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29】第八章第二节:语音的神经生理机制
知识点如下——
第八章 语言
第二节 语音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语言的发音机制
发音器官的组成——
A.呼吸器官
地位——语言发音的原动力是由呼吸器官产生的气流。
组成——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肺。
过程——
肺是空气的存储室;
由于肺部的扩展和收缩,气流从外界经口腔、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部,又由肺部循相反的方向排出体外;
由于气流的出入在上述管道的某些部位发生冲击或摩擦而发生声音;
语音一般是在呼气时发出,只有少数语言(如非洲的某些语言)的某些语音是在吸气时产生的。
B.喉头和声带
位置——声带长在喉头里面,是主要的发音体。
组成——
声带由附着在喉头上的两片黏膜构成,中间的缝隙叫做声门;
声带附着在可以自由活动的软骨上,可以自由开合,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松、紧状态。
过程——当气流经过声门而引起声带振动时,就会发出乐音——人类发音器官中形成乐音的唯一发音体。
C.口腔、鼻腔和咽腔
作用——它们起共鸣器的作用——
其中作用最大的是口腔,包括舌、唇、上下颚等部分——
过程:由于人嘴可以自由开合,舌头可以自由升降、伸缩,嘴唇可以自由展平或撮圆,因而口腔可以形成不同形状的共鸣器,使气流通过时发出不同的声音。
鼻腔可以使声音通过时加上鼻音色彩。
咽喉肌肉的收缩可使气流通过时发出噪音等。
由于发音器官的协同活动,形成了人类语音的不同声调、音强和音色。
二、语言的中枢机制
起主要作用的脑区——
左半球额叶的布洛卡区(Broca's area);
颞上回的威尔尼克区(Wernicke's area);
顶-枕叶的角回(angular gyrus)。
A.布洛卡区
发现——
人物:法国医生布洛卡
报道:两具中风死者的尸体解剖结果;
病症:病人都是右侧瘫痪,并患有严重的失语症(aphasia)——语言运动异常;
结果:病人左额叶部位的组织有严重病变。
推论:语言运动应该定位在第三额回后部、靠近大脑外侧裂处的一个小区——布洛卡区。
组成——
左侧额下回的盖部(pars-opercularis)——属于布鲁德曼BA44区;
左侧额下回的三角部(pars-triangularis)——属于布鲁德曼BA45区;
中央前回腹侧部分——BA6;
包在外侧裂深处的区域以及眶额部分。
布洛卡区受损症状——
运动性失语症(motor aphasia)/表达性失语症(expressive aphasia):阅读、理解和书写不受影响,他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但发音困难,说话缓慢而费力,发音器官完好;
有些病人不能使用代词、连词,不能处理动词的变化,不能使用复杂的句法结构,他们的话语是一种吞吞吐吐的、电报式的语言。
还可能出现词语反复现象,病人在给画上的”苹果“正确命名之后,把后来画上的”两个樱桃“也叫”两个苹果“,这种病理惰性说明了语言调节机制的破坏。
当大脑额叶严重损伤时,病人会丧失说话的愿望,出现自发性主动语言的障碍,例如,他们不主动说话,对话时很少回答,而且带有模仿和被动的性质。
布洛卡区损伤的病人很难理解冠词、连词以及其他功能词的含义,他们在说话时常常省略这些词,他们还难以理解语法复杂的句子。
B.威尔尼克区
发现——人物:德国学者威尔尼克
位置——大脑左半球颞上回的后部,赫氏回(Heschl gyrus)的尾端。
组成——
颞平面(planum temporale)及附近的区域——属于布鲁德曼BA42区;
颞-顶交界处的小块区域。
作用——分辨语音,形成语义,因而和语言的理解(或引入性语言)有密切的关系。
威尔尼克区受损症状——
接受性失语症(receptive aphasia)/语言失认症(agnosia):病人说话时,语音与语法均正常,但不能分辨和理解语义。
“词盲”:较轻形式的接受性失语症,这种病人可以听到语音,但不能分辨构成语言的复杂声音模式,或者,对词义的错误估计,这些病人能重复对他说出的单词,说明他们能知觉到声音的模式,但这些声音模式失去了原有的符号价值。
其他症状:患有接受性失语症的病人谈吐自由、语流很快,但他们的话语没有意义,几乎不能提供任何的信息
——切断或损伤将威尔尼克区与布洛卡区联系起来的神经纤维束——弓形束(arcuate fasciculus)也将产生同样的结果——
这种病人语言流畅,发音清晰,但理解语义的能力丧失或部分丧失。
C.角回
位置——威尔尼克区上方、顶-枕叶交界处。
作用——角回与单词的视觉记忆有密切关系,在这里实现着视觉与听觉的跨通道的联合;角回不仅将书面语言转换成口语,也将口语转换成书面语言。
过程——
当看到一个单词时,词的视觉信号先从视觉初级区到达角回,然后转译成听觉的形式;
当听到一个单词时,由威尔尼克区所接收的听觉模式,也将送回角回,再作处理。
切除角回症状——
阅读障碍:切除角回使单词的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失去联系,引起阅读障碍,这种病人能说话,能理解口语,但不能理解书面语言;
听-视失语症:这种病人由于在看到的物体和听到物名的声音之间失去了联系,因而不能理解词语的意义,例如,让病人指地板,他却指窗户——他们能看到物体,也能听到单词的声音,但丧失了作出正确匹配的能力;
语义性失语症:鲁利亚曾经指出,大脑左半球的顶-枕部以及颞-顶部密切参与相应的解码过程——如果这些部位受损伤,将破坏同时性的空间图式,因此,在语言(符合)水平上将对逻辑语法关系的理解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出现语义性失语症。
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语言活动
研究结果——
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失语症是与大脑左半球某些脑区的病变相联系的。
在母语为汉语的人种中,右利手者的优势半球多为左侧大脑半球,少数为右侧大脑半球;非右利手的优势半球仍多为左侧大脑半球,极少数为右侧大脑半球。
割裂脑研究:语言活动的主要是大脑左半球的功能,但大脑右半球在语言理解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脑成像研究:在脑功能方向,只有右利手和双利手的被试在布洛卡区和威尔尼克区的激活表现出显著的左侧优势,而左利手的被试没有表现出任何一侧的优势;在脑结构方面,研究者专门分析了弓形束的体积,发现只有右利手被试表现出显著的左侧优势,而另外两组被试则没有表现出任何一侧的优势。
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的颞横回的大小更加对称,其语言功能更为双侧化。
结论——
语言功能的一侧优势效应的确是存在的;
这种一侧优势效应是相对的,并且受到诸如性别和利手等因素的调节;
不仅是人类,在某些鸣禽、啮齿类、哺乳类和灵长类动物中也存在脑功能和结构的不对称性;
大脑半球的一侧优势效应并不是语言功能所特有的,但是,相对于其他的认知功能来说,语言功能的一侧优势效应是最强的。
四、语言与脑的进化
人类的语言和动物的发声的关系——
人类的语言可能是从动物的体势动作演化而来的——语言可能与动物口部和面部动作有密切关系;
在猩猩大脑的F5区以及人脑的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神经元,叫做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这种神经元储存着特定动作模式的编码,可能与动物和人类的模仿行为有直接关系;
有声语言实际上也是由肌肉和骨骼的相互协调来完成的,并且通过声音传递信息能够解放双手以便从事诸如搬运和制造工具之类的工作,因此,体势动作与有声语言之间不存在无法逾越的障碍。
语言与脑——
语言的出现首先依赖于脑的进化;
脑的进化也离不开语言的塑造作用。
——语言与脑通过相互作用,共同进化。