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青春随笔】《踟蹰、踌躇与彳亍》(三)

2021-10-13 22:01 作者:李心乱  | 我要投稿

      2021.10.13  周三      强风转阵雨(第18号台风“圆规”过境)

                                 

                                  农家

                      【唐代】颜仁郁

       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虽说序记一诗之农家与后所叙所论之“农家”并非直接关系,亦有不可分割之联系,故用此诗。

       近来学习“墨家”思想历史过程中,旁敲侧击了解到另一个同起源于先秦的古老学派——“农家”,个人喜爱将“墨家”比拟为中华古文化中“工学”智慧的一大代表,同理可得——“农家”自然为“农学”智慧之代表。

      有“工”,有“农”,还有“智慧”……笔者自然当即深入学习,乐此不疲!

       可惜早期的农家著作大多佚失,给后世研究带来诸多困难。

       研究观点大致有两种:一种观点是认为农家只活动于先秦时期并有派别之分,这种观点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另一种观点认为先秦农家是以研究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为主的学派,秦汉以后农家文化不断传承和演变,后世农学家实际上是与先秦农家一脉相承的。 

        一、农家的概念 

      目前,关于农家的明确记载始于战国,孟子曾以“为神农之言者”指称战国农家代表人物之一的许行①,而最早使用“农家”之称的乃汉代班固,其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载:

      “农家者流,盖出农樱之官。

      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

      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这段话便将“农家者流”与诸子并称于世,合为“九流”。

       综合来说,农家是中国古代擅于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的重要学术群体。

        史学家与古代学者除从定义的角度界说农家外,还在他们的著作中直接指称农家人物或农家著作。

    (①许行:许行[xíng](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东周战国时期著名农学家、思想家。华夏族,楚国之随人,生于楚宣王至楚怀王时期,约与孟子同一时代,在《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所以被归为农家,后世也将许行视为先秦时代农家的代表人物。但因没有著作流传于世,详细思想内容与其他事迹皆不可考。)

许行

       二、先秦农家的产生与发展春秋战国之际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跨入封建社会的剧烈动荡期。

       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界也相应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学派分别代表着社会上各个主要阶级与阶层,针对激变的时代,提出各自学术主张和理论。

      特别是农业科技和与农业密切相关的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成为农家产生的重要科技基础。

      而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也不断积累和丰富农业生产经验,这些经验最先可能为零碎的总结,并以口头“农谚”喜欢形式流传。

      但后来,随着农业生产的深入发展,人们对农业生产的环境、作物生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能力进一步提高,则需要将长期积累的分散、零星、偏于感性的农业生产技术经验逐步系统化和理性化,并由统治阶级中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组织和管理的“农官”加以记录和整理,以作为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的依据。

      同时,作为一门专业技术知识,农业也为当时学子所关注和掌握,得到系统研究而最终成为一家之学,跻身于“九流”之中。

       农家招徒讲学,以农宣教,游历各国,参与了百家争鸣,在先秦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得到较大发展,出现了古代农家的第一个活跃期。

       许行是第一个留下姓名的先秦“农家”人,但有无著作传世待考。

      许行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15年之间,与孟子同一时代,为楚国人。

      关于许行的学说和事迹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廖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展,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来招而自宋之滕。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由此记载可见农家发展至许行,其已有门徒数十人,虽不及儒家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赫赫之势,但也具有一定规模。

       农家与孟子的著名论战,事实上是陈相与孟子的论战,并不是许行与孟子面对面的辩论。

       许行及其农家群体都过着简朴生活,穿着粗布衣服,以打草鞋、编席子为生,从楚国至滕,不求高官厚禄,只希望得到一块土地、一间房子以便定居耕,与墨家的墨子与诸位墨者的行风大同小异。

       根据《孟子》的记载可见当时的农家在理论上己经形成“许子之道”,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

       首先是重农。

      其次要求所有人都参加劳动,君主不该“厉民以自养”,要求“君民并耕”,国家不应该有“仓凛府库'。

       再次,许行主张分工互给,“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最后,在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之间的交换上主张公平价格——“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二,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 则贾相若,展大小同,则贾相若。”

       农家曾参与过《管子》的写作,这也是农家在先秦发展和活跃的重要表现。

     《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是先秦农家活跃的最重要的文献证明。

著名国漫《秦时明月》中以历史为原型的“农家”

      

      三、秦以后农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

      1、[两汉] 赵过,西汉农学家,籍贯和生卒年不详。

       《汉书·食货志》中说汉武帝南征北战,大兴土木,疏于农业,以致国库空虚,朝野不妥,于是武帝悔征伐之事 ,而提出“方今之务,在于力农”,因而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赵过能为代田,所以又使赵过推广代田法。

       关于赵过的家世和个人经历都知之甚少。大约在汉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他被任命为搜粟都尉。

     《汉书·食货志》记载了有关他在农业生产动力、技术和工具三个方面的创造和贡献。    

      氾胜之在汉成帝(前33—前7年在位)时为议郎,知农事,后官至黄门侍郎。

       他曾以轻车使者的名义,在三辅(今陕西平原)指导农业生产,并使该地区获得丰收。

     《汉书·文艺志》颜师在注引刘向《别录》云,成帝时使氾“致用三辅,有好田者师之”。

      《晋书·食货志》数:“昔汉遣轻车使者氾胜之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穰”。

       氾胜之经过长期的刻苦努力,总结自己指导农业之经验,整理农书一部,全书原2卷18篇,北宋时丢佚。

       后来从《齐民要术》及《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录约3000余字。

    《汉书·艺文志》农家类称之《氾胜之十八篇》,也称《氾胜之种植书》或《氾胜之农书》,后通称《氾胜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农业科学专著,发展了战国以来的农学,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以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唐贾公彦《周礼疏》说:“汉时农书数家,氾胜为上” 。

     《氾胜之书》首次记载了“区田”技术。这是一种园艺式的精耕细作高产的耕作技术。

       “区田法”把耕地分为上、中、下农区三种类型,通过深耕、勤浇、精管,使农作物获得高产。

       《氾胜之书》还总结了冬麦、春麦、大豆、桑等13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此外,书中还有关于嫁接法、轮作、间作、混作等方面的记载。

赵过

       2、[魏晋至唐末]贾思勰,约在永熙二年至武定二年间(533~544),北魏农学家。

       贾思勰著成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贾思勰是青州(今山寿光县)人,生平不详,曾任高阳太守。

       北朝北魏末期和东魏,南朝宋至梁时期(公元六世纪),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所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其取材布局,为后世的农学著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据。

       该书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善的农学名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对后世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

       该著作由耕田、谷物、蔬菜、果树、树木、畜产、酿造、调味、调理、外国物产等各章构成,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

       临淄区在淄博市齐城农业高新开发区在万亩农业示范园内建馆以志纪念,表彰他对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 

贾思勰

      马钧,字德衡,扶风(今陕西兴平)人,生活在汉朝末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

     马钧年幼时家境贫寒,又有口吃结巴的毛病,所以不擅言谈却精于巧思,后来在魏国担任给事中的官职。

      指南车制成后,他又奉诏制木偶百戏,称“水转百戏”,接着马钧又改造了织绫机,提高工效四五倍。

        马钧还改良了用于农业灌溉的工具龙骨水车(翻车),此后,马钧还改制了诸葛连弩,对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马钧

       陆羽,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

       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

       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

       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

       曾编写过《谑谈》三卷。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陆羽(煮茶图)

       3、[宋元] 曾安止,字移忠,号屠龙翁。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文溪村人。

      北宋熙宁进士,初任丰城县(今丰城市)主簿,后改为彭泽县令。其在任期间,体察民情,为政清廉。

       曾安止后半生对泰和周边各地农业生产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潜心研究水稻栽培,搜集大量有关水稻品种及栽培技术的资料,去世前完成《禾谱》5卷。

       此书详细介绍北宋江南地区50多种水稻品种名称、特征、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是继贾思勰《齐民要术》后又一部农业科学著作。

     《禾谱》一书,对本地、对江南仍至对全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使广大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安民止乱”正是曾公清正为民的品格。 南宋嘉泰六年(1206),益国公周必大为《禾谱》作序,称赞此书:“皆考之经传,参合古今,制无不备,是可补伯视之书,成苏公之美。”

曾安止

       韩彦直,字子温,绥德(今陕西绥德)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12世纪。

       他出生于将门,是民族英雄、是抗金名将韩世忠与梁红玉之子,也是韩世忠的长子。

       受家庭的影响,少年时的韩彦直就具有强烈的忠君报国思想。

       于绍兴十八年考中进士,随后在京城和地方上担任过各种官职。乾道二年出任户部郎官,总领淮东军马钱粮,政绩斐然;乾道七年,担任鄂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严格训练军队。在淳熙年间初期,他受命就任遣金使。

      淳熙五年,在知温州任上编撰《永嘉橘录》,为世界上第一部柑橘学专著。晚年,韩彦直潜心学问,搜集宋以来的史事撰成《水心镜》一书,全书167卷。

       去世后,皇帝赠其爵位为蕲春郡公。韩彦直在科学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写于淳熙五年(1178)的《橘录》。 这是他在著名的柑橘产地温州任知州时写的。

     柑橘类果树原产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 从先秦的《禹贡》到以后的许多文献都陆续有记载。

       到了宋代,人们不但培育出许多柑橘品种,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栽培技术日趋完善,亟需人们加以总结,以便提高。

       另一方面,宋代的科学技术空前发达,园艺学和古典植物学一样,引人注目地涌现了许多植物谱录,除韩彦直的《橘录》外,著名的还有蔡襄《荔枝谱》、陈翥《桐谱》、欧阳修《洛阳牡丹记》、陈仁玉《菌谱》等。


韩彦直

      王祯,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

       元元贞元年(1295年)至元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令。

       王祯在大德二年(1298年)制造3万余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100部,大约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左右著成《王祯农书》或《农书》。

     《农书》末并附撰《造活字印书法》,记述其木活字版印刷术。

      《王祯农书》的突出特点有四:一是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广义的农业,二是兼论南北农业,三是有比较完备的“农器图谱”,四是在“百谷谱”中对植物性状的描述。

王祯

      4、[明清] 喻仁、喻杰兄弟。喻仁,字本元,别号曲川;喻杰,字本亨,别号月川。

       庐州府六安州(今安徽六安)人。喻氏兄弟大约生活在明代嘉靖(1522—1566年)到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兽医学、畜牧学。

      《元亨疗马集》是中国传统兽医学成熟的标志。中兽医与中医是相伴发展的。

     《周礼》中就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相提并论。但是,中医在汉代就有了严谨的理论体系和一整套的诊治方法,而中兽医一直处于零乱状态,直到《元亨疗马集》才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体系。

       此书“内容广泛详尽,尤以马经部分,首论畜牧各章,次论脏腑生理、病理以及诊断之学。

       其中如脉色论、八证论、疮黄论、起卧人手论等篇,医理精深,独成学派;复考伯乐明堂针灸火烙之术,总汇药性、经验良方之篇,皆实践之精华;而七十二症更据经按典,指出病原、病状、论断生死转归与阐述调适之法、戒忌之点,理明义精,更为生产之所需要”。

     《元亨疗马集》理、法、方、药俱全,不仅奠定了中兽医学的基础,也体现了中兽医学发展的最高水平。

喻仁、喻杰兄弟

        吴其浚,字季深,一字瀹斋,号吉兰,别号“雩娄农”。清代著名植物学家,除植物学外,在农学、医药学、矿业、水利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

       河南省固始县城关人,生于官宦世家,卒于故乡。嘉庆二十二年状元(1817年),官授翰林院修撰。

       为清代河南省唯一的状元,一生“宦迹半天下”,曾任兵部左侍郎,户部右侍郎,湖广总督,云贵总督,湖南、浙江、云南、福建、山西巡抚等职。

       著有《植物名实图考》38卷。计引植物1714种,不仅是记述植物药品的巨著,对现代采集药物和植物分类的鉴定工作亦大有帮助。

       其科学价值,一是纠正了一些本草学家的错误;二是附图特别精确;三是很多植物后来中名定名以其为依据。《植物名实图考》分植物为: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木等12类,比之前人更为简洁、合理。在每一类下,记述若干种植物,包括名称、形态、颜色、性味、产地及用途等,力求与实际情况一致。

     

吴其浚

                                  农民

                 [当代] 嵩门(待)月

       那是狂风肆虐践踏得满目狼藉的伤痛,

       那是坚冰封存在田野里的一片绿色青葱,

      万千年来只把那坡薄地作为神圣的使命深耕!


      曾经是天地间主宰万物的尊贵神农,

      曾经是传说里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抗争,

      从麻衣护体食不果腹到山珍海味衣帽齐整!


      骨子里的泥土清香,谁敢说能清零? 

      世无常贵,哪个家族没有他的血统?


【青春随笔】《踟蹰、踌躇与彳亍》(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