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洛伊木马:美国海军大型两栖攻击运兵舰、货船设计建造使用史 上二

III 1930年代到开战前的间战期发展
随着富兰克林·D·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在1933年3月当选总统,美国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公共工程以求恢复美国的经济。关于新商船的建造,政府进行了一番激烈的讨论。罗斯福总统曾在一战中担任助理海军部长,他已经明显意识到了美国海军对于辅助舰船(包括运输舰)的需求。他也知道国会绝大部分时候都倾向于建造军舰,因为当时美国海军的实力比起其它海军强国来说严重不足。如果新的商船有着适宜的性能,那么她们在战时就有改为军用的潜力。当时其它的海军列强也已经在资助建造那些有特别适合战时改造的性能的商船,而日后的事实也将证明日本甚至特别将某些快速邮轮设计为可以在战时改装为快速支援舰和航空母舰。
已经存在的美国船舶委员会将是和平时期新商船建造计划的最重要部分。1933年委员会已经开发了新货船的设计,编号指定为C1、C2和C3,以及冷藏货船,客轮(字母指定为P)和油轮(字母指定为T)的设计。因为这些舰船有可能在战时被海军征用,它们的设计将反映出海军对于速度和容量的需要。总委员会因此要求讨论新辅助舰船的性能参数,包括运兵舰。总委员会并不对未来一段时间像这样的舰船会为海军所建造抱有任何期待,因而讨论出来的新性能参数没有被交给建造维修局开展设计工作。船舶委员会将它的新设计在1934年1月交给海军内部传阅。
委员会于1933年末完成的的运兵舰草案参数有一部分是基于1914-1919年间为亨德森号和未建成的海伍德号讨论出来的参数所列出的。这些运兵舰将可以执行占领前进基地的任务(即作为攻击运兵舰使用)或常规运兵任务(即作为常规运兵舰使用)。攻击运兵舰将会携带舰上部队的所有武器和装备,而她们的额外货物将会占用常规运兵舰用于运载部队的空间。军队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将不止要求她们拥有更大的货舱空间,而且还要拥有存放汽油的空间。
美国海军陆战队会使用同样的舰船来装载截然不同的单位,例如纯步兵部队(165名军官和3000名士兵)和全副武装的海军陆战队基地卫戍部队(2500名士兵)。装载纯步兵部队将会需要150000立方英尺(约4247立方米)的货物空间,而装载基地卫戍部队则需要275000立方英尺(约7787立方米)的货物空间。这样的数字已经远超一战时期的估计了。海军陆战队很快要求提供至少300000立方英尺(约8495立方米)的货物空间,比1919年认为足够的空间还要多出三倍。美国陆军的535英尺型运兵舰南十字号似乎提供了答案——两种部队之间的500人之差将会在底层甲板换出125000立方英尺(约3539立方米)的货物空间。总委员会在它的性能草案中要求在主甲板下设置三层或更多的货物甲板,第三层甲板——即最底层甲板可以同时用于装载人员或货物,因此底层甲板需要与其它层甲板同样的通风措施。
随着部队装备重量的加重,总委员会要求一座或者最好有两座30吨的起重吊臂,两倍于未成海伍德号的起重能力。一些大型装备以及一些大型舰载艇可以在货舱口上存放,以在卸载时首先装卸它们。如之前那样,新运兵舰应该被设计为可以快速卸载货物,为此,理想的设计便是船舷货舱。她将携带两个月的自持用品以及为部队机动车辆准备的10天汽油补给(12000加仑,约45425升,装在汽油桶中)。她的弹药库将容纳野战炮的弹药——6000发75毫米炮弹以及12000发3英寸防空炮炮弹。
新运兵舰通常将依靠她本身的舰载艇进行卸载工作。理想的舰载艇配置由2艘45英尺(约14米)火炮驳船(即早先的火炮平底船的直系后代),6艘50英尺摩托艇,8艘40英尺摩托艇,16艘33英尺(约10米)摩托捕鲸艇(并非常规的捕鲸艇,这些艇可能是作为登陆艇设计的),1艘36英尺摩托艇,以及2艘26英尺(约8米)摩托捕鲸艇。因为火炮驳船没有动力,这些舰载艇中至少有一部分将会特别作为拖船使用。这些舰载艇共可以将两支步兵营和一个炮兵连一次性运送上岸。
跟之前一样,新运兵舰需要相对高的航速(稳定15节,满载状态,两轴推进),主要为了减少她面对潜艇威胁时的脆弱性。这一指标仍然是二战时前线两栖舰船的重要关注部分。她的续航力为6000海里/15节。另外总委员会也对更高的航速有一定兴趣。1934年8月,基于亨德森号的舰长的评价,建造维修局建议将稳定航速提高到18节。海军作战部长想要运兵舰能够与15节的护航船队一同航行(也就是能够以高于15节的航速航行),但也认同了在紧急情况下海军陆战队远征部队可能需要更高的航速。运兵舰的最小吃水仍然非常重要。之后海军陆战队想要限制吃水以此让运兵舰能够在波托马克河(Potomac River)上航行并停泊在匡蒂科(Quantico)——在海军陆战队基地装载陆战队士兵们和他们的物资可以省下宝贵的时间,人力和财力。建造维修局将这个要求理解为将运兵舰的载重吃水深度限制在24英尺(约7.3米),或者更好的23英尺(约7米)。到这个时期,总委员会和陆战队已经放弃了将运兵舰本身的舰炮拆卸并运送上岸来保护基地的想法,然而运兵舰本身仍然需要可观的舰炮火力,在舰上部队冲击滩头时进行支援。新运兵舰的武装将由4门6英寸47倍舰炮(每门1000发弹药)和不少于8挺防空机枪(1.1英寸28毫米“芝加哥钢琴”或0.50英寸12.7毫米机枪)组成。然而在一切设计讨论规划之后,政府补贴的商船建造直到1936年的一个政府下属的新机构——美国海事委员会(U.S. Maritime Commission)成立后才获得授权。
1934年9月,新的舰队海军陆战队指出现存的两艘海军运兵舰肖蒙号(作为人员货物两用运输船)和亨德森号都无法为其所用。这两艘运兵舰都在忙于携带人员和货物前往中国支援那里的海军陆战队。对于未建成的海伍德号的授权建造命令仍然有效。海军的实力正在增长,而舰队海军陆战队的成立将会提醒海军的领导层陆战队对于两栖攻击舰的需求。陆战队指挥官要求运兵舰能够携带他的全部进攻部队——一个加强的三营步兵团,包括3支炮兵连,其它的特殊部队,以及他的指挥部,总共2500名军官和士兵,并携带两个月的补给。他要在进攻中投入他三个机动单位中的两个单位,留下第三个作为后备队使用,因此他想要足够一次性将两个步兵营和两个炮兵连送上岸的舰载艇。陆战队指挥官也明显注意到了用于近距离支援的飞机的价值,他建议新运兵舰要拥有一层平坦飞行甲板。尽管当时伦敦海军条约仍然有效,限制了美国海军的航母数量,但是飞行甲板可能仍然会在训练演习中具有很大的价值。为了跟上海军舰队,指挥官想要运兵舰能够以20节稳定航速行驶,这对于改装民用舰船来说非常严格,所以需要讨论新的性能参数。海军作战部长认同了舰队海军陆战队的想法,但是以上这些想法并没有被实现。
总委员会在1935年1月8日提交了理想运兵舰的性能参数。然而日益明显的,新运兵舰可能会出现登陆艇不足的问题。因此1933-35年对辅助舰船性能参数的讨论包括了一艘不仅为拆卸分装的飞机,同时还为部队和火炮驳船提供甲板存储空间的油轮,为此她需要一座20吨的起重吊臂。然而,当时的经费吃紧,没有经费可以提供给运兵舰的建造,甚至连优先度更高的主力舰建造的经费都明显不足。
1936年美国海事委员会成立。不像船舶委员会,海事委员会拥有自己的经费来建造新的商船,而它的建造计划也确实主导了二战前和战时的美国商业造船厂的建造工作。海事委员会设计了可以根据特定的用户的需求进行改造的标准货船,即先前的C1,C2,C3型。C前缀代表货轮,数字代表船只大约的尺寸。C2和C3型是常规的中央动力组设计,而C1有两种设计——后置动力组和中央动力组型。海事委员会同时设计了这些舰船的蒸汽轮机版本和柴油机版本。型号后缀将表明船只的动力类型和衍生型号。C2和C3货轮的设计航速比大部分货轮都快,因为它们可能被海军征用,然而只有C3型达到了16.5节的理想航速。在之后的战争中,很多C2和C3货轮将会作为两栖突击旗舰,运兵舰和货船使用。从海军的观点出发,这些设计的一大缺陷就是它们的动力组都被集中在一处,并以单轴推进。
在C2和C3的设计中,最深的船舱(1号和3号)在前方,较浅的2号船舱(在油箱上方)在两个船舱的中间。在上层建筑后方有2个浅船舱,4号和5号。3号船舱(在C3中同时作为1号和3号)有双甲板间舱(Tween Deck),而其它的船舱则只有单甲板间舱。在标准货轮配置中,她们将有5座桅杆或一组起重柱,两座在上层建筑的边缘,以及独立的两座在前方和一座独立的在后方。

1938年6月,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Office of the Chief of Naval Operation,OpNav)战争计划部要求为海军陆战队增添一艘新的运兵舰。直到此时,海军仍然一直在稀缺的和平时期经费应该花在军舰还是在直接支援军舰的辅助舰船上有着长久的争论,然而如果舰队海军陆战队没有合适的运兵舰,那么它就无法继续发展至关重要的两栖攻击能力。美国海军刚刚指派心宿二号货船(USS Antares,AG-10,1940年11月改为AKS-3)加入舰队作为杂货运输舰,她接收了专门改装,可以有效的装卸登陆部队装备。建造新舰之前的替代方案包括征用怀俄明号训练舰(USS Wyoming,AG-17,前BB-32)或者使用现役的运兵舰和货船,即亨德森号,肖蒙号,以及天狼星号(USS Sirius,AK-15)或织女星号(USS Vega,AK-17),另外可以重新服役两艘先前已经分别在1924年退役和在1927年置于后备役的货船,五车二号(USS Capella,AK-13)或角宿一号(USS Spica,AK-16)。使用怀俄明号的方案由于她过深的吃水被拒绝,如果要将她改造到适合的程度会削减她作为军舰的使用效率。现役的各种运输舰都因为大量的运输需求而不能被抽调出来使用,连参加几次演习都不可能。那些已经退役的旧舰并不令人满意,而且她们的舰龄实在太老,并且已经准备要被替代了。旧海伍德号的建造仍然还是只停留在计划上。


舰队海军陆战队指挥官要求他的计划组讨论一艘理想运兵舰的性能参数。他将最近日军1937年在上海登陆的经验考虑了进去,当时观战的维克多·H·克鲁拉克(Victor H. Krulak)少校看到了日本陆军的神州丸号扬陆舰(Shinshū Maru)的表现,她可以将小型登陆艇从船舷货舱中放出,但最亮眼的一点是她可以从舰艉的滑坡放出舱内的登陆艇,非常类似于捕鲸母舰的设计。他的报告毫无疑问的影响了1938年海军陆战队的运兵舰提议,这个提议提到了发展当“与一支外国海军交战时”(例如日本)从货舱口放出登陆艇的能力的可能性。


陆战队理想运兵舰的性能参数在1938年7月14日被提交给海军参谋部。这艘运兵舰将运载整个两栖战斗部队,包括一支步兵营,一支炮兵连,以及其支援单位。这与过去要求中的100名军官和1600名士兵相同。海军陆战队很快将这种单位定为营级登陆队(Battalion Landing Team,BLT)。运载这一级别单位的能力成为了美国二战时期几乎所有运兵舰的基本要求。正像三个营组成一个团的核心那样,三艘运兵舰将携带整个团级登陆部队(旅的称呼有时是用于指代团的)。每艘运兵舰都将平分装载整个团级登陆部队的武器和物资。此时的海军陆战队还没有更高级的作战单位,比如师,或者一支加强的团级战斗登陆队。
登陆行动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关键装备能够以多快的速度卸载,因此运兵舰最好在舰内设置更多的小船舱而不是几个大的深船舱,而海军陆战队则选择了设置四个船舱。每个船舱将有25000立方英尺(约708立方米)的容载空间,分隔为两个12英尺(约3.7米)高的甲板间舱,用以容纳拆卸分装的飞机,火炮与机动车辆。在后来的术语中这属于方块型空间和方形空间之间的妥协。“方块”即可以将货物垂直堆叠装满整个空间的方块形空间,“方形”即存放不能垂直堆叠的货物的一片甲板空间,比如机动车辆。方块型空间和方形空间之间的差异在机动车辆的数量增加时显得更加重要。除了弹药之外,它们是舰上最重要的货物。对于方形空间的需要将会导致典型货轮上深货舱中甲板之间高度不可能再被充分利用。这一点问题在装载上会被明显的体现出来,例如1941年海军陆战队拒绝了海军部长将他们的师级单位摩托化的提议,如果这样的话就需要12艘或更多的运兵舰,比计划中的多出两倍,来为运载师级单位提供足够的方形空间。此时的海军陆战队步兵师编制中有831辆机动车辆,相比之下陆军的摩托化步兵师有2073辆机动车辆。
另外,1940年8月在圣克莱门特进行的一次舰队货物装卸演习,证明了露天甲板空间有多重要。已经解除武装用作训练用途的前战列舰犹他号(USS Utah,AG-16,前BB-31)和肖蒙号扮演了部队和其装备的运输舰的角色。犹他号可以在登陆艇靠上来之前将在她运载的装备直接摆在甲板上,而肖蒙号则需要直接从她的船舱中吊出装备来装载在等待的登陆艇上,更加费力费时。肖蒙号上的登陆艇也不能以满载的状态从船上放下,因此舰上的部队必须在舷侧集合并靠绳梯爬进水中的登陆艇,而肖蒙号上的甲板空间实在太小,不适合部队集结,因此舰上部队装载进登陆艇的流程非常缓慢。除此之外,部队在长距离长时间的海上航行中也需要甲板空间来进行日常训练和锻炼。就像战前欧内斯特·J·金(Ernest J. King)上将在一次总委员会的会议上听取运兵舰的设计细节时说的,“我们可不想让我们的士兵们在船上变成穴居人。”


海军陆战队非常清楚一艘负责两栖突击的运输舰必须处在“战斗装载”的状态下,这一点早在加里波利登陆战时那些协约国运输舰必须在开始行动前将货物卸载开来之后再进行战斗装载化的时候就已经有所体现。不论什么在战斗中所需要的必需品都需要处于更方便取用的状态。这会导致出发前的装载变得更加低效,但是在两栖突击中这是至关重要的。到了1941年,所有被改装用于两栖突击作战的运兵舰都被称为“战斗装载舰”。
运兵舰们需要大量的登陆艇来让卸载更加迅速,并且以此减少运兵舰暴露在空中和潜艇攻击中的危险。仅靠其它船上的登陆艇会导致其它船被击沉时运兵舰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就像舰船本身的舰载艇那样,大型的登陆艇将会存放在甲板上,直接放在舱盖顶上,因为直到登陆艇被放入水中之前货物是不能被卸载的。陆战队设想3艘容纳排尺寸部队的冲锋舟将放在1号船舱上方(拥有10吨起重吊臂);3艘坦克驳船,每艘携带两辆轻型坦克,放在2号船舱上方(拥有30吨起重吊臂);另外3艘排级冲锋舟放在3号船舱上方(同样有10吨起重吊臂),以及一艘运水/货用驳船和两艘40英尺摩托艇放在4号船舱上方(10吨起重吊臂)。摩托艇将会用于将大量的人员或装备物资运送上岸,因此它们将不单只是直接使用和平时期的舰载艇,而是将使用专业登陆艇或有登陆艇特征的舰载艇。船舱口被设计为可以平行打开。舰上的第一波登陆部队会包括所有搭乘排级冲锋舟的步兵,加上6辆支援攻击的坦克。一旦他们离开运兵舰,运货驳船将把防空炮和一个中队的飞机运送上岸,其它货物随之跟进。登陆部队将需要能够维持30天的物资,其中包括供车辆运作的汽油和10个基数的弹药量。
海军陆战队希望建造特别的运输舰来为更多的各种可以在战时改装的商船提供登陆艇。到了1939年3月,陆战队的大型排级冲锋舟被抛弃,以30英尺长的拥有原先冲锋舟三分之一运载量的另一种冲锋舟取而代之,以此将需要36艘登陆艇。将这些登陆艇一个接一个放出的话,那么卸载速度会不可接受地极度缓慢。解决方案是使用弧齿型小艇吊臂(Davit)。同时海军陆战队要求增加第五艘坦克或火炮驳船,以及更多的舰载艇(7艘50英尺和7艘40英尺摩托艇)。建造维修局与之争论,认为14艘大摩托艇会让运兵舰甲板过于拥挤,难以装卸。建造维修局肯定,用30英尺登陆艇就可以取代它们。
建造维修局对于运兵舰改装的研究中展示了舰上携载的几艘驳船和18艘30英尺登陆艇(用单弧齿小艇吊臂收放)。所有登陆艇都不能马上被全部吊出去。海军陆战队想要为理想运兵舰配备的舰载艇的总长度已经达到1160英尺(约353.6米),比运兵舰预计的全长还要多出两倍。建造维修局劝说海军陆战队还是使用更少一些的舰载艇为好。即便如此,这些舰载艇都需要堆叠或者存放在其它舰载艇之下,因此它们不能同时被吊出去,这对海军陆战队急切要求的最小化卸载时间来说非常不利。如下所述,运兵舰的参数要求4艘坦克驳船和30艘30英尺排用冲锋舟,海军陆战队另外要求携带6艘冲锋舟支援其它舰船。运兵舰本身的舰载艇缩减到4艘50英尺和6艘40英尺摩托艇。至少16艘30英尺登陆艇和越多越好的摩托艇和驳船要能同时被吊出。
海军陆战队一直坚持所有部队的装备和补给必须与部队一起装载在一艘运兵舰上。现在这些装备不止包括战斗车辆,还包括了飞机。正如1935年的激烈争论的结果那样,海军陆战队要求运兵舰有着20节的稳定航速,并在这个航速下有着6000海里的续航力。
据海军陆战队估计,部队,车辆和货物的组合装载会让运兵舰的尺寸扩大到12000总吨,600英尺(约183米)长。建造维修局并没有对此进行任何设计研究,但通过比较现有的客轮参数,估算了所需要的尺寸。在1939年初,建造维修局指出陆军的535英尺型运兵舰南十字号与陆战队要求的容载能力非常相近。在一年多之后,南十字号的两艘姊妹舰被海军接收用以改装成为美国的第一批攻击运兵舰——哈里斯号(USS Harris,AP-8,1943年2月改为APA-2)和泽林号(USS Zeilin,AP-9,1942年11月改为APA-3)。



理想运兵舰的性能参数于1939年8月25日被海军部长办公室批准通过(实际上由代理秘书长,海军作战部长,哈罗德·R·斯塔克 Harold R. Stark 海军上将批准)。尽管这艘所谓的“理想运兵舰”从未被建造,但通过的性能参数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将商船进行战时改造的选择决定。
1939年,美国海军终于获得了加强美国在太平洋的领地的防御力量许可。为了支援这些行动,海军征用了格雷斯航运公司(Grace Line)的圣丽塔号客轮(MV Santa Rita),改为威廉·沃德·伯罗斯号运兵舰(USS William Ward Burrows,AP-6)。她被认为太慢而不足以改为攻击运兵舰。与此同时,海军征用了另外一艘更快的船,即陆军的南十字号运兵舰。她被认为更适合作为海军陆战队的攻击运兵舰使用。她在1939年11月欧洲战争爆发之后被海军征用,改为沃顿号运兵舰。1940年5月,帮助海军取得这两艘运兵舰的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战争计划部提议将沃顿号改造为海军陆战队急需的特种运兵舰。这个提议由于她已经被改为商业标准,再改为战斗装载舰会花费350万美元而被拒绝。尽管如此,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的提议仍然关注在对攻击运兵舰的急切需求上。
1940年6月,世界危机在法国沦陷之后变得更加严重。法国的海外殖民地有可能会变为德国的前哨站。美国有可能需要占领法国,甚至英国的海外领地。除了缓慢老旧的亨德森号,没有任何舰船能够迅速部署舰队海军陆战队。而肖蒙号,除了其任务非常繁忙之外,还被认为航速实在太慢了。同年6月,罗斯福总统命令从海事委员会征用四艘客轮:两艘一战时期建造的535英尺型前运兵舰和两艘较小的属于格雷斯航运公司的英制柴油客轮。海军设想,合适的商船可以以最快5天的时间改装为运兵舰。然而,535英尺型客轮的舰况过于糟糕以至于实际上要改装就几乎等同于重建她们。尽管在1940年7月被征用,她们直到1941年9月到10月才准备好。这一经验导致舰队维护主管早在1940年8月就敦促海军作战部长不要再接收任何舰龄太老的商船,毕竟“商船队的标准运用是让船只到处跑腿而只用最小的维护和保持水平是众所周知的”。这些舰船没有被真正的完全评估,直到她们的动力组进行例行拆卸检查为止。
海军最初计划让535英尺型运兵舰装载3478名陆战队士兵,使用在第二,第三和第四甲板上所有可用的空间。其中一些人会睡在铺在货舱口的便携式床铺上。这与海军陆战队的战斗装载舰的概念相差甚远。他们拒绝在第四甲板上居住,因为这层甲板要保留用于运载货物,并且也拒绝睡在货舱口上,因为这会导致取用货物变得更加不便。这样将把运兵舰的容载能力缩减到大约一个团级战斗队(1525名陆战队士兵),并大约将运货能力提升两倍,从109613立方英尺(约3104立方米)提升到230258立方英尺(约6520立方米)。即便如此缩减下来,计划的便携水存储量(655吨)只能满足20天的需求(每天每人4加仑15升),运兵舰需要的水需要比这更多。海军计划在一些船舱口区域盖板,被海军陆战队当场否决,因为这会减慢装载和卸载的速度,并且他们还有可能要装卸装箱的飞机。另外,海军陆战队反对限制弹药的装载空间到5450立方英尺(约154立方米),他们想要运兵舰装载为基地卫戍营准备的十个基数的弹药,即36000立方英尺(约1019立方米)。海军陆战队还想要运兵舰能够运载12000加仑装桶的汽油,占用3000立方英尺(约85立方米)的空间,配备专用起重机,用以满足卫戍营30天的消耗。计划的起重吊臂配置为前后各30吨,以6吨吊臂为辅。海军陆战队指出很多的货物重量会超过6吨,所以一些6吨吊臂应该加强到10吨以免30吨吊臂货物的工作量过大而难以顾及主要的装卸工作。
海军的计划中舰上的登陆艇有20艘(之后增加到22艘)30英尺登陆艇,2艘坦克驳船,2艘火炮驳船(1940年8月改为3艘坦克驳船,1艘火炮驳船)。另外,舰载艇包括9艘40英尺摩托艇和2艘26英尺摩托捕鲸艇。海军陆战队认为26艘登陆艇是登陆一支团级战斗队的最小需求,并且认为3艘坦克驳船和1艘火炮驳船更好。他们认为增加的登陆艇可以叠在其它艇上和舰桥甲板上。到了1941年3月,登陆艇的数量变为11艘30英尺和15艘36英尺的希金斯登陆艇(Higgins Boat),加上5艘坦克驳船和1艘火炮驳船。计划也要求在船舱内装载大约8辆两栖牵引车。在之后,这样的运兵舰每艘都有10座三层韦林弧齿吊臂(Welin Davit),容纳总共30艘希金斯登陆艇。
至于武装,建造维修局提供了2门6英寸50倍舰炮(至少会有1门放在中轴线上的5英寸舰炮),4门3英寸50倍防空炮,和4挺0.50口径防空机枪的方案。哈里斯号完工时的武装是1门5英寸51倍舰炮,4门3英寸50倍防空炮和8挺0.50口径防空机枪,在当时是标准配置。计划要求将机枪替换为20毫米防空炮。因为像这样的舰船的主要威胁来自于空中,到了1943年中哈里斯号的5英寸舰炮被替换为一对双联装40毫米博福斯防空炮,以及10门20毫米厄利孔防空炮。这个配置在战前改装的攻击运兵舰中是很典型的。到战争结束,哈里斯号又添加了一座四联装40毫米防空炮,20毫米防空炮的数量也增加到20门。


两艘建于1928年的较小的英制柴油动力格雷斯航运公司客轮,圣芭芭拉号(MS Santa Barbara)和圣玛利亚号(MS Santa Marina)于1940年被从海事委员会征用,并分别改为麦考利号运兵舰(USS McCawley,AP-10,1943年2月改为APA-4)和巴内特号运兵舰(USS Barnett,AP-11,1943年2月改为APA-5)。她们的舰况比535英尺型运兵舰们更好,但即便如此她们仍然需要耗费两个月的时间来进行改装。她们可以装载1350人。不幸的是,外国制造的苏尔寿(Sulzer)柴油机的零件在美国几乎不可用。她们分别在1940年7月和8月服役。她们最初有两座烟囱,其中一座是假的,并且将她们的小艇装在标准的商船型弧齿吊臂上。之后假烟囱被拆除,并且装上了三层韦林弧齿吊臂。1941年3月,她们的额定载艇能力为15艘希金斯登陆艇(巴内特号上为6艘30英尺和9艘36英尺型)加上2艘坦克驳船和两栖牵引车。她们没有配备火炮驳船。跟535英尺型一样,1943年巴内特号将5英寸51倍舰炮拆除并装上两座双联装40毫米防空炮,而麦考利号在能进行这样的改装之前就被击沉了。




这些前商船里没有一艘有足够的蒸馏水能力,因为在商船队里的一般做派是只携带刚好足够使用的淡水,储存在双层船底或者水箱里,在港口之间单线航行。海军的舰船需要有自持力。总的来说,如果能让海事委员会建造几艘新船,那么情况会更好一些。1940年7月,罗斯福总统要求海事委员会长艾默里·S·兰德上将(Emory S. Land)设计并建造两艘小型专业攻击运兵舰,即之后的多延级(海事委员会船型编号P1-S2-L2)多延号(USS Doyen,AP-2,1943年2月改为APA-1)和费兰号(USS Feland,AP-18,1943年2月改为APA-11)。她们的设计可能受到了类似的英国步兵登陆舰的启发,这一部分将在之后详细讨论。

1940年10月,联合委员会命令海军为一整个15000人的师提供足够的两栖运载能力。为了满足这个需求,1940年10月到12月,5艘早已在动员计划中列入的巴尔的摩邮政邮轮被海军征用,成为海伍德级运兵舰(AP-12到AP-16)。她们比535英尺型运兵舰稍小,可以运载大约1000人,而且只能容纳四座三层弧齿吊臂。1941年3月,她们的额定艇载是4艘30英尺和8艘36英尺希金斯登陆艇加上2艘坦克驳船。这一级总共有5艘,其中乔治·F·艾利奥特号运兵舰(USS George F. Elliott,AP-13)于1942年8月8日在瓜岛海域被击沉,未能指定为攻击运兵舰。剩余的同级舰,海伍德号(USS Heywood,AP-12),富勒号(USS Fuller, AP-14),威廉·P·比德尔号(USS William P. Biddle,AP-15),内维尔号(USS Neville,AP-16)在1943年2月时与其她原战斗装载舰一起被重新指定为攻击运兵舰,舷号从APA-6到APA-9。于1930年建成的美利坚出口航运公司的埃克索科达号客轮(SS Exochorda),被海军征用为哈利·李号运兵舰(USS Harry Lee,AP-17,1943年2月改为APA-10)。她在战前是航运公司用于地中海航线的“四王牌”。她的另外三艘姊妹舰,圣剑号,契约号和埃克塞特号于1942年被相继征用。她在1941年3月的额定艇载量为6艘30英尺和8艘36英尺希金斯登陆艇加上2艘坦克驳船。因此,到了1940年末,海军已经获得了10艘攻击运兵舰,尽管当时只有其中的少部分处于正式服役状态。


1941年春在加勒比海举行的大型陆军海军联合两栖演习展示了伴随登陆部队的重型装备有多重要。一次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海军部门的代表之间举行的会议决定了应该有至少一艘货船伴随三艘运兵舰。运兵舰会运载部队和他们的车辆与10天的战斗物资(而不是之前的30天)。货船会携带更多的车辆和它们的乘员,以及后备物资。这些特别指定的货船之后将被称为攻击货船(Attack Cargo Ship,AKA)。这四艘运输舰将会组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运输分队(Transport Division,Transdiv),携带一整个团级战斗队。因为一个师远比9个步兵营的规模要大,运载一个师将需要12到14艘运兵舰和3到4艘货船。
没有任何运兵舰能够容纳足够的登陆艇以将舰上的部队和车辆一次性登陆。麦考利号,一艘典型的战斗装载舰上的20艘登陆艇,只能提供340人的运载能力,而整艘船上运载的部队有1338人。1941年的计划中要求将这些登陆艇中的15艘替换为36英尺型,以将运载能力增加到540人。另外,9辆全新的两栖牵引车,即日后的LVT(Landing Vehicle, Tracked,履带登陆车)的原型,装载在船舱中,将提供另外180人的运载能力,但这仍然杯水车薪。1941年9月,一支单独的团级战斗队需要39艘36英尺人员登陆艇。
弧齿吊臂的数量取决于运兵舰的长度(装载的小艇将首尾相连)。一开始每个吊臂只能容纳一艘登陆艇。英国人发明了双层吊臂(Double-Banked Davit),可以有效地将载艇能力提高两倍。美国海军很快也得知了英军会在放下登陆艇之前就将部队装载进去,以此让部队能够更快登陆。美国海军对于英国的某些大型人员登陆运兵舰(Landing Ship Infantry, Large,LSI L,基本等同美国的APA)通过动力吊臂放下登陆艇的速度非常印象深刻。1941年7月,韦林小艇与吊臂公司与船舰局(Bureau of Ships,BuShips)和纽波特纽斯造船总监合作,发明了三层吊臂,这成为了战时美国海军攻击运兵舰的标配设备。两艘登陆艇将堆叠存放在吊臂轨道下,第三艘将悬挂在吊臂的吊杆外。第一艘登陆艇将可以直接放入水中,然后吊杆将收回,吊臂的行进臂将沿着轨道升起以吊起上层的登陆艇。在这些登陆艇被放出之后,同样的吊臂将吊出下方的两艘登陆艇。吊臂的强度足够强到将满载的登陆艇放下水中。然而,装载了车辆的登陆艇是不能被吊出的。由于运兵舰不能携带能够一次性登陆全部舰上部队的大量登陆艇,至少有一些部队必须从舷侧爬进水中的登陆艇。这些已经放入水中登陆艇将在运兵舰附近绕圈,等待装载。当一组登陆艇完成装载时,它们在海滩外以一列队形集结,这一列处在的线被称为出发线(Line of Department),然后一同向滩头发起冲击。这一流程本身很缓慢,但是即便有三层吊臂(有些船有四层吊臂),运兵舰还是不能携带足够的登陆艇。最先装备三层吊臂的运兵舰是四艘1941年6月海事委员会转让的C3客货运输船(海事委员会船型编号C3 P&C)改装的攻击运兵舰:杰克逊总统号(USS President Jackson,AP-37,1943年2月改为APA-18),亚当斯总统号(USS President Adams,AP-38,1943年2月改为APA-19),海斯总统号(USS President Hayes,AP-39,1943年2月改为APA-20),新月城号(USS Crescent City,AP-40,1943年2月改为APA-21)。唯一没有装备这些吊臂的攻击运兵舰是改装的美利坚出口航运公司“四王牌”中的三艘,约瑟夫·休斯号(USS Joseph Hewes,AP-50,前SS Excalibur 圣剑号,1943年2月改为APA-22),约翰·潘恩号(USS John Penn,AP-51,前SS Excambion 契约号,1943年2月改为APA-23)与爱德华·拉特里奇号(USS Edward Rutledge,AP-52,前SS Exeter 埃克塞特号,1943年2月改为APA-24)。但她们的姊妹舰,哈利·李号在战争后期装备了三层吊臂。





这10艘新的战斗装载舰(攻击运兵舰)将需要3艘支援她们的货船。海军已经有几艘一战时期建成,1921年征用的货船,即五车二号,轩辕十四号(USS Regulus,AK-14),天狼星号,角宿一号和织女星号。但她们的航速太慢而不能作为攻击货船使用,舰龄也相对来说有些老。辅助舰船委员会经过考虑,认为海事委员会的C1和C2货船可以胜任这个任务。于是美国海军在1939年从海事委员会取得了一艘柴油动力C2货船,大角星号(USS Arcturus,AK-18,1943年2月改为AKA-1)。与她类似的其她货船在之后也被海军相继征用,即右辖号(USS Alchiba,AK-23,1943年2月改为AKA-6),金牛座号(USS Alcyone,AK-24,1943年2月改为AKA-7),轸宿三号(USS Algorab,AK-25,1943年2月改为AKA-8),井宿三号(USS Alhena,AK-26,1943年2月改为AKA-9),以及参宿四号(USS Betelgeuse,AK-28,1943年2月改为AKA-11),另外还临时征用了贮存舰北极星号(USS Polaris,AF-11)。海军另外在1940年获取了一艘稍微大一些的柴油动力C2-T货船,南河三号(USS Procyon,AK-19,1943年2月改为AKA-2)。大角星号和南河三号虽然在其被征用时还未被专门改造,但她们最终分别成为了AKA-1和AKA-2,海军的第一批攻击货船。1941年中,她们分别被指派到大西洋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各自有一艘新获取的C2货船改装的也可以作为货船使用的贮存舰伴随,在太平洋舰队的为双子座号(USS Castor,AKS-1),在大西洋舰队的为北河三号(USS Pollux,AKS-2)。



除了这两艘被征用的C3货船之外,海军部长于1940年8月5日批准了获取第三艘货船,一艘C1-A型货船,之后成为北落师门号(USS Formalhaut,AK-22,1943年2月改为AKA-5,1944年8月重新改回AK-22,1948年12月改为AE-20)。她在被海军征用的C1型货船家族中是唯一一艘被指定为攻击货船的,但在1944年她被重新改回标准货船并作为水雷运输舰——某种意义上的弹药舰——使用,然而直到1948年处于后备役之后她才获得AE-20的舷号。在成为弹药舰之后,桑盖号(USS Sangay,AE-10),同样属于C1货船,成为了她的姊妹舰。1941年1月15日,海军部长同意获得另外5艘货船。前两艘属于柴油动力C2-T型货船,当时仍在建造中,与南河三号类似。她们之后成为了参宿五号(USS Bellatrix,AK-20,1943年2月改为AKA-3)和昴宿一号(USS Electra,AK-21,1943年2月改为AKA-4)。她们另外的姊妹舰成为了弹药舰,即拉森号(USS Lassen,AE-3),贝克山号(USS Mount Baker,AE-4),雷尼尔号(USS Rainier,AE-5),沙斯塔号(USS Shasta,AE-6),莫纳罗亚号(USS Mauna Loa,AE-8),马兹曼号(USS Mazama,AE-9),以及阿库坦号(USS Akutan,AE-13)。另外三艘货船的获取已经批准但还没有正式授权。1941年2月,辅助舰船委员会要求另外四艘货船,专为伴随攻击运兵舰所用,总共7艘货船,但是没有结果。

攻击货船的主要特征是拥有携带大量坦克驳船和坦克的能力,因此她们需要重型起重吊臂。为了支撑吊臂,重型单柱桅杆被置于前后方的每对起重柱之间,支撑起重柱。由于商业用重型起重吊臂被认为不能满足需求,四座特别的40吨起重吊臂和挂钩被制造,两艘货船分别使用两座。另外的主要新特征是额外的乘员居住空间和部队舱,以及一套每日能制造12000加仑蒸馏水的低压蒸馏设备。她们的武装包括1门5英寸51倍舰炮,4门3英寸50倍防空炮与8挺0.50口径机枪。她们也安装了海军的无线电设备。有了这些设备,她们预期可以装卸9艘LCM(2)坦克驳船和6艘36英尺登陆艇。1941年9月参宿五号的舰上登陆艇包括9艘坦克驳船,7艘希金斯登陆艇和2艘摩托捕鲸艇。这些登陆艇可以有效地支援战斗装载舰上的登陆艇,她们一般只携带2艘坦克驳船。一支团级战斗队需要21艘坦克驳船,运兵舰可以提供6艘,而伴随的货船将可以提供9艘。到了1941年末,攻击货船的标准登陆艇配置为8艘坦克驳船,10艘放在吊臂上的希金斯登陆艇,以及装在船舱中的4辆两栖牵引车。
到了1941年2月,海军已经拥有了10艘已经准备或者正在改装的战斗装载舰。然而,陆战队的一个师需要12艘运兵舰,所以还需要另外12艘来支援两个海军陆战队的师。辅助舰船委员会在1941年2月的最初报告要求14艘运兵舰加上1艘标准运兵舰。罗斯福总统暂时拒绝了这个要求。当时关于租借法案的辩论正在国会进行,总统可能担心获取更多的运兵舰会暴露他让美国直接加入战争而不仅仅只是支援英国的意图。
此外,一个在被海军征用的舰船和将在动员日(M-day)可用的舰船之间的区别被划分了出来。陆军的运兵舰将在动员日直接受到海军的控制,但她们至少要有三个月的时间作为标准运兵舰使用。理想状况下,在动员日之前她们应该接受能够迅速改装为攻击运兵舰的小型改造。在14艘陆军运兵舰中,7艘已经(或在1941年7月时)拥有能够携带12艘或更多登陆艇,并且能够装卸重型装备的设备:亨特·利格特号(USAT Hunter Liggett,后改为AP-27,1943年2月改为APA-14),利奥纳德·伍德号(USAT Leonard Wood,后改为AP-25,1943年2月改为APA-12),美国军团号(USAT American Legion,后改为AP-35,1943年2月改为APA-17),约瑟夫·T·迪克曼号(USAT Joseph T. Dickman,前President Roosevelt 罗斯福总统号,后改为AP-26,1943年2月改为APA-13),亨利·T·艾伦号(USAT Henry T. Allen,前President Jefferson 杰弗逊总统号,后改为AP-30,1943年2月改为APA-15),共和国号(USAT Republic,后改为AP-33),以及J·富兰克林·比尔号(USAT J. Franklin Bell,前President McKinley 麦肯利总统号,后改为AP-34,1943年2月改为APA-16)。她们全部除了共和国号都拥有一座30吨的起重吊臂,因此她们可以装卸坦克登陆艇。另外两艘一战时期的448英尺型运兵舰也被改装为能够改为战斗装载舰的状态,即蒂埃里堡号和圣米耶勒号。她们最大的起重吊臂只有10吨的能力,并且没有携带登陆艇。尽管她们还没有处在海军控制之下,这些陆军运兵舰很快就被指定了AP-24(即奥里萨巴号,USS Orizaba)到AP-35的舷号,其中AP-25-27,30与33-35号被认为是完全的战斗装载舰。这些舰船中只有共和国号和奥里萨巴号没有在1943年成为攻击运兵舰。
在4月,海军部长向海事委员会要求再另外征用一艘蒸汽动力C2-S-A1货轮(卓越号,SS Exceller)作为第三艘攻击货船以支援攻击运兵舰,但她并没有被指定任何舰名或舷号,并且直到二战结束也没有进入海军服役。另外6艘货船的获取已经被部长批准,但是都没有得到正式授权和拨款。在重新考虑了当下状况之后,辅助舰船委员会在1941年5月要求在1941年8月1日之前总共要有10艘新的攻击货船,全部由海军船员操纵并随时可以行动。
到了1941年5月中旬,辅助舰船委员会列出了将改装为战斗装载舰(攻击运兵舰)的14艘舰船。在新船中,最有吸引力的选择是海事委员会的C3客货(P&C)运输船。海军试图改装大量的同样批次的商船,希望限制攻击运兵舰的种类。在某些情况下,商业考虑导致海军难以一次征用整级商船。委员会选中了6艘杰克逊总统级(C3 P&C型)与3艘德尔巴西级(Delbrasil,C3-D Delta型)。这些运兵舰可以装置6座三层吊臂。另外,委员会又加入了5艘较旧的客轮,即3艘535英尺型:克利夫兰总统号(SS President Cleveland,1941年7月改为塔斯克·H·布里斯号,USAT Tasker H. Bliss,1942年9月转交海军,舷号AP-42),皮尔斯总统号(SS Prisident Pierce,1941年7月改为休斯·L·斯科特号,USAT Hugh L. Scott,1942年9月转交海军,舷号AP-43),塔夫特总统号(SS President Taft),以及“四王牌”的其余三艘,契约号,圣剑号和埃克塞特号,和格雷斯航运公司的圣克拉拉号(SS Santa Clara,1942年9月改为苏珊·B·安东尼号,USS Susan B. Anthony,AP-72)。




1941年5月,海军在认真考虑一个对亚速尔群岛发动一次两栖突击的计划,但大西洋舰队没有足够的运兵舰。于是海军从太平洋舰队转让了4艘战斗装载舰到大西洋舰队。为了作为替补,太平洋舰队获得了4艘陆军的战斗装载舰,全部为535英尺型:即利奥纳德·伍德号,约瑟夫·T·迪克曼号,亨特·利格特号和亨利·T·艾伦号。同时还为远征预留了6艘陆军运兵舰,其中包括了已经列入陆军船列的大型远洋客轮曼哈顿号(SS Manhattan)和华盛顿号(SS Washington),以及比她们更大的美利坚号(SS America)。海军将她们全部征用,分别成为韦克菲尔德号(USS Wakefield,AP-21),弗农山号(USS Mount Vernon,AP-22)和西点号(USS West Point,AP-23)。她们都拥有比一般客轮和运兵舰更强大的人员运载能力。不过,这三艘远洋客轮只适用于常规运兵任务——她们没有足够的甲板空间存放登陆艇和安装吊臂,也没有足够的货舱空间。


作为交换,陆军接收了7艘C3-P客轮或与之相等的535英尺型客轮:柯立芝总统号(SS President Coolidge),皮尔斯总统号,塔夫特总统号,克利夫兰总统号,巴拿马号(SS/USAT Panama),阿根廷号(SS Delargentino,1942年12月改为蒙罗维亚号,USS Monrovia,AP-64,1943年2月改为APA-31)与奥连特号(SS/USAT El Oriente)。她们全部都于1941年11月初被陆军接收。克利夫兰总统号,皮尔斯总统号和阿根廷号之后被转让给海军,并成为战斗装载舰,舷号分别为AP-42,AP-43和AP-64/APA-31。
1941年6月,陆军被命令将其所有剩余的运兵舰全部转让给海军。剩余的535英尺运兵舰的舷号暂定为AP-42到AP-44。AP-41属于被重新指定的一战时期的斯特拉特福号货船(USS Stratford),最初她的舷号是AK-45。AP-45到AP-49的舷号已经被指定给陆军运兵舰,但没有接收。总体来看,陆军与海军之间在关于运输舰的协议上是难以捉摸的。陆军争辩称其船舶数量已经非常稀少,不能再抽出更多的船用于改装。1941年9月联合委员会建议所有陆军运兵舰要尽快改装为海军标准,只要剩余的运兵舰可以满足陆军对海上运输的需要。陆军总参谋部在10月同意了这个建议,但是陆军的运输处分支拒绝将其运兵舰释放出来,除非她们能在不能为陆军所用的期间被海军或者海事委员会的运输船所替代。这一瓶颈直到12月战争爆发之后才被打破。因此,在其她6艘战斗装载舰中,美国军团号于8月被接收,但是J·富兰克林·比尔号直到12月才被转让。蒂埃里堡号和圣米耶勒号因为作为有限改装运兵舰,没有成为攻击运兵舰。海军发现它很难给所有运兵舰配备足够的船员,肯特号运兵舰(USS Kent,AP-28,后改为欧内斯特·海因兹号,USAT Ernest Hinds)也因此在最早1942年3月时归回陆军控制。
对亚速尔群岛的两栖行动将会需要货船,而当时海军只有两艘在大西洋舰队,即大角星号和北河三号。辅助舰船委员会想要增加至少三艘,两艘用于替代两艘海军货船参加行动,一艘用于支援大大扩张的大西洋舰队的行动。这将需要总共13艘货船,加上3艘已经在役的货船,包括北落师门号C1-A型货船。这些货船很快就被正式授权取得。到6月,已经有9艘货船被取得并进行变为攻击货船的有限改装,舷号指定为AK-23到AK-31。她们是成级别的,5艘是C2货轮,与大角星号和南河三号相似,舷号指定为AK-23到AK-26,以及AK-28。其中,井宿三号是一艘改装的C2-S货轮。另外四艘是改装的C3型,即天大将军一号(USS Almaack,AK-27,1943年2月改为AKA-10),其为C3-E型;奎宿五号(USS Delta,AK-29,1943年3月改为AR-9)为改装C3,美森公司型;娄宿三号(USS Hamul,AK-30,1943年1月改为AD-20)和室宿一号(USS Markab,AK-31,1942年1月改为AD-21,1960年4月改为AR-23)为C3运货型。天大将军一号的姊妹舰,武仙星号(USS Hercules,AK-41)成为了标准货船,多罗西亚·L·迪克斯号(USS Dorothea L. Dix,AP-67,前典范号 SS Exemplar,另在1941年4月为英国战争运输部购买为帝国椋鸟号 SS Empire Widgeon)成为了标准运兵舰。奎宿五号的一艘姊妹舰成为了百手巨人号维修舰(USS Briareus,AR-12)。娄宿三号的姊妹舰中有两艘作为水机母舰服役,即丹吉尔号(USS Tangier,AV-8)和波克莫克号(USS Pocomoke,AV-9),四艘作为运兵舰服役,即伊丽莎白·C·斯坦顿号(USS Elizabeth C. Stanton,AP-69),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号(USS Florence Nightingale,AP-70),里昂号(USS Lyon,AP-71)和安妮·阿伦德尔号(USS Anne Arundel,AP-76)。武仙星号,多罗西亚·L·迪克斯号,伊丽莎白·C·斯坦顿号,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号,里昂号和安妮·阿伦德尔号在战时也被作为准攻击货船和攻击运兵舰使用过。

辅助舰船委员会还寻求获取两艘驱逐舰支援舰,但是没有成功。现在参宿五号和昴宿一号正在改装,委员会认为它现在可以空出两艘新获取的预定改为攻击型的货船,而因此娄宿三号和室宿一号将在大角星号和南河三号两艘攻击货船准备好之后撤回进行改装。同时,她们将进行最低可能限度的改装以作为临时攻击货船使用。对她们的改造将只限于起吊和装卸设备,携带9艘坦克驳船和6艘希金斯登陆艇的能力,12000加仑蒸馏设备和军用无线电设备。由于两艘攻击货船的改装完成时间被延后,委员会甚至在11月命令这两艘船的其中一艘进行改造,早于两艘攻击货船的完成。她们都已经完成了简单的改造,并且已经携带了登陆艇。之后,她们先后被改装为驱逐舰支援舰,昴宿一号先接受了改造。同年11月,奎宿五号从攻击货船列表上被划去,改为维修舰。
其她的货船都接受了与参宿五号相同的改装,但她们只用一对重型起重柱来支撑她们的重型起重吊臂。不像参宿五号,这些货船和之后的货船最大只有30吨起重吊臂和挂钩。这些设备的生产在改装中是个瓶颈——最初这些C2货船只有一座这样的吊臂。右辖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就1941年9月中旬来说,她有1座30吨,2座10吨和16座5吨吊臂。大西洋舰队辅助舰队指挥官在有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的支持下,建议增加第二座30吨吊臂,利用原有的起重柱,并将所有5吨吊臂加强到10吨。C3货船们得到了第三座30吨吊臂。右辖号可以在甲板上存放4艘坦克驳船,由起重吊臂装卸,另外3艘存放在她最大的船舱内,就在吊臂之下。她另外还可以容纳14艘或更多的希金斯登陆艇。天大将军一号利用她的25吨吊臂,可以装卸希金斯登陆艇,但不能装卸舰船局的坦克驳船。她的船舱实在太小而不能容纳坦克驳船,因此她只能在甲板上存放3艘。井宿三号的船舱也实在太小,尽管她可以通过她的30吨吊臂装卸舰船局的驳船,而原要求的容载能力是9艘坦克驳船和6艘希金斯登陆艇。北落师门号的C1船体不能承受2座30吨吊臂的重量加上完全的艇载量。
查尔斯顿海军工厂画出了改装蓝图,于1941年9月初被批准。由于一般商船不能满足海军的生存性要求,查尔斯顿海军工厂计划封上第二甲板上的船舱之间的量吨开口,以此减少船的纸面吨位来减少入港和通过运河的费用,并永久封上在竖井走道内的引擎室的水密门。最初计划为船上安装舰炮基座,但烟囱没有被抬高,也没有增加额外的居住空间。这个设计要求使用4号船舱的上层双层舱来安置增加的船员并为之提供用餐空间,并将底部的一个深处水舱用于容纳新的大型蒸馏设备。其它的水舱将用于海水压载。其它重要的改装包括为舰上运载部队(12名军官,12名士官,150名士兵)准备的居住空间,船体永久消磁,破片防护措施和海军无线电设备。
到了9月,对货舱的改装计划不止包括新获取的右辖号到参宿四号,AK-23到AK-28,也包括了早先获得的大角星号和南河三号,之后北落师门号也在11月1日被加入计划中。这三艘早先获得的货船替代了刚刚被转移的奎宿五号,娄宿三号和室宿一号的位置。就9月初时的情况,大角星号有1座30吨,3座10吨与15座5吨起重吊臂。她可以在甲板上容纳4艘船舰局坦克驳船,另外3艘容纳在船内的50英尺船舱,因此她可以与正在被改装的那些专用货船相提并论。由于吊臂生产的困难,这些货船直到1942年中之前都没有获得她们预定的4座30吨起重吊臂,例如南河三号于当年7月-8月期间在马尔岛海军工厂(Mare Island)接受完全改装,接收了她在前方的一对重型吊臂以及搭配的LCM停位。最终,所有的攻击货船通常在4个货舱口都有1座30吨和1座10吨吊臂,第5个货舱口有一座驳船用吊臂。在她们最初改装时,她们的中央部缺少三层韦林吊臂,不过在之后改装时也被安装了上去,到最后攻击货船们通常都在中央部有一对三层韦林吊臂,携带6艘LCVP(Landing Craft Vehicle Personnal,车辆人员登陆艇)登陆艇。货舱口盖上存放着8艘LCM(2)登陆艇,每艘登陆艇中都存放了LCVP,LVT两栖登陆车或者DUKW两栖卡车(D-1942年设计,U-通用,K-前轮驱动,W-双后车轴)。
攻击货船最初的武装配置是1门5英寸51倍舰炮,4门3英寸50倍防空炮,以及8挺0.50口径机枪,装在预留给20毫米机炮改装的基座中。有几艘攻击货船在服役时使用了旧的3英寸23倍防空炮而不是3英寸50倍防空炮,但到了1943年所有攻击货船都拥有了由指挥仪控制的3英寸50倍防空炮。到了最后,她们的单用5英寸51倍舰炮被5英寸38倍高平两用炮所取代,3英寸50倍防空炮被双联装40毫米防空炮取代,0.50口径机枪被20毫米防空炮取代。另外,攻击货船的武装中有一样特别的部分——一对深水炸弹投射器,上面可装有3枚300磅(136千克)深水炸弹。这些深水炸弹投射器在1944年初被拆除。在1943年中,类似的武器配置被命令装载在大西洋和太平洋舰队中可以以15节或更快的航速航行的后勤舰队货船和油轮,这些武器的安装似乎是意图为这些足够快到可以无护航单独航行的后勤舰船提供有限的自卫能力。
在单舰区别上,井宿三号与其她的攻击货船有所不同。她的前后重型桅杆是独立的,并没有紧靠起重柱。在1942年9月29日在瓜岛海域被鱼雷击伤之后,她在悉尼修复重建,期间用四脚桅替代了之前的重型桅杆,这也是之后所有攻击货船的标配。在之后的战争期间,大角星号,右辖号,天大将军一号等早期货船都被重新安装了新型四脚桅杆,替代了起重柱。另外,天大将军一号在所有的货船中都是一个特例,因为她是悬伸艉型而不是常见的巡洋艉型。
随着世界局势的恶化和1941年3月租借法案的通过,罗斯福总统命令海事委员会开始将新船交给海军。首先被移交的是3艘C3-A客货两用运输船,即杰克逊总统号,亚当斯总统号和海斯总统号,以及C3-D型客轮新月城号,之后都被重新定义为攻击运兵舰。跟先前的船一样,她们最初装备了1门5英寸51倍舰炮和4门3英寸50倍舰炮,之后5英寸舰炮被2座双联40毫米防空炮代替,不过新月城号将这门单用舰炮换成了5英寸38倍高平两用炮。她们在1941年11月被海军征用,将战斗装载舰的数量提高到了18艘,但与24艘的需求仍然有差距。在此时,为第三支师级单位准备的运输舰正在讨论,最初是为了运载另一支海军陆战队两栖师,之后又变为运载陆军的装甲师,由此又将需求提高到了36艘。
因为情况紧急,最初的改装进程限制很大。舰船局警告称在仅剩不多的可用时间中提供所有的舰炮,存放登陆艇和装卸设施和任何其它一切大型设备都是不可能的,除了临时的卧位和饮食设施之外。额外的蒸馏器可以安装,前提是有足够的优先度,并且船上有足够的电力。否则,这些船将只能利用额外的淡水舱来运载30天的用量。
跟航空母舰一样,运兵舰和货船们携带的登陆艇也将扩大船员的编制。例如1941年1月初步改装后服役的乔治·F·艾利奥特号与其同类舰船的船员编制是15名军官和225名船员。加上船上携带的登陆艇,就是28名军官和334名船员。按照先前的计划,如果再配备更多的登陆艇和坦克驳船,那么就将总共有375名船员。

除了专用的战斗装载运兵舰和货船外,美国在战前规划出了另一种两栖行动用运输舰,在某种意义上与攻击运兵舰有相似性,但她们并不用于直接的两栖攻击行动。1941年10月,海军的医疗外科局(Bureau of Medicine and Surgery)提议使用一艘伤员撤离舰(APH)将海滩上的伤员撤回到船上。辅助舰船委员会建议将一艘502英尺客轮改装为此用途。在这一阶段,伤亡撤离舰是设想为在不用于撤离伤员时用作标准运兵舰使用的。到了1941年11月,计划进一步发展,伤亡撤离舰显然被设想作为可以在登陆后将伤员撤回的战斗装载舰,因此她们将携带登陆艇,由9艘36英尺登陆艇和2艘45英尺坦克驳船组成。作为标准运兵舰时,她们将可以携带132名军官和2318名士兵,另外可以用于运载1014名伤员。武装与一般的战斗装载舰一样。不幸的是,船舶需求非常紧迫,没有船可以用来改装。一艘502英尺客轮,麦迪逊总统号(President Madison)在1942年3月可用,委员会提议将她征用并考虑改装为伤员撤离舰。然而,麦迪逊总统号最终成为了海军的标准运兵舰肯莫尔号。
与此同时,三艘为铝业公司建造的C2-S1-A1货轮以伤员撤离舰的规格完工,成为特里昂级伤员撤离舰,以前海军外科军官的名字命名,即特里昂号(USS Tryon,APH-1,1947年8月改为陆军运兵舰查尔斯·E·莫尔中士号,USAT Sgt. Charles E. Mower,1950年3月回到海军,前缀改为海上军事运输处的USNS,T-AP-186),平克尼号(USS Pinkney,APH-2,1946年改为陆军运兵舰艾登·H·约翰逊列兵号,USAT Private Elden H. Johnson,1950年3月回到海军,前缀改为海上军事运输处的USNS,T-AP-184)和里克西号(USS Rixey,APH-3,1946年9月改为陆军运兵舰威廉·H·托马斯列兵号,USAT Private William H. Thomas,1950年3月回到海军,前缀改为海上军事运输处的USNS,T-AP-185)。她们成为了美国海军的唯一一批专用伤员撤离舰。尽管主要用于撤离伤员,但这些运输舰完全可以作为攻击运兵舰使用,至少在登陆时可以。她们可以携带与攻击运兵舰差不多的部队数量,或者可以撤离700名左右的伤员。她们比其它C2货轮短,设计为可以携带102名乘客。作为伤员撤离舰,她们都有独特的环绕着小烟囱的日光浴场。她们也有不同寻常的斜桅和庞大的悬垂在船体上的上层建筑。她们有与C3货轮一样的动力组,因此也比其她运输船稍微快些,拥有18节的航速。她们在完工时只携带常规的救生艇。在1942年末之前她们装上了6座三层韦林吊臂,但很显然从来没有携带过坦克驳船即LCM。在战争结束时,她们的武装配置是1门5英寸38倍高平两用炮,4座双联和4座单装40毫米防空炮和6座双联装20毫米防空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