结构,往往会演化出很相似的组织模式。

以英国为例,大家如果对其财政制度有所了解,可能会听过两句名言。

第一句是“无赞同不纳税”,第二句是“无代表不纳税”。

乍一听是不是非常震撼人心?非常自由和谐?有些一知半解的人,甚至连文明优劣论都喊出来了。

其实情况完全不是这样的,比如都铎时期,英王的收入分为自己的收入,和议会授予税。

这跟周天子的财政体系就很相似,自己领地上的税,想怎么收就怎么收。

但是要让地方领主出钱,就得把大家叫到一起开会,晓之以情,动之以利,最后还得看人愿不愿意。

先秦虽然没有发展出议会模式,但从这个角度看,上文提到的鲁国拒绝天子的要求,本质上就是“无赞同不纳税”。

所以,君主姿态如此之低,既不是人性光辉,也不是思想的升华,原因不过是领主们手里有兵罢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不同的文明,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行事逻辑,没有谁是神圣光辉的。

好了,言归正传,称颂完周朝后,贤良文学开始批评秦制了。

秦始皇统一天下,有四海之富吧?财政能力更强了吧?但是钱反而不够花了。

所以桑弘羊上文提出的“宇小而用菲”之说,是错误的。造成财税枯竭的根本原因,是朝廷:

“嗜欲多而下不堪其求也。”

这里要注意,“嗜欲多”,并不单指达官贵人奢靡,其内涵,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确实是字面上的意思,即有人奢侈浪费,贤良文学还引用了孟子“率兽食人”的典故。曰:

“今狗马之养,虫兽之食,岂特腐肉肥马之费哉!”

对比《史记》内容,此处很可能是在批判当时皇室,圈养大量奇珍异兽的行为。

第二是“无用之官”,这个也比较好理解。

汉武帝在位期间,是汉代官僚数量急速膨胀的时期,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为了凑军费,大量卖官鬻爵,再比如搞盐铁专营,肯定也要设置新的官职,方便管理。

像桑弘羊上文提到的水衡,就是当时出现的全新职能机构。

据此,贤良文学认为,这种模式造就了大量“无功而衣食县官者”的食利阶层。

第三是“不急之作”,代指那些影响民众生计,又不是很急迫的徭役工程。

相当于有些钱,可用可不用,或者说不一定现在就得用,结果朝廷全给支出去了。

大家感兴趣,可以参看《汉书·元帝记》中的求言诏,里面有过类似的论述。

总之,贤良文学认为,解决问题不从根本出发,反而通过盐铁专营,在枝节上做文章,这不是治理国家的正确方法。

那要怎么办呢?很简单,只要做到:

“业无不食之地,国无乏作之民。”

每块土地都利用起来了,人人都去生产财富了,天下不就变得很美好了?

三、土地

大家注意,到此为止,本文谈论的内容还仅仅只限于财政问题。

不过既然讲到了“业无不食之地,国无乏作之民”,那么一个新的话题,也就出现了。

什么样的土地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农业生产?

接下来,你明显就能感受到贤良文学的不满情绪了,他们抨击道:

“今县官之多张苑囿、公田、池泽,公家有鄣假之名,而利归权家。”

字面上看,这句话没什么难懂的,无非就是批评部分官僚,在朝廷控制土地的过程中上下其手,谋取私利。

那么朝廷是在什么时间,基于什么样的理由,用什么方式控制土地的?

为了便于各位理解文意,此处就不得不交代下整个问题的前因后果,历史背景了。

按照大多数人的传统印象,西周井田制的瓦解,是古代王朝的土地制度,由公有逐步迈向私有的标志性事件。

这当然是正确的,不过土地的私有,并不意味朝廷在农业活动中,就被彻底排挤出局了。

事实上,只要翻阅史料,很容易就能发现,整个西汉帝国,从诞生到灭亡,朝廷自始至终都控制着相当数量的公田。

至于公田的用处,根据《史记》记载,我大致总结了以下四点。

一是直接用于财政开支。比如有大臣立功了,或者有民众按官府要求迁徙了,都是需要用田产来赏赐安置的。

二是用于出租收税。不少史料中,都有豪强大族承包公田,随后盈利缴税的记载。

三是用于救灾。这是公益行为,多见于西汉中后期,通常被称为“假民公田”或“赋民公田”。

官府会将公田借,有时候也会直接送予流亡的贫民耕种。

四是直接经营。这个比较常见,即朝廷直接组织奴婢和罪犯,在公田上劳作耕种。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当时的公田制度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合理的?

然而贤良文学之所以愤怒,关键原因其实也并不在公田本身,而是在于“今县官之多张苑囿、公田、池泽”。

官府怎么扩充大量官田?最典型的,就是汉武帝时代的算缗告缗。

根据《史记》记载,这项政策几乎导致中产之家全部破产,朝廷一口气:

“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是。”

汉代一顷约百亩,连较小的县都能没收万亩耕地,公田数量的增长速度可见一斑。

据此,贤良文学认为,这种做法是十分不当的。

因为“利归权家”,所谓公田,只是名义上属于朝廷,实际操作中,好处都让官僚拿走了。

相关问题也的确是事实,《史记》、《汉书》中多有记载,此处就不赘述了。

除此以外,土地收归朝廷所有后,生产与供给方面也频频出现问题。

三辅地区,本来就地少人多,粮食、柴火,蔬菜供不应求,结果公田还地力不尽,不能充分利用。

这个情况《史记》中是有专门记录的,简单来说,就是在长安京畿地区,官府没收了大量奴婢。

这些人有的被直接送到公田里干活,主要是饲养禽兽,有的则分配给各部门使用。

然后朝廷发现,吃饭的人太多了,漕运都不能供给,所谓:

“徙奴婢众,而下河槽度四百万石,及官自籴乃足。”

所以,以上种种情况要如何解决?

贤良文学提出,只要将汉武帝新设立的公田园林,重新分掉即可。

这样,民众就可以安心搞生产,国家也就可以富裕起来了。

到此为止,《盐铁论·园池》篇,也就全部结束了。

参考资料:

《诗经》

《孟子》

《汉书》

《史记》

《盐铁论》

《春秋繁露》

《春秋公羊传》


详解《盐铁论》园池篇,古人就财政危机成因,及土地问题展开的大讨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