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文论课程全集 共16集 2021年秋

2022-08-24 08:39 作者:月見の桜_  | 我要投稿

2021年西方文论前八讲、第十二到十四讲笔记

马克思主义文论脉络(第八讲)

经典马克思主义

  • 早期:马克思、恩格斯
  • 后继者:列宁、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高尔基、梅林、布哈林……

西方马克思主义

  • 早期:卢卡奇、葛兰西
  • 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代:本雅明、阿多诺、霍克海默

第二代:哈贝马斯

  • 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

弗洛姆、赖希

补充:非西马,但与文艺理论有关的精神分析人物:拉康、德勒兹、齐泽克

  •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阿尔都塞、戈德曼、马舍雷

  •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布洛赫、萨特、梅洛庞蒂

  • 新英美派马克思主义:

雷蒙德·威廉斯、伊格尔顿、弗里德里克·詹姆逊

第一讲 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论

卢卡奇:西方马克思主义之父

(1885—1971)

(一)人生简介:


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论 P1 - 01:37


1885年4月13日出生于布达佩斯的一个富商家庭

1902年进入布达佩斯大学,最开始攻读法律和经济,后喜欢戏剧、哲学、美学

1906年获得法学学位,随后写出《现代戏剧发展史》,同时期获得哲学博士,与席美尔和马克思·韦伯相识,思想也受到这两位的影响

1908年结识初恋伊尔玛,但卢卡奇拒绝了伊尔玛,伊尔玛殉情自杀,卢卡奇写出《心灵与形式》

1912年移居海德堡,进入海德堡大学

1914年逐步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同时还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感到兴趣,视野逐渐转向俄国

结识俄国女孩伊莲娜并闪婚,但伊莲娜出轨,卢卡奇感情受挫

后创作《小说理论》——其与本雅明的著作《德国悲剧的诞生》合称为西方现代文艺批判的典范

1917年历史大事件:俄国十月革命

1918年加入匈牙利共产党

后革命运动失败,流亡维也纳,被捕后因韦伯斡旋,卢卡奇得以存活,随后去苏联参加共产党大会

1923年出版重要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

1929年因匈牙利共产党内部派别斗争被打成消极派,离开政治舞台

到莫斯科研读卡尔·马克思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后回到德国成为左翼批评家,直到德国希特勒上台再次回到莫斯科

1953年批判斯大林主义

1963年创作《审美特性》

1971年因癌症去世

作品:《现代戏剧发展史》、随笔集《心灵与形式》、《小说理论》、《历史与阶级意识》、《审美特性》、《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

(二)重要理论:物化批判与总体性辩证法

1、理论资源

(1)卡尔·马克思

重要著作《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商品拜物教:资本主义世界下人们对商品的崇拜。商品其本身应是人生产的产品,此时却反过来控制并定义人

异化:①黑格尔的异化概念:指对象化,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通过一个对象认识自己,而非自己认识自己(其在肯定的意义上所讲)

②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对象化背后产生了异己性的力量,会反过来控制奴役主体

资本主义下劳动异化的四个方面

Ⅰ.劳动者跟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归于劳动者所有,而属于资本家

Ⅱ.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劳动本身应是证明人是人的方式,但此时劳动却使人产生了无力感与挫败感。人只有在实行动物性的活动时(如吃喝玩)感觉是人,而在工作劳动时感觉如同牲口


Ⅲ.劳动与劳动者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无意义,认为人生无意义

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是情感的联系,而资本主义下人与人之间是金钱工具关系

(2)席美尔

重要著作:《货币哲学》

货币在社会中占据支配性地位,一切不能被货币计算的全部不纳入市场

(3)马克思·韦伯

重要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现代资本主义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牢笼,是一个靠精密且理性计算运作的巨大的机器,一切不能被精密计算的都要被取消掉,以符合社会的高效原则

2.卢卡奇物化批判的两个维度

(1)理性批判

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本质区别:

商品形式的普遍化,社会变为物化社会

物化社会如何产生,其从何而来:

劳动分工,分工导致生产者无法接触生产流程的全貌,导致劳动者原子化、机械化

劳动分工物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并非是社会的最终形态

劳动分工的结果

①劳动对象被分解

②劳动只有量的差别,量以时间计算(决定商品价值的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卢卡奇引入马克思·韦伯的合理计算原则)

人的意识也被物化,甚至自己会加剧自己的物化

在资本主义世界下所有人都被物化所影响

(2)历史哲学

物化的突破点:无产阶级

①总体性原则(总体性辩证法)

一种整体性思维,即跳出片段化现实,关注整个社会系统,以认识到自己的物化状态

无产阶级必须有整体性意识,才有突破物化现实的可能性

②艺术:整体性思维

所谓艺术,不应该反应现实中的某个片段,而应当是社会的本质

可以选取片段,但必须通过片段反应主体(现实主义)

批判:在早期,卢卡奇批判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卡夫卡,认为卡夫卡的《变形记》中并未说出格里高利为什么变成甲虫,是截取生活中的某个片段

3.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论

(1)理论基础:反映论

艺术起源问题:巫术说

巫术本质上是模仿,模仿形成了两个方面,一是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二是激发人的思想感情,两者合二为一就是艺术

同时认识世界和激发感情都要遵循总体性原则,艺术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反映应该是对社会总体的反映

(2)理论核心:典型论

  • 典型论最早起源于柏拉图

提出问题:假设画家画出一个人,且画作优美,但是否需要证明人物是否存在才能证明画作是好?若画出一个不存在的人或物,那么真实性源于哪里?

  • 卢卡奇的典型理论: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典型的人物形象,代表着一边体现出共性,一边体现出个性,别林斯基将典型的人物比喻为“熟悉的陌生人”

例:鲁迅在《阿Q正传》中通过一个人写出一群人,鲁迅写出了阿Q的个性,也写出了某种共性

补充:卢卡奇认为可以强调共性(因为共性体现出人的某种心理需求),但不能脸谱化,会使人物不具备个性,没有独特的情感

同时可以强调个性,但不能局部代替整体,否则会忽略总体性,反映出的只是片段现实,而非总体现实

(3)理论原则:总体性

艺术作品不仅要反映客观现实,还得反映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

批判对象:

  • 形式主义:席勒

席勒认为文艺作品就是要反映日常生活,且必须否定日常生活,以此获得对日常生活的超越

卢卡奇认为席勒的文艺理论过分强调作品的形式特征,认为否定日常生活只是看到了某种碎片化的东西,没有总体性

  • 自然主义:左拉

自然主义倾向镜子说,认为现实中有什么就创作什么,如实的去写,复原现实世界

卢卡奇认为自然主义只把握了外在形式,应该把握总体性内核

4.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争论

主要在1934年到1938年

卢卡奇抓住了一些文章对现实主义的认识并予以批判,发表了《表现主义的伟大和衰亡》、《现实主义辩》,随后布莱希特与本雅明开始与卢卡奇论战

卢卡奇认为现实主义特点在于人民性,特点是主客观的统一,而以表现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站到人民的对立面,其太过主观(例如乔伊斯、意识流小说)或太过客观(例如左拉、自然主义),太过碎片化

并且认为现实主义应当创造典型,现代主义完全是私人性的存在,个人的丰富性的社会意义被碾压殆尽。现实主义应该是参与、介入的,现代主义只是冷静、旁观的态度



第二讲: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葛兰西(1891—1937)

(一)人生简介:

1891年出生于意大利阿莱斯小镇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

幼年时因为意外导致身体有残疾,身材矮小。父亲因为私吞公款被捕入狱,只有母亲养育七个孩子,以至于葛兰西四处做工补贴家用

1911年进入都灵大学学习语言和文学

1913年加入意大利社会党

1915年因贫困辍学,担任都灵社会党党支部的党员,为《人民之声》、《前进报》撰稿

此时大量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关注俄国社会主义运动

1919年创办期刊《新秩序》

同时认为意大利也存在如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工人阶级结构

1920年组织共产主义教育小组,强调工农武装必要性

1921年担任《新秩序》的社长

建立意大利共产党,先是意共的中央委员,后成为意共总书记

1922年来到莫斯科进行学习

1926年回到意大利,因为此时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比较强大,葛兰西提出成立意大利统一战线,恢复意大利民主传统

11月,葛兰西被当作政治犯被捕入狱,被判处监禁二十年零四个月

在狱中葛兰西写出500多份书信,后被整理为《狱中书信》,1946年在意大利出版。同时留下33本笔记,后被整理为《狱中札记》,1951年在意大利出版

1934年保外就医,被发现有诸多疾病

1937年因脑溢血逝世,享年46岁

(二)重要理论

提出问题:

为什么在工人阶级强大的意大利和德国,工人运动相继失败,却在俄国成功了?

为什么意大利的工人运动不但没有成功,甚至诞生了法西斯政权?

1.市民社会理论

(1)“完整的”国家

公式: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

理论源头:马克思提出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葛兰西认为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间还存在“市民社会”

  • 政治社会依靠暴力和强制,针对敌对阶级
  • 市民社会靠文化、道德、意识形态,针对所属阶级,具体体现在社会舆论(报刊杂志、新闻媒体、学术团体)与意识形态(政党、工会、学校教会)

当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不能光靠暴力和强制,必须要在文化领域占据一定的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才能完成统治。国家一方面发挥暴力的职能,更主要的是发挥“教育者”的职能

葛兰西认为意大利工人阶级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当时的市民社会已经被资产阶级控制,单纯的暴力革命已经没有太大成功的可能

(2)市民社会

  • 归属于上层建筑
  • 体现在思想文化上,具有非物质性
  • 市民社会起支配作用的重要方式是认同,其采取更多的方式是谈判或斗争。则占据支配性地位的思想就是社会的主导思想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P2 - 22:52


2.文化领导权

(1)概念:在市民社会当中某种集团在文化伦理意识上的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

(2)特征

  • 动态性:什么样的阶级都能获得文化领导权,关键在于谁能得到同意,而争夺领导权是个斗争的过程
  • 非强制性:以一种积极参与并且被同化的方式,参与到意识形态当中,通过诸多社会媒介,一边传播思想,一边对民众进行教育和转化,引导大众认同
  • 权威性

(3)前提:同意

3.有机知识分子

(1)背景

当时的意大利没有革命知识分子,革命的民众具有分裂性,体现在思想和行动的分裂

具体表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具有真实的体验但无法提炼为思想体系,而传统知识分子有思想但没有体验

(2)概念区分

  • 传统知识分子:独立于社会基层之外,自认为不受统治力量控制,具有非历史性
  • 有机知识分子:是文化社会集团的一份子,对社会事务采取介入态度,要有高度组织性

(3)特征

  • 有机性:跟社会结合紧密,融入到社会大众
  • 阶级性:葛兰西认为知识分子绝对不是社会独立存在阶层
  • 群众性:和普通民众密切结合在一起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P2 - 46:21


4.阵地战

其中运动战是相对于阵地战的概念,就是暴力革命

阵地战则为分子式入侵,从外围逐渐进行思想渗透,所以学校、传媒、工会很重要

(三)文艺理论

1.“民族、人民”文学观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P2 - 53:26


目的在于创造一个与民众有机联系的文学文化,由此建立思想共同体

葛兰西认为所谓的新文学要有民族性和人民性

  • 人民性:与大众紧密联系

要有文学性,使人民大众喜闻乐见

同时要体现出一定的思想,作者的思想道德与整体倾向

  • 民族性:要创作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特征

2.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P2 - 60:08


葛兰西认为文学要坚定不移地反映现实,要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

3.文学与想象的关系

葛兰西认为想象也要基于现实,是以现实为主导的想象

例:比较凡尔纳与爱伦坡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P2 - 01:01:20


葛兰西认为凡尔纳是基于现实基础上的想象,爱伦坡比较超现实,是基于想象上的现实

此处是强调凡尔纳的作品更能受欢迎,而非艺术水平

4.文艺评价标准问题

道德的、情感的、审美的统一

而道德与情感方面,作者的情感态度,甚至是作者的道德思想品格是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批判:克罗齐及唯美主义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P2 - 01:05:05


葛兰西认为克罗齐割裂了文艺跟现实生活的关系,只是美学上的评价,除此之外还应该有道德情感上的评价

5.文学遗产问题

文学应该整体探讨,对于经典作家采取审视的方式,应当保持距离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P2 - 01:07:17


葛兰西认为所有“经典”都是被经典化的过程,经典不具备天生的具备经典的特征,而是被人们所追认的

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历史阶段、特定社会意识形态下被追为经典。所有的经典化背后就是意识形态

所以一般可以认为,认同经典就是认同背后的意识形态,所以对经典应采取审慎的态度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P2 - 01:09:53


对经典的定义:葛兰西认为经典应该是体现出反应社会某些支配性的、进步性的价值观的、预示未来走向的作品,

例:

  • 但丁的《神曲》(新旧时代的交替)
  • 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南北战争)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P2 - 01:10:27


6.通俗文学

葛兰西对通俗文学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 科幻小说:凡尔纳
  • 侦探小说:爱伦坡、柯南·道尔、《基督山伯爵》

其中这两种小说都要有有趣的因素,体现出每个人的切身体验,同时兼具艺术性和想象力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P2 - 01:12:45


商业价值:通俗文学最重要在于能不能体现人民的趣味和爱好,越跟民众密切的作品,越具有革命的可能性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P2 - 01:13:57


例:皮兰德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将作家剧本舞台相联系,融入艺术个性,葛兰西给予肯定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P2 - 01:15:29


(四)文化研究中的葛兰西转型

1.两种范式的矛盾

  • 文化主义:强调文化有机性与经验,从个体经验出发恢复一种整体性的有机文化
  • 结构主义:认为所有的经验都是被社会意识形态建构起来的,从而渗透到每个人

2.葛兰西转型

认为两种范式争论只是在一个空间上的斗争,开始研究文化领导权问题。



第三讲 戈德曼的文学社会学理论

戈德曼(1913—1970)

(一)人生简介


戈德曼的文学社会学理论 P3 - 01:33


1913年出生在罗马尼亚一个犹太教的牧师家庭,父亲在其年幼时逝世

后到布加勒斯特大学学习法律,对波德莱尔和里尔克感兴趣,同时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学生运动,后因政治问题被驱逐出境

后再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

1933年师从阿德勒,同时研读卢卡奇的著作


戈德曼的文学社会学理论 P3 - 03:05


1934年到巴黎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博士,还申请加入法军,但被拒绝

1940年后因世界形式恶化,戈德曼作为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后辗转逃到瑞士,被皮亚杰营救


戈德曼的文学社会学理论 P3 - 04:40


1945年博士毕业,有一篇博士论文为《康德著作中的人类社会和宇宙》,二战结束后,进入研究所工作

1948年与卢卡奇会面

1956年写出著作《隐蔽的上帝》

卢卡奇对戈德曼回应


戈德曼的文学社会学理论 P3 - 08:21


1959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后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在一个研究所研究文学社会学

1970年在巴黎逝世,享年57岁

作品:《隐蔽的上帝》、《马克思主义和人文科学》

(二)社会背景与理论资源

1.背景

(1)经济: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使“消费社会”逐渐形成,导致商品交换会发生在文化领域,形成“文化工业”现象,原因是理性占据社会支配性地位

(2)政治: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高了工人福利待遇,使工人抗争性减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资本主义趋于稳定,出现“中产阶层”。政治上消极,不相信崇高,价值观偏享乐主义

补充:中产阶层——没有生产资料,从事生产性劳动,但拒绝认同自己是生产性劳动者,并从文化领域中诞生中产文化趣味

(3)思想:人们开始孤独、焦虑,人与人间开始陌生,开始反思社会关系

(4)文学:出现语言学转向,如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其基本观点是:只关注文本本身

2.理论资源

(1)卢卡奇

①总体性原则

②小说发展理论:史诗没有被流传下来,到近代更多以小说形式支撑叙事性作品的原因是近代人与社会的关系被物化,而作品就是要恢复总体性

(2)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

认知过程: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整个认知过程是这四个概念的循环

(3)卡尔·马克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文学是上层建筑,所以应找寻文学诞生的社会基础

②辩证法:整体与局部关系

(4)社会学批评传统

1800年斯达尔夫人《从文学与社会制度关系看文学》

1869年丹纳《艺术哲学》提出三要素决定论:种族、环境、时代

1904朗松演讲《文学史与社会学》

(5)对话对象:法国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分析特点

只关注文学作品内部关系,挖掘出框架,但结构主义将“价值”消除,也就是将人本身消解掉了

发生结构主义

将人本主义拉回文学研究。认为文学结构是动态的结构,同时结构具有意义性

(三)文艺理论

1.发生结构主义文论

(1)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意义的结构

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对环境的一种反应

(2)如何把握有意义结构

理解:对字面意义的描述

解释:将作品放到更大的结构中理解

例: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针对作品本身会理解为复仇的故事。放到整个文艺复兴时代,《哈姆雷特》体现出人文主义

总结:不同的框架下有不同的特征

→理解与解释不可分割

部分与整体永远是相对的,一个整体有可能是更大整体当中的部分

补充:解释学循环:要解释部分首先了解整体,要了解整体首先知道部分。如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戈德曼都认为解释学循环可以帮助认识整体

2.文学与社会同构

(1)共时层面

→作品的精神结构与社会集团精神结构关系

精神结构:世界观

既存在于作品,也存在于社会,所以作为个体的作品一定会体现出某种社会性的精神结构

例:拉辛的三角形结构

上帝、理性对于人的某种压抑


戈德曼的文学社会学理论 P3 - 58:35



戈德曼的文学社会学理论 P3 - 01:04:03


(2)历时层面

→文学结构变化与社会现实

小说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发展密切相关


戈德曼的文学社会学理论 P3 - 01:07:24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14世纪——1910)

因为强调自由竞争,所以作品体现出个人的意义和价值,个人价值被凸显,动摇了传统的个人与社会统一

出现“问题人物”小说:主人公一定要与世界发生冲突,但又不得不在社会中追寻自己的价值,且一定要经历一次失败

例: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910—)


戈德曼的文学社会学理论 P3 - 01:11:45


个人价值在竞争中丧失了,独一无二的个体消失了,转而出现“集体人物”小说

例:托马斯·曼《布登波洛克一家》

体现出人的反抗消极情绪

例:卡夫卡《变形记》《城堡》、

加缪《局外人》等存在主义小说

消费资本主义社会

消费社会是一个全面物化的社会,导致所有社会活动都被替代为经济活动,人的独特价值被交换价值替代,使小说出现“人物符号化”小说

例:罗伯·格里耶《嫉妒》

如罗伯的小说中主人公都没有名字、没有人物背景,因为社会中人已被物化为一个符号

3.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戈德曼认为文学与社会不是决定关系,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特征:

  • 联系性
  • 开放性:结构不断变化发展

例:不同的作家不同的反映构成了一个社会整体,而社会整体又会进入到作家的意识中

  • 循环性: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在它的更大的社会结构当中去理解,而理解社会结构要到更大的社会结构中理解

(四)悲剧世界观

从存在主义观察人的生存境遇


戈德曼的文学社会学理论 P3 - 01:27:23


当今时代,理性主义个人主义上升,宗教信仰消退

人们不信上帝,使情感和价值消失了,根本在于——人是要有信仰的


戈德曼的文学社会学理论 P3 - 01:29:34


悲剧人:情感价值的消失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理性的工具的被计算的人

解决方法:虽然无法科学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我们必须“赌”上帝的存在,否则,信仰价值的消失会成为整个人文主义的失落



第四讲 马舍雷的意识形态批评

马舍雷(1938—)

(一)人生简介


马舍雷的意识形态批评 P4 - 01:13


1938年出生于法国

1960年获得哲学学士学位

第二年完成硕士论文《对斯宾诺莎的哲学和政治学的研究》

1961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后来多次参加阿尔都塞组织的文学研讨班

1963年在研讨班上写出论文《列宁——托尔斯泰的批评家》

1966年在巴黎第一大学获得哲学教师职位,发表《文学生产理论》

1976年写出论文《论作为意识形态形式的文学: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1990年发表《文学在思考什么?》

(二)理论资源与思想基础

1.理论资源

(1)卡尔·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

  • 物质生产:满足人的物质需求
  • 精神生产: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包括科学、道德、宗教、艺术(特殊生产)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性:精神生产有不同于经济基础和物质生产的规律,艺术发展水平不完全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

(2)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

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与光韵的消失现象持以肯定态度

认为决定作家最重要的是技巧

2.理论背景: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 阿尔都塞强调意识形态是一种幻觉或者想象,是个体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是一种观念,没法用科学的手段印证对或错


马舍雷的意识形态批评 P4 - 18:03


  • 意识形态还是一种实践,即当有了某种意识形态观念后就会付诸行动,所以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争执本质都是意识形态
  • 意识形态是作用在无意识当中的,即“无意识”中表述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自己的意识形态

症候阅读:阿尔都塞指对马克思《资本论》的阅读

无辜的阅读:对作品内容全盘接受

阿尔都塞认为全盘接受不可能,因为在阅读时一定带着自己的意识形态,所以看到的作品只是一个局部,所以无辜的阅读背后都是有罪的阅读


马舍雷的意识形态批评 P4 - 29:30


有罪的阅读:带着某种意识形态或偏见进行阅读

综述:是一种“栅栏阅读”,即在文本与读者间存在一个“栅栏”(意识形态),从而滤掉除本意识形态外的信息

借此提出症候阅读

症候阅读:在阅读中要通过已知的意义去寻找另外的意义

(三)意识形态批评

1.沉默→文学意义的支撑点

文本中未曾说出的东西,这些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不可见层面)

文本=可见层面+不可见层面


马舍雷的意识形态批评 P4 - 37:55


例:如课中所挖掘出的不可见层面:

(37:55—46:05)

  • 狼来了→信任的建构过程
  • 杞人忧天→形而上学与中国传统实用主义
  • 东施效颦→东施追求美,但美被固定形式,对东施的嘲讽体现出强调天然美

总结:空白的产生是因为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受到社会的规约

2.文学生产与意识形态

(1)创造:无中生有

生产:原料加工

↓文学创作是生产而非创造

文学生产原料是意识形态(从社会历史而来)、语言

日常语言:意识形态性弱

文学语言:意义不确定,具有多重含义

3.意识形态与离心结构

(1)结构

结构主义认为,所有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结构,将作品视为有机整体

(2)马舍雷认为结构是没有说出东西的线索,认为文学作品充满了裂隙与矛盾,而非一个有机整体

(3)离心结构

从本文解读出作家文本的意义,但还会有一些偏差,即作品背后的意识形态,而夹角空间即“空白”


马舍雷的意识形态批评 P4 - 60:03


作品内容与作品呈现的思想的冲突

因为文学作品生产天然带有意识形态,体现在无论作者如何确保主观意图的明确性,但对于读者会有其他偏差,而这个偏差就是思想背景

文学解读重点在于此层面

例:迈克尔·莱恩对《李尔王》的别样解读


马舍雷的意识形态批评 P4 - 01:10:03



马舍雷的意识形态批评 P4 - 01:10:22


4.意识形态批评

(1)针对传统文学批评

即对两种错误的批评方式:

  • 经验主义马舍雷认为经验主义混淆了范围和对象,认为从文章的题目、篇章、主题、段落等面面俱到只是呈现作品的范围,而文学批评要有一个明确的对象,针对生发出的问题进行分析
  • 结构主义马舍雷认为结构主义只强调文学作品的共性,没有针对作品谈作品,这么做只能证明结构的正确性

(2)科学的文学批评

马舍雷认为应从文学作品如何产生入手,分析以什么样的方式讲述故事,因为讲述方式就是背后的意识形态

课堂例子:“清”嘴含片广告文本的目的


马舍雷的意识形态批评 P4 - 01:17:43


马舍雷的例子:对列宁论托尔斯泰的分析

列宁论断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是说其作品反映出了某种矛盾,如托尔斯泰一方面体现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另一方面又不主张暴力抗恶。

反映社会现实,但未完全呈现社会现实,具有破碎性

(四)对文学哲学的思考《文学的对象》

1.马舍雷从历史研究文学与哲学关系

  • 古希腊时期:文学和哲学不分离
  • 18世纪:文学开始独立
  • 20世纪初:如形式主义强调文学的自主性
  • 20世纪末:如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有文学和哲学合一的倾向

马舍雷认为最后会走向文学哲学合一,文学需要有哲学思想,而哲学需要有表达

2.文学哲学的关系补充

  •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认为艺术这种形式终将消亡,不再是社会的支配性环节,最终走向哲学
  • 希利斯·米勒的文学终结论:从解构主义角度认为,当今文学已经终结了

3.启发:开放性命题

现今处在各种各样的媒介下,未来文学该如何发展?


第五讲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与艺术幻想论

(1885——1977)

(一)人生简介

1885年出生于德国路德维西港城的一个犹太家庭

1903年即13岁后成为无神论者,写出论文《无神论照耀下的世界群体》

1905年在慕尼黑大学研读哲学,师从立普斯

并结识胡塞尔

后到维尔茨堡大学攻读哲学,师从屈尔佩

1908年参加德国柏林大学席美尔的社会学研讨班,并结识卢卡奇

1911年加入马克思·韦伯的群体

1917年前往瑞士,结识本雅明

1918年发表《乌托邦的精神》(1923年被重新出版)

1921年结识阿多诺

到30年代因世界形势大变而四处流亡

1949年回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做大学教授

1952年发表《主体—客体:黑格尔》

1956年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进行批判,此时布洛赫也对斯大林主义进行批判

1959年发表《希望的原理》

1961年在德国图宾根大学任教,宣扬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

1977年双目失明,后在夏天去世,享年92岁

(二)区分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维度:人道主义与科学主义

1.人道主义

  • 卢卡奇→认识论→对世界总体性的认识
  • 布洛赫→存在论→从人的体验与经验出发

2.科学主义

阿尔都塞、马舍雷……

认为人不存在本质,都是被社会建构的结果

(三)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

1.资本主义危机与浪漫主义思潮

在20世纪初,德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这个世界变成了祛魅(因为认为科学与理性能解决所有问题),不再具有信仰

出现意义的价值的失落

浪漫主义思潮(目的在于重回传统,重建人的意义感,批判资本主义)

2.犹太人身份的危机

犹太人被社会所同化,成为现代人,但当时反犹主义使得犹太人难以进入一些核心领域

守护宗教信仰,寻找身份特性

3.布洛赫思想源头

(1)克尔凯郭尔→反对理性

(2)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

(四)人本主义的希望哲学

1.出发点:人的本质→存在论

2.希望哲学的原理:

(1)人生命的基本状态:匮乏

因为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事物的缺席,导致一切行动都建立在匮乏上

(2)生命的本质

①“尚未

即某种可能性

且是在动态中呈现的,故人有不确定性

②“黑暗

尚未获得本质,理性无法认知人的本质

③“惊讶

即意识到尚未意识到的东西

→扬弃此在的状态

(3)“匮乏”产生的原因

冲动:人永远都在想要干什么,其是精神上的类似于本能的追求,是超越生物性本能的

所以布洛赫批判弗洛伊德所谓的生物性本能

②不同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冲动

体现出了特定的社会阶级关系

③饥饿是最基础的匮乏——开始从事物质生产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具体的乌托邦

(1)乌托邦的理论:无阶级、自由的、无异化的人的本质的呈现,是一种希望的行动

(2)资本主义社会:纠缠于现实,无法把握到人的“尚未”的本质,呈静态

将当前现实作为一个最终形态(历史终结论)

(五)艺术幻想论

1.艺术的本质:幻想和显现

(1)幻想

所有的艺术营造的都是想象性的世界,但假象不是假象,而是“尚未”,就是人对某种非异化的追求和人对未来可能性的推测

所以布洛赫认为艺术最重要的是现象背后的情感,其最能体现人的本质

补充:亚里士多德《诗学》:诗比历史更有哲学意味,因为诗体现出某种可能性,而历史说的是确实发生的事

(2)显现

揭示尚未被展现的意义

→艺术是非生产性劳动→非异化性

2.艺术幻想:对白日梦的认识

(1)弗洛伊德:本能升华

(2)布洛赫:艺术创业的材料

布洛赫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是体现着面向未来的激荡

①布洛赫反对:

→纯粹的静观→存在于形式主义

→对于表现的冷漠性的满足(只满足于它所呈现的那种事物当中)

②布洛赫认同:

→艺术是片段的→体现出未完成的过程→体现出“尚未”

(六)对表现主义的态度

1937年德国《言论》杂志刊登两篇批判的文章,对表现主义诗人同时也是纳粹党员的高特弗利特·贝恩进行批判,对此分为两派持不同意见

↗卢卡奇:否定

↘布洛赫、布莱希特:肯定

对于表现主义:表现→再现,按照现实生活再现,有时不但要按现实生活,还要有一些夸张变形,最终指向人的内心

1.表现主义是否代表法西斯主义?

  • 卢卡奇:是→表现主义对现实的扭曲容易造成退费,某种程度上容易沦为法西斯
  • 布洛赫:否→不能以偏概全

2.是否具有人民性?

  • 卢卡奇:没有,表现主义艺术手法太先锋→脱离群众
  • 布洛赫:有,现实主义作品太高雅→脱离群众,而表现主义回归人民性

3.如何看待先锋性、破坏性

  • 卢卡奇:表现主义先锋性更多体现为破坏
  • 布洛赫:表现主义的先锋性体现在给予人们陌生世界,体现出某种可能性,对旧有关系(资本主义关系)的破坏

4.如何看待表现主义的实验与创新?

  • 卢卡奇:脱离了共趣性
  • 布洛赫:勇于探索,符合社会进步,打破了资产阶级陈规陋习的创作方式


对现实:随着审美强调感受,而非认识,卢卡奇认识论的维度消失,所以现在的现实主义发展先天不足,缺乏对于现实生活的准确的精确的反映

例:历史题材剧常常出现“抗日神剧”,本质是只强调体现感情,缺乏认识论


第六讲 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与间离化理论

(1898——1956)

(一)人生简介


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与间离化理论 P6 - 02:45


1898年出生于德国巴戈利亚的奥格斯堡,幼年时体弱多病,父亲是造纸厂厂长,母亲罹患癌症

6岁开始到教会接受正规教育

16岁时创作剧本《圣经》

大学期间参与戏剧研究班与戏团

1918年创作自己第一部短剧《巴尔》以批判资产阶级道德虚伪

1920年创作剧作《夜半鼓声》


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与间离化理论 P6 - 06:56


后写出剧作《城市丛林》

24岁时与戏剧演员玛丽安娜结婚,后又追求演员海伦娜·魏格尔,最终与玛丽安娜离婚,与海伦娜结婚

1926年接触马克思主义,开始形成自己的“史诗剧”

1933年德国大事件“国会纵火案”后,布莱希特四处流亡

后到苏黎世结识本雅明

在莫斯科观赏了梅兰芳的戏剧表演

在美国结识卓别林

1956年在研究《等待戈多》时突发心脏病去世,被葬于柏林

作品:《三分钱歌剧》、《屠宰场里的圣约安娜》、《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伽利略传》、《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改编自中国元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

补充:与《包待制智勘灰阑记》相似情节的《所罗门断案》


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与间离化理论 P6 - 17:43


中国版本的“灰姑娘”《叶限》


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与间离化理论 P6 - 20:05


(二)理论背景

1.社会背景

处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2.戏剧领域

资产阶级戏剧有两种倾向:

  • “颓废派”(戏剧就是为了让人忘记烦恼)
  • “激进派”(人是为了看到自己的生存状况)

布莱希特反对两种资产阶级派别,认同无产阶级戏剧,但当时的无产阶级戏剧并不成熟,布莱希特开始创造人民戏剧

(三)布莱希特的戏剧观发展

共三个阶段

1.教育剧(认为戏剧就是要进行说教,对现实生活进行客观呈现)

争议:缺乏娱乐性

2.史诗剧(又称叙事剧、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科学式的戏剧、反理性主义戏剧)

补充:亚里士多德戏剧与史诗剧的对比


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与间离化理论 P6 - 34:15


(34:15——48:55)

亚剧 史诗剧

①强调模仿 ①不能沉浸

使观众沉浸于其中 要冷静旁观

让观众忘掉一切

②情节性 ②叙述性

③观众被卷入戏剧 ③观众成为观察者

④消耗观众能动性 ④激发观众能动性

⑤不断触发观众情感 ⑤对事物的客观呈现

让观众产生怜悯 迫使观众做出判断,

“卡塔西斯” 非大团圆的想象性满足

⑥强调感同身受 ⑥强调探讨问题

⑦对观众采用诱导 ⑦对观众采用说理

以认同人物与事件

⑧传统戏剧中 ⑧人们关注观察事

人们急切关注结局 件的进行

⑨情节具有必然性 ⑨情节具有跳跃性

补充:非大团圆结局《四川好人》


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与间离化理论 P6 - 40:58


布莱希特史诗剧的核心:

(1)打破共鸣体验,恢复观众思考能力

(2)打破“第四”堵墙:让观众意识到演员在演戏

打破墙的方式:

舞台上的演员与观众对话

直接说扮演角色时的感受,或者直接评价角色

启发:如今这种方式在电影或电视剧中被用来增加趣味性,拉进观众距离

例:课中讲解视频

(58:02——1:06:05)


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与间离化理论 P6 - 57:40


3.辩证剧

布莱希特在1953年受到毛泽东《矛盾论》影响,写出论文《戏剧辩证法》


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与间离化理论 P6 - 01:07:03


辩证剧核心:戏剧中所有内容形式与演员都是辩证的,即都具有两重性,不断变化

(四)布莱希特的戏剧美学——间离化

史诗剧的重要建构手段——间离化/陌生化

补充:俄国形式主义也有陌生化,有学者认为布莱希特受此影响,但也有学者认为其陌生化而非布莱希特的陌生化(间离化)

传统戏剧美学的核心→共鸣,主客合一

利弊:自古希腊到精神分析都提到了共鸣,但会导致观众与演员忘记戏剧的存在,布莱希特认为传统戏剧是教人顺应世界

间离化条件:

1.使人既能认识对象,也能保持陌生

将陌生化纳入认识论范畴

2.不断制造距离感,破坏共鸣,观众进入旁观者视角,审视作品与其反应出的世界

3.制造新奇的事情,目的引发人的惊讶与好奇心

对比: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与间离化

陌生化:强调使事物保持陌生的状态,将人带入第一次遇到事物中去

间离化:制造新奇事物,停留在认识的维度,而不进入到它,让观众自己选择立场

4.演员高于角色

演员需要提醒自己是在“演”


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与间离化理论 P6 - 01:20:53


中国的传统戏剧:常出现“象征性”事物

(五)卢卡奇与布莱希特的争论

核心点:什么是现实主义?

1.现实主义出发点的异同

  • 同:卢卡奇与布莱希特都认为现实是文艺的源泉,都认同马克思主义,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不同
  • 异:卢卡奇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论

布莱希特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

2.对现实主义理解的不同

  • 卢卡奇强调“再现现实”
  • 布莱希特强调“酷似真实”,洞察本质

3.对现实主义表现中心是事件还是人物?

  • 卢卡奇强调以人物为中心,呈现现实
  • 布莱希特强调以事件为中心,避免观众产生认同感,引发思考

4.表现方法

  • 卢卡奇强调内容形式统一问题
  • 布莱希特强调内容高于形式


第七讲 伊格尔顿的美学意识形态理论

(1943——)

(一)人生简介


伊格尔顿的美学意识形态理论 P7 - 03:14


1943年出生于英格兰曼切斯特萨尔福小镇

其父为技术工人

16岁加入青年社会主义组织

1961年考上英国剑桥大学,师从利维斯

后结识雷蒙德·威廉斯


伊格尔顿的美学意识形态理论 P7 - 06:44


1964年大学毕业,受威廉斯请求到剑桥大学当助理研究员,成为剑桥大学教师

在此期间威廉斯发表文化研究重要著作《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

1967年伊格尔顿出版《莎士比亚与社会》

1968年发表《共同文化的观念》

1969年去往牛津大学

转向马克思主义研究

1970年出版《作为语言的身体》

出现新左派,其与文化研究关系密切

1976年发表《批评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思想转向阿尔都塞

1983年出版《文学理论导论》(或译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1990年出版《美学意识形态》

1991年出版《意识形态导论》

1996年出版《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2000年出版《文化的概念》

2003年出版《甜蜜的暴力》《理论之后》

2007年出版《如何读诗》《人生的意义》

2012年出版《文学事件》

(二)文学本质问题

1.“文学如同杂草”(来自《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认为文学没有本质,无法定义,是出于某种理由给它赋予高的价值

文学经典都是被建构起来的,无明确判断

2.五大“共相”(来自《文学事件》)

(1)唯名论唯实论(18世纪经院哲学)

Q:共相(本质)是实体还是虚构?

A:唯名论认为只是语言符号

唯实论认为其实际存在

(2)伊格尔顿:文学的共相,非本质

①虚构性

②道德性

③语言性

④非功利性

⑤规范性

类似于唯名论,如“爱”和“美”,其无本质,但存在共相作为一个符号以便于日常使用与逻辑推演

(三)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1.所有文学都具有意识形态性

体现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作品,无论发表者多宣称自己客观公允,其都无法摆脱政治性

原因是:文学是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则特定时间与背景决定了对事物把握的结果

例:18世纪英国文学地位上升,原因在于资产阶级兴起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兴起,文学概念窄化,强调非功利与唯美,原因在于资产阶级导致工人阶级异化现象的出现,工人阶级产生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19世纪后期文化研究兴盛,原因在于宗教衰落,文学取代宗教,两者有共同性,作用于人类心理与普遍价值,让工人阶级丧失反抗意志

批判对象

反映论①反映论认为特定意识形态下诞生特定文学作品

②认为文学是对某种意识形态的挑战,让人看到人的虚假意识,揭露社会现实

伊格尔顿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庸俗化,文学本身无能动性

自然主义

2.文学形式的意识形态

以当代网络用语为yyds、绝绝子……

本质问题是小众语言,以类似“暗语”的方式,印证一种小众文化的独特性

出圈后,会存在官方与民间试图争夺文化领导权,语言本身的使用变得非常重要

当普遍化时,识别小众文化功能失效

需要消灭掉此语言,否则语言的表达区别程度就会下降,遇到不同事件只以一个词进行表达,人不能以更丰富的语言表达

原因分析:

(1)文学是一个有意义的结构

(2)意识形态变化会导致文学形式变化

(五)文学生产与美学意识形态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产生两中解读

将文学视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文学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将文学视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文学是作为经济基础的一部分)

2.文学生产中的六大范畴

重点分为意识形态与生产方式两个层面

(1)生产方式:

一般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方式

文学生产方式:需建立在一般生产方式上

(2)意识形态:

一般意识形态: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观念

作者意识形态:属于作者的阶级、种族、性别,独特的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文化上的意识形态

从上述角度分析文学作品必须建立在作品文本上

例:影视作品中“英雄”问题

关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观在电影中的体现


伊格尔顿的美学意识形态理论 P7 - 01:10:03


3.美学(感性学)

伊格尔顿认为美学是最深刻的意识形态

资产阶级为将自己的审美倾向传递出去,所以18世纪才出现美学学科

美学因为具有感性,更容易形成意识形态

美学又具有抵抗性,会抵抗意识形态

(六)政治批评

伊格尔顿认为一切文艺批评都是政治批判(从意识形态意义上讲,而非党派)

启发:关注文本写作策略,内容不重要,怎么写内容重要


伊格尔顿的美学意识形态理论 P7 - 01:26:24



第八讲 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理论

(一)人生简介(1934——)

1934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

1954年毕业于哈福德学院,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1956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取得硕士、博士学位

1960年博士毕业,去往哈佛大学任教法语与比较文学

后出版《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

1967年到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任教

1971年出版《马克思主义与形式》

1972年出版《语言的牢笼:对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

1976年成为耶鲁大学

1981年出版《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

1984年发表《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1985年到美国杜克大学任教

同年在北京大学等地进行讲课,演讲内容被整理为《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1986年发表长文《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文学》,可作为后殖民主义批评范本

1988年论文集《理论的意识形态》

1998年写出《文化转向》

2003年写出《单一的现代性》

2012年再次到北京大学演讲

(二)书本理论

1.《马克思主义与形式》

(1)关于卢卡奇《小说理论》

到现代,小说是对史诗的替代,史诗的内容重点在于英雄的故事,小说具有不确定性与碎片性,

詹姆逊的修正:认为卢卡奇试图建立类型学,但注重形式忽略了内容,詹姆逊认为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

(2)思路来源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尤其是艺术形式的演变靠绝对精神推动

詹姆逊认为内容也有自身的发展逻辑

【内在形式】内容可能有自身发展逻辑,由不得作者

2.《语言的牢笼:对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

(1)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批判

优点:以二项对立使人们摆脱经验论,认知意义产生于差异

缺点:二项对立武断的判断,导致共时与历时被割裂

索绪尔语言学特点在于认为意义与历时无关,詹姆逊认为意义的确定具有历史因素

(2)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

俄国形式主义重要核心概念:陌生化

优点:区分文学语言(陌生化)与日常语言(自动化),语言的陌生化

目的在于建立等级制度

体现出新文学史观(文学的发展史其实是形式的演变史)

缺点:陌生化局限于形式(语言)上,忽略历时性导致的语言新鲜问题

(3)对结构主义的批判

优点:关注文本形成的系统,强调整体性

缺点:停留在静态上

(4)辩证批判

①强调文本的作用

      ↓

阐述“主导符码”,依照主导符码分析,给予意义指定,揭示作品内涵

②多样性阐释

将阐释理解为重写,作者与读者关系会重复互换

③结合社会背景

④强调整体性观念

3.《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

核心:叙事→社会象征

(1)历史主义的困境

将历史作为实际存在的人类活动,且客观可还原

困境:不在场性→还原需要叙事与文本,但如何还原地可靠?

(2)解决方法

①文物研究的方式→遮蔽了现实本身,只能反证,无法代替现实

②存在论的历史主义:历史更多的是体验,其任务不是恢复客观事实,而是创造新历史

→容易导致历史虚无主义或历史相对主义,否定历史的确定性,都可以进行质疑

③结构类型学

历史有其本质,也有规律,需要通过历史的表象挖掘本质规律

问题:现象是多元的,本质相对单一,易产生矛盾

④尼采式的反历史主义

历史会不断被修改,不存在历史

⑤詹姆逊的方式:政治(类似于社会权力关系,非党派)无意识(意识形态)

政治是无意识的→被伪装、被掩盖的事实意识形态的“隐藏”

金庸作品中的家国身份认同与作者出身密切的关系

无意识是政治的→多体现在欲望,因为文本往往为一种幻想,阅读文本是以幻想的方式存在的,体现出某种集体性

关于伤痛文学、先锋文学、改革文学、乡土文学、朦胧诗在特定时代下的昙花一现

詹姆逊对康拉德《吉姆爷》的分析


第十二讲 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女性主义的理论主张

1.目标:父权制(由男性掌握主要权力进行资源再分配的社会制度)

是建立在二元对立上,进而形成了权力关系,非平等

经典二元对立例子:善与恶、主体与客体、权威与服从、主动与被动、主人与奴隶

父权制的权力体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女性可能是男权中心主义代言人,而被剥削的男性也可能会自喻“弃妇”

→瓦解父权制

推荐书籍:

《性的创造》启蒙运动后开始凸显性别

上野千鹤子《厌女》

关于鲁迅对《玩偶之家》娜拉情节的分析


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 P12 - 21:09


(二)女性主义理论基础

思想、创作、政治运动

1.马克思主义

(1)阶级分析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剩余价值问题(女性成为商品)

2.精神分析

“性”

例:关于课中西方童话《蓝胡子》的解读


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 P12 - 31:08


3.解构主义

批评各种二元对立的中心主义(如语言)

(三)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起源:十八世纪启蒙运动

Mary Wollatonecraft作品《为女权辩护》

1.第一次浪潮:异中求同

(19世纪中期——20世纪60年代)

争取女性参政权、投票权、教育权

  • 1851年泰勒《女性的选举权》
  • 巴霍芬《母权论》
  • 穆勒《妇女的屈从地位》
  • 伍尔夫《自己的一间房子》
  • 波伏娃《第二性》
  • 朱丽叶·米切尔《妇女:最漫长的革命》

2.第二次浪潮:同中求异

(20世纪60年代——80年代)

女性为寻求不同于男性的特点,女性主义内部分化

(1)英美派:注重实证研究

  • 肖瓦尔特《她们自己的文学》《走向女性主义诗学》《荒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
  • 凯特·米莉特《性政治》
  • 费尔斯通《性的辩证法》
  • 吉尔伯特《阁楼上的疯女人》
  • 安妮特·克罗德尼《为“女性主义批评”下定义的几点想法》
  • 劳拉·莫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
  • 芭芭拉·史密斯《迈向黑人女性主义批评》


西苏的”身体写作“与伊瑞葛来的... P13 - 00:45


  • 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
  • 玛丽·雅克布斯《阅读妇女》

推荐小说或剧目:《她的国》、反乌托邦《使女的故事》、《证言》、《我的天才女友》、《那不勒斯四部曲》

(2)法国派:注重理论研究

  • 西苏《美杜莎的笑声》


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 P12 - 01:04:20


  • 伊瑞葛来《此性非一》《他者女性的内视镜》
  • 克里斯蒂娃《诗性语言的革命》

3.第三次浪潮:异中求异

(20世纪80年代——至今)

讨论边缘女性问题,女性群体内部差异

  • 贝丽卡·沃克《求真:女性主义的告白与面貌转换》
  • 李查兹《少女宣言:女孩、女性主义与未来》

(四)女性主义批评的六大目标

1.挖掘女性书写传统

2.分析女性写作中的象征手法

3.重新发现古典文本

4.从女性视角全新解读女作家作品

5.抵制文学作品当中的性别歧视

6.增强关于性别政治的认识

例:《醒来的女性》


第十二讲 西苏的“身体写作”与伊瑞葛来的女人腔

一、西苏(1937——)

(一)人生简介

1937出生于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犹太人家庭

1962年移居法国,主攻英国文学

1968年博士毕业,毕业论文《乔伊斯的流放》

1975年《美杜莎的笑声》

1976年《阉割还是斩首》

(二)理论:身体写作

1.西方身体美学问题

基督教:灵肉分离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尼采:身体是人存在的根基

梅洛·庞蒂:身体是一种“前”意识

福柯:身体政治

2.“身体写作”的内涵《美杜莎的笑声》

女性要以自己的身体作为主要的叙述对象,表现自我,挑战父权

因为几千年来,女性一直处在“失语”,且源于“失身”

3.“身体写作”的目的

(1)对二元论的超越:身体与书写的关系

  • 传统:身体是书写的对象,身体被动
  • 西苏:身体是写作的动力,写作是释放身体的一种途径

(2)消解男性中心主义

4.身体写作的内容

(1)女性主体与女性的身体合二为一才能成为审美主体,否则女性永远处在异化中

内容:欲望、经验、感受

(2)书写渗透在身体之中的灵魂

身心合一

例:《黄色壁纸》大量的心理描写,关于被“囚禁”的女性

(3)书写语言

女性特质语言:反对理性、无规范、破坏性、反父权制

例:湖南江永地区存在只在女性之间交流的“女书”语言

5.“身体写作”的影响

(1)对中国

①作品例子:

  •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
  • 陈染《私人生活》《与往事干杯》

②关于对女性的巨大争议事件(误解):

  • 2000年卫惠《上海宝贝》引发网络论战
  • 木子美事件

批判:其误解在于写身体时只对“性”进行大胆直接的描写,常挑战社会道德底线,且容易迎合消费主义、商业社会(资本主义与父权制产物)

6.“身体写作”的局限

未提出切实的写作方式,人们使用时会出现偏差,现今极为容易迎合男性欲望

(三)理论:双性同体

1.伍芙尔的“双性同体”

性别的生理差异无法改变,但是心理差异可以被后期建构,则男女互为主体,最终权力关系消解,关系和睦

例:《奥兰多》男女性别互换,“性穿”

派别:反本质主义(反对生理决定论)

争议:忽略了两性差异,太过片面

2.西苏的“两性同体”

女性由生理基础决定,在此上发掘女性的独特性(两性性),即认同女性也认同男性,西苏即认为应该发展此特性

认为男性具有单一性

例:关于武汉学生对母亲的“恨”的社会调查报告,对家庭中教育者问题提出反思


西苏的”身体写作“与伊瑞葛来的... P13 - 01:18:52


二、伊瑞葛来

(一)人生经历

出生于比利时,1960年移居法国

1973年博士论文《错乱的语言》

1974年《他者女性的内视镜》

1977年《此性非一》

(二)女性的性别特征:女人腔

1.反对弗洛伊德《女性气质》

伊瑞葛来认为弗洛伊德所有的理论都建立在“阳具中心主义”上,强调绝对的一,忽略了女性的生理(女性全身都是性器官,所以快感比男性更具多元性)

2.反对柏拉图洞穴之喻

洞穴之内:虚假的世界

洞穴之外:现实的世界

伊瑞葛来认为柏拉图的二元对立忽略了洞穴内外的通道

3.女性身体的价值

(1)市场:市场中女性身体成为可以被交换的商品,具有强烈的剩余价值

(2)社会角色:母亲、处女、妓女

可在文学作品中从三类女性角色分析,与社会政治权力背景相联系


第十四讲 米利特的“性政治”与肖瓦尔特的女性主义批评

一、肖瓦尔特


1981《荒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










二、米利特的“性政治”









第十五讲 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理论


第十六讲 海登怀特的元历史与历史诗学

西方文论课程全集 共16集 2021年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