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的虚无主义世界和日本传统文学与审美

作为对于日本文学与日本审美学习之总结,本文通过结合川端康成这一日本近现代虚无主义作家的创作观念以及作品内容与精神的分析之方式,一方面希望能借对日本近现代虚无主义文学代表川端康成的探索,摸清日本式虚无主义文学和虚无主义世界的大致轮廓,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了解到日本从平安时代左右一直延续到江户时代的传统文学与审美,在走进近现代之后的其中一种面貌。
1968年,川端康成因为《雪国》《古都》《千只鹤》等作品“以卓越的感受性,高潮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至此,川端康成虚无主义式的文学为世界所公认。初读川端康成的作品,多数读者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震惊与困惑。文脉看起来清晰而又朦胧,描写人物与情感时亦真亦幻,《雪国》《古都》《伊豆的舞女》《画的圆舞曲》《藤花与草莓》等小说集,写作时代不同,文笔和手法亦有多样的变化,但总体而言,川端康成多年的写作历程中,那个虚无主义的世界始终伴随着他的作品,而虚无主义尽管朦胧,在其背后,我们也能够看到日本传统文学与审美的影子。

什么是虚无主义?什么是川端康成的虚无主义?
在介绍川端康成的时候,“虚无主义”这一名词总是如影随行,可以说,了解川端康成的创作理念和写作思路,绕不开对于虚无主义的了解。那么,什么是虚无主义?若从近代世界文历史和文学的发展中来看,将认识论及伦理体系推至极端的相对主义,对“真理不存在”的论述抱以信仰姿态。由此衍生出非理性化的达达主义,重视个体研究而轻视整体研究的解构主义,以及重视思想解放和反主流的朋克运动。但很显然,这种解释视角下的“虚无主义”至多只能覆盖西方的文学、音乐和影视作品。但这样的虚无主义与川端康成式的虚无主义特征已经大相径庭。
端康成的文学作品固然拥有哲学意义上虚无主义的一部分共性,如作品情节的发展偏向非理性,对于价值的坚持,常常飘忽而虚幻。然而尽管近代以来日本在“脱亚入欧”的思潮下更多学习欧美文学创作,构成川端康成虚无主义文学世界的支柱,并非是由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造成的信仰缺失与前途崩坏,反而是由日本传统文学中的物哀与幽玄等核心概念所构成。
具体而言,《秋雨》中别府律子穿起山茶花团的和服露出哀伤的笑容,在雨点里山上有团火渐渐飘下,在短短几笔间勾勒出一个女子对于未来的乐观、坚韧和因为体弱死亡终将到来的哀伤,带着一点点朦胧感,营造情感氛围的方式,尽管没有明说,但对每一个事物,每一段人生的感叹,早已构成了“物哀”的基本框架,“哀”并不是哀伤,用一个《水浒传》里的词,“嗟叹不已”我想更为贴切。情趣性、感受性的极度发达,不把情感视为负面物的日本文学,不断用着“幽玄”“寂静”的意象,《雪国》中白茫茫的一片,县道上看不清的雪景,《藤花与草莓》中寥寥数笔的草莓、微风吹拂的藤花与回不去的过往,出自古书《枕草子》的“雪花飘在水晶念珠、紫藤花、梅花上,漂亮的婴儿在吃草莓”的话,也让我想起“深深渗透”进川端康成内心的《源氏物语》。从平安时代的云雾到大正时代的雪国,从平安京的黑夜宫廷到京都的宅院,千年过去,在朦胧与幽暗的环境下,每一个场景和人物被衬托得愈发深刻,每一个字都带着更加丰富的情感流动。
可以说,川端康成的虚无世界,从来不是反叛与断裂,它更像是一种传承,让日本传统的文学与审美理念,到了近现代,仍旧能够开辟出一方小世界并存续下去。

川端康成虚无主义世界中的现实性与存在性
很多读者因为川端康成身上的“虚无主义文学”标签,似乎就形成了川端康成“不问世事,只知桃源”的刻板印象,但事实上,川端康成的文字尽管虚无,但受制于“脱政治性”的日本传统文学理念制约,文字一旦牵扯时事,虚无主义世界也会不可掩盖地显示出存在性与现实性。
美国大兵在日本八幡神社内观看艺伎取悦占领军的表演,战败之后对于日本国内的描写却全数停留在了破败荒凉的人文风貌上。乍看以为日本没有政治与历史。但从日本文学的角度来看,《重逢》实际上渗透了日本文学最大的特性,即“脱政治性”,但是脱的“政治”仅限日本国内,一旦涉及国际政治,那么描写的脉络瞬间便开始有些清晰。二战给予川端康成73年的人生一个极大的割裂感,因此涉及二战的描写中,不可避免地会时常显示出这样的特色。日本国内萧条,却用“脚变丑了”一笔带过,但日俄战争、美军占领日本、侵华战争的有关表述中,“上战场”“在满洲待过”“美军坐在看台上”这样的表述却在一个虚无主义作家的描述下如此诡异地清晰可见,想必也是受到这一特点或多或少的影响。
士兵从二战战场上带着疲惫与伤残复员回来,双手沾满了残害生命的鲜血,但川端康成却仿佛一瞬间看到了他们身上某种“纯洁的东西”。《重逢》的剧情初看迷惑,但最深层次的,似乎是来源于日本“武士之道”的精神中“恬静从容地接受自己命运的观念”,认为他们面对战败这样平静的态度,也许就是神道教与佛教中赐予这些已经变质的所谓“武士”们的一种顺从。
除开《重逢》以外,川端康成在很多篇目内都影影绰绰地展现出国际政治带来的真实感,去到日占东北找工作的夫妻,怀揣着当时日本国民去往殖民地和占领土地时普遍具有的“外地感”,期待着生活能够更好;战败给孩子取名“和子”,感慨和平宪法的实施让大家的气氛都从有着轰炸和炮火的战争中逐渐软化。川端康成的文字,似乎透露着他对于复杂国际政治的关心,又似乎没有,模糊中似乎并未言明,这一点,倒是颇具一种“虚无”感。

川端康成虚无主义世界中的审美亮点
日本独特的脱政治性,来源于其地狭人稠现实下的“岛国根性”。人们以小为美,川端康成因而在写作中,也常常将目光置于其中一个细节内。写足的《湖》中男主疯狂跟踪好几个女人,竟然只因自己脚太丑,喜爱“脚很好看”的女子。这样的剧情看起来变态,但是现在回味起来,似乎是日本文学中以小为美的“人形”趣味。写手的《一只胳膊》中,女主角更是一个脱离女子本体,但仍有自我思想和生命活力的“一只胳膊”;写小宠物的《禽兽》里面被主人用颓唐的眼神凝视着,在无助中死去的小鸟。表层是“脚控”,里层是“美足”象征战前繁荣的日本而“丑足”象征着战后破败的日本;表层是男子对女子胳膊的亵玩,里层是一个人深层次的孤独,充满象征的手法似乎又暗合了日本“稻作文化”的气质。
说到人的身体部位,就不得不说川端康成文字中值得一提的色道美学,形成于江户时代的这一文学概念,移步于川端康成的纸上,成为了《后台的乳房》中年轻女子充满美感的肩部和胸部,成为《雪国》中驹子雪白的身体,身形美并非全部,女性角色们大多在面临明治到昭和前期的日本近代社会压力和严重贫富分化导致的生活问题时,同样用美的意志,坚韧的生活态度去面对,也许一切都很哀伤和辛酸,但川端康成的笔下,我似乎没有见到一个明确放弃的角色。这大概也就是川端康成的创作思路,靠着情节的模糊性而非扭曲性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虚无之海。
至于为何文章总是透露着辛酸与悲哀,川端康成在《参加葬礼的名人》中的描述似乎能够让我们名白,父亲母亲相继过世,姐姐、爷爷和奶奶也撒手人寰,看着川端康成在葬礼上被迫驾轻就熟的表现,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的他,性格愈发孤僻,日后的爱情也大多无疾而终,他把内心的感受写进文章,也因而有了《雪国》和一众文章里那种“说不出的苦痛和悲哀”吧,这样的文章作用,似乎就像是日本传统文学的“慰”论那样,无论走多远,在飘忽不定的时光里,也希望在某个相对的时间和相对的角落,能够有人陪伴,或者促膝长谈。

在看明治后期的书籍,比如夏目漱石的《草枕》和樋口一叶的《十三夜》的时候,不知为何,文章每每在开头附上一段说教式的生活道理,接着才拉开文章的序幕。这种明治大正时代受欧洲文学强烈影响形成的自然主义风潮似乎并未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留下什么痕迹。有人说他的文章似乎来去自由,有的写到一半戛然而止,有的铺好线索就再无下文,有的中途起航也不知结局,没有完整的架构更没有引申的论述。一个场景,两三笔,四五页,通过点染勾勒,这样的世界承载着传统日本文学和未来,也有着虚幻与真实。文字在此做结,似乎也像那个人一样,戛然而止,但他和他背后日本文学与审美的精彩,则远远不止如此。
看完以后,打开书,去感受那个朦胧的世界吧。
Hitsuji_J

参考资料:
1、日本明治文学一说——读《日本近代小说》 - 道客巴巴 (doc88.com)
2. 透过《雪国》的虚无徒劳,看“物哀”思想对川端康成的影响 (360doc.com)
3. 藤花与草莓_百度百科 (baidu.com)
4. 虚无主义_百度百科 (baidu.com)
5. 后现代主义与虚无主义的区别? - 知乎 (zhihu.com)
6. 川端康成_百度百科 (baidu.com) 以及 包含中文版《藤花与草莓》掌小说集、《伊豆的舞女》小说集、《雪国》小说集、《古都》小说集中川端康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