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芥历险记》—— 高考誓师大会背后的“喜”与“悲”
工作后便久未提笔,直到刷到了最近爆火的“高考誓师大会”,短短几分钟的视频引爆了多方舆论。但于我而言,我并不在意谁是谁非,最感触的反而是视频正中的这句“没有人是生来的弱者,没有人是命定的草芥”。一向无人问津的“草芥”,如今被摆在了“耀眼”的位置,不禁让我在脑海中回溯起高中到大学再到工作的这些日子~


草芥的二极世界
【好大学=好未来,差大学=没未来;学习不好=没有出路=草芥】
我作为一颗高中“草芥”,成绩一直不理想,且在考试排名公开的大背景下,难免遭受一些非议。纵使在年级中上游,但在重点班稳居倒数。不成熟的心智和贪玩的本性,使我成绩难以翻身,彼时还常常为了打游戏而极端情绪化。在班里遭人白眼和数落自然不在少数,虽然表面上依旧乐呵呵,但心中却埋下了无奈的种子。不被认可成为了我心中的代名词,也渐渐在我性格、情绪上产生负面影响。只是这时我并不明白这种“被看不起”的根源是什么,仿佛靠后的排名和不佳的成绩理应受到他人的口诛笔伐。


草芥的辩证法
【学生的价值无法被量化,更无法转化成为被选拔的考量;但学会思考总是没错的。】
虽然搞学习不是好手,但继承了父亲的小部分天赋,我对写作和阅读颇有兴趣。在某一日再次看完了一个系列读物后(路遥先生的《平凡世界》),我开始了人生第一次的正式思考。自然而然的,我重新审视了之前问题的根源,才意识到目前所处的二级困境:成绩是(也只能)是衡量目前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所以当下只存在圣玛丽乔亚的天龙人和皮尔特沃夫下水道的祖安人。于是乎我心安理得的成为了一颗“草芥”,也不再纠结于别人的说辞。但同时也明白了,看清楚一些事物的本质对我是有益的。所以回想高中时我做过最正确的两个事情,一个是大量阅读读物,另一个就是厮混了一群坚实的好友。前者极大程度上让我学会了思考,后者给与了我强大的精神慰藉。


社会草芥历险记
【当考量人的标准不再唯一,现实的残酷日渐突出】
如万众普通人一样,普通的本科、普通的毕业、普通的找工作,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作为一名文科草芥,我很清楚自己需要往什么方向发展。源自于一贯以来的认知,我又如往常一样开始审视自己并权衡利弊。
劣:没有竞争力的学历+烂大街的专业+不愿意靠父母也没法靠父母的现实。
优:游戏经历丰富+擅于思考和发掘+文笔尚可+比较外向的性格。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加入了互联网行列,加入过头部大厂,如今也能够稳定混得一亩三分田。在这个过程中,很明显能够发现选拔人的标准不再是唯一的“分数”,不再是面对着试卷去作答,更多是面对活生生的人和现实。高考时没有人有能力凭空改写分数,但是自打大学毕业以来,能够在工作中改写成绩的人屡屡皆是,更有甚者早已成为社会“状元”,而改写的必要条件再也不是以往的奋笔疾书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自主思考、扬长避短的人们开始混得风生水起,这就是人们常常笑谈的“老油子”。所以很多人看完誓师视频觉得心理不舒坦的点,不在于否认寒窗苦读+勤奋,而在于与现实情况对比后的无奈。


平凡≠草芥,平淡≠碌碌无为
【或许我会自称草民,但请不要定义我为草芥。平凡不是罪过。】
誓师大会舆论风波渐散,其实我很羡慕如今的高中生们仍保持着高昂的斗志,激昂的演讲也让我重拾高中的美好青春(不然也没这篇唠叨的文章了)。但回归到现在的生活中,太多的打工人有着太多的无奈。本就是普通而平凡的人们,如今已经被称为“草芥”了吗?大肆宣传的背后对所谓“草芥”的指责和蔑视,彼时无人问津的人们,绝对不会不足珍惜、毫无价值。
卧龙先生在《出师表》中自称“布衣”,虽不及先生之旷世才华,虽不能躬耕于南阳,但也苟全性命于当下;虽不求闻达于世,但也都在各自的事业中发光发热,究竟有何不可?

感谢大家的观看,(如果有的话)~ 写这篇文章的动力还源自于我19年的某篇文章,在这几天突然获得了唯一的一个赞,十分感谢这位兄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