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反驳长辈口中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文案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谁说的?
孟子!
孟老人家的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先说这句话的传统解释,出自东汉时期赵岐的《孟子章句》。
解释为:“不孝顺父母的事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舜不禀告父母就娶妻,为的是怕没有子孙,〔因为先禀告,妻就娶不成〕因此君子认为他虽没有禀告,实际上同禀告了一样。”
咱们先不说这个解释的后半段就跟讲笑话一样,先看看这位赵岐先生生活的年代。东汉!他比孟子小了400多岁,400年啊,从语言到文法再到意识形态,早就变了好几次了。那面对400年前的一句话的解释真的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众所周知,汉代自武帝起以儒家治天下,高祖那么讨厌儒生,见到儒生就想用儒生的帽子接尿。
为何仅仅不到60年的光景就变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
因为汉朝的统治阶级发现以儒家治天下是真香啊,怎么个真香法呢?简单来说,就是儒家擅长道德绑架。用道德去奴役人的思想。
古代时期的主要社会生产力就是人,就算君王是个圣主明君,要实现他的千秋伟业。怎么能不要生产力呢?况且这还是圣主明君,如果是个昏君或者暴君呢?只要生不死,就往死里生。
什么?有人不生孩子?老儒告诉你:“孟子他老人家说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这是大不孝啊孩子!”
所以呢,我想说这个赵岐先生的解释可能是有政治目的的。
而且孟子这句话还有其他解释,比如:
一、2012年2月13日《齐鲁晚报》发表鲍震培的随笔中讲道:“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孟子的原意并不是说不生孩子就是不孝,最不孝的其实是没有对长辈尽到后代的责任。”
二、中国伦理学会会刊《道德与文明》2020年第5期发表了刘霖映的论文中道:孟子名言“不孝有三,无後为大”带有事例式定义,“不告而娶为无後也”,即,不禀告家长而娶妻是“无後”的做法。此篇论文中还说道:“无後”应该通假于“无后”,指无主(无君,无尊),即目无尊长。
咱们说归正题,孟子之后二十代单传。孟子他老人家和他的后人如果觉得没有后人是大不孝。他肯定要多生几个儿子,以免意外。对吗?
你的父母,你的长辈们,大多数都在劝你结婚,劝你生子。但是当下社会结婚就一定过得比不结婚快乐吗?有了孩子一定就过得比没有孩子幸福吗?你说呢?
如果把一种文明比作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躯体会生病,人的精神世界也会生病。文明也一样,时间越久,糟粕越多。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要在重蹈1840年的覆辙了!
我想说的是,被封建统治阶级解释的儒家是糟粕,而真正的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之后。恐怕已经没有了。
比如那句存天理,灭人欲。北宋大儒程颐先生认识的人、看过的书、思考过的事肯定比我丰富的多的多。那么你觉得他会说出这么脑残的话吗?我觉得程先生想表达的意思是:不吃饭是天理,但是你因为饭太好吃而多吃了一份,这就是人欲,传宗接代是天理,但是你觉得嘿嘿太爽了,每天嘿3次,这就是人欲。但是这句话到了北宋统治阶级那里呢?至今百度百科还这样解释:。仁即是天理,不仁即是人欲。义即是天理,不义即是人欲。忠即是天理,不忠即是人欲。孝即是天理,不孝即是人欲。
人的本性就这么坏?那我们从小念的“人之初,性本善”又是什么意思呢?
一句白头偕老让如今的一些人觉得离婚是一件丢人的事。我想问,有什么丢人的?
《易经》中讲:不变是变,世间万物一直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我觉得爱情这个东西,就是恰好这个时间这个地点,两个人互相变成了对方喜爱的样子,恰逢二人刚好相遇。但是终有一天他们都会变,也许会变得互相厌恶。你觉得离婚还丢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