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朝】御膳房的内外
【中國.清朝】御膳房的内外
内御膳房只服务于皇帝一人。齐如山《清宫史话》讲,内御膳房每日做饭都是按点提前做好,“盛于黄砂碗之内盖好,然后都摆于一大铁板之上,板下有炭火,上边再盖一铁板,板上仍生炭火,如此则上下都是火,碗中永是沸度,永远扑哧扑哧冒泡。几时敬事房太监喊一声传膳,则立刻把铁板撤下,把各碗之菜,由黄砂碗倾入细瓷碗中。倾的倾,擦的擦,不到几分钟便可端到桌上。其余也有许多菜,蒸于笼屉里边”。
只要传膳令下,太监结队用食盒运送御膳。溥仪《我的前半生》讲:“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已经走出了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
御膳传到,当班太监摆膳。清末太监信修明自述《宫廷琐记》说,摆膳所用膳桌为金花清地漆八仙炕桌。桌之下有一楠木矮桌,名叫土子根。
殿当中铺油纸一张,以防菜油污地。膳桌左右,靠墙设八仙桌各两张,距膳桌甚远,以备放置膳菜、点心、粥罐之用。殿外院中仍设红漆油桌四张,为膳菜落脚之用。
盘碗为江西黄龙瓷,皆有银盖,以防菜冷,冬天有火碗和火锅,以及暖盘和暖碗,皆银质。名菜上均有银牌,长三寸,宽五分,用以试毒。筷子为象牙镶金头,匙子金银皆备。一声传膳,供差者皆挽白布袖头整洁之至。
若论吃饭,皇帝与常人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延续生命的本能,只不过皇帝享用机会充分。至于菜品繁多,餐具精美,程序繁复,并不代表他能遍尝。
皇帝生活起居无一不赋予政治意义。吃饭也要规范化制度化而拒绝随意,不在能吃下多少而在于排场,无非是彰显皇朝物阜民丰的食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